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和顏悅色,說話讓人舒服的技巧(2)
書名: 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作者名: 端木自在本章字數: 4919字更新時間: 2017-06-21 17:21:40
◎給別人說話的時間和機會
說話不是說給自己聽,而是說給別人聽。所以,不能只顧自己說話,而忽視別人的感受。如果不聽別人的反饋,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即使你說再好聽的話也全是廢話。
說得好,不如說得巧。一句話可能令你晉位升爵,但也有可能為你惹來殺身之禍。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如果不能融會貫通說話的學問,那就少說為妙。
三國時期的楊修,在曹營內任主簿。他為人才思敏捷,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負,屢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一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園,竣工后,曹操四處觀看,不發一語,只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想和手下人打個啞謎,眾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楊修笑著說:“‘門’內‘活’字,乃‘闊’字也。丞相是嫌園門太窄了,想拓寬它。”
于是,手下再筑圍墻,改造完畢又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看了非常高興,一問之下,知道楊修毫不費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謎題,嘴巴上雖然稱贊幾句,但心里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來一盒酥餅,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字。正巧楊修進來,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開口,徑自取來湯匙與眾人分食那一盒糕餅。曹操被他大膽妄為的行徑嚇了一跳,質問楊修,楊修嘻嘻哈哈地說:“盒子上寫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聽了,雖然勉強保持風度、面帶笑容,心里卻十分厭惡楊修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行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謀害,因此謊稱自己在夢中會不自覺地殺人,告誡身邊侍從在他睡著時切勿靠近他,后來還故意殺死一個替他拾被子的侍衛,想借此殺雞儆猴。
沒想到楊修得知這件事,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當著曹操的面喟然嘆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哪里經得起這樣的冷嘲熱諷,下定決心,非把楊修這個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機會終于來了。曹操率大軍攻打漢中,迎戰劉備時,雙方于漢水一帶對峙很久。曹操由于長時間屯兵,已經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此時,恰逢廚子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中有根雞肋,感慨萬千。
剛好夏侯敦在這時進入帳內稟請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夏侯敦便把這兩個字當作口令傳了出去。
行軍主簿楊修聽了這事,便叫隨行的部眾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敦見了驚恐萬分,立即把楊修叫到帳內詢問詳情。
楊修解釋道:“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進不能勝,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處?來日魏王必定班師矣。”
夏侯敦對楊修的這一番解釋非常佩服,于是,下令營中將士打點行裝,好鳴金收兵,準備撤退。曹操得知這種情況,一口咬定楊修造謠惑眾,在他身上安了一個擾亂軍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殺了。
楊修頭腦聰明,最后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機智,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好惡,即使面對的是頂頭上司,還要處處露一手,終遭滅頂之災。
說話情商
說話,不只是說給自己聽,更要說給別人聽,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慮一下別人聽了這些話,會有怎樣的解讀呢?一個真正懂說話的人,不見得字字珠璣、句句含光,但是,他總是能說出對方想聽到的話。
1.交談不是唱“獨角戲”
與人交談是為了享受對話的樂趣,謀求彼此心靈的交流,同時完成交談的目的。交談并不是唱“獨角戲”,它是雙方思想交流的形式之一。因此,無論是交談的哪一方,都應該明白交談的真正含義。有的人凡事都喜歡插嘴,而且一插上嘴就沒完沒了并認為自己是個說話高手,其實這是交談最大的誤區。試想,一個人總是向別人嘮叨一些自己津津有味也以為對別人趣味無窮的話,于是自說自聽自演自唱,那么有誰愿意聽呢?
因此,交談的重點在于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而不應該像一個雜學博士那樣逢人就想說教。在交談的時候,有些人總是顯得不耐煩,使交談沒有活躍的氣氛。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話題沒有回應的話所造成的。再者,自己若是對這次的交談不感興趣,自然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假如話題豐富,交談就能進入最佳狀態。人們都有自我表現的本能,所以,一旦有說話的機會,就很自然地想開口說話。如果能有來有往、一呼一應,交談氣氛就更活躍,參與者的心情也更加愉悅和歡欣。因此,我們要選擇新鮮有趣、內容豐富的話題作為談話的材料。有的人總喜歡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潑冷水,或是“雞蛋里面挑骨頭”似的故意找茬兒,這樣做百分之百違反了會話的規律。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我們應該常常在心里自問:“這樣說可以嗎?”否則的話,你以為壓下對方自己就能獨占會話的上風,但是別人不買賬,把你的話當耳邊風豈不是枉然?再說,如果你老是在說話時逞能,人們勢必對你“敬而遠之”,到了那種地步你又有什么意思呢?即使你想與人聊天,別人也不愿奉陪,如同舞會中的“壁花”,這便是自作自受了。
2.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
社交中的說話,同站在教室中教課或是站在演講臺上演說有很大不同,教課和演說,只有你一個人在說話,別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對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人聽了。這樣你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
法國著名記者麥凱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
每一個人都有著他自己的發表欲的,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某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只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拼命地稱贊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顧客說話的機會,就不能做成這位顧客的生意。因為顧客對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說話,頂多只把你看作一個生意經,決不會因此購買。反過來,你只有給顧客有說話的余地,使他對貨物有詢問或批評的機會,雙方形成討論和商談才有機會做成你的生意。
◎學會傾聽,把話說圓滿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說:“傾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至高的恭維。”英國心理學家杰克·伍德說:“很少人能拒絕接受專心注意、傾聽所包含的贊美。”與人交談,應注意傾聽別人的講話,“傾聽”是一種“無言的贊美和恭維”。
傾聽是說的一部分,并且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夸夸其談的人不一定就是會說話的人,惜字如金也不一定就拙于言辭,關鍵是要會聽,必要時候,閉上嘴巴,只需豎起耳朵,反倒能把話“說”圓滿。
一個成功商業性會談的秘密是什么呢?根據英國著名學者查爾斯·伊利亞特的說法,“成功的商業性交談,并沒有什么神秘……專心地注視著對你說話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沒有比這么做更具恭維效果了”。
艾略特是個熟練的傾聽藝術大師。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亨利·詹姆士曾回憶說:艾略特的傾聽并不是沉默的,而是以活動的形式。他直挺挺地坐著,手放在膝上,除了拇指或急或緩地繞來繞去,沒有其他的動作。他面朝著對方,似乎是用眼睛和耳朵一起聽他說話。他專心地聽著,并一邊聽一邊用心地想你所說的話。最后,這個對他說話的人會覺得,他已說了他要講的話。
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商人會租借昂貴的地方,商店裝潢得漂漂亮亮的,花了大量的廣告費,但雇用一些不懂得聽別人說話的店員——那些店員常常打斷客人的話,跟人家爭執,讓人難堪,這樣只會把客人趕出去。
有一句西方諺語表達了人們應更多地注重傾聽:“上帝給我們兩只耳朵,卻只給了一張嘴巴,其用意是要我們少說多聽。”傾聽既是我們取得關于他人第一手信息、正確認識他人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向他人表示尊重的最好方式。
談到關于如何進行傾聽,首先要明晰“傾聽”與單純的聽不同,后者僅僅是一種對聲音的感知,而傾聽則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行為,它意味著傾聽者要參與到對方的表達中。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態度表明理解對方的意愿,另一方面還應就這種理解表示與對方的共鳴。
理解不僅是理解他的話的字面含義,而且還要通過對方的話語讀懂他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理解對方表達的內容中所包含的情感意義;必須對對方提供的各種信息保持充分的興趣與敏感性,但要把自己的反應同對方的反應分開。不急于給對方的話下判斷或做推論,要保持一種洞察力,從中理解對方表露的真實自我。
做到了以上兩點,就向對方表明了自己是一個真誠專注的傾聽者。當然,在整個傾聽過程中,還需要掌握一些行為技巧,這些技巧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神態:
(1)保持一種開放、專注的神態。開放的神態表明接受對方。即使對方的話語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你即使做不到聽得津津有味,也要保持專注。
(2)在神態上還要避免保持過大距離或昂頭俯視,靠近對方、身體前傾是鼓舞人的良好方式,表明你在洗耳恭聽。
(3)注意提問,說明自己哪些地方沒聽清或沒理解,要求對方最好能重復或深入解釋一下,這也表明你正在認真地傾聽。
(4)讓談話按照對方的意愿展開。作為有名的對話大師,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一個助產士,是幫助別人形成自己正確看法的人。通過傾聽我們可以幫助對方形成并完善他的想法。因此,不應去打斷對方的表達或人為地轉移話題。即使想表達自己的某種看法,也應當是借用對方的話做一些引申,如“就像你剛才說的……”“正如你所指出的那樣”等。這一方面表明你重視并記住了他的話;另一方面,也使對方感到你是在做一種補充說明,說明你不僅在聽,而且在思考。
說話情商
很多人認為只有在社交場合我們才需要聆聽別人說話,其他的場合就無所謂了。這是一種片面的想法。事實上,我們并非只有在社交場合才需要聆聽別人說話。
在辦事時我們同樣需要聆聽別人的話。辦事高手總是專心傾聽,而能力平庸的人總是專心于說。某位經營評論家曾經說過:“愈是偉大的人,愈會提供別人說話的機會;愈是卑微的人,愈會積極爭取說服別人的機會。”
所以務必謹記下面這些現象:許多高階層領導人不論在任何場合,都會用更多的時間征求別人的意見,而用較少的時間提供自己的意見。這些人在下決定時,總不忘記問別人:“你認為如何呢?”“你要提供我什么意見呢?”“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如何解決呢?”
下面有一個關于傾聽的例子,從中或許會學到某些東西。
卡耐基一次到一個著名植物學家那里做客,整個晚上,那植物學家都津津有味地給卡耐基談各種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像個特別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中間只是偶爾忍不住問一兩句。
沒想到,半夜離開時,植物學家緊握著卡耐基的手,顯得特別高興和滿足,還興奮地對卡耐基說:“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談話專家。”
善于傾聽,意味著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強迫自己對別人感興趣。如果你認為生活像劇院,自己就站在舞臺上,而別人只是觀眾,自己正在將表演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別人也都注視著自己。如果你有這種習慣,那你會變得自高自大,以自我為中心,也永遠學不會聆聽,永遠無法了解別人。
在辦事過程中,如果認真聆聽別人說話,可以獲得以下好處:
1.聆聽會使你理解別人
如果你不能理解對方的談話,你就不可能把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你能不能理解對方的談話,完全取決于我們能不能專心聆聽對方的談話。
2.聆聽可以讓你正確地下判斷
如果你不能聆聽對方的談話,就無法正確地判斷他的想法。不能正確地判斷他的想法,就根本不能夠利用他的想法創造有利于自己的狀況。
3.通過聆聽可以影響對方
當你聆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你可以思考出如何影響他的方法。你提供對方說話的機會,就是讓對方把說服他所必備的利器交到你的手中。但是,你必須記住,為了影響別人而聆聽他人說話時,不可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必須敞開胸懷仔細聆聽才可以。
同時,為了聆聽別人更多的談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盡量讓別人有說話的機會。你可以向對方說:“讓我聽聽你的經驗。”用這樣的方式引發對方的思考,給他創造說話的機會。與此同時,可能會因為讓他有了說話的機會,從而引發他對你的好感。
(2)用提出問題的方式補充你的意見。別人的意見可以幫助你把可能有缺漏的意見補充得更周詳、更完整,所以你可以問對方“關于我的看法,你有什么意見”。
對于任何事情你都不應該過分武斷,而聆聽別人意見是避免你陷于武斷的最好辦法。
(3)集中精神聆聽別人的談話。你所做的是不僅要用耳朵傾聽,也要能開啟心靈傾聽。也就是說,你除了要集中精神聆聽之外,也要在心里給予評價,這是你能夠真正辦好一件事情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