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
- 陳梧桐
- 4782字
- 2019-01-05 01:48:55
積糧訓兵,營建基地
龍鳳元年(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興在和州病逝后,朱元璋實際執掌了其隊伍的領導權。他開始思謀南渡長江,奪取龍盤虎踞、形勢險要的金陵,作為四處征伐的戰爭基地。他將渡江的謀劃告訴李善長,李善長雖然非常贊賞,但卻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因為一來當時和州正鬧糧荒,士兵吃不飽飯,無法打仗,二來其隊伍全是步卒,屬旱鴨子,不習水仗,沒有水師,缺乏舟楫,無法南渡水域寬闊的長江,勸他緩一緩,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說。
正當朱元璋為缺乏糧餉和舟楫發愁之時,原屬南方紅巾軍系統的集湖水師俞通海父子、廖永安兄弟等人,因為與廬州左君弼發生矛盾,于五月間歸附了朱元璋。這支巢湖水師“擁眾萬余,船千艘”(《明太祖實錄》卷三),還有幾萬石糧食。他們的歸附,解決了朱元璋的難題,渡江的時機成熟了。朱元璋遂于六月初二率部南渡長江,攻占采石、太平,然后沿長江南岸向東挺進。朱元璋發動了三次攻打集慶的戰役。第一次因收編的“義兵”元帥陳埜先暗中作梗而失利。第二次直逼集慶城下,也因陳埜先用伏兵執殺郭天敘,并生擒張天祐交給元行臺御史大夫福壽加以殺害,然后與福壽內外夾擊,攻城的隊伍猝不及防,敗退溧陽。郭、張遇害后,郭子興的隊伍全歸朱元璋指揮,朱元璋成為這支部隊名副其實的都元帥。龍鳳二年三月,朱元璋親率大軍三攻集慶,一舉攻占了這座江南重鎮,改名為應天府。
宋小明王獲悉朱元璋攻占集慶,提升朱元璋為江南行樞密院同僉,尋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七月,朱元璋在應天設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并且置江南行樞密院,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地方政權機構。此后,朱元璋一面分兵攻占應天周圍的戰略要地,并攻奪元朝統治力量比較簿弱的浙東地區,一面則采取各種措施,著力營建以應天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積糧訓兵,待時而動”(《明太祖實錄》卷一四)。
在政治上,朱元璋首先是廢除元朝苛政,減輕刑罰,嚴懲貪賄,寬減賦役。龍鳳三年十二月,他下令釋放監獄里的所有囚犯。翌年二月,又派提刑按察司僉事分巡郡縣,訊察案犯的罪情,規定原先判處笞刑的釋放,判處杖刑的減半處刑,重罪囚犯處以杖七十的刑罰,貪污受賄的不再追繳贓物。龍鳳五年三月又宣布,所轄州郡三月初二以前,除大逆無道和敵方的偵探拘禁外,其他罪犯不論罪行大小,全部赦免。吳元年(1367年)六月,他還特地告諭負責監察的御史,要慎用刑罰,說:“欽慎二字,用刑之本也。”(《明太祖實錄》卷二四)
對自己手下的官吏,朱元璋要求他們奉公守法,不許貪贓枉法,否則就嚴加懲治。龍鳳八年正月,有人向按察司誣告他人,被誣者不服,擔任按察司僉事的元朝降臣宋廉使對其嚴刑拷打,逼其招供。省都司王用言貪贓枉法,還暗中私通陳友諒的撫州通判。朱元璋發現后,即于當月十七日在聚寶門前的雨花臺召集文武百官,展示他貪污的贓物,宣布將他斬首示眾。接著對宋廉使說:“你是元朝風憲官,不能死節,歸我又授以耳目,亦不能與人辨曲直,拷掠誣承,諂我一時之喜,是汝罪否?我替元朝打死這失節老賊!”說完,令衛士用巨棍在其胸背各杖一百,然后扔到臺下,問:“老賊死未?”有人回答:“未死。”朱元璋又令衛士將其抬到太醫那兒,給敷上藥膏。第二天,再令揭去其身上的藥膏,用巨棍在胸背各杖一百,還未死。第三天,又對其施以杖刑,最后“以身首暴于市”(《明興野記》卷上)。第二年冬,朱元璋親征武漢,又懲處了一批貪賄通敵的官吏。
朱元璋還設法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龍鳳三年十二月,徽州儒士唐仲實反映當地守將鄧愈役民筑城,百姓頗有怨氣,朱元璋即下令停工。唐仲實又反映百姓負擔過重。為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一面大抓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一面又“使民自實田,集為圖籍,核盈胬,驗虛實,而定科徭”(《宋濂全集》卷五九,《端木府君墓志銘》)。就是讓百姓自報田地畝數,登記在土地簿籍上,據以確定所應負擔的賦役,從而減少地主隱瞞土地向農民轉嫁負擔,并防止官吏的額外征斂。后來,農業生產抓上去了,就著手減少各種賦稅和徭役。龍鳳八年他親至龍興(今江西南昌)接受陳友諒部將胡廷瑞的歸降,就對當地百姓宣布:“軍需供億,俱不以相勞!”(《明太祖實錄》卷一〇)龍鳳十年稱吳王后,又規定“賦稅十取一”,并將所轄府縣劃為三等,按等征稅(《明史》卷七八,《倉貨志》)。此后,凡是新歸附地方的用地,都下令寬減賦役,有的免征一年,有的免征三年。對工商業稅,也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其次,積極支持農民奪占地主的土地和元朝的官田。朱元璋深知,廣大農民之所以揭竿起義,是為了奪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和財產,改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現象。只有支持農民的正義行動,才能獲得他們的擁護和支持。朱元璋在攻打浙東時,便實行“給民戶由”的政策。劉辰的《國初事跡》載:“太祖親征城池,給民戶由,俱自在押。”戶由用以登記民戶籍貫、丁口、名歲和產業,相當于戶口證,具有在法律上承認民戶的財產包括土地所有權的作用。朱元璋是在龍鳳四年十二月親征婺州(今浙江金華)時“命籍戶口”(《明太祖實錄》卷六)的,估計也就從這時候開始,對百姓的產業做了登記,并親自簽發“戶由”,交給民戶,從而承認了民戶包括農民奪占的地主土地和官田的所有權。
此外,朱元璋還禮賢下士,優待降人,從而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
在軍事上,朱元璋大力加強武裝隊伍的建設。他認為“興國之本,在于強兵足食”(《明太祖實錄》卷一二),對強兵一直抓得很緊。不僅積極招募農民入伍,收編歸降敵軍,而且重視軍事訓練,經常命令將帥帶領士兵進行操練,并親自檢閱。攻占應天之后,他即于龍鳳三年正月,在雞鳴山下舉行過大規模的閱兵儀式。龍鳳十一年正月,在出征淮東之前,又親自閱試將士,令鎮撫居明率領軍士分隊進行軍事演習,勝者賞給十兩銀子,有傷而不退卻者也賞給數量不等的銀子,負傷者給藥治療,并設酒饌宴請全體參加演習的將士。
除了建立正規的作戰部隊,朱元璋還注意民兵隊伍的建設。龍鳳四年十一月,下令建立管領民兵萬戶府,此后開始在其轄區內推行民兵制度。龍鳳五年冬,擢王愷為左司郎中,總制衢州軍民之事,他即籍江山、常山、龍游、西安(今浙江衢州)四縣丁壯,凡六丁之中簡一以為兵,共得民兵一萬一千八百名,“無事則為農,脫有警,則兵者出攻戰,而五丁者資其食”(《宋濂全集》卷五六,《故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司郎中贈奉直大夫浙東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飛騎尉追封當凃縣子王公墓志銘》)。廣德府廣陽、建平(今安徽郎溪)等縣,也曾“驗丁出兵,謂之民義,以守廣德”(《明太祖實錄》卷二六)。龍鳳九年更將民兵制度在其轄區內普遍推廣,令“以兩淮江南諸郡歸附之民,各于近城耕種,練則為兵,耕則為農,兵農兼資”(《明太祖實錄》卷一四)。由于戰事頻繁,兵力緊張,這些早期簽點的民兵,往往跟隨正規的主力部隊出征,隨即被編入軍籍入伍,變成了軍戶。
在強兵方面,朱元璋尤其重視軍紀的整頓,要求將士聽從號令,服從指揮,并且不許燒殺擄掠,侵害平民百姓。嚴守法紀者,通令嘉獎;違反法紀者,嚴懲不貸。由于賞罰分明,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能聽從指揮,服從調遣,攻城略地,秋毫無犯。
在經濟上,朱元璋首先是狠抓墾荒屯田,搞好農業生產。攻占應天后,他沿用元朝的職田制度,下令武官“聽從開墾荒田,以為己業”,文職“撥與職田,召佃耕種,送納子粒,以代俸祿”(《國初事跡》),以推動荒田的開墾。龍鳳二年七月建立江南行省,設營田司,專掌水利,并兼行組織軍士屯田之責,許多部隊在守城的同時,即屯田以給軍食。如龍鳳四年,吳良、吳禎兄弟戍守江陰,即率領不滿五千的士卒,一面訓練,一面屯田。第二年,王愷戍守衢州,也令守軍屯種廢田五千七百畝。龍鳳九年二月,朱元璋重申屯田之令:“自今諸將宜督軍士,及時開墾,以收地利,庶幾兵食充足,國有所賴。”(《明太祖實錄》卷一二)
在墾荒屯田的同時,朱元璋還注意發動農民搞好農業生產。龍鳳二年九月,他到鎮江,即派儒士遍諭鄉邑,勸告農桑,筑城墾荒。龍鳳四年設立管領民兵萬戶府,開始推行民兵制度,練則為兵,耕則為農,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龍鳳十一年六月,又令民間廣植經濟作物,規定“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棉花)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為差(《明太祖實錄》卷一七)。翌年正月,又命中書省令有司(明代稱行政機構為有司,軍事機構為所司)勸民農事。五月,再命中書省令有司招撫流亡,“俾之各還鄉土,仍復舊業以遂生息”(《明太祖實錄》卷二〇)。吳元年(1367年)七月,還設立司農司,以加強對農業生產的管理。
隨著經濟各項措施的實行,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如吳良、吳禎兄弟率領士卒在江陰戍守屯田,取得了“敵不敢犯,民甚賴之”的優異成績(《明太祖實錄》卷六)。康茂才領兵屯田,到龍鳳九年,生產稻谷一萬五千石,除供給軍餉,尚余七千石。由于糧食的增產,原先不斷上漲的麥價,至龍鳳十二年已經“稍平”了。
其次,征收商稅,立鹽茶法,制定錢法,開設鐵冶,廣辟財源。龍鳳六年十二月,首先對酒、醋征稅,隨后也對其他商品征稅,為此特設官店負責征收商稅,稱為官店錢。龍鳳八年十月又設關市批驗所,征收境內外過往貨物的商稅,食鹽十分稅一,其他貨物十五稅一。龍鳳十年四月,改應天府官店為宣課司,府州縣官店為通課司,同時將稅額降為三十稅一。鹽稅歷來是封建官府的一項重要收入。龍鳳七年確立鹽法,令商人請引販賣食鹽,“每二十分而取其一,以資軍餉”(《明太祖實錄》卷九)。后來,隨著占領區的擴大,兩淮與兩浙的鹽場歸朱元璋控制,他開始向煎鹽的灶戶征收鹽課。龍鳳十二年二月和吳元年二月,分別設置兩淮和兩浙兩個都轉運鹽使司,分管二十九和三十六個鹽課司,分別年辦鹽課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九十引和二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引(皆為大引,每引四百斤),收入相當可觀。茶法與鹽法同年確立,也由商人納錢請引販賣茶葉,“每引茶百斤,輸錢二百”(《明太祖實錄》卷九)。錢法與鹽法同時實行。龍鳳七年在應天置寶源局,開始鑄造“大中通寶”(朱元璋想在稱帝后以大中為年號,后來稱帝時改用洪武年號)錢,以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代替元朝的鈔幣,與歷代銅錢及金、銀兼用。擊敗陳友諒后,又命江西行省置寶泉局,公布大中通寶大小五等錢式,令就當地銅礦,鑄之以供軍需。鐵冶始開于龍鳳十年四月,令湖廣所轄州縣興建鐵冶,“募工鑄鐵,以資軍用”(《明太祖實錄》卷一四)。這些舉措的實施,使“民不以為困,而國用益饒”(《獻征錄》卷一一,王世貞:《中書省左承相太師韓國公李公善長傳》)。
最后,提倡儉樸,節約開支。在開源的同時,朱元璋非常注意節流,強調要“用之有節”,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他自己做出榜樣,處處躬行節儉。舊衣裳洗洗再穿,舍不得扔掉。方國珍進獻金玉裝飾的馬鞍轡,他退了回去,說:“吾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才能,所用者谷粟布帛,其他寶玩非所好也!”江西行省送來繳獲的一張陳友諒用的鏤金床,他把它比作五代后蜀亡國之君孟昶使用的用多種珍寶裝飾的七寶溺器,說:此與七寶溺器有什么區別?命毀之。
在斗爭策略上,則對宋政權的小明王長期保持形式上的隸屬關系,以縮小目標。朱元璋接受小明王左副元帥的封號,“文移用宋龍鳳年號,旗幟戰衣皆紅色”(《明史紀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他心里想的就是“林兒勢盛可倚借”,借助小明王的旗號來掩護自己,利用小明王的威望來號令民眾。此后,朱元璋長期堅持這個策略,其職銜從江南行樞密院同僉、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吳國公到后來的中書左丞相,都是小明王封授的。龍鳳十年擊滅陳友諒后,群臣勸朱元璋就帝位,他未應允,雖稱吳王,仍奉龍鳳正朔,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表示自己還是小明王的臣屬。這樣做,就大大縮小了目標,避免樹大招風,遭受打擊。
經過數年的營建,朱元璋的江南根據地得到鞏固,兵力和財力迅速壯大,進可攻,退可守,從而為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