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從乞丐到皇帝
- 陳梧桐
- 2536字
- 2019-01-05 01:48:55
逼上梁山
窮苦農民出身的小和尚朱元璋,后來坐上大明王朝的第一把龍椅,那些信奉“君權神授”的臣僚和文人就都吹捧他是龍裔鳳胄,說他之所以當上皇帝,是皇天上帝的安排。其實,朱元璋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求生存,經反復求神問卜,才戰戰兢兢地前去投奔起義的,同當時被迫造反的廣大起義農民沒有什么兩樣。
原來,朱元璋從淮西流浪歸來,重返於皇寺待了三年,劉福通在潁州發動紅巾軍起義,彭瑩玉、芝麻李、布王三、孟海馬等紛起響應。又過一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和俞某、曹某、潘某四人也起兵響應,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歸劉福通節制。定遠和濠州一帶農民歡欣鼓舞,紛紛前往投奔。朱元璋在於皇寺得到消息,自然十分興奮。因為他覺得這個社會實在太過黑暗,太不公平了。那些大地主連阡累陌,每年收租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石,而窮人卻無立錐之地,陷于饑寒交迫的困境。朱元璋小時和同村小伙伴給地主放牛放羊,就常常忿忿不平地議論:為啥財主家不用干活,卻天天有大魚大肉吃,我們天天風里來雨里去,卻填不飽肚子呢?當時州縣的衙門官吏,又“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老百姓對他們恨得咬牙切齒,朱元璋見到他們亦“心實怒之”(《明太祖實錄》卷三九)。朱元璋時常想起兒時在油燈下聽母親陳氏邊紡紗邊給他講的外祖父陳公抗元的故事。五六十年前,朱元璋的外公曾在宋朝大將張世杰手下當過親兵。元朝大軍南下,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了宋恭帝,張世杰和陸秀夫等將領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做皇帝,繼續抗元。文天祥出任丞相,招兵買馬,轉戰于江西、廣東一帶。不久,趙昰病死,趙昰的弟弟、廣王趙昺做皇帝,繼續堅持抗元斗爭。文天祥不幸兵敗被俘,張世杰、陸秀夫護送九歲的小皇帝退往厓山(今廣東新會厓門附近)。元朝水軍窮追不舍,被張世杰頑強擊退。后來,元軍攻占厓山海口,切斷宋軍砍柴取水之路,于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發動大規模攻勢,突破宋軍的防線。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拔劍令妻子兒女跳海自盡,自己背起小皇帝投海殉國。張世杰趁天黑率領十幾條船只沖出重圍,圖謀再舉。誰知四天后卻在平章山海面遭遇颶風,船只傾覆,張世杰落水殉難。外公也掉在海里,僥幸被人救起,輾轉返回了老家。母親講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朱元璋。他從心底里佩服外公,盼著有一天能像外公那樣拿起長矛大刀,把蒙古、色目貴族斬殺凈盡,從此不再受他們的欺凌壓榨。后來,朱元璋在淮西游方時,聽到白蓮教徒關于“明王出世”“彌勒降生”的宣傳,號召貧苦農民起來沖決黑暗的現實世界,他打從內心表示擁護。如今,這股以沖決黑暗世界,推翻元朝統治為目標的起義浪潮已在淮西掀起,并已波及他的家鄉,朱元璋心里當然興奮異常。他天天暗自祈禱,求菩薩保佑起義隊伍能越戰越強,取得勝利。不料,沒過多久,濠州就來了一支官軍,據說有三千人,歸一個叫徹里不花的蒙古軍官帶領。他們駐扎在濠州城南三十里處,不敢與起義軍對抗,而是四出騷擾,見到百姓就抓,往頭上纏條紅布,說是“亂民”,交給長官報功領賞,鬧得村民惶恐不安。有一天,朱元璋正外出躲避,經常出城打劫地主富豪財物的郭子興隊伍來到於皇寺。當時的寺院大多擁有大量土地,殘酷剝削佃農,寺院僧侶又常以正統自居,對起義軍信奉的白蓮教持反對、排斥的態度,紅巾軍士卒就放了一把火,把寺院點著了。到傍晚,朱元璋回到廟里,偌大一座寺院已被燒掉大半,到處是殘垣斷壁,只剩下伽藍殿還算完好。朱元璋的生活因此失去了依靠,下一步該怎么辦?他繞著殘破的寺院轉了幾圈,也想不出辦法,“出為元兵,恐紅軍至,欲入紅軍,畏元兵至,兩難莫敢前”(《天潢玉牒》),真是愁煞人。
過了幾天,從小一起放牛的同鄉湯和,從濠州捎信給朱元璋,說他已參加郭子興的隊伍,整天打打殺殺,但不愁吃飯。現今兵荒馬亂,人無寧居,呆在鄉下很不安全,何不前來投奔?朱元璋讀過信趕緊燒掉,反復思考了幾天,也拿不定主意。后來,同室一位師兄告訴他,有人見他收到濠州來的信,準備去官府告發,勸他趕快逃走。朱元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忙找知心的熟人商量,那人勸他向菩薩討個卦,再決定去留。朱元璋原先并不怎么相信神佛有靈,對菩薩也不怎么恭敬。記得有一天,自己打掃伽藍殿,不小心被石座上伽藍神的大腿絆了一跤,曾舉起掃帚狠揍了伽藍神一頓。又有一天,供在佛殿堂上的蠟燭被耗子啃壞了,自己怒火中燒,心想你這伽藍神整天守著大殿,耗子來了也不管,還得害我挨長老的罵,就提筆在伽藍神的背上寫下“發配三千里”幾個字,以發泄心中的怒氣。但事到如今,朱元璋只好硬著頭皮試一試了。他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走近伽藍殿,看大殿內外沒有人,便走了進去,恭恭敬敬地點上香,磕了頭,再拿起神案上的兩塊珓,對伽藍神禱告說:“今兵難如此,吾欲出避兵,志無所定,愿與神卜之。出與處孰吉?明以告我!”然后投珓于地。不料,卜了三次,都是否定性的兇卦,不同意他“出與處”即外出躲避或留在寺里。他拿起珓,再次卜問:“出與處既不吉,乃欲吾從雄而后昌乎?”投珓于地,竟然是個吉卦。但他覺得現今豪杰紛起,究竟哪支隊伍能夠成功,實難預測,而且投奔起義軍,風險極大,弄不好得掉腦袋,于是又禱告說:“兵兇事,從雄吾甚恐,盍許以避兵?”再投珓于地,兩塊珓都立了起來,表示不贊同他外出避難(《明太祖實錄》卷一)。他這才下定決心,于當晚摸黑前去投奔起義。
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陽歷4月15日),朱元璋穿著破爛的袈裟,抄小路來到濠州,準備入城投奔郭子興。由于城外駐扎著元軍,城門的哨兵懷疑他是元軍的奸細,把他捆綁起來,準備押出城外處斬。朱元璋和士兵吵了起來,引來許多圍觀的群眾。郭子興聽到消息,忙騎馬趕來,見他年輕力壯,高大威武,又是自己的部下湯和邀來投軍的,當即命親兵給他松綁,收下他做步卒。朱元璋從此脫下袈裟,換上紅襖,扎上紅巾,成為一名紅巾軍戰士。
俗話說:“皇帝也是人養的。”朱元璋同當時的廣大農民一樣,是被元朝的殘酷壓迫逼上梁山的。在投奔起義之前,也同大多數人一樣,有過彷徨,有過猶豫。朱元璋自己后來也多次申明:“初起鄉土,本圖自全”(《明太祖實錄》卷五八),“朕年二十四(應為二十五),盤桓求生而已”(《皇朝本紀》)。他投奔起義是“本圖自全”“盤桓求生”,而不是什么皇天上帝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