第4章 毛澤東評起義領袖(4)
書名: 毛澤東點評歷史人物(中冊)作者名: 盧志丹本章字數: 5102字更新時間: 2017-09-19 14:11:12
“我們不當李自成”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了三大戰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并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做好了準備。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新中國要定都北平(即現在的北京)。
無獨有偶,三百多年前李自成也是從陜北走出來的,他是在與明軍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后,攻入北京的。但是,李自成率部進入京城后,他手下許多將軍居功自傲,貪圖安逸,乘機中飽私囊,導致軍紀敗壞,士氣瓦解。一支本質很好且能征善戰的農民起義大軍,占領北京僅僅42天,便被清軍趕出了京城,從此一敗涂地。
熟悉李自成事跡的毛澤東,以史為鑒,反復告誡各級領導干部:“我們不當李自成!”他多次對中央許多高級領導干部和身邊工作人員說,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也即將進入北平,為建立新中國做準備。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政府不能當李自成,一定要超越李自成當年的歷史局限,跳出歷朝歷代興亡的周期律。
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提出的著名的“兩個務必”,也是告誡全黨“不當李自成”。
毛澤東還圍繞“不當李自成”這個主題,做出了黨內的六條重要規定,即:不祝壽、不送禮、少敬酒、少鼓掌、不準用黨的領導人名字做地名、不要把中央領導同志與馬恩列斯并列。
據當年毛澤東的警衛排長閻長林回憶:1949年3月,在中共中央出發進北平之前,毛澤東看到警衛班的戰士正在開會討論進城的事兒,便趁機問道:“進北平以后干什么,你們想過了沒有,你們有沒有進城享福的思想?”閻長林回答說:“大家在討論的時候,都認為進城以后要提高警惕,要防止壞人的破壞和搗亂。”稍事停頓后,閻長林又補充道:“對大城市里的花花世界,要做到貧賤不能移,絕不中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毛澤東聽了高興地說:“你們的準備工作不錯,有物質準備,也有精神準備。”接著,毛澤東又問大家進城后有什么想法?結果,五花八門的回答都出來了。有的說,城里車多,進城后要少出門,防止車禍;有的說,進城后不能看太陽上下班了,為了方便,要買一塊表;還有的說,吃小米實在吃傷了,看到小米飯就飽了,進城后大概不會吃小米了吧。
毛澤東聽后,以略帶批評的口吻說:“這不是思想問題冒出來了嗎?有了錢買塊手表是可以的。吃小米吃了那么多年,可別忘了,我們是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和美蔣反動派的喲!”毛澤東接著告誡道:“可不要以為進城了,當官了,就不求上進了,不愿再過艱苦生活了。那樣,就和李自成差不多了。我們共產黨人一定要艱苦奮斗,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從西柏坡起程進北平。在途中,毛澤東突然問同車的閻長林:“你們說,咱們走到今天這一步靠什么呀?”閻長林高聲回答:“還不是靠民心,靠主席的領導呀!”毛澤東笑著說:“對呀!靠民心!蔣介石沒有想到,他天天想消滅我們,反而被我們消滅了。人心向背,這就決定了我們必定勝利,蔣介石必定失敗。仗打完了就要開始建設了,進了北平就得搞建設,才能爭取民心啊!”
途中,毛澤東又和大家說起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神色堅定地說:“這僅僅是讀了個開頭,這篇文章是要永遠讀下去的。”
據毛澤東的衛士回憶:從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到北平的火車上,直到黨中央臨時駐地香山,毛澤東一路都在說“不要做李自成”。
毛澤東進北京后,沒有學李自成立即住進皇宮,也沒有住進中南海。他只在頤和園休息了幾個小時,便于下午五點乘車去西郊機場檢閱部隊,并在西郊接見了東北野戰軍師以上干部。隨后入住香山半山腰的雙清別墅,一住就是五個月。
開國前夕,毛澤東會見黨政軍高級干部時,講得最多的話是:我們“不當李自成”“不學楚霸王”!他曾對和他見面的一些高級干部,以及身邊工作人員講了李自成進北京的故事。他說:李自成剛進北京時,是受到了老百姓歡迎的,當時,北京群眾焚香結彩,夾道歡迎,各家門上貼著“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的標語。進了城的李自成對自己要求還是很嚴的,他不好酒色,與下級共甘苦。他剛進北京時,有個降臣張國紳把同僚的妻子鄧氏獻給李自成,結果,李自成大怒,將張國紳處死。李自成進北京后,仍戴白氈帽,穿藍布上馬衣,躡翁靴,生活簡樸,作風正派,品質高尚,為部下擁戴。但他卻不能約束部下,部下很快腐化墮落。他又不能任用賢明之才,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沒有遠見卓識,再加上內部腐敗、分裂,在吳三桂、清兵兩股力量打擊下,不得不退出北京,最后敗亡。毛澤東反復講這些故事,就是要告誡領導干部們:我們決不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轍,“我們不當李自成”!
“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
姚雪垠先生是一位學養深厚的著名作家,他原名冠三,1910年10月生于河南鄧縣(今鄧州市)。1929年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開始以“雪痕”的筆名發表小說。抗戰爆發后,曾輾轉北平、開封、漢口、四川等地,從事抗日文化活動和教學工作,并發表了《戎馬戀》《崇禎皇帝傳》等作品。新中國成立后,在上海大廈大學任教授兼教務長、文學院代理院長,后遷居武漢中南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1957年姚雪垠被錯劃為“極右分子”,下放到武漢郊區的東湖農場勞動改造。
姚雪垠自1941年起便產生了寫李自成的“動念”,并開始收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有關史料,查閱了大量的書籍和各種史志。1957年,姚雪垠正式動筆,他說:《李自成》的創作意圖便是通過李自成起義“寫出明清之際的階級斗爭”,“寫出我國封建社會階級斗爭和農民戰爭的一般規律”。六年后,即1963年秋天,《李自成》第一卷出版。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白話歷史小說,《李自成》一經出版就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初版的30萬冊很快被搶購一空。
《李自成》在當時引起了兩種不同的反應:稱贊者說它是“一部結構宏偉、規模浩大的歌頌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貶斥者說它“歪曲農民革命和農民革命領袖”,歌頌牛金星是“歌頌姚雪垠自己”,甚至還有人聯系他的“右派”問題加以批判。當時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對《李自成》持肯定、稱贊的態度。姚雪垠工作之地的武漢市委頂住來自全國的反面批評,公開表態,組織文章支持姚雪垠。
在艱難時期的姚雪垠既受到鼓舞,又對那些批評很不服氣。他大膽地想到了一向關注文化藝術的毛澤東主席,很想請他看看這部書,便同妻子王梅彩從武漢郵局把《李自成》給毛澤東寄去了。寄書時,他碰到的一位熟人說:“主席那么忙,未必會看你的小說。”姚雪垠自信地回答:“我看會的。這不是一般的小說,這是李自成,主席一向非常重視李自成。”
實際上,毛澤東的確一直沒有看這部小說。三年以后,一個偶然的機會,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才進入毛澤東的視野。那是1966年6月中旬,毛澤東準備離開杭州汪莊時,秘書整理毛澤東隨身攜帶的圖書,揀出了這本《李自成》。毛澤東拿過來翻閱,被吸引住了,他愛不釋手,忍不住讀了下去。
毛澤東離開汪莊以后,到韶山住了十幾天,6月28日抵武漢。7月8日,他在一封書信中寫道:“自從6月15日離開武漢以后,在西方的一個山洞里(注:即韶山滴水洞)住了十幾天,消息不大靈通。28日來到白云黃鶴的地方,已有十天了。每天看材料,都是很有興味的。”這每天他看得很有“興味”的“材料”中就有《李自成》第一卷(上冊)。
1966年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毛澤東暢游長江后在武漢東湖賓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他突然對坐在后排的中南局代理書記、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文革”副組長王任重說:“任重同志,我想起了一件事情,要你去辦!你們湖北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分上、下兩冊,上冊我已看過了,寫得不錯。你趕快通知武漢市委,要對姚雪垠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
第二天一早,王任重就給宋侃夫(武漢市委書記)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毛澤東“加以保護”的指示,猶如賜給了姚雪垠一塊“免斗牌”,武漢市委立即研究如何落實對姚“加以保護”的措施,規定:不批斗,不游街,不抄家。三個“不”,救了姚雪垠。
毛澤東的保護雖然使姚雪垠躲過了抄家和皮肉之苦,但寫作已是十分困難了,姚雪垠1970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后來他聽說了“文革”初期毛澤東曾出面保護他的事,于是抱著一線希望給中共武漢市委寫了一封信,請求貫徹毛主席的指示,繼續讓他寫作《李自成》。
1972年春天,姚雪垠接到了武漢市委召見他的通知。那天,姚雪垠懷著復雜的心情走入市委辦公室,接待他的一位負責同志熱情地與他握手,說:“你好!我正等著你。有什么話,你就盡管談吧!”
“今天來,主要是想提出一個請求,希望市委能夠支持我繼續創作《李自成》后幾卷。”姚雪垠見這位領導很認真,就大膽說,“在1965年以前,我已寫完了占四分之三篇幅的《李自成》第二卷,大約有60萬字,但自從‘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就不得不停止了正在進行的創作。前不久,我才聽說毛主席有指示,要對我加以保護,讓我把書繼續寫下去。但至今,毛主席的指示已過去了近六年,我卻沒有繼續寫《李自成》。為此,我特提出這一要求。”
那位負責人說:“你提得很好,我們完全同意你的要求。本來,前幾天接到你給市委的來信后,市里幾位領導同志已交換了意見,并研究決定,為了落實毛主席的指示,讓你立即先從‘五七’干校回來創作《李自成》,手續暫不必辦,何時正式回來,另外再通知你。”
從此,姚雪垠結束干校勞動回到武漢家中,專心致志地投入了《李自成》第二卷的寫作。湖北省圖書館也接到有關指示,給他查閱資料提供了很大的幫助。1973年3月,姚雪垠正式調回市文化局“創評室”,市委宣傳部明確要求,不要讓姚雪垠搞雜事,專門創作《李自成》。1975年的國慶前夕,姚雪垠完成了《李自成》第二卷初稿,他一邊修改,一邊開始寫第三卷。可是由于各種原因,使他不得不再次停筆。
就在姚雪垠一籌莫展時,當年出版《李自成》第一卷的中國青年出版社責任編輯江曉天此時正好到武漢出差,順便來看望他。
姚雪垠向江曉天傾吐了《李自成》寫作、出版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江曉天向姚暢談了7月以來文藝調整的種種情況。江曉天認為,目前,在毛澤東調整黨的文藝政策的一系列指示下,文藝界正逐步復蘇、活躍起來,形勢是好的。但中國青年出版社不可能在短期內復業,《李自成》的出版等問題看來只有請毛主席出面關心,才有望解決。
10月6日,姚雪垠接到江曉天從北京寄來的信,江在信中建議:上書毛主席。他寫道:“作為一個編輯,從黨的文學事業著想,也應竭力支持把《李自成》盡早出版好,何況主席又說過話呢?”但是,根據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情況,再在該社出版目前是不大可能了,怎么辦呢?江曉天接著說:“最近有個想法,供你參考:可以給毛主席寫封信,報告《李自成》稿子的寫作情況和你的愿望。所傳主席對第一卷說的話雖尚待了解確切,但看來是有這回事,說明偉大領袖對《李自成》是關心的。你已近高齡了,雖然健康狀況轉好,但要完成五卷,還需要抓緊時間,出版晚兩年問題不大,我是想早把它搞好,包括早點排印,多聽聽工農兵和各方面的意見。目前這種情況無法進行。妥否,請酌定。”
姚雪垠接讀江曉天信后,經過再三考慮,覺得他的建議不錯,只是通過什么渠道把信件送到毛主席手里呢?姚雪垠想到了宋一平。這位20世紀20年代的老黨員,曾經在莫斯科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過。新中國成立后,在武漢擔任過十一年市委書記,分管文教,對姚雪垠很關心,后調北京,時任哲學社會科學部臨時領導小組成員。
10月8日,姚雪垠給宋一平寫了一封長信,“匯報稿子的進行情況以及出版問題”,另外請教給毛主席上書的事。
宋一平接讀姚信,立即找到毛澤東的前秘書胡喬木。胡喬木讀了姚雪垠的信,聽了宋一平的匯報,明確表示支持。
宋一平對轉信的事有了著落,很快就給姚雪垠去信。信中沒有透露與胡喬木商酌一節,只是表示愿意幫他轉信,并囑咐給毛主席的信要用毛筆字寫,字要寫大些。因為毛澤東左眼動過手術后,雖能看書寫字,終究不如健康的眼睛。這個原因,宋一平信中也未明說。
姚雪垠接到宋一平的回信,10月19日就把給毛主席的信寫好,寄給宋一平,請他設法轉呈。
宋一平把姚雪垠給毛主席的信以及姚給他的兩封信一并交給胡喬木。胡喬木即于10月23日送呈毛澤東。胡喬木寫了一封短箋,扼要地說明此事原委,并將姚雪垠10月8日、10月19日致宋一平的兩封信一并附奉。胡的短箋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