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英譯者序言(1)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叔本華
- 2454字
- 2017-06-29 09:54:13
我們很容易解釋,叔本華為什么獲得了那么廣泛的聲譽,為什么他會贏得那么多學院以外的讀者。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他文章的生動華麗。他是德國偉大的散文作家之一,即使在譯文中,也可以看到文字的尖銳和強烈的諷刺意味。此外,還有其他原因。一般人都覺得他的文字能觸及內心的本質,發現人生的悲劇意味。他的哲學不是派別的論辯,他的哲學代表古雅而引人入勝的生命智慧。
一般人都承認,在叔本華哲學中,可以發現自己長久感受到卻無法表達的東西。他的哲學是客觀觀察的結果,令人警覺,一半憂傷,一半諷刺。所以,年輕人剛從夢中覺醒,發現叔本華哲學很合他們的胃口。
叔本華哲學是19世紀思想的“悲愴交響曲”。
不過,像有名的音樂一樣,它也自有它的限制。任何學哲學的人都可以指出這些,任何批評浪漫氣質的古典批評家也都可以指出這些。叔本華哲學中,有對哲學上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的無情攻擊,也充滿了對哲學專家和古典主義文學家絕望的悲嘆。但是,除了修辭技巧、諷刺、憐憫之外,還有高度的、無瑕疵的和無可駁斥的洞察力與深刻洞見。
西方世界找不出更完滿的哲學,不會有人比叔本華解釋得更好,尤其是解釋那些活在欲望中的人;叔本華哲學讓我們認識到,欲望無法完全滿足,產生欲望的生命卻終歸要幻滅,這種人生悲劇遲早會來臨。
叔本華不像其他哲學家那樣把這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化為平和虛幻的和諧,相反,他直面這種真切的感覺,建立他的哲學思想。凡是那些對大多數哲學體系都抱有盲目樂觀主義的人,對這種生動真實的描述,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籠統地看,哲學家的傳記和他的生平似乎沒有多大關系。某人所說的以及這種說法所表明的,只是哲學批評家的成見。從深一層的意義看,為什么一個思想家要說出自己所做的事,為什么他選擇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說出自己所做的事,這些都不是由思想家個人就能決定的事情。然而,對叔本華而言,他的生平就說明了他的學說,他的哲學就是他本人一生經歷的表現。
悲觀主義、壞脾氣,充滿遠見和讓人有深刻感觸的警語,對性的苦惱,對學院派哲學家的呵罵等,似乎都是叔本華所過的生活以及他本人性格的表現。
叔本華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格但斯克,他是在富有的商人家庭中長大的。他父親有些神經質,死在漢堡一條水溝中,似乎是自殺的。叔本華的性格敏感易怒,非常容易焦慮緊張,也非常喜愛自由。所以,當格但斯克自由市于1793年落在波蘭人手中而喪失獨立時,他離開格但斯克去了漢堡。叔本華的母親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小說家,在叔本華的父親去世之后,遷居魏瑪,在魏瑪經營一個沙龍,她的沙龍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和文人聚會之所。
叔本華和母親相處得不太好,在一次口角中,母親將兒子推下樓,叔本華就離開魏瑪,此后再也沒有見過他的母親。
父親死后,叔本華進入高等學校就讀;之后獲得母親的資助,入大學就讀。在他接受教育期間,所過的只是普通人和小市民階級的生活。他受費希特的影響,加入對抗拿破侖戰爭的運動中,可是卻認為“拿破侖只是無限地表現了比較柔弱的人所感受到卻又盡量掩飾的那種對生命更加無節制的肯定和欲求”。
叔本華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一文獲得博士學位,該文于1813年問世,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石,也是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理論根據。這篇論文,從物理、邏輯和形而上學的立場,分析因果律原則。叔本華這部杰作的第一版,知道的人相當少。1838年,《論處于自然界中的意志》出版,1844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問世。他最后的兩部著作為1841年出版的《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及兩巨冊論文集。
叔本華的學術生涯為期短暫,而且在那時也不太光彩。
1820年,他受聘為柏林大學講師。他選擇與當時哲學泰斗黑格爾在同一時間授課,他的教室中,常常沒有學生聽課。他憤而辭職,不久,為了逃避柏林發生的霍亂傳染病前往法蘭克福,其后,終生定居此地。七十二歲時在此地去世。
他的生活主要靠他父親商業機構的利息收入維持,他曾小游意大利。可是,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寄居的房間中度過,只有一條小狗為伴。盡管大學不重視他,他的哲學卻使他獲得名聲,尤其是得到普通大眾的熱烈贊賞。瓦格納贊美他的音樂哲學,尼采贊美他的意志哲學。七十歲時,他成了世界知名人物。
1860年9月21日,七十二歲高齡的叔本華,悄然離世。
觀其一生,沒有什么值得人欽佩的事跡。
他過的是尖刻、自負的隱士生活,早年追求的是性,晚年追求的是聲譽。晚年,他更瞧不起當時的學院派人物。他對毒藥和暴亂的恐懼,對女人的嬉笑怒罵,對人生一切丑惡方面的諷刺,還有近乎孤僻無情的性格,讓他成為一個不太可親的人物。
可是,在事業方面,他對形而上問題有著真正的熱情,狂熱地獻身于自己的真理觀,而且極有浪漫派詩人的豐富感情。
叔本華哲學仿效康德哲學,他的思想方法差不多都來自康德。
康德在哲學上成就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他說,自然的表面結構是現象的結構;知性形式,構成事物的表面秩序。對于這一點,叔本華同意康德的看法,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天地之間的一切器物都是現象,充足理由原則決定現象的形式,充足理由原則有四種形式,知性借此四種形式理解事物”,知性理解事物時,就構成現象世界。表面穩固的整個物質世界,只是時空中現象物的聯結,這個聯結只是因果律的別名,是知性必然造成的形式。
我們不必贊同叔本華對充足理由原則種種形式的分析。了解他的理論,以探尋他對知覺、概念及兩者間關系的分析,不一定是多余的。討論這些問題的整個第一卷,雖然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值得懷疑,其他地方的論述則明確無疑。但是,它的目的只是建立一個基點。它是討論實體世界的邏輯開端,是對人類心靈的理智結構的分析。
它是對由知識顯現的世界的批判。
客觀世界的確如此。客觀世界是主體的對象,其客觀性取決于主體可能具有的知識本質。唯物論者宣揚的物質構成的整個宇宙,的確是物質形態的。但物質本身只是因果的另一名稱:因果是空間和時間的聯結,空間和時間則是知性的形式;除了成為主體的知識通路以外,沒有物質。
對每個人來說,世界是他的“表象”。
“實體”不應到“表象世界”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