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圣人身世不尋常(3)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 端木自在
- 4563字
- 2017-01-11 09:56:17
夜已深,江邊亭子的門被人鎖住,里面只剩下被灌到醉意深重的王華,和不知什么時候坐進來的兩位妙齡女子。模糊中,仍能看到兩個女子衣著單薄,笑意盈盈。
見王華半天不動,兩個女子主動湊上前去:“聽說公子學問很好!聽說公子是浙江人!聽說公子……”由于頭疼欲裂,王華有好些話都沒聽清。但最后一句話他聽得很清楚:“一起安歇?!边@一下,他的酒瞬間醒了一半:“一夜情?不行!神女、妖女、人女都不行,不行!不行!堅決不行!”王華先是硬著舌頭講了幾句道理,見兩個女子仍是百般糾纏,他干脆逃到門邊以身撞門。
門被鎖住了,一個文弱書生自是撞不開的,兩個女子卻越脫越少,王華無奈,干脆溜到窗邊,破窗而出,連夜渡江回鄉。王華走了,留下躲在亭外訕笑的眾士子們,不知是該尷尬還是該敬佩。
春秋時期,一位將軍借著燭滅之機,連楚莊王的愛姬都敢輕薄,可見人在酒后,實難有德。王華對著上趕的美色本可以“半推半就”,然后抵一句“禮不過三爵”,但是,他沒有。
坐懷不亂?也許有人會懷疑:血氣方剛的王華就這樣決絕地拒絕了兩位美人,是自身有毛病,還是另外計劃著有朝一日高中可以高攀公主、實現天下文人的駙馬夢?這樣的所作所為到底是本性流露還是心機使然?
是啊,流氓太多的世道,正人君子是多么的不協調?。】善跞A就是那樣不協調地存在著,身處塵池泥淖,他卻絕非庸俗的人間富貴花,更不是普通的池中物。
第一,王華日后會有老婆還有幾個孩子,他的生理機能大可不必懷疑。他只不過是把那些圣賢書真的看進去了,也以此來勉勵自己。他并不是滿口“男女授受不親”,見到千金小姐、美色佳人就立馬想著“吃豆腐”、私訂終身的主兒。
第二,縱觀整個大明前后幾百年,十六位帝王共生了五十個公主,只有兩位嫁給了讀書人。其余的公主都成了更為赤裸的政治聯姻對象,都嫁給了武將家庭。至于那些要三十歲甚至更大年紀才能有幸當上狀元的讀書人,如果個人沒不良問題,早已經是成家、孩子滿地跑。這樣的有婦之夫,又怎么會有資格攀上十六歲適婚的公主們呢?
王華身體的抵抗力來自于他內心強烈的意志與是非觀: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是酒精也麻痹不了的。這樣的人,不愧為日后明君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帝師。
在父母的安排下,王華取了一位賢惠可人的妻子,夫化性天清,妻化情地寧,天清地寧生個小孩賽神童,王陽明一出生就是一支績優股。做了父親的王華更是比以前還要加倍努力。
潛心準備科舉大考的日子,王華就在余姚西邊的龍泉山書房內,晝夜“閉關式”苦讀。累了,就透過窗欞看看外面的翠綠之色;倦了,就到山腰間捧上一口清泉;再累再倦,就想想人生意義、家族責任、想想孩子們的未來……就這樣,萬卷書都被讀破了,王華也出發赴考了。
那年春生繽紛,王華金榜題名,且獨占鰲頭。
介入年邁之年的王倫為兒子驕傲,他驕傲,兒子終于有一個更大更閃亮的平臺可以施展才華了;他驕傲,王家終于理直氣壯地向祖宗致敬。與此同時,年少的王陽明也在由衷為父親感到高興,他高興,不是為父親即將成為什么樣的大官兒,而是見父親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小陽明以為,父親圓滿了,也解脫了。
那些個因為慶祝而載歌載舞的夜,王陽明依舊睡得很深。他根本不知道爺爺和父親反倒輾轉難眠起來:朝堂一入似海深,在風云莫測的大背景下,王華個人和這個家族的命運又將駛向何方呢?
詠月金山寺,出名要趁早
運河千里,銀波粼粼,與兩岸的山巒、城郭相映成畫。
成化十八年(1482年),在一艘從南向北行駛的普通客船上,十一歲的王陽明正出神地研究著艙內案幾上的行程圖。起點:余姚,途經杭州、嘉興、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徐州、臨清、德州、天津,終點:北京。
祖孫二人的船已經行駛了有一段時間了。記得那天剛收到王華的家書,得知要去北京,進行人生中的第一次遠行。王陽明興奮不已,在院子里來回跑了好幾圈,他甚至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與伙伴們分享、炫耀。但隨著大家七嘴八舌地詢問,王陽明卻忽然黯然了下來,要離開這熟悉的山水、人文,要去向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切重新來過,不知道何時才是歸期。
一面,王陽明且喜且憂。另一面,老王倫也是滿腹心事:記不得自己有多久沒有出去過浙江外的世界了。如今,自己將兒子培養成才了,大概也不枉此生了。想自己,一生未奔功名,竟連個進京趕考的機會都沒有過?,F人到暮年,托兒子的福,還能出去看看這河山,去天子皇城走一遭。
不過,旅行畢竟是件可以放松身心的愉悅之事。再加上,隨著祖孫二人對帝都的向往及對王華的思念日益加深,剛出家門時的感傷也就被沖淡了。
聽船家吆喝“到了江蘇鎮江水域”,王陽明“噌”地一聲躥起來,飛奔到船頭,他實在不能不興奮。
這鎮江,處于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北攬長江,西接南京,因地踞雄勢、扼守長江,故名“鎮江”。
鎮江很美,美為“天下第一江山”,這里綻放了大喬和小喬。在鎮江,白娘子愛上許仙、牛郎相知織女、董永和七仙女海誓山盟、梁山伯與祝英臺織起蝴蝶夢……
鎮江很富,雖然在明朝時它還沒有二十一世紀的鎮江那樣地域遼闊,卻仍是多少人心向往之的觀光旅游景點、商埠重鎮。
鎮江很接地氣,從劉裕、孫權、蕭衍,到朱元璋,鎮江是諸多帝王活動的舞臺;鎮江的名人志士、文人墨客也是數不清。
即便眼前只是山水,卻是與浙江別有一番風韻。
夜幕降臨,在享譽天下的鎮江金山寺,幾位老者在設宴款待王倫祖孫二人。
舊友相逢,推杯換盞。講當年交情,幾十年來各自命運,再聊聊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群隱居多年的老人竟不像他們的雅號一樣瀟灑純樸,倒像是一群對歲月和現實無力又不甘心的“憤老”。
作為第一次出遠門的小小少年,王陽明當然無法集中精力聽一群小老頭抱怨人生,他的心早就被更為美妙的事物勾走了:這金山寺,當年佛印在這里做過住持;這金山,白蛇與青蛇曾在這里與法海斗了三天三夜……嚼著聞名于世的淮揚名菜,放眼四周,少年已沉醉在這大自然與歷史的鬼斧神工中。
待王陽明的思緒再度被召回時,酒桌上已經是另一番景象了。原來的杯盤被換成了專業喝酒的器具,主菜也換成了下酒小菜,幾位老者搖頭晃腦地張羅起“賦詩、賦詩”。
說是賦詩,其實是斗詩。這樣的情形王陽明在老家也常見:席上人借詩勸酒,以酒助詩,要是趕上有誰根基深厚或是靈感來了,還會蹦出些絕妙詩句。這樣既有意思又可以學習的詩酒會,王陽明自是樂得參加,即便他只是個在一旁看熱鬧的半大孩子。
期待著老爺爺們的大作,王陽明覺得這宴會變得有趣多了。
不過在開始斗自己的詩前,老爺爺們斗的是先人在鎮江作的詩,什么“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什么“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這一下,王陽明更是暗里拍手了:先向名人致敬!向鎮江致敬!連李白、杜牧、辛棄疾、王安石這樣的名人都出場當先行官了,這應該是一場高雅的詩會吧!
然而,接下來的正式斗詩,卻是讓陽明有些跌眼鏡。說這些詩“俗不可耐”吧,倒也不至于,但確實是沒什么亮點。幾輪下來,王陽明竟是一句好的都沒捕捉到。
看著老人家們彼此恭維,像在演一場又長又無趣的劇,年少氣盛的王陽明開始有些焦躁了,確切地說,他的詩性癢了。又是半天過去了,不但仍沒有一句驚艷的詩句產生,而且出現了集體思考的冷場。一旁的王陽明再也坐不住了,他朗聲誦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這真是今晚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好詩啊!
它將金山寺所在的金山如拳頭一樣傲然立于江心的事實表達得很逼真,還描繪出酒后微醉,登上金山的最高處“妙高臺”,伸手攬月,聽山上玉簫曼妙,見洞中老龍美美睡去的畫面,別有仙風道骨之韻味。
一首詩,驚艷了全場。當大家從詩的意境中回到現實時,才發現這詩竟出自邊上這個十歲出頭的孩子。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竹軒先生(王倫),是你預先做好教孩子的吧!你果然是老詩骨,佩服,佩服。”
王倫也是一愣,他沒想到孫子能作出這樣有水準的詩句,真是王家未來有望啊。他更沒想到的是,老友們能做出這樣的猜想。就在王倫還沒想好如何圓這個場時,王陽明在一旁不樂意地接了話:“爺爺們,是我剛想的。沒有人教。”
這下尷尬了。
席間的老人有些不自然了:“老王倫你也太不像話了,故人重逢,過得都差不多也就罷了,可偏偏你王倫教子有方,把兒子培養成了狀元,這會兒還要小孫子出來搶風頭,讀書人的美事難道都讓你王倫家占盡了!”
老王倫也是坐不住的,他驚嘆孫子的才情,卻狠狠地白了陽明一眼,意思是說:“別得瑟了孫子,讓那些老鬼掛不住面子了?!苯又?,他又轉過臉向眾位老友說:“小孫不才,班門弄斧,狗屁不通,不要理他?!?
可是詩一出口,傷害就造成了,還豈是你說不理就不理了。醋意與質疑隨長江水滔滔而來。一位老人首先站起來,點名要王陽明以“蔽月山房”為題賦詩一首。
現場出題?成年人或許還能矜持住,但對于“人來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這簡直就是致命誘惑與挑釁。這個后果,幾年前余姚廟里的惠明和尚就領教過了。
不過,在作詩之前,王陽明還是走了一回神。他又想起了那個叫蘇福的早逝神童。在蘇福八歲時,他所作的《三十夜月》詩便天下聞名。其中兩首尤為出彩,大氣、浪漫,被流傳至今:
其中《初一夜月》,詩為:
氣朔盈虛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無?
卻于無處分明有,渾似先天太極圖。
另一首《初三夜月》,詩為:
日落江城半掩門,城西斜眺已黃昏。
何人伸得披云手,錯把青天搦一痕。
“蘇福厲害,但他畢竟遠去了。也許,今天就是我王守仁揚名的大好機會呢。”王陽明心理偷著樂,手上就遲疑了。直到他聽到身后老人起哄“孩子小,作不出也正?!睍r,才回神凝思。片刻功夫后,王陽明搖頭念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妙??!
一個“大如天”以洞察思維的角度闡釋了人們“山比月大”的誤區,用宏觀的境界凸顯出一種無限的理念,沒有矯情,有的是一種超出年紀的理性,更引發人們對真實與真相的思考。至于文字、韻腳方面,也是無可挑剔。
一陣衷心的叫好聲之后,一個個白頭發白胡須的腦袋耷拉了下來,是啊,一把年紀了,不會作詩,賞詩的能力還是有的。
場面陷入了寂靜,驚詫又帶著復雜的寂靜。王陽明見夸贊之后便是莫名可怕的安靜,便也耷拉著腦袋坐在一旁。
夜風襲來,吹醒了座間的老人,他們如此不能接受一個孩子的優秀,不是說吳俗有多乖薄,也不是說心胸有多狹隘,而是此間少年洋洋灑灑的詩篇,觸動了他們的靈魂:避世多年,卻始終無法擺脫塵網羈絆,雖然才情不及,他們卻也有過這小少年一樣的青春、驕傲和清醒??上В瑲q月確是一把殺豬刀,現實也讓他們蛻變成了一群無才、無德又無力的“糟老頭子”,如果人生能重來會怎樣?他們可以面對后生可畏,卻無法面對“前浪”被無情拍在沙灘上的滾燙事實。
此時的王倫,心緒也是復雜的:這樣充滿才情與理智的小孫子,于他身上的傲氣,自己并不打算過分苛責,畢竟在日后社會的熔爐它必會褪去。只是,王倫心中升起了一陣疼痛:愿如此優秀的孫兒,此生在方方面面不重蹈我們遺憾的覆轍才好!
這是王華考中狀元的第二年,王陽明十一歲,名震金山。
這一年,客船載著祖孫二人前往北京,那個即便是幾百年后仍讓很多人魂牽身漂的地方。在那里:紫禁城與菜市口有幾個街區,就像夜燈到月亮的距離,人們在掙扎中相互告慰和擁抱,尋找著追逐著奄奄一息的碎夢,它燭骨般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