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勞累者:做不完的家務,忙不完的工作
“童年的記憶里,你爸媽留給你的印象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85%的人可能會回答一個字:忙!無論身在農村還是城市,在多數人記憶中,童年中爸媽留給自己最多的背影就是干活,不停地干活。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多數人的一種生活常態。
美國《時代》周刊上曾報道過一篇名為《昏睡的美國人》的故事,簡單地來講就是說,有太多的美國人都體會不到“完全清醒”的感覺,因為他們不是有做不完的家務,就是有忙不完的工作。美國人終年都忙碌不已,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荒唐,但這并不是可笑的玩笑,而是非常嚴肅的一個話題。認真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常年也像美國人一樣,幾乎沒有“清醒”的時間,每天早上忙著上班趕公交,到了公司又要忙著工作,開會、加班、熬夜……回到家后還有沒完沒了的家務占據了你多半的休息時間。有多少個清晨你沒有一覺睡到自然醒?又有多久,你沒有回家和父母安心吃頓晚飯,聊聊天?
太多的時候,你是否感覺自己無法專心做事,不是錯過這個,就是害怕失去那個,不然就是感覺這也不錯,那也挺好,想要將所有東西都歸為自己所有。大部分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手腳并用便可以為自己忙出個一片天地。很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態畢露。“我好忙”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忙就是正常,不忙就是不正常。
這類人都屬于奔波勞累者,但他們卻又不是正面意義上的奔波勞累者,因為一些奔波勞累者可以通過忙碌達到自己的一些目的。負面意義上的奔波勞累者,雖然一直也在忙碌,卻沒能取得任何成果。從成功學上說,這類負面奔波勞累者就是在瞎忙。
用外婆的話來說,朱然就是天生干活的命。不知是家庭教育的原因,還是激烈的社會競爭使然,朱然只能通過做事情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只要有事情做就好,沒有事情做就覺得很失落。
小時候在家時,朱然常常會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學時,她又常常幫舍友們做事情,替她們打掃衛生、收快遞等;畢業參加工作后,她似乎更忙碌了,上班做完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會幫助其他同事買咖啡、帶早餐、復印文件、發傳真……下班回家后,還要打掃衛生、洗衣服,整日忙得連敷面膜的時間都沒有。
在朋友同事眼中,像朱然這樣做事拼命認真的人,一定可以很快得到升職加薪。當然,朱然也是這樣認為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因為朱然什么事情都愿意去做,結果哪件事情都沒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導致她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好,沒有做精。最后,忙得團團轉的朱然并沒有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工作了一年多依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甚至連主管都記不住她的名字。
熱播劇《歡樂頌》中的安迪就工作問題曾對2202室的小關說:“在公司里,只有兩種人能夠留下來,一種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的人,一種是不為領導惹麻煩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成為公司里可有可無的人。”朱然雖然做事夠多,也沒有給領導惹麻煩,但因為不具特色,她做的事情人人都能做,一度被主管忽視她的存在。這就是說,她做的事情百分之八十都毫無意義,也就是說她在瞎忙。
美國作家杰夫·戴維森形容當下曾寫道:“狂亂湍流正席卷著當今每個人的生活。”太多的選擇威脅著人們生活的方式,在帶來焦慮的同時,還會使人陷入瞎忙的怪圈,似乎做不完的家務、忙不完的工作才是最時髦的生存方式,也是某些職場人表現自己的一種方式。趨勢預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著作《未來沖擊》中就曾這樣寫過:“人們將成為忙碌的奴隸……”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盡管很多人已經忙得團團轉了,每天勞心傷神,但依然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為此,生活中常常聽見有人說“如果再多加幾次班,沒準兒就可以升職了”“假如沒有休息,還主動幫助他人做事,也許這季度的先進人物就是我了”“或許多幫同事做一些小事,領導就能看到我的能力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在職場中,多做并不一定會引起上司的注意,但一定會讓自己深陷瞎忙的泥沼中。什么是瞎忙呢?簡單來說,就是忙而沒結果。如果在平日里,你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家務、忙不完的工作,生活水平和工作業績依然沒有變化,那百分之百是在瞎忙。
楊超在升職加薪方面以及與同事相處的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剛剛進入公司工作時,他曾信誓旦旦地對女友說:“瞧好吧,通過努力,半年之后我就可以成為公司的部門經理。”在工作中,他的確很賣力,做事的積極性也很高,每天早上第一個到公司,晚上最后一個離開,有時還會將工作帶回家做。對于將工作帶回家做,女朋友曾說:“這樣除了讓自己忙點外,根本不會引起上司的注意。”而楊超用自己獨到的“見解”反駁道:“將自己的工作帶回家做,上班就會有多余的時間來幫助同事做事情,這樣自己的工作也做了,還讓同事記住了自己的好,如此一舉兩得怎么會沒效果呢?而且,我本職工作做得好,又能幫助其他同事,領導一定會注意到我的,也許還會給我發獎金呢!”
對于他這種天真的想法,女朋友只能笑著搖搖頭。很快一年過去了,楊超沒有等來自己預期的升職加薪,等來的卻是更多的工作任務以及多管閑事的罵名。
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就真的能夠得到上司的賞識嗎?多幫助同事做事情就真的能夠換來好人緣嗎?在有些領導眼中,每天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證明你工作能力低下,還有多余的時間幫助其他人說明你的任務量少。對于這樣的下屬,領導要么采取送佛到西的政策,要么就是增加工作量。其結果,對于被領導者來說都是一件壞事。
傳統意義上的奔波勞累者,在職場中并不受歡迎,因為他們多半都是瞎忙一族,不僅無法創造效益,甚至還會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擠。最后,只能自己退出,或是使自己陷入隨時被替換的不安全境地中。
實干小絕招
當忙到焦頭爛額成為你的生活常態時,難道你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嗎?是什么讓你忙碌不已?是艱難的生活處境,還是激烈的社會競爭?是你,不是任何外界因素和人。所以,你要學會反省自己,而不是繼續“埋頭苦干,任勞任怨”。
漫無目的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當同學聚會、應酬或是逛街遇到熟人時,經常會被問起:“最近忙什么呢?”我們給出的答案總是一句“瞎忙唄!”不管是客套寒暄還是如實回答,這都是一部分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做事毫無章法沒有計劃,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這種類型的人最容易成為瞎忙族中的一員。
做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多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每天來到公司或是學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瀏覽朋友圈、逛淘寶、看新聞、聊QQ,他們一面做著手里的事情,一面忙著消遣,這樣每時每刻都非常忙,但卻沒有忙出個成績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他們急忙忙地從辦公室跑出來,正準備打車前往客戶的公司,結果卻發現有份非常重要的文件沒有拿,只能噔噔跑回辦公室,好不容易將需要的文件都帶齊了,出租車剛走,又發現兜里的手機忘在辦公桌上了……如此這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辦事方式,只會讓生活更加疲憊,而且絲毫沒有成就感。這就是典型的瞎忙。
張磊是建筑公司的銷售經理。某天早上,他像平常一樣邁著四方步走進辦公室,當看到辦公桌上一堆的文件后,頓時一個腦袋兩個大。迫于生計的需要,他不得不坐下來認真地翻看這些資料。這些資料還沒看多久,郵箱里就來了幾封郵件。打開之后發現,是幾個普通客戶發來的郵件,他也都認真地回復了。半個小時候后,助理打電話過來說有客戶來訪。
張磊正為了郵件和需要處理的文件而頭疼,突然想起來一個小時后需要給自己的下屬開會,煩躁之下他對助理說:“先讓客戶在休息室等一下,沖杯咖啡送過去,十分鐘后我準時過去。”
十分鐘過后,張磊才處理完自己手中所有的事情,他喝了杯茶水,慢騰騰地走向休息室。等他推開休息室的門時,客戶已經等得非常不耐煩了,張磊笑著對客戶說:“非常抱歉,今天我實在太忙了,讓您久等了。”
聽到這樣的回答,客戶看了看張磊,面無表情地說:“既然張經理這么忙,那我下次再造訪吧。”說完客戶就奪門而去,張磊也沒將這件事情太放在心上。
第二天,張磊一上班就收到了公司的辭退信。因為昨天來造訪的客戶已經和總經理談得差不多了,只是來向張磊了解下公司的基本情況。而張磊怠慢客戶的行為,讓那位客戶對合作失去了信心,使得公司損失了幾十萬。
張磊被辭退,可能會被認為是運氣不好或是一次偶然的現象。實則不然,張磊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處理問題沒有計劃,甚至分不清工作的重點,雖然也在拼命地工作,但沒有業績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對需要處理的事情不懂得規劃,做事時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毫無計劃可言,忙來忙去卻讓自己淪為瞎忙族中的一員。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毫不在意,繼續在瞎忙的路上越走越遠,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反省自己。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通常比較盲目,也就是人們常講的“不知道想要什么”。雖然他們不會因此而懶惰,也在積極地做事,但其結果也和懶惰者相差無幾,最后都是無法取得成績。
法國的一期周刊報道說,巴黎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沒有人生目標,又不想虛度年華,只能在酒吧和歌舞廳里上班,結果導致巴黎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者越來越少,與其他歐洲的一些國家相比幾乎為零,而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法國的經濟發展。其實,從根本上來說,法國巴黎的這些大學生就是陷入了瞎忙的泥沼,雖然拼命地忙碌,卻無法創造更多的財富。
莫斯科有位商人在瑞士的一個小鎮上做啤酒生意,奮斗了幾十年結果還是失敗了,且欠下了巨額款項。有位債主前來討債時,這位莫斯科的商人正在思索自己為何會失敗。
非常沮喪的商人對債主說:“為什么我那么努力還是失敗了呢?難道我對顧客照顧不周嗎?還是啤酒的質量太差了?”
債主好心地勸道:“事情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你不是還有很多資產嗎?你完全可以從頭再來呀。”
“從頭再來,你這是在嘲笑我嗎?”商人覺得債主是調侃自己。
“別懷疑我的好意,我覺得你應該把現有的情況寫在一張紙上,清算一下自己的產品和債務,然后重新開始。”債主好心勸道。
商人愣了幾分鐘,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慢吞吞地說道:“你是說,我應該把自己的資產和債務羅列出來,把店里的家具和器皿重新清洗一遍,然后繼續開張嗎?”
債主很肯定地說:“是的,你現在需要訂一個計劃,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繼續瞎忙。”
“其實,我早就想這樣做了,只是太忙了。”商人一邊收拾著東西,一邊喃喃自語道。
成功者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工作,相比于忙著做事他們更善于規劃事情,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還在盲目地做事情嗎?不妨檢查下自己:過去的一年中,你為自己創造了多少財富?你的職位得到提升了嗎?你的工資有增加嗎?如果這些統統都沒有,那么你就思考一下自己在忙什么,為什么而忙碌?
成功學家戴迪說:“沒有結果和價值的忙碌,就是在瞎忙,這并不能成為你取得成功的資本。”對于職場來說,結果比過程更為重要;對于生活來說,過程縱然美麗多彩,但沒結果也是一場空。所以,如果你做事還在眉毛胡子一把抓,請反省,請進行改變。
實干小技巧
為了結果而戰,才能讓自己渾身充滿力量。而做事想要有份好的結果,就應該有規劃,有目的、有計劃,才能事半功倍。
職場老黃牛代表:只看過程不問結果
每天都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公司里,爭著搶著干活……這樣的人在職場中隨處可見。他們總認為,在工作中多做事情是最重要的,多做事情就一定會獲得老板的賞識,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而“投機取巧”的人一定會被老板炒魷魚,終究會被淘汰。對職場的解析決定了工作方式,多做事情導致有些人一味地注重做的數量而忽視了最后所取得的成果,這種只看過程不問結果的人,在職場中被稱為“老黃牛”。
“老黃牛”通常被解釋為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工作的人,但隨著工作性質和要求的不斷變更,職場中的“老黃牛”已經被人們引申為只懂做事卻不懂變通的老頑固。“老黃牛”最大的特點就是做事,多做事,結果如何卻從不考慮。久而久之,他們很快就會加入到瞎忙族的大軍中去。
比如:從事文員工作的“老黃牛”,除了本職工作之外,他們還會幫助行政經理復印開會的文件,替會計算簡單的賬目,幫助上司買咖啡、帶早飯更是常有的事情,更甚者還會幫助采購訂材料、幫助保潔阿姨做衛生,等等。忙了一大圈,每天都讓自己活得疲憊不堪,結果呢?老老實實地做了好多工作,自己的業績沒有多大的提高,還累個半死,如此不是在瞎忙嗎?
王萌是外企的一個小員工,平時以任勞任怨著稱。每天,她總是最早一個到達公司,晚上最后一個離開。工作的時候,她總是風風火火,一副忙不過來的樣子。如果有領導在場,做事情就更加賣力,對于上司布置的任務,加班到十二點也要做完。忙的時候,她還會將早餐帶到公司來吃,一邊吃早餐一邊忙手頭上的工作。
剛開始實習的時候,領導和同事對她的這種行為都十分贊賞,每次開會都會點名表揚她。可是,時間久了,大家都會發現,雖然她每天都忙得要死要活的,但很多工作任務還是不能如期完成,一個翻譯過來的文件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她卻足足忙了一上午,結果還有好多錯誤的地方。年底考核的時候,由于業績不合格而被辭退了。
多做事情,每天讓自己忙得天昏地暗就一定可以升職加薪嗎?未必!王萌就是最好的例子。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員工做事的過程是無足輕重的,最后所取得的成果才是最重要的,在北大主辦的“批判勞苦意識”的座談會上,有位中小型企業家曾這樣說過:“結果,對于企業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員工付出的關鍵就在于獲得業績、取得成績、得到結果,因為沒有結果,就等于沒付出。”確實如此,企業如果不注重結果何談發展呢?企業注重結果,也就要求員工做事注重結果。
為此,如果在職場中做事還只講求數量而不注重結果,就應該警惕自己是否會被開除了,因為做著沒有結果的事情就是瞎忙,而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會收留一個瞎忙者。套用一句非常現實的話,沒有人會平白無故發工資給你。可能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時,“老黃牛”式的做事方法能夠得到領導的青睞,長期如此且又做不出成績來,就只能被無情地淘汰。
在很多企業中,工作能力越是低下的人越容易陷入瞎忙的泥沼中,越容易抱怨“這個月工作了多少天”“這個星期加了多少班”。有時候外界因素的限制和一些突發狀況,會不可避免地延長我們的工作時間,但這只占少數。美國麥肯錫公司有這樣一個原則:“長時間工作不是好事情。”作為美國數一數二的龍頭公司為何會制定這樣一個原則呢?原來在麥肯錫成立之初曾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1926年麥肯錫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咨詢公司,三年后美國出現了經濟大蕭條,很多企業破產了,很多企業的負責人也都被抓了起來,還有很多人在潛逃。由于企業的破產需要大量的會計去查賬,并需要進行詳細的資產登記。于是,麥肯錫公司開始變得忙碌起來。為了能夠盡快地將破產公司的資產清算完畢,麥肯錫派了大量的會計前去工作,甚至連麥肯錫都親自出馬了。
在為一家五金特產公司做清算時,麥肯錫和幾個資深的會計師連續奮戰了兩天,依然沒有將資產清點完畢。為了能夠盡快完成任務,麥肯錫不得不加班到深夜。但第一天晚上加班后,第二天的麥肯錫工作時根本毫無精神,一整天都恍恍惚惚的,他甚至還發現晚上加班得到的結果幾乎都是錯誤的,并不是十分的精準。這也就是說,他還必須重新再做一遍,這無疑又浪費了他大量的時間。
雖然最后那家五金特產公司的資產清算完畢了,但卻耗費了麥肯錫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而正常情況下,一個星期是可以清算兩家類似破產公司的。這件事情使麥肯錫明白,加班不一定就有效率。為此,他制定了“長時間工作沒好事情”的工作準則。
在如今的麥肯錫公司中,無論你在辦公室待多久,或者每天只休息三個小時,其他時間都用來工作,只要你沒有做出成績,也無法得到領導的認可。相反,就算你每天只工作八個小時,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業績,那也不會有任何人笑話你。麥肯錫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知名公司,其中的工作理念值得我們每位職場人學習。
從麥肯錫公司的發展和工作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到,“老黃牛”類型的職場人在企業的發展中并不受歡迎,因為只看重過程而不問結果,并不會給企業帶來任何效益,這就表示企業不會有任何的發展,這是任何一個企業負責人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實干小技巧
“老黃牛”在如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已經過時了,企業中需要的不僅是能多做事的“老黃牛”,還需要會做、能做出效果的“老黃牛”。而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多考慮結果,并努力做出結果,盡量做精而不是做繁。
三心二意者:常常再現小貓釣魚的故事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森林的邊上住著貓媽媽和它的兒子小貓,不遠處有條小河,河里有很多魚游來游去。有一天,貓媽媽帶著小貓去河邊釣魚。有只蜻蜓飛來了,小貓見了高興極了,丟下魚竿就去捉蜻蜓,追著跑了一會兒,蜻蜓飛走了,小貓悻悻地回到河邊,它發現媽媽已經釣了一條大魚了。
小貓坐下來沒有五分鐘,一只蝴蝶又飛來了,蝴蝶飛起來美麗極了,小貓放下魚竿,又跑去追蝴蝶。很快蝴蝶就飛走了,小貓又空著手回到河邊,這時貓媽媽已經釣了好幾條大魚了。小貓生氣地說道:“好生氣!為什么我就釣不到魚呢?”貓媽媽看了小貓一眼,說:“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你一會兒追蜻蜓,一會兒又捉蝴蝶,怎么可能釣到魚呢?”
聽了貓媽媽的話,小貓慚愧地低下了頭,開始學著媽媽的樣子一心一意地釣起魚來。蜻蜓和蝴蝶又飛回來了,小貓好像沒有看見一樣,一心意地釣魚沒有離開半步。不一會兒,小貓就釣上一條大魚了。
小貓釣魚的故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但也最愛做小貓做過的事情,做家務的時候想著沒有看完的電影,看書的時候想著晚上的約會,工作的時候想著假期要去哪里游玩……人們常常陷入一面……一面……一邊……一邊……的做事習慣中,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而結果卻沒有任何收獲,就像故事中的小貓一樣。習慣這樣做事的人都是三心二意者,他們一方面做事不專心,一方面希望通過同時多做幾件事情來獲得成果,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極容易讓自己加入到瞎忙的陣營中。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凱迪說:“頗具才能者往往都心無旁騖,相比于勤奮者他們更專心致志。”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者做事都較為專注,因為他們深知唯有專心致志做事才能取得成績。相反,奮斗了幾十年依然毫無起色的人,多數做事都三心二意者,徹頭徹尾都在忙。比如:從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小高在某外企做主管,工作時總是一邊做著事情,一邊忙著和女朋友聊天,上班時間甚至還要和老同學聊微信,三五年過去了,小高依然只是個普通的主管,職位沒有得到提升,工資也沒變過。而公司另外一個員工小趙,雖然不是名校畢業,剛進入公司的時候也只是普通的職員,但由于做事比較專注,能夠做出令領導滿意的業績來,很快就從小職員晉升為部門經理。
在職場中,短期中我們每個職員的目標只有一個,工作重心也只有一個,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只有盯著這個目標,以高度的專注力去實現它,才能在職場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若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只能像小高一樣,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會陷入瞎忙的怪圈中。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一定時間內只能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情,倘若將精力和注意力分散了,不僅其他的事情沒做好,重要的事情也做不好。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總是會一股腦地全冒出來,手頭上的事情也常常會被打斷,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這個時候做事還喜歡三心二意,那么有限的精力勢必會被分散,到頭來只能瞎忙一場。
從前有個農夫,一天早上他對妻子說:“親愛的,我要去耕田,午飯就不用等我了。”當農夫走出家門半個小時后發現耕地機沒油了,準備返回加油站加油,突然想到有個朋友在附近,已經好久沒有去拜訪了,于是轉身準備去拜訪朋友。
剛到朋友家門口,又突然想到家里有幾只羊需要喂,于是轉回家去了。回到家門口路過倉庫時,看見旁邊有一堆馬鈴薯已經發芽了,于是想著該將這堆馬鈴薯放到馬圈里,拿來喂馬而不是任它繼續壞掉。當他去拿東西來裝這些發芽的馬鈴薯時,又記起家中煮晚飯需要一些柴火,取柴火的途中看見有只雞躺在干柴旁邊,看樣子好像已經死了,他撿起雞拿回去交給妻子……
這樣來來回回跑了一天,從早上忙到晚上,地也沒種,油也沒加,朋友也沒拜訪,羊也沒喂,馬鈴薯沒有處理掉,柴火也沒取來,什么事情也沒做好。
做事三心二意不能集中精力,結果只能是瞎忙一場,毫無收獲。如果你是一名醫生,那集中精力就變得尤為重要。在進行手術時,只有專心致志不被其他的雜念所干擾,才能確保手術順利地完成。不然,對于病人來說,那可能是一場無法彌補的災難。實際上任何時候,做事心猿意馬,結局都是瞎忙過后重新回到原來的起點。
你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一些瑣事上,最后你發現這些不過是自己建起的一個美好的空中樓閣,讓自己誤認為完成了很多事情,收獲了很多值得期待的結果。但非常不幸的是,得到的可能只是一點點充實的感覺和虛幻的滿足感。當這些都破滅后,你會發現除了自己比較疲憊之外什么都沒收獲到。做事三心二意,不僅浪費了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還錯失了成功的機會。
從問題的根本上來講,這只是做事的方式出了問題。在一定的時間內專心做一件事情,并將它做出成績來,這不只是個做事方法,也算是一個較為實用的做事技巧,它能夠幫助你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找到事情的主次,專注于當下,成功地使你脫離做事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的狀態。
實干小技巧
三心二意者做事往往東一棒槌、西一榔頭,哪個都想做,可哪個也做不好,使得自己疲憊不堪卻毫無收獲,如此只能讓自己深陷瞎忙的泥沼中。想要擺脫這一困境,就應該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即使它非常簡單,給你帶來的價值也很低,也要將其做好再進行下一件事情。
表演型瞎忙者:人前忙不停,人后停不忙
只有忙碌卻沒有結果,有時會毀掉一個人,它會讓人錯誤地認為自己已經有收獲了,還會讓人覺得只要做得多,就會比其他人收獲更多。事實上,那只不過是一個錯誤的自以為是。
胡波一手拿著未啃完的面包,一手拿著前一天晚上做好的資料擠在地鐵里,終于將最后一口面包吞進肚子里,就開始翻開起資料來,周圍的人都對他發出贊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拼命,也真的是不容易呀!”其實,資料上的內容胡波一點也沒看進去,他只是喜歡在人前裝裝樣子,讓人覺得他很忙。
“只要在領導的面前表現得忙一點,領導就一定會器重我,那升職加薪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坐在辦公桌前的胡波想著想著笑出了聲,他拿起手機看看時間,距上司走進辦公室還有五分鐘。于是,他趕快收起翻開的足球雜志,也關掉QQ和微博,將Word文檔打開,開始忙亂地輸入一些數據和開會需要用到的文字。五分鐘后,胡波的上司準時出現在辦公室內,看到其他人都在聊天只有胡波在電腦前好像忙著什么,頓時大怒,對其他下屬吼道:“上班都多久了還在聊天,這個月的獎金都不想要了是吧,就知道聊天,你們看看胡波多努力!十點,準時來開會。”
看著上司轉身離去的背影,胡波知道自己這次想對了。之后,每次在領導面前,胡波都表現出一副忙碌的樣子,具體忙了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等到領導走了以后,他又換回原來懶散的樣子,手里的工作一拖再拖。由于胡波的“忙碌”只表現在領導面前,被同事們戲稱為“兩面人”。雖然,胡波拼命地在領導面前表現,但年底考核的時候依然沒有得到升職加薪的機會,甚至還被上司當眾批評了幾次。為什么呢?在上司看來忙成那樣卻沒結果,不是智商有問題,就是在敷衍糊弄人。顯然,胡波的智商沒有問題。
其實,職場就仿佛是一個戲臺,什么角色的人都有,有的人喜歡扮紅臉,有的人喜歡扮黑臉,還有的人喜歡扮花臉,等等。無論扮演什么角色,只有將事情做出結果來,才能在職場這個戲臺上長久地唱下去。
表演瞎忙者,就是在人前忙不停,人后又停下來不忙,常常因為忙不到點子上,導致自己成為瞎忙族中的一員。仔細觀察便會發現,身為職場表演瞎忙者,同事讓他們做事情就推來推去,領導的任務做得比誰都快。午飯休息時,大家都在瀏覽網頁或是喝咖啡聊天,他也在網上看新聞,可是領導一進來,馬上就切換到工作界面上;明明工作上班時已經做完了,看到領導在加班,也非要留下來加班,甚至走得比領導還晚……因為心中總想著要在人前表現,根本沒心思放在做事情上面,最后什么結果也沒做出來,這就是在瞎忙。
凱迪和杰瑞同時在一家超市上班。最初,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從基層做起的。可是,沒過多久凱迪就得到上司的器重,從一個小小的搬貨員一路升到了部門經理。而杰瑞仿佛被人遺忘了一樣,還是一個小小的搬貨員。
終于杰瑞忍不下去了,向經理提交了辭呈,并在辭呈里痛斥了經理一番,主動工作“辛勤”的人得不到重用,空口說白話的人倒是步步高升……經理耐心將辭職信看完,他了解杰瑞,是夠吃苦,在自己面前表現得也很好,但就是因為他一直做不出成績來才沒得到重用,沒有成績表現得再好也沒有說服力。
經理思考了半天,決定先不批準他辭職,暗中再考察他一段時間。于是,經理下午去看了看杰瑞的工作。他剛進門,看見杰瑞正忙著理貨,查看商品的日期,和往常一樣并沒有任何異常。他和杰瑞簡單地說了幾句,然后就離開了。之后經理又悄悄去看看杰瑞在干什么,如果還是在繼續忙工作,就幫他找一些工作方法來提高他的業績。
但是經理失望了。因為經理前腳剛走,杰瑞就放下手中的事情開始玩手機游戲,這一玩就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剛開始經理覺得杰瑞可能是因為心情不好,沒有心思工作才玩手機。可是,一連幾天經理都發現,只有自己在場的時候,杰瑞才會忙東忙西,自己一離開,杰瑞馬上就會閑下來。經理終于明白為什么杰瑞很忙,卻單單做不出成績來了。不久后,杰瑞就收到了超市的辭退信。
“忙”與“盲”密切相關。那些和實際效果沒多大關系的忙,都是在白忙、瞎忙、空忙。管理學大師曾說過:“沒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沒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困難。”為什么這樣說呢?比如,有的人喜歡忙給領導看、忙給上級看,熱衷于在人前表演,喜歡搞表面工程,這種沽名釣譽、嘩眾取寵的“忙”,本身就是在貪圖捷徑,這種不注重結果的忙,是瞎忙。
忙也要忙到點子上,要清楚自己忙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不能為了投機取巧而忙,也不能為了在職場上“走捷徑”而忙,這樣看似非常忙碌,可卻常常忙不出結果來。雖然,短時間內大家可能覺得你很努力、很勤奮,但日久見人心,當忙不出結果后,忙的方式自然會被看重,當動機不純的忙碌被發現后,需要面對的可能是被炒魷魚,或者是被人疏遠,豈不得不償失?
實干小技巧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整天將精力放在一些沒有成效的事情上,就是在瞎忙。職場這種表演型瞎忙者,應該將心態放平和,踏踏實實努力去做事情,只要將事情做好了,領導自然會看在眼中,升職加薪自然不在話下,如此地忙下去才有價值,才算是忙到點子上。
慣性焦慮者:不工作是不是要被開除了?
高科技的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不管是還未涉世的在校學生,還是久居職場的人,多數人都會有危機意識,認為“不進則退,退而被淘汰”。巨大的壓力使得他們不敢輕易閑下來,他們從來都不懼怕忙碌,只怕自己突然之間無事可做。可惜的是,沒有結果的忙碌,根本無法幫助自己,反而會讓自己越忙越累,越累越沒成效。
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一些人每時每刻都在忙碌,生怕閑下來被淘汰了。可越想好好表現,結果表現得就越差勁,越想通過多做來證明自己,結果就越做得沒效果。很多人為了追求成功,付出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最后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還和自己的預期截然相反。當諸如此類的現象發生得多了時,就會令人感到沮喪,甚至還會生出一種焦慮感:是不是自己要被淘汰掉了?而且,多數人無事可做的時候都會瞎想,擔心會被淘汰的人更是如此。
焦慮感越來越強烈時,就會成為一種潛在的心理疾病,當心里越來越焦慮,就會強迫自己去多做一些事情,因為只是想通過做事來獲得一種安全感,所以通常多做的這些事情都沒有目標。
剛剛畢業的劉沁,在父母的幫助下進入一家跨國公司做會計。由于第一次參加工作,劉沁工作時特別努力,常常加班到深夜,每天都忙得昏天暗地的,生怕自己閑下來會被上司發現,認為自己沒有好好工作。
當時,劉沁由兩位經理領導,其中一位經理給她安排了數據錄入的工作。為了在經理面前留下個好印象,劉沁連著加了一個星期的班,工作時間在忙,下班也在忙。數據錄入的工作還沒做完,另外一位經理又給她安排了一項新的任務。雖然這樣工作很累,但是劉沁感覺很充實,覺得這兩位經理很器重自己。
等著這兩件事情忙完后,兩位經理都沒有再給劉沁安排工作任務,突然閑下來后,劉沁有些不適應,心里七上八下的。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感,劉沁拼命地找事情做,希望通過多做事情來證明自己,雖然事情沒少做,但實際上做到點子上的沒幾件。三個月實習生考核結束后,兩位經理給劉沁的評語是:工作夠努力,做事也夠踏實,但卻難以做出成績,能多做事情并不代表就能夠做好事情。
的確,多做事情并一定代表就能夠做好事情。在職場中,能夠展示自己的能力并非多做事情就可以了,其中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會被淘汰,便想從多做事情中獲得相應的安全感,加上做事不注重結果,沒有明確的目標,那就一定會讓自己加入到瞎忙的陣營中。
在這個看結果說話的時代里,費力并不一定等于討好,苦勞也未必等同于功勞。特別是在職場上,結果往往比過程更加重要。平時不管你有多忙碌,只要最后的業績不夠好,你所有的忙碌都是白搭。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職場“菜鳥”身上,他們剛剛進入職場,對新的工作環境還不熟悉,完成一件事情可能要花費好多的時間和精力。上班的八個小時一直讓自己處于忙碌的狀態中,最害怕的就是無事可做,感覺空落落的,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另外,職場中的“菜鳥”由于無法擔當重任,只能做一些簡單煩瑣的事情,而做這些事情本身就難以讓人有成就感,空閑時自然就焦慮了。
培根曾說:“善于選擇要點就意味著節約時間,而不得要領的忙碌,等同于瞎忙,就是在亂放空炮。”工作中,很多瞎忙者只要閑下來,心中就會產生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不怕忙碌就怕沒事做,有時還會常常沒事找事做,讓自己處于一種“假忙”的狀態中,這樣直接導致了他們在不停地瞎忙。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對于由于過分擔心丟掉工作而讓自己處于忙碌的狀態中卻又沒有任何成效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思考一下:自己盲目地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多做事情,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其他人卻不這樣認為,尤其是你的上司。如果你多做的事情不能對你的業績有所幫助,那得不到上司的認同也實屬正常。倘若你做出了成績,甚至還比同事做得更加優秀,那還要考慮你的工作性質,如后勤管理和辦公室文秘類的工作,本身就需要員工多做,在任何企業中都是一樣的,即使你表現得再忙碌,在上司眼中也是正常的,并不能因此成為得到器重的有利條件。
如果上面的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在你身上,那就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多向其他人學習,努力做出成效來。當上司看到你所取得的成績后,自然會分配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務給你,慢慢地你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擔心被炒魷魚的焦慮感也會隨之減少,直至消失不見。
喬森在北京一家連鎖超市里做財務審計工作。剛來到超市時,和身邊的同事還不熟悉,經常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甚至還被領導批評了幾次。
在新的工作環境中,由于不熟悉內部環境,經常忙完手頭上的事情后,喬森就感覺心里空落落的,尤其是其他的同事都在忙,而他卻閑下來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己閑下來,很多原本同事該做的小事,喬森自然地做了。比如,接聽前臺的電話,檢查各類票據的有效日期,甚至還會清掃一下辦公區的衛生,等等。這些零散的工作顯然不會為喬森的業績加分,而且還浪費了他一多半的工作時間。
幾個月過后,喬森熟悉了工作環境,和同事、領導也變得熟絡起來。經過領導的點撥和同事們傳授的一些經驗,他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技巧和工作方式。當他的個人業績提高后不久,就被領導提拔為部門經理。經過一年多的奮斗后,喬森成功地晉升為財務部的總經理。
身在職場,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工作內容,還要對工作環境和身邊的同事有一個精準的認知,如此才能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升職加薪。否則,再多的忙碌也換不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如果其中的度量掌握得不夠好,非常容易使自己成為瞎忙者。
眾所周知,焦慮時思維就會變得混亂,那時候作出的判斷和理解百分之八十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當你因為擔心丟掉工作而焦慮,并認為通過多做事情就能套牢自己的工作,而不管做出的事情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業績提升,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它不夠理性,也不夠全面。為此,心生焦慮后,應該調整自己的情緒,努力讓自己平心靜氣地思考問題,而不是沖動地、急躁地去下結論。
實干小技巧
在職場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守住自己得來不易的工作,并不一定要通過做事的數量來獲得。在工作中,我們本可以和領導、同事進行良好的溝通,然后再進行工作,或者也可以做了之后適當地向領導“邀功”,讓領導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有效的溝通可以從本質上杜絕我們瞎忙;而適當的“邀功”,本身就是索要一個結果,使得自己的忙碌有所回報,也是杜絕瞎忙的一個技巧。
安于現狀者:過一天算一天
如今,“忙”幾乎已經成為了我們見面寒暄的一句口頭禪。不管是見面聚會還是打電話,有求于人還是簡單的套近乎,第一句話總是“現在忙嗎?”在快節奏的生活大背景下,好像大家都沒閑著,“忙”也成為抱怨時的主題,并將“我很忙”常常掛在嘴邊。“忙”似乎已經成為了大家的一種生活常態。
現實中,總能看到一些匆忙而疲憊的身影,他們忙碌地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也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感受,下班回到家后只想在床上躺著,不想再做任何事情。總覺得自己每天都忙得要死,可是最后還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工作任務還是沒辦法按時完成。這樣的狀況經常出現在那些安于現狀者的身上。過一天算一天,是安于現狀者所持有的生活態度,對未來生活沒有具體的規劃,導致他們在瞎忙的路上越走越遠。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安于現狀的人每天做的事情也不少,但原本的生活和工作并沒有什么改變。比如:一位安于現狀的家庭主婦,她每天可能要接送孩子上學,為全家人準備一日三餐,做家務、洗衣服、買菜……每天晚上都會有骨頭架累散的感覺,但結果呢?她依然是個家庭主婦,朋友圈也還是一些不同類型的家庭主婦,除了家務之外,恐怕沒有任何業余興趣,衣著品位也慢慢落后于同齡人,精神層面可能更是毫無進步,甚至還會逐年退減。最后,當男人的心也不在她的身上時,那安于現狀的家庭主婦面臨的可能是一無所有。
可能有人會說,家庭主婦所做的這些事情可以換來一個干凈的家,一個其樂融融、合家歡樂的家庭氛圍,她們所做的事情是有結果的,怎么算是瞎忙呢?但在現實中,單通過家庭主婦的努力能夠達到這種效果的非常少,甚至是少得可憐。因為,我們不能忽略了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這樣來說,一個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女人肯定不會自己在家中操勞,因為完全可以請一個保姆;而經濟條件不富裕的,男人則需要外出打拼、應酬,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回家可能很難和妻子有共同話題,長此以往會使夫妻兩人的感情出現裂痕,而且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是每個人都難以預料的,它們也會影響到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是否能夠維持長久。從這個層面來分析,安于現狀的家庭主婦,雖然每天都很忙碌,家里家外的事情都在忙,但最后所忙出的結果意義不大。
相比于生活中的家庭主婦來說,職場中的安于現狀者表現出的瞎忙更為明顯一點。比如:從事編寫文案的工作者,他們若是沒有具體的工作目標,安于現有的工作狀況,那他們每天只是簡單地上下班,寫文案時也走神,對待領導特別交代的工作也不認真對待,每天八個小時也在忙,可三四年過后,他們依然只是一個編寫文案的人,不會晉升為策劃文案者,更不會被提拔為文案的決策者。
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事不滿于現狀,心中自然會有一個目標或是計劃,能夠促使人們積極做事,或者是更好地利用時間。而安于現狀者認為的忙碌百分之九十都是在瞎忙。什么是瞎忙,就是漫無目的、碌碌無為的機械行為,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目標。這就好比是在迷霧重重的森林里奔跑,即使累到吐血,依然找不到森林的出口。
張軒金融專業畢業,性格活潑外向。畢業時通過學校組織的招聘會,成功進入本市的一家銀行工作,坐在柜臺前為客戶服務。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張軒干勁十足,銀行里的大活小活都搶著干,但是這種富有激情的工作狀態只持續了五六個月。工作中和同事慢慢都變得熟悉起來,張軒也因此而對枯燥的工作感到厭煩,認為這樣的工作太過死板,缺乏趣味。于是,很快他就辭掉了這份工作,找了份跑信貸業務的工作,但也沒過多久就不愿意堅持了,他認為這份工作壓力大,薪資還不穩定,最后也選擇了放棄。
輾轉幾次后,張軒又重新回到了銀行里,坐在柜臺前為客戶服務。雖然他不再繼續換工作了,每天也都忙忙碌碌的,但業績和客戶好評率一直都很低。
像張軒這樣沒有具體的工作目標,盲目換工作卻又安于現狀的人,雖然看上去一直走在“奮斗”的路上,但頻繁地更換行業和工作崗位,難以積累到工作經驗,簡歷上工作經歷一欄看著熱鬧,但光有數量卻沒質量,結果還是碌碌無為,難以有大出息。
在我們每個人的周圍經常會出現一些安于現狀,過一天算一天,沒有目標、方向和規劃的人。整日忙忙碌碌、暈頭轉向,最后卻常常因做了一堆無意義的事,使得原本的忙碌失去了價值。忙,原本是值得表揚的好事,是積極生活和工作的表現,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礎。但有太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盲目地忙著,不知為何而忙,也不懂該如何去忙。盲目地忙忙碌碌,最終只能是碌碌無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倘若你一直這樣安于現狀,碌碌無為地忙下去,遲早有天會發現,原本和你站在一個起點上的同事和同學,有的已經晉升為高管,有的正在創業,朝著發家致富的目標邁進,而你依然重復著舊時的工作,或者依舊是個“月光族”。為什么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卻在過程中栽一個大跟頭呢?我們都應該清楚,使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的,往往不是誰更努力或是誰更聰明一些,而是在于誰更不滿于現有的狀況,心中有個清晰的目標,并愿意為之積極努力進取。
在瞎忙已經成為常態的今天,它所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想要有輕松愉快的生活,做事就應該有目標,杜絕安于現狀繼續混日子,繼續在瞎忙的路上奔走。改變了瞎忙的狀態,做事拿出時效才是通向成功的正途。
實干小技巧
安于現狀,過一天算一天,以這種混日子的心態去工作和生活,待到大好年華盡失,也只是繼續維持以往的生活狀態,難以有大的成就和發展。在還有精力拼搏的年歲里,不應該放棄奔跑,樹立一個靠譜的目標,制定一份可行的計劃,大步向前走,直到看到成功,才不算白活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