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活——越玩越出色(2)
-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第3版)
- 劉稱蓮
- 4939字
- 2017-07-07 18:27:08
教育專家孫瑞雪說:“玩雪就是認識雪,看一棵樹就是認識一棵樹。面對一個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進去,去感知它的美妙。這么一個體驗快樂、鍛煉勇敢的過程,也是幫助孩子建立人格的過程。”
特別的體驗,特別的收獲
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時時刻刻體會到父母深深的愛。媽媽做的美味飯菜是愛,爸爸和自己一起踢球也是愛;哭泣時媽媽的擁抱是愛,興奮時和爸爸一起歡呼同樣是愛……
來北京之前,女兒年紀小,我們的條件也不允許過多地享受生活。到了北京之后,除了每年春節回老家過年之外,我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主要是因為我和先生剛到北京打拼,工作都非常忙,根本抽不出時間。
過了幾年非常緊張的生活,在女兒上小學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周”,我們打算好好休息一下。一家去了趟大連,這也是我們全家的第一次遠途旅游。節前,先生懷揣著公司發給他的一萬元獎金,去中關村買了一臺心儀已久的單反相機。這次大連之旅,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瞬間。
到大連的第二天,先生提議次日清晨去看海上日出。我非常贊同帶女兒去感受太陽升起的那種力量,因為我曾經在華山山頂和五臺山的南臺看過日出,那種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頃刻間云開霧散的感覺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因為不清楚在大連哪里看日出更好一些,我們詢問了酒店前臺的一名服務員,她告訴我們去燕窩嶺看日出比較好。再問及日出的時間,她說大概5點鐘太陽就會出來,我們便讓她早晨4:30打我們房間電話叫醒我們。
在10月3日的凌晨4:45,天還很黑,我們一家三口就出了酒店的門,打了一輛出租車,讓司機把我們帶到了燕窩嶺。山路上只有我們孤零零的一輛車,十分冷清,而到達燕窩嶺的時候,還不到5點鐘。下車的時候,先生跟司機師傅商量,想讓他等我們一會兒,看完日出再拉我們回市里。這時候,師傅才告訴我們,太陽估計要1小時以后才能出來,他等不了我們那么長時間。不過他告訴我們,早晨6點以后就會有公交車,而且還指點我們,看日出的話,要沿著那條下山的小路往海邊走一段效果才好。
那時候沒有旅游的經驗,旅游的攻略也沒有弄清楚,就連出門都沒有帶把手電筒。下了出租車,我們只能隱約看清腳下白色的小路。而且在荒山野嶺中,只有我們一家三口,心里真是一點底兒都沒有。不過我和先生什么也沒有說,到了那個地步也只好往前走,因為想回去都打不著出租車了。于是,我們一家三口手拉手沿著小路往海邊走去。
女兒的小手緊緊地攥著我的手,小聲說:“媽媽,我害怕!”我給她壯膽:“不怕,爸爸媽媽都在,天馬上就亮了。”說實話,我當時心里也有些怕,不過為了女兒,我必須假裝堅強。
就這樣,我們小心翼翼地沿著山路往下走。走了一會兒,就看到一男一女老兩口一邊說著話,一邊從山下上來了。等走近了,他們問我們:“這么早,你們來干什么?”我們說來看日出,他們很吃驚,說:“看日出?今天?在這里看日出?”好像我們找錯了地方似的。
原來,在大連看日出,海之韻才是最佳地點,燕窩嶺雖然可以看到日出,但是來的人很少,所以他們才表示了驚奇。老兩口告訴我們,再往下走幾分鐘,有一個平臺,那就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了。
這時,我們一家三口才徹底放松下來,緊張、害怕都沒有了。告別了老兩口,我們的腳步變得輕松了,開始有說有笑,天也漸漸地有些亮了。
大連的氣候,國慶節時就已經很涼了,所以,那天出門的時候,我們不僅穿上了所有能穿的衣服,還帶了一條床單,就怕早晨太冷,女兒受不了。
剛才在走路,而且有一些緊張,并沒有覺得冷,但是當我們走到平臺上,停下來焦急地等待太陽出來的時候,就覺得受不了了。女兒裹上了床單,依然冷得直打哆嗦,于是先生提議大家一起做運動。就這樣,在沒人的荒山野嶺,我們一家人又蹦又跳,做著熱身運動,打破了山的寂靜,體驗著別樣的樂趣。
終于,在天紅了半邊的時候,太陽羞答答地出來了。在地平線上,先是一截紅線,遠看就像一條不長的小蟲在蠕動,卻有萬丈光芒發射出來。一時間,天邊已沒有了柔和的紅色,而是出現了萬道紅光。
緊接著一個紅色的圓弧凸出來,然后是半圓,因為有一絲云正好把半圓的弧和下面分開了,女兒拿著望遠鏡激動地說:“爸爸,你看,現在的太陽像個誘人的大漢堡。”我不禁在心里贊美女兒的想象力。
也就幾分鐘的光景,太陽噴薄而出,一顆紅球從海里跳出來,高高地掛在了天邊。這時在我們眼前的海面上扯出了一條紅波粼粼的長帶子,散出點點金光。
真是太美了!這美來自大海。大海的腹中可以包容萬物,現在看起來,就連萬物之源的太陽,似乎也是她孕育出來的。
美中之美的是,那天在燕窩嶺觀日出的人,只有我們一家三口。雖然有些波折,卻讓我們領略了心靈的震顫,享受到了沒有嘈雜人聲的靜謐,我們用心體會了來自自然、來自大海和太陽的偉大力量;沒有在其他地方看日出時的擁擠,我們一家得到了不少精彩瞬間的照片。愛好攝影的先生拍了一組令他得意的日出照片,后來還經常拿出來回憶。
那次“非常之旅”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每次回憶時我們仍然對其津津樂道。看日出的經歷給女兒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黑暗中的恐懼、抵御寒冷的經歷、觀看日出瞬間的興奮,對她來說都是深刻的體驗。我想正是那次看日出的經歷,激發了女兒探求自然、體驗自然神奇力量的好奇心,使她后來一直非常熱愛自然,喜歡探索自然的奧秘。好奇心能夠激發孩子探究和學習的動力,并使他們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中慢慢成長。
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時時刻刻體會到父母深深的愛。媽媽做的美味飯菜是愛,爸爸和自己一起踢球也是愛;哭泣時媽媽的擁抱是愛,興奮時和爸爸一起歡呼同樣是愛……就像我家,和孩子一起去冒險,創造一些與眾不同的經歷,讓孩子有一些特別的體驗,給孩子一些特別的收獲,我想這也是爸爸媽媽愛孩子的特別方式吧!
當然,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比如,有的家長帶孩子一起騎行川藏線,有的家長讓孩子獨自去旅游等,都是想讓孩子有一些特別的體驗。雖然形式各異,但終極目的都是讓孩子在體驗中收獲成長的喜悅。
養殖與種植:體驗生命的神奇
女兒小的時候,我一直努力地實踐:尊重女兒的獨特性,希望她按照自己的特性去成長。我相信,在父母的愛護之下,每個孩子都會成為不一樣的人才。
女兒小的時候,我家曾經有一個被女兒稱作“水族箱”的魚缸,總會有不同的水族動物在里面生活。幾乎每年的春天,女兒都會飼養蝌蚪。女兒每天放學回家后用菜葉喂蝌蚪,看著小蝌蚪從拖著一條長尾,像魚一樣用鰓呼吸,到長出兩條腿,尾巴慢慢變短,再到長出四條腿,變成會跳的小青蛙,然后女兒會把它們放生到荷塘里。這個水族箱最興旺的時候,曾經共生著魚、蝦,還有螺螄,小家伙們雖然生活方式不同,卻能夠和平相處。那些螺螄還不斷地生寶寶,剛出生的小螺螄雖然個頭非常小,卻跟媽媽的本領一樣大,可以倒掛在水面上緩緩滑行并啃食菜葉。
下雨天,女兒看到樹上爬的蝸牛,就捉一些放在罐子里養著,以便仔細觀察蝸牛的生活習性。有一天早晨起來,我發現家里到處都是在慢吞吞爬行、東張西望的小蝸牛。
一次我們去爬山時,看到路邊一個個漏斗型的小土窩,女兒很好奇,便帶回幾只窩的“小主人”,仔細翻查字典,原來那些小生靈叫作蟻獅,專以螞蟻為食,那漏斗一樣的土窩便是給螞蟻設置的陷阱。為了讓蟻獅能夠順利長大,女兒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蟻獅去捉螞蟻。
夏天,槐樹上懸掛在半空中的“吊死鬼”(學名尺蠖),人見人躲,女兒卻帶回家幾只,放在盒子里養著。
有一年我們去蘇州游玩,女兒看到人家養的一大盤一大盤的蠶寶寶,便不辭辛苦地帶回來幾十只,用桑葉喂養成白胖胖的蛾子……
可以說,女兒的整個小學期間,我們家一直沒有停止過養育小動物,而且因為女兒酷愛昆蟲,昆蟲更是我家的常客。女兒是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粉絲”,所以她養殖昆蟲只是為了觀察,從來不去傷害它們。偶爾,飼養的小東西不幸夭折,女兒便會非常傷心。
女兒固然很喜歡養殖這些小動物,但有時卻因為做功課或者玩耍而忘記照顧她的這些小伙伴,因此,喂養的任務更多時候是由我們來完成的。雖然麻煩了點兒,我和先生卻樂此不疲。水族箱里的菜葉一般都是我來放,通常我在做飯洗菜的時候順便就完成了。蠶寶寶要吃的桑葉則由先生負責采摘,他總是在下班回家的時候帶回來一把,或者晚飯后專門到清華大學的綠園去采摘。
在我們看來,女兒在和這些小生靈相處的過程中,逐漸了解到生命的神奇,從小建立了敬畏生命、熱愛自然的人生態度。在悉心照顧這些小動物的過程中,女兒的愛心和責任心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起來。這些素養,需要父母的悉心引導和支持才能逐漸養成。重要的是,孩子有某些喜好的時候,父母能小心呵護并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我非常慶幸在女兒有這些別人看來稀奇古怪的愛好時,我和先生沒有扼殺她的好奇心,而是給她提供了一個寬松而自由的環境,并支持她培養自己的愛好。
事實上,女兒從小對昆蟲的觀察和認識,在后來考大學的時候派上了用場。2010年,女兒參加了香港大學的校長推薦計劃,在一對一面試的時候,考官跟女兒討論的就是有關昆蟲的問題。一開始還稍有緊張的女兒,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跟面試官聊得非常開心,以至于時間都到了,面試官依然意猶未盡。
可見,玩物并不一定喪志。在玩的過程中,孩子輕輕松松學到了課堂上可能學不到的知識。如今學校里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就是課堂之外的一些探索和學習,其實在家里我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研究性的環境,還孩子一片更廣闊的天地,讓孩子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回到家后依然只抱著課本和練習冊。
女兒小時候,我們除了滿足她的好奇心,陪著她養小動物外,也會和她一起在家里種一些植物,讓她了解植物的習性。
有一次,我和女兒把幾粒綠豆和幾粒牽牛花的種子種在了一個一次性的杯子里,放在女兒臥室的窗臺上。女兒每天勤快地澆水、松土,期盼著這些種子發芽。幾天后,幾棵小芽破土而出,每棵都有兩個葉瓣,根本看不出是牽牛花的苗還是綠豆苗。再過幾天,小小的葉子長出來了,然而所有的葉子都是心形的,依然分不清是牽牛花的還是綠豆的。
又過了兩天,葉子長大了,我才根據顏色和葉片上的絨毛,分辨出綠豆和牽牛花,并把如何分辨的方法告訴了女兒。為了讓綠豆和牽牛花都能長得茁壯一點,我建議各留一株。于是,女兒把那些比較弱小的苗拔掉了。
一天早晨,我去叫女兒起床的時候,看到牽牛花和綠豆同時開花了。看著淡紫色的牽牛花和黃綠色的綠豆花在小小的杯子里同時開放,女兒既驚訝又興奮,讓爸爸趕緊用相機把這情景拍了下來。
女兒繼續觀察:綠豆的果實被包在一個堅硬的豆角里,牽牛花的籽兒裹在一個圓圓的皮包里,形態不同,卻都靈動可愛。
通過親自種植,女兒感受到了植物生長的神奇。她在種植的過程中,通過查百科全書明白了一些植物學知識,比如:綠豆的花很不起眼,果實卻是非常好的食物;牽牛花的花很漂亮,果實還是很好的藥材。
我想她逐漸也應該明白一些道理:綠豆和牽牛花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卻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在還是種子的時候,它們只是顏色有差異,大小則幾乎一樣,甚至在它們剛發芽的時候,我們都分不清它們誰是誰。長大了,它們才終于呈現出自己獨特的一面,成了本該成為的綠豆和牽牛花。
天下的植物莫不如此。只要是一粒種子,即使看起來再微小脆弱,也有足夠的能量長大,也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最終成長為獨特的樣子。
而我最想要說的是,孩子也像植物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孩子在語言學習上能力很強,有的孩子在音樂方面很有天分,也有的孩子是繪畫天才……家長需要做的,是用我們深深的愛“澆水”“施肥”,給足孩子心理營養,并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
在種植與養殖體驗中成長的孩子,或許更明白生命的神奇,更了解稼穡之事。只是孩子不同,愛好不同,他們所體驗和擅長的方向也可能不同。我的女兒喜歡飼養和種植,有的孩子喜歡制作飛機和汽車,也有的孩子則從小喜歡做化妝師……無論熱愛怎樣的體驗方式,無論在哪一個領域有特長,甚至只是一腔熱忱,家長也不妨允許和支持孩子。
女兒小的時候,我一直努力地實踐:尊重女兒的獨特性,希望她按照自己的特性去成長。我相信,在父母的愛護之下,每個孩子都會成為不一樣的人才。
一個月才完成的拼圖
當孩子打“退堂鼓”的時候,家長能否陪著孩子一起堅持;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家長能否狠心拒絕;當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達到一定目標的時候,家長能否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并給予獎勵和鼓勵,這一切都決定著孩子能否學會堅持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