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人多的好處與壞處——社會助長(抑制 惰化)實驗

有些事情,大家一起做效率比較高;但有一些事情,人多了反而會降低效率。心理學家用實驗揭示了這種現象背后的秘密。

1897年,著名心理學家特里普里特在《美國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特里普里特的一個實驗報告,即考察他人在場和競爭對個人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特里普里特所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他讓被試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騎車,一共需要騎行25英里。第一種情景是被試單獨騎車,整個騎車的過程只有被試一個人;第二種情景是讓一個人跑步陪伴著被試;第三種情景是被試和他人進行騎車比賽。

實驗結果表明,當被試獨自完成25英里的路程時,平均時速為24英里;有人跑步陪伴時,被試的平均時速為31英里;有人騎車比賽時,被試的平均時速為32.5英里。

特里普里特通過這個實驗結果提出了社會助長現象的理論,即一個人單獨進行工作的效果,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樣的工作,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說,個體在群體活動中可以提高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因為群體可以帶來社會助長效應。

特里普里特的社會助長實驗在《美國心理學雜志》上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的興趣,許多心理學家紛紛投入了研究。其中,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1916年到1919年進行了有關社會助長現象的一系列實驗,找出了社會助長現象產生的原因。

在實驗開始之前,奧爾波特首先準備了相關的實驗材料,即兩套漢語詞匯,其中一套比較簡單,另外一套相對復雜。參加實驗的被試是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生,還有青年工人。被試在實驗中的任務就是學習這兩套漢語詞匯。

奧爾波特讓被試在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分別學習兩套漢語詞匯,一種環境是被試單獨學習,另一種環境是被試在一個團體中和其他人一起學習。奧爾波特在實驗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下被試在不同環境中學習的情況,包括學習效率、成績等。接下來,奧爾波特把這些記錄的材料通過統計和分析,制作成被試在兩種不同環境中的學習成績曲線,并從中尋找環境與學習成績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奧爾波特等心理學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當被試學習比較簡單的漢語材料時,在團體中的學習效率比單獨的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成績也較好;但是如果被試需要學習的漢語材料變得復雜以后,情況就完全相反了。

奧爾波特通過這個實驗結果,告訴人們在安排工作的時候,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好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當人們所從事的工作是簡單性的勞動時,例如流水線的工作等,盡量讓人們在團體的環境中工作,因為當一個人單獨從事此類工作時,會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疲勞感,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工作效率的降低。相反,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是比較復雜的,例如學術研究等,最好是單獨一人在安靜的環境中完成,因為這樣有利于當事人進行深入的思考,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是在團體環境中,當事人便無法靜下心來去完成要做的工作。

上述現象又被稱為社會抑制現象,與社會助長現象相互對應。工作環境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到底是出現社會助長現象還是社會抑制現象,主要取決于當事人工作的性質和所從事工作的技能嫻熟程度。通過奧爾波特的實驗結果我們知道,當從事復雜的工作時,當事人需要在單獨的環境中進行;當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是簡單易行的,那么需要在團體環境中進行。但是,如果一個人剛剛開始從事一份工作,即使這種工作是簡單易行的,他也需要在單獨的環境中熟悉工作流程和技能,只有在他對工作漸漸熟悉起來之后,才適合在團體環境中工作,否則團體的工作環境只會干擾他掌握工作流程和技能的速度。這樣一來,所出現的就不是社會助長現象,而是社會抑制現象。

除此之外,奧爾波特還總結出了社會助長現象出現的原因。首先,當一個人與其他人一起工作時,會在意其他人的評價,這樣會增加當事人的興奮度以及對工作的重視度;其次,許多人一起工作,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競爭關系,這種競爭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當一個人單獨處在一個環境中,會產生單調和孤獨的感覺,從而出現心理疲勞感,對工作提不起興趣,相反,如果是在團體中就不會有這種感覺。

有關社會助長現象與社會抑制現象,札瓊柯與卡特萊爾等人也用實驗進行了證明。他們讓被試分別在單獨和團體兩種場景中學習有關單詞的配對。單詞配對主要由兩類單詞組成,其中一類是同義詞,學習起來比較簡單;另一類是由無關單詞組成,學習起來比較困難。

實驗結果表明,比較容易的學習中,團體的學習環境會產生所謂的社會助長現象,被試的學習成績和效率提高。但是在比較困難的學習中,團體的學習環境會帶來干擾,反倒不如單獨一人的學習效率高。

除社會抑制之外,還有一種社會惰化的現象值得關注。群體一起做事情時,個人付出的努力比較少;單獨完成任務時,個人付出的努力比較多,這個現象就叫做社會惰化,即他人在場產生的消極作用。德國心理學家林格曼用拔河比賽研究了社會惰化的現象。他讓被試用力拉繩子,以測試其拉力。實驗分為三種情況,1個人、3個人和8個人。結果表明,1個人拉繩子時,單獨的拉力是63千克;3個人一起拉繩子,人均拉力53千克;8個人一起拉繩子,人均拉力只有31千克。也就是說,一個人拉繩子比很多人一起拉繩子時付出更多的努力,隨著人數的增加,每個人的努力會逐漸減少。

1979年,比博·拉塔內同樣用實驗證明了社會惰化的現象。他請大學生用歡呼或者鼓掌的方式制造噪音,分為1個人、2個人、4個人和6個人4組。結果表明,隨著團體人數的增加,每個人制造的噪音逐漸減少。在智力任務中,也存在社會惰化的情況。

1988年,杰克森和威廉姆斯總結了有關社會惰化的研究,49個社會惰化實驗證明了一個相同的道理:群體規模越大,個人的努力程度越低。當群體成員達到8個,個人的努力程度下降了20%。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個體努力程度下降。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社會惰化最典型的例子。在漢語中,“三”指的是很多,三個和尚說的是很多和尚。廟里的和尚多了,人力也增加了,為什么大家又沒水喝呢?并非和尚奸懶耍滑,不愛做事,此乃社會心理現象,是人性弱點。如此一來,挑水的和尚要出來抗議了吧:“不是我們不積極,實乃人類本性,誰也沒轍!”

所謂“雞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亂”,講的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當需要多人合作時,最好將任務細化,分到每個人的人頭上,讓個體明確自己應該負的責任,這樣就能避免社會惰化影響生產效率。

為什么會出現社會惰化的現象呢?一種說法認為,個體隱沒在群體中,自覺自己的行為不會被單獨評價,因此,個體的責任感變弱,努力的動力也減少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個體的努力如果對群體完成任務非常重要,就會付出更多努力;如果個體的努力不是決定群體成績的唯一因素,個體覺得自己的貢獻會被其他成員平分掉,社會惰化效應就會發生。

生活中的助長、抑制與惰化

了解了社會助長、社會抑制與社會惰化,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會有直接的幫助。例如,從事簡單機械的工作時,可以大家一起干,發揮社會助長的優勢;而從事復雜、有難度的工作時,就要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中進行,避免社會抑制;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完成某項任務時,則要分工明確,加強監督,避免社會惰化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四川省| 曲麻莱县| 宣汉县| 宜川县| 西藏| 耒阳市| 广南县| 霍州市| 大英县| 安丘市| 佛冈县| 万年县| 泗阳县| 乌拉特前旗| 汉源县| 池州市| 喀喇| 淮安市| 凤冈县| 浙江省| 贺兰县| 休宁县| 乐业县| 怀化市| 景德镇市| 延川县| 陆川县| 庆城县| 通城县| 嘉禾县| 常德市| 玛多县| 波密县| 弋阳县| 息烽县| 金昌市| 枝江市| 会理县| 绥德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