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國防第一——李鴻章與中國軍事近代化(2)

1863年,曾國藩派容閎赴美國,購置“制造機器之機器”,李鴻章對此極為贊同,并籌措了68000兩白銀作為采辦經費。李鴻章在上海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將西方軍事技術引進中國,在他看來,“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坐鎮清廷的“鬼子六”恭親王奕?審時度勢地認為,“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有事可以御侮,無事可以示威,十分支持李鴻章的洋務創舉,令其詳細考察、認真探究外詳各種機器的精妙所在。

這時容閎在美國尚未購置好機器,“若托洋商回國代購,路遠價重,既無把握;若請派弁兵徑赴外國機器廠講求學習,其功效遲速與利弊輕重,尤非一言可決”。因此,李鴻章打算就近在海口訪有洋人出售鐵廠機器,確實查驗議價定買,可以立時興造,這樣“進退之權既得自操,尺寸之功均獲實濟”。到1865年5月,恰好虹口區有一家旗記鐵廠,廠主因事歸國,便想將工廠轉讓。李鴻章授意丁日昌買下,并將原由丁日昌和韓殿甲主持的兩個炸彈局并入鐵廠,由此成立我國近代化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制造總局”。

李鴻章覺得,“宜趁南省軍威大振,洋人樂于見長之時,將外洋各種機器,實力講求,期得盡窺其中之秘”。他在給清廷的奏折里表白心跡說,“臣于軍火、機器注意數年,督飭丁日昌留心訪求又數月,今辦成此座鐵廠,當盡其心力所能及者而為之。日省月試,不決效于旦夕;增高繼長,尤有望于方來。庶幾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不致見絀于相形,斯可有備而無患”。李鴻章責成丁日昌負責督察籌劃,并會同韓殿甲,以及素習算造的分發補用同知馮焌光、候選知縣王德均、熟悉西洋軍火的直隸州知州沈保靖等人,一同經理該局。不久,容閎從美國購辦的100余臺機器運抵上海,李鴻章將這批機器全部奏留,劃入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這樣,制造局大體規制基本成形。

實現軍事近代化最重要的是發展軍工生產。而且前敵軍情緊迫,制造局也不可能按預期設想,兼及制造其他機器,仍以鑄造槍炮借充軍用為主。當時清廷的軍隊在華北平原遭到捻軍的沉重打擊,曾國藩受命率領士氣正旺的湘軍前往剿滅,李鴻章則負責坐鎮后方保證軍需供應。江南制造局的產品絕大多數都直接供應淮軍作戰前線,正因為此,在滬的外國人都更愿意稱它為“江南兵工廠”。

隨著新機器設備的陸續添置、人員機構相繼增加,制造局廠地顯得狹小不堪,而虹口區房租又高昂難支,難以擴充。李鴻章派人多方查探,在上海城南黃浦江畔一個叫高昌廟的地方找到一塊沒收充公的田產,可作為新廠基的一部分,而其周邊比較開闊,宜于建廠,江南機器制造局遂于1867年夏全部遷建于此,即現今世博會中國船舶館位置(江南造船廠于2008年遷往長興島)。新廠占地約70余畝,建有機器廠、熟鐵廠、鍋爐廠、槍廠、鑄鋼鐵廠、木工廠等車間,以及庫房、棧房、煤房、文案房、工務廳、中外工匠宿舍等倉房設施,規模初具,已有點像近代工業那么回事了。此后,制造局的規模逐年擴充,如工藝學堂、翻譯館、炮隊營和巡警營等,都先后設立。

江南制造局產品范圍日漸擴大,相繼制成前膛槍、田雞炮、開花炮、后膛槍等新式熱武器,還造出一些輪船,從軍事生產上結束了中國長期以來制造、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的局面,開創了軍事工業近代化的新階段。江南制造局所產軍械火藥主要供應南北洋海防,包括沿江沿海炮臺及兵輪,以及負責陸上防務的淮軍,還供應內地各行省的軍火,遠至云貴等邊遠地區,其軍火供應范圍包括全國七八十個部門。

由于事屬初創,江南機器制造局方面都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起始階段主要以生產輕武器為主,1868年成功地制造出前膛裝填式來復槍。1875年末,在李鴻章的建議下,以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產品作為模型,用鍛鐵仿造有膛線的鋼筒前裝炮。1876年,經李鴻章多方聯絡,阿姆斯特朗公司派遣紐卡斯爾工廠監督麥金泉前來中國,進行技術指導,這樣,生產海防重炮的機器和專業技術人員都具備了,制造局開始生產鋼筒前裝炮。

1878年,兩門阿姆斯特朗式大炮在江南制造局試放成功。李鴻章對于新的生產給予全力支持,在給清廷的一份奏折中,他稱贊阿姆斯特朗產品耐久可靠,并且建議由江南制造局繼續生產,以用于增強沿海防務。隨后,由于天津機器局的崛起,到1880年代初,江南制造總局的輕武器和彈藥已不再運往華北,只有巨型大炮為北洋所需,仍繼續運往李鴻章的淮軍駐防營地。同時,因為這些產品有的已過時,制造局開始制造毛瑟槍子彈,以滿足采用進口步槍作武器的各省需要。

江南制造總局的創設與發展,在晚清開風氣之先,對于傳統中國的轉型意義尤其重大,因為,中國的近代工業是從武器的近代化開始的。真正的近代軍事工業,又是從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總局開始的。其后25年間,武器和彈藥的生產變得越來越重要,全國各地共開辦了21個軍工局廠,較大的江南、金陵、天津三局,都與李鴻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除了槍炮彈藥的生產,制造輪船的計劃也開始提上日程。徐壽、徐建寅父子受曾國藩委派前往上海,襄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進行“馭遠”“操江”等兵船及船炮的研制,深得李鴻章賞識。1868年8月,上海自造的第一艘輪船下水,曾國藩在校閱江南制造局新造輪船的操演之后,十分興奮地說:中國試造輪船“顯以定中國之人心,隱以折彼族之異謀”,“漸推漸廣,以為中國自強之本”。隨后,李鴻章與曾國藩、馬新貽等聯銜奏請朝廷撥款,得到總理衙門批準,經費有了大幅增加,江南制造總局的生產規模更為擴大。

不料,由于造船計劃耗費較大,遭到保守派官僚的激烈反對。李鴻章上奏詳細申辯:“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制造兵輪船之費萬不可省。求省費則必屏除一切,國無與立,終不得強矣。……滬局輪船,皆為國家籌久遠之計,豈不知費巨而效遲哉。惟以有開必先,不敢惜目前之費,以貽日后之悔。該局至今已成不可棄置之勢,茍或停止則前功盡棄,后效難圖,而所費之項,轉成虛糜,不獨貽笑外人,亦且浸長寇志。”并提出警示:“若徒墨守舊章,拘牽浮議,則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讓洋人專利于中土,后患將何所底止耶。”

不過,李鴻章心里也清楚反對勢力的強大和朝廷的難言之隱,于是主動做出讓步和變通,以贏得進一步的支持。他的辦法是,限制船只的建造規格,以及將江南制造總局的船只出租商用,或出租給愿意負擔維修和管理費用的各省地方政府。李鴻章希望通過這些辦法以減少開支,消除反對派的疑慮,保證輪船建造工作不被中斷。在李鴻章的努力下,1873年,噸位較大質量較好的“海安”“馭遠”等兵輪成功下水,到1875年,江南制造局共造成7艘大型海軍兵艦。

其后,因清政府財政拮據,經費來源越來越窄,江南制造局不堪重負,李鴻章從兩局的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特點考慮,主張滬局暫停造船,而由閩局全力經營。這不僅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頗以大體為重,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角度來衡量,也是值得肯定的。

于是江南制造局暫時停止制造新船,將有限的資金用于維持已經造好的輪船。到1880年底,在南洋大臣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又恢復了造船,這次造出了一艘鋼甲炮船。然而,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此時李鴻章已非常了解造船的具體情況,認識到自造的輪船成本高而性能卻仍不及歐洲。“西洋煉鐵煉鋼及碾卷鐵板鐵條等項,無一不用機器……煉工極省,煉法極精,大小方圓,色色俱備”,而中國“物料匠工多自外洋購致,是以中國造船之銀倍于外洋購船之價。今急欲成軍,須在外國定造為省便”。同時強調,“中國制造之法,宜漸擴充。果使所造行使之速,鋒棱之利,不遜洋廠,雖需費稍多,亦可免洋人之居奇,開華匠之風氣”。為了盡快組建大清國的海上軍事力量,以抵御迎頭趕上氣焰逼人的鄰國日本的潛在威脅,李鴻章暫時放棄了自造輪船計劃,大型鐵甲艦從外國訂購,只有用于戰事輔助的小型船只仍由國內制造。隨后向英、德等國連續購買了17艘軍艦,1888年,北洋艦隊基本成軍。

為了順利施行軍事近代化的計劃,實現“海疆自強權輿”的宏偉目標,李鴻章悉心延攬當時精通或熟悉機器制造的“機巧之士”,為制造局培養了很多管理和技術人才,如馬格里、丁日昌、鄭藻如、馮焌光、沈保靖、李興銳等等,都是李鴻章辦“洋務”的得力干將。在李鴻章的總監督之下,這些近代科技和管理人才為江南制造總局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李創辦的江南制造局,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它制造出中國的第一艘兵輪和第一臺車床,生產出了中國第一磅近代火藥和第一爐鋼水,造就出了一大批近代技術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它無疑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能稍與外國抗衡的工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和民族利益。

它采用蒸汽機作動力,以機器為勞動手段,雇傭了一批殘存著封建工役制度遺痕、以商品形式出賣勞動力的產業工人。這表明舊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江南制造局在開展軍工生產的同時,培養出近代中國第一批產業工人和技術人才,最多時達到近3000人。這些工人從軍工企業中學到了先進技術,受到了近代化的熏陶和鍛煉,他們走向社會后,為許多其他后起的中國近代企業所用,從而推動了中國產業經濟的發展。

江南制造局這個大型洋務企業的開設,必然伴隨著較大規模的投資,從而擴大了國內市場,同時由于須進口機器設備和五金配件等雜貨,因而開辟了新的對外貿易交流。另一方面,生產集中帶來了勞動力的急劇匯聚,對城市人口的職業分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刺激城市逐步發展走向近代化。

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如是說,“在中國,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師,官員不僅是政治的權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沒有權威與楷模的倡率,新的東西總是難以為人接受和仿效的”。無疑,李鴻章較好地起到了權威和楷模應有的榜樣作用。他胸襟開朗,不拘成法,正是創新所要求的。

從江南制造總局所擁有的技術人員和機器設備來看,它不僅是當時設備最齊全、規模最大的軍用工廠,而且也初步具備了成為一個“機器母廠”的條件。然而,清朝主政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把江南制造局的生產限制在制造軍火和輪船范圍內,根本沒有考慮到推廣機器以促進中國工農業生產的近代化,因此,江南制造總局的生產潛力遠沒有發揮,與容閎在籌備伊始所設想的“機器母廠”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與江南制造總局一樣,金陵制造局也是李鴻章親自設立的。金陵制造局前身是李鴻章在松江創辦的炸彈局,1863年底,淮軍克復蘇州城后,為滿足軍情進展需要,李鴻章將松江炸彈局隨遷,以原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的府第為場所,改名為蘇州洋炮局。馬格里仍為總管,“阿思本艦隊事件”發生時,他向李鴻章建議將該艦隊修造軍械的各項軍工機器設備購買下來,以免被遣送回國而錯過良機。

1864年1月,李鴻章設法買下了這批設備,交付馬格里使用,使當時的蘇州洋炮局規模大為擴充,雇用有外國技工四五名,中國匠人五六十名。這樣,蘇州洋炮局機械化水平大有提高,初步擺脫了手工操作,進入機器制作階段。蘇州局每月能制造大小炸炮千余個,所生產出的彈藥等產品,仍大部供給淮軍。1864年4月22日的《北華捷報》記載說,蘇州洋炮局“除了炮彈、藥引及自來火外,還造了幾種追擊炮彈,不久的將來就要有毛瑟槍和銅帽加在產品單子上了”。

太平天國失敗后,活躍在中原地區的捻軍成為清廷的主要威脅,于是軍事舞臺由長江流域北移。從上海運送武器到河南、山東等地費時耗力,而且路途遙遠成本較高,南京和天津兩地相對而言較為方便。另一方面,李鴻章也必須將機器局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確保淮軍武器彈藥的充足供應,取得戰場上的優勢地位。特別是在1866年底,清廷因曾國藩剿捻策略不當而令其與李鴻章對調后,李鴻章負有直接的軍事責任,必須將剿捻軍需與機器局生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南京、天津兩地的機器制造工業得到了相應發展。

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后,將蘇州洋炮局移往南京聚寶門外,更名為金陵制造局,專為正在前線剿捻的淮軍制造槍炮彈藥,馬氏仍為監督。1866年,金陵制造局的機器正廠竣工,共用屋80余間,分別設有鐵爐房、氣爐房、火爐翻砂間、翻砂模坑屋等廠房,以及住房和辦公樓等。1867年,金陵制造局在報恩寺坡下增建廠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后曾去參觀,并發表感想說,“觀制各機器,皆火力鼓動機輪,各極工巧,其中如造洋火銅帽,鋸大木如切豆腐,二者尤為神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竹北市| 黄骅市| 元阳县| 黔西| 容城县| 阿巴嘎旗| 乐山市| 炉霍县| 龙川县| 乐都县| 华池县| 大方县| 古蔺县| 吉水县| 滁州市| 封开县| 库伦旗| 郓城县| 赤峰市| 恩施市| 西盟| 兰坪| 淳安县| 莒南县| 苍山县| 绍兴县| 福安市| 瓮安县| 北流市| 屏东县| 平度市| 浦城县| 和硕县| 松原市| 涿州市| 利辛县| 连平县| 怀仁县| 湟中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