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毛澤東評起義領袖(5)

“送上長篇小說《李自成》作者姚雪垠由武漢寫給您的一封信。姚在信里說,這部小說他擬寫五卷約三百萬字,第一卷已改寫,第二卷已寫成近兩年,但還沒有地方出版,請求您能給予幫助。姚的信是宋一平同志托我轉送的。宋現在哲學社會科學部工作,以前長期在武漢,所以姚把信寄給他。宋還把姚給他的兩封信也給我看了。因為這兩封信可以幫助了解姚目前的具體困難,所以現在也一起附上,供您在需要時參閱。”

11月2日,毛澤東看到了姚雪垠給他的信,并在胡喬木轉信的報告上,用粗鉛筆作了批示:“印發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

此時年事已高且重病在身的毛澤東仍然關注著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

毛澤東同意姚雪垠寫書的“最高指示”傳遍政治局。中央有關部門為了改善姚雪垠的寫作條件,于1975年底將他從武漢調到北京。他開始進入文學創作道路的沖刺階段。就在他潛心修改《李自成》第二卷的過程中,毛澤東主席于1976年9月9日逝世,姚雪垠悲痛得淚飛如雨,他愈加感到肩上的責任。這部寫了16年的《李自成》第二卷終于在197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

多年后,姚雪垠感慨地說:“毛主席一再保護、支持我,我是非常感激的,沒有他的保護和支持,就不會有《李自成》。”他還說:“毛澤東主席對我的保護,不僅對我個人是一件大事,對中國當代文學史也是一件大事。”

終毛澤東一生的“李自成情結”,折射出他時時擔心政權不穩、江山變色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李自成功敗垂成的歷史警示,時時在毛澤東耳邊響起,他不僅嚴于律己,一生簡樸,還推動中央制定出一系列反腐倡廉、克服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的決策和措施,竭力防止內部滋生腐敗。

斗轉星移,如今距毛澤東“進京趕考”已經六十余載了,神州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反腐倡廉形勢日益嚴峻。因此,重溫毛澤東“不當李自成”振聾發聵的警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毛澤東評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與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他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動員了千百萬受剝削受壓迫的農民群眾,建立起與清朝封建王朝相對立的革命政權,與反動勢力進行了血與火的殊死決斗,歷時14年,轉戰18個省。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各民族反清斗爭風起云涌,席卷華夏,震動世界,具有極其偉大的意義。毛澤東作為偉大的人民領袖和學識淵博、思想深刻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始終對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這場農民大革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汲取經驗教訓,提出了許多富含真知灼見的評價。

毛澤東對洪秀全及太平天國認識的轉變

毛澤東對洪秀全和他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認識與評價,大體來說,可分為兩個階段:即還沒有確立馬列主義世界觀之前的時期,和確立馬列主義世界觀、走上革命道路之后的時期。

1920年以前的毛澤東,由于出身于農民家庭,十分熟悉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自小就同情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重壓下的廣大農民,多次支持貧苦農民起來反抗。但是在這個時期,由于毛澤東還沒有接受馬列主義,因此他還只是在感情上同情農民,并不能從理性上正確地認識中國歷史上的歷次農民革命運動及其經驗教訓。

毛澤東的家鄉在湖南的湘潭,其外婆家在湘鄉,這里正是晚清鎮壓太平天國的數十萬湘軍官兵的發源地:湘軍首領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就是湘鄉人,左宗棠是湘陰人,湘軍中的中下層官兵更多是湘南山野農民出身。在清末數十年間,湘軍“平定發捻”、安定天下的功績一直為湖南人,特別是湖南知識分子們所津津樂道。尤其是曾國藩,受到湖南乃至全國許多人的崇敬。湖南湘潭農家出身的毛澤東自小不可能不受到“鄉里先賢”影響。特別是由于毛澤東進入湖南一師讀書后,受到他敬愛的楊昌濟等老師的影響,使得他對“中興名臣”曾國藩等人十分推崇。他認真研讀曾國藩的著作。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在給友人黎錦熙的一封長信中就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而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青年毛澤東在這里充分表露了他對曾國藩的高度景仰,而“收拾洪楊”一語也流露了他對洪秀全、楊秀清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某種偏頗看法。

但是,自1920年以后,毛澤東確立起馬列主義的世界觀,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在此后漫長的革命征途中,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立場,對太平天國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農民革命運動,更是傾注了滿腔的熱情,站到全新的思想高度,對之進行深入的研究。他用馬列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對太平天國革命做了高度的評價,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不僅擺脫了早期的一些偏頗看法,而且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鞭辟入里的科學論斷。1920年以后毛澤東對太平天國革命認識與評價,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毛澤東高度評價了太平天國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革命精神。毛澤東分析了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揭露了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壓榨,深切地同情廣大農民的悲慘境況。他說:“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毛澤東多次高度評價了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的偉大歷史作用,指出:太平天國不同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農民起義,不僅規模最大,而且是在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發生的,因而帶有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也不同于歷次農民起義領袖,他不僅領導了反封建主義的斗爭,而且領導了反帝國主義的斗爭。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是太平天國革命的繼續與發展。毛澤東對太平天國革命最終被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聯合絞殺表示了極大的革命憤慨,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指出:“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字里行間,充分表露了毛澤東對太平天國革命先烈們的無限敬仰與懷念之情。

毛澤東從太平天國等農民戰爭的局限與最終失敗的慘痛教訓中,深刻地認識到農民階級雖然是“革命戰爭的主力軍,然而他們的小生產的特點,使他們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業群眾則具有無政府思想),所以他們不能成為戰爭的正確領導者”。他們必須接受工人階級的領導與思想教育,才能最終解放自己。

毛澤東從太平天國千百萬革命農民為之浴血奮斗與不懈追求的“天國理想”中,既看到中國廣大農民千百年來向往的沒有剝削與壓迫、人人平等幸福的農業社會主義美好理想中的合理內核,又看到了這種農業社會主義脫離生產力水平、片面鼓吹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的落后性。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十分熱愛廣大農民,對農民的生活狀況與社會理想十分熟悉與同情。因此,毛澤東始終重視并極其愛護與支持廣大農民的這種追求財產公有、人人平等平均的革命積極性。他在1955年曾明確地宣告:“群眾中蘊藏了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太平天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正是從思想理論上、實踐上為毛澤東所代表的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形成,做了有益的探索與必要的準備。毛澤東把太平天國農民英雄們力圖實現而無法實現的共同富裕、人人平等、消滅剝削與壓迫的美好理想,由空想變成了科學,變成了光輝的現實。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太平天國革命的遺志,不僅推翻了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而且始終堅持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毛澤東的偉大之所在,也是他始終受到中國廣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敬仰與懷念的原因。

總之,正如周恩來所說,毛澤東“是從幾千年的歷史經驗教訓、近百年的革命運動、近三十年來的直接奮斗中生長出來的人民領袖”。他對洪秀全和其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高度重視與一系列科學的認識和評價,成為毛澤東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他留給后人的一份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1949年6月,毛澤東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立二十八周年所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開篇就指出:“自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這里,毛澤東把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視為封閉中國開始沖出封建時代、尋找西方真理的第一個思想家和實踐家,而且將他與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并駕齊驅。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洪秀全這位不屈不撓的反清英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領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極高的評價。

“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四位中國近代史上的人物,屬于兩個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洪秀全是農民階級的代表。康、嚴、孫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康有為(1858—1927年),向西方尋找到的是資本主義立憲制度和發展生產力的措施;嚴復向西方尋找到的是生物進化論和資本主義共和體制;孫中山向西方尋找到的是資產階級的民權建國思想;而洪秀全這位來自農民階層的讀書人,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他只能得到別人送在他手中的宣傳西方基督教教義的小冊子——《勸世良言》。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福源水村。其父洪鏡揚,“薄有田產”。洪仁坤有兩個哥哥,他是三兄弟中唯一讀書求功名的。洪仁坤7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4歲考為童生。此后連續四次,一共經歷17年,未能進學,也就是沒考上生員(秀才)。在他一再落榜到公開造反期間,不止一次“做館”,教小孩子識字和文化基礎知識。

公元1836年,洪仁坤在廣州第二次科考返家的途中,得到了一本宣傳西方基督教教義的書——《勸世良言》,但他沒有心思去閱讀,回家后就將其放入柜中。

公元1837年洪仁坤第三次落榜,精神受到的打擊很大。回到家里,隨即大病一場,“死去七日”(一說兩日),還魂后,“俱講天話”。

公元1842年,洪仁坤第四次應考,一起落榜的書友(一說又是表弟)馮云山出于對考試的極端不滿,又從星相術角度看出洪仁坤“多異相”“有王者風”,極力鼓動他為首造反。馮的勸說,符合他此前大病中的想法和夢幻,于是斷了科舉仕進的念頭。他將《勸世良言》翻出,仔細研究,以此為基礎,他竟構成了一套思想,集中地表現出在封建壓迫下的農民大眾求解放的朦朧愿望。他從這本書中找到了西方的真理,即書中所宣揚的“平等”思想主張。從此以后,洪仁坤便以“平等”思想為理論根據,開始了反清的革命活動。洪仁坤決心造反之后,宣稱上帝封他為“太平天王大道君全”,命他“時或稱洪秀,時或稱洪全,時或稱洪秀全”。從此,洪仁坤、洪火秀改名為“洪秀全”。這次改名是很費一番心思的,“秀全”拆開,是“禾(吾)乃人王”。簡括地說,進不了學——考不上秀才,是造反的直接原因,造反是為了做“人王”。做了“人王”,不但可以實現“等我自己來開科取天下士”,還能夠“手握乾坤殺伐權”,“世間萬寶歸我有”。

盡管洪秀全受種種因素的局限,未能像康有為、嚴復、孫中山等人那樣見到西方的先進模式,所學的內容不同,但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利用向西方學習的這些思想理論,去從事反對帝國主義和清朝政府的革命斗爭,以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洪秀全利用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作為反清的旗幟,領導了偉大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康有為以進化論作為旗幟,領導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戊戌變法運動;孫中山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思想,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事實證明,雖然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內容不一樣,甚至所采取的手段不一樣,但他們的政治目的則是相同的,即要求改變近代中國社會的面貌。洪秀全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沂源县| 泸水县| 波密县| 永昌县| 仙桃市| 宽甸| 兰考县| 黄陵县| 鄄城县| 高雄市| 德惠市| 岳阳县| 那曲县| 黎城县| 防城港市| 如东县| 新田县| 吐鲁番市| 微山县| 无棣县| 资源县| 鹤山市| 宜昌市| 田林县| 宁明县| 沙雅县| 英超| 哈密市| 马关县| 九寨沟县| 甘孜县| 石狮市| 乌拉特中旗| 铅山县| 寻乌县| 隆化县| 桃园县| 永康市| 海原县|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