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英譯者序言(2)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叔本華
- 2610字
- 2017-06-29 09:54:13
從一般意義上看,“實體”不可知,凡是可知的,只是現象秩序。整個外界是理智的結構,而理智只是內在“實體”的工具,我們每個人都體驗到這個“實體”是欲望,我們從自己的身體、無意識的沖動以及意志中,認識這個“實體”,認識這個我們唯一直接認識的意志,在自然中也可以發現這個“實體”——自然界中的意志。從重力和形成結晶體的情況來看,從星球的運動到人類自覺到生命意志看,事物的內在本質不是理智所認識的世界,而是人在自己盲目沖動中所體驗到的,以及在自然內在過程中大規模外顯的意志。
康德發現“實體”不可知,也許從實踐理性的行為或信仰中可以把握“實體”。叔本華認為“實體”是產生知識的那種意志,是盲目沖動的意志,理智被意志役使時,就產生了一個實際呈現出來卻虛幻的世界。意志沒有合理的目標。意志是盲目的生命沖動。在人類身上,意志披上理智和理性的外衣。在動物不自覺的本性上,意志赤裸裸地顯現出來,表明它自身是盲目的。
斯賓諾莎說:“如果拋在空中的石塊有意識的話,它也會認為自己在空中的運動出于自由意志。我想,石塊是對的。石塊的沖力相當于人類的動機,石塊的凝聚力、重力和硬度,從本質上看,與人類的意志相同,如果石塊有知識的話,也會覺得自身的這些性質是意志。”
在普遍的意志方面,叔本華認識到幾項重大的事實:一個是內在目的論,完成某一目標的各種機理和諧一致;另一個是各種短暫個體身上可知的表征和諧一致。個體因時空而不同,個體,是表現普遍一致的意志永久不變、客觀化程度的變量和實例。
叔本華從下述事實中發現悲觀主義的兩個存在理由,即盲目沖動的意志是自然的內在“實體”,也是生命的本質。悲觀主義用這兩個理由來解釋意志,總顯貧乏。意志總是向前突進的,它沒有得到滿足。
其次,即使意志獲得滿足,這個滿足還是要歸于幻滅。人類意志永遠在痛苦和厭倦之間徘徊,叔本華對此發出憂郁的悲嘆。人生一半是失望的痛苦,另一半是厭倦的痛苦,浪漫主義者諷刺這個世界,對不能滿足意志需求的世界產生厭惡之情,叔本華神化了浪漫主義者的諷刺。
因此,叔本華認為,除了尋求解脫之道以外,別無他途。快樂是不可能的,因為每當人以為要得到快樂時,總是發現只有不快。人的最高期望只能是寂靜主義的補救,在藝術世界的片刻寧靜中,這是可能的。叔本華在本書第三卷中說,藝術世界是柏拉圖式的理念世界。
在觀照藝術和天才創作的片刻之間,人類意志可以發現其本身不變的本質,這些不變的本質正是使意志擺脫變化、時間、痛苦和幻滅的原型。
專心致志觀照人的本質摹本時,可以擺脫自己內心不息的沖動與無窮的幻想。在體會抒情詩中表達的永恒的愛時,人可以擺脫自己短暫的愛與人生悲劇的痛苦和失望。在音樂的旋律中,意志發現本身永恒不息的生命。如果造型藝術和文藝表現世界的永久形式,在音樂中表現的就是意志本身。因此,叔本華認為音樂是最完美、最成功的藝術,它直接顯示意志。
但藝術所提供的只是暫時的解脫。
從變化和紛亂的時間世界,暫時逃避到超時間世界,也可以產生藝術觀照的無意志束縛的假象。科學和實際知識被部分需要、個人欲求、意志的暫時紛亂所束縛。在藝術中,人可以擺脫虛幻世界,擺脫知識世界,也可以擺脫痛苦和幻滅世界,即擺脫意志世界。
不過,這只是暫時的解脫,仍舊會帶著更大的痛苦回到現實世界,再度遭受欲望的壓迫。如果人類想要解脫的話,必須有更徹底的解脫方法。叔本華哲學中提出的方法不是藝術的暫時解脫,而是禁欲主義者的永久解脫。由于產生一切痛苦和厭倦感的世界本身,就是意志的客觀化,因此,如果人否定意志,就是否定世界。
徹底的禁欲是到達平和及涅槃的途徑,徹底否定世界,就從世界中解脫出來了。否定了意志,世界就被毀壞。印度佛陀的發現,使這種徹底的否定變得可能。當我們因移情式的領悟而明了自己的痛苦就是普遍痛苦的一部分,而普遍痛苦是對肯定盲目意志的懲罰時,就明白了自己反抗“他人意志”是沒有用的,自然也就明白了肯定意志所帶來的痛苦。
領悟產生同情,而同情產生理智的清醒。
藝術家和禁欲主義者擺脫現實世界,進入藝術永恒寂靜短暫的樂土。圣者的解脫則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舍棄盲目意志,修成圣者,處在平和的境界之中。
一般人可能認為自殺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可是,叔本華卻指出自殺根本不是解脫之道,自殺只是一種更強烈的肯定意志的方式。自殺是肉體的崩解,而肉體只是意志客觀化的一個簡單表現;自殺并不能否定作為痛苦源泉的普遍的盲目意志。叔本華告訴我們兩條解脫人生痛苦和幻滅的道路:一條是藝術的短暫道路,一條是圣者的永久道路。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當然是叔本華的不朽杰作,但是,他的《論文集》也極具說服力、詮釋力和吸引力,一般的學院派哲學家是無法做到這些的。有些論文,是因特殊的諷刺而頗負盛名,如《論女人》;有些論文,是因對知識方法或概念的敏銳觀點而有名,如《論歷史》。不過,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還是他的主要著作。
盡管書中有過分夸大之處,他仍然說出了這些人的想法,即終生期望幻滅而又明白經驗事實,卻希望自己并不這么悲慘。作為形而上學家,他的地位并不太高,他的唯心論是二手貨,主要來自康德,盡管炫耀邏輯工具,但前后并不總是一致。他對永遠無法獲得所期望、永遠無法遂心如意的浪漫意志的困境描寫,在思想史上,至今還無人能超越。他對天才靈感與美感特質的描述,對音樂方面的許多見解,對那構成圣者生活的憐憫和否定意志的生動詮釋,使他獲得永恒不朽的地位。
在思想史上,他是第一個強調意志重于理智,強調理智只是工具的人。
他所開啟的思想運動,對詹姆斯、柏格森和杜威的影響不小。他在著作中把三種完全不同的人格因素結合在一起:世俗之人、思想家和文人。從而產生了哲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藝術作品:《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是具有詩人想象力和寫實主義者精密論證的作家所寫的一部哲學文藝作品。
他的想象力,讓他能借用康德唯心論材料創造一種高度浪漫主義的形而上的世界;由于他的寫實作風,他對人生的痛苦、不平和幻滅的感受力很強。這兩種特質結合在一起,讓他擁有了對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人和冷靜的中年寫實主義者的極大吸引力。
在歐洲思想史上,他是非常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種創造了自我剖析心境的解釋家。叔本華內心本是伊壁鳩魯派甚至是犬儒主義者,竟然能成為美學家和精神上的禁欲主義者,這倒是一件奇怪而讓人不得不深思的事。不論人們對他的哲學多么不贊同,但其散文式的哲學作品還是能永遠使人信服。
艾文·艾德曼
1928年5月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