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爭強好勝——個體與團體競爭實驗
- 讓你愛不釋手的超有趣心理學實驗
- 李娟娟
- 2731字
- 2017-10-27 11:14:34
人有一種強烈的心理傾向——爭強好勝,但和對手競爭并打敗對手一定會讓自己受益嗎?心理學實驗證明:有時候,競爭反而會損害自身的利益,合作才能共贏。
心理學家多伊奇等人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競爭實驗,多伊奇把被試分成兩兩一組,每兩個人是競爭對手的關系,而且分別擔任兩家運輸公司的經理,他們的具體任務就是讓自己的車輛以最快的速度從起點跑到終點。他們需要讓自己的運輸速度夠快,因為速度越快,賺的錢就越多,而實驗者告訴被試要盡可能多地賺錢。
在運貨物期間,每個被試都有兩條運輸線可以選擇,一條運輸線屬于個人專用線,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有權利走這條路線,但是這條路線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金錢,對被試來說并不劃算。
另一條運輸線是兩兩成對的競爭對手所共同擁有的,這條運輸線還有一個形象的叫法,那就是“近道線”,顧名思義,如果被試走這條路線的話,會省下很多時間,能盡快到達終點。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近道線道路比較狹窄,每次只能容許一輛車通過。這樣一來,兩兩成對的被試就形成了競爭的關系。
當然,除了競爭之外,被試還有其他辦法,那就是合作。但是,只要被試想要走這條又近又窄的路,除了合作這一種辦法之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這種合作方式的具體做法就是,雙方在商量的前提下,交替使用這條近道線。
在實驗開始之前,實驗者明確告訴被試,即使他們在合作的前提下使用近道線,也必須花費時間等待。但是這種等待是值得的,畢竟近道線比個人專線更經濟和有效。
在實驗開始之后,實驗者會給被試計分,具體計分方式就是被試從起點到終點的運營速度,被試的分數越高說明賺的錢越多。
實驗結果表明,兩兩成對的被試很少合作。因為競爭關系的存在,他們每個人都想賺更多的錢,最后贏得比賽,所以他們都不愿意合作。在近道線的使用上,往往狹路相逢,誰也不讓誰,經常出現僵持不下的局面。
此外,實驗者發現,即使在實驗中,被試偶爾出現了合作,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只是為了贏得比賽所做出的暫時性妥協,也就是說這種合作的現狀是競爭所造成的。而且,實驗者還發現,被試似乎并不在乎自己在實驗中的得分,即使得分少也要和對手競爭下去,似乎戰勝對手才能實現這次比賽的意義。
實驗結束后,實驗者問被試為什么寧愿選擇競爭也不愿意進行合作。大多數被試的理由是,希望自己可以戰勝競爭對手。這個實驗結果說明,人們在心理上更傾向于競爭,因為每個人都有想贏的心理。
這個實驗主要是關于個體競爭,也就是說,在個人競爭的條件下,大多數人只會關心自己的工作,而忽視了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必要性。但是在群體競爭之中就不是這樣了。多伊奇等心理學家認為,在群體競爭的條件下,群體內成員之間會形成合作的關系,他們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并且會共同活動。
每個人都有歸屬感,總是把自己歸屬于某個團體之中。這樣一來,團體與團體之間就會形成競爭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群體競爭。在群體競爭之中,群體內的成員之間相互團結,但是對于群體之外的成員,人們往往會把他們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
在群體競爭中,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人們會盡力維護自己所在群體的利益與榮譽,并且對競爭團體產生敵意和偏見。
這種群體競爭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心理學家謝里夫等人為了研究這種社會現象,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群體內合作、群體間競爭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緩解。
在實驗開始之前,實驗者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實驗場地的選擇,最終實驗者選擇了位于俄克拉荷馬州“強盜洞”州立公園內的美國童子軍營地。因為這里森林茂密,比較適合實驗的進行。
實驗者在選擇被試方面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共需要22名被試,而且年齡、背景、智力和身體素質等方面比較相似。最終實驗者挑選的被試的平均年齡在11歲左右,而且都是俄克拉荷馬五年級的小學生,成績中等。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也十分相似,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而且父母的感情不錯。最重要的是,被試之間并不互相認識。
由于被試都是小學生,所以實驗者只能把實驗安排在暑假期間。整個實驗被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團體的建立和形成。被試到達實驗場地后,實驗者會把他們隨機劃分為兩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會分配到一個場地進行活動。雖然孩子們相互之間并不認識,但是隨著他們在一起玩耍和做事,漸漸形成了一個團體,他們開始接受“我們是一伙兒的”這個團體概念。在實驗者的安排下,兩個小組還分別為自己的團體起了名字,即響尾蛇隊和老鷹隊。僅從團體的名字看,這兩個小組就是死敵。
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讓被試之間出現團體競爭。實驗者會安排兩個小組進行比賽活動,最終贏得比賽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
在競賽活動期間,兩個小組的成員之間開始出現矛盾,他們攻擊競爭對手,這說明每個被試的團體意識越來越強烈。后來被試的攻擊行為越來越野蠻,例如老鷹隊的成員燒毀了響尾蛇隊的隊旗,而響尾蛇隊為了報復,毀壞了老鷹隊的小木屋。甚至于最后,實驗者不得不出面阻止被試的攻擊行為。
第三階段的任務是促成兩個團體之間的合作關系。畢竟在第二階段內,兩個團體之間的矛盾已經形成。所以,實驗者為了減少兩個小組對競爭對手的偏見,專門安排了一些活動,讓這兩個小組可以心平氣和地交流,例如讓大家一起吃飯、看電影等。但是讓實驗者驚訝的是,這種促成雙方交流的方式并不能緩和兩個小組之間的緊張氛圍,他們的矛盾并沒有消除,他們依然會相互敵視,甚至還會攻擊對方。
為此,實驗者不得不改變原定的實驗計劃,組織一些新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之中,實驗者會給被試制定一些特殊的目標,這些目標無法由一個小組完成,必須相互合作才能實現。例如,蓄水池問題。營地的蓄水池發生了問題,所有的成員都面臨缺水的困境。所以兩個小組的成員不得不合作,共同尋找問題的所在。當他們發現蓄水池的問題是因為輸水管被堵住了,便一起清理被堵住的輸水管。當蓄水池被修好時,所有的成員都十分高興。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成員之間的團體偏見開始減少。到實驗結束的時候,成員之間的團體偏見已經完全消除,大家像剛來這里時那樣不分彼此,例如坐車的時候,座位不分小組。
在第一階段內,個體會歸屬于某個團體中產生歸屬感,這有利于團體的形成以及培養團體的凝聚力。在第二階段內,團體之間的競爭會讓團體內的成員更加團結。在第三階段內,當兩個競爭的團體為了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時,會放棄之前的敵對和偏見,開始尋求合作。這種合作的關系,能使兩個團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得到改善。
抑制自己的競爭欲望
競爭似乎是一種遺傳的生物本能,是在漫長的生存競爭歷史中沉淀形成的。但事實證明,很多情況下,選擇合作對我們來說更有利。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會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事后卻要承受競爭的惡果。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審時度勢,適當抑制爭強好勝的欲望,通過合作實現彼此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