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次四經
《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1]。上多榖,無石,其草多茆[2]、蕃。陰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勞山,多茈草[3]。弱水[4]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罷父之山。洱水[5]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6]。
【注釋】
[1]陰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耙躁幩?,今澄城縣西南搠鈴泉也,其北亦有甘泉,與雕陰之甘泉同名,故舊說或指雕山為陰山矣。”[2]茆(mǎo),古草名,也就是鳧葵草。[3]茈(zǐ)草,即紫草,可以用作染料。[4]弱水,《五藏山經傳》卷二:“弱同溺。溺水即甘泉,西南流會陰水注洛。”[5]洱水,《五藏山經傳》卷二:“山在澄城東北,其水曰大谷河,即洱水也,南流西注洛,形如珥。”[6]茈、碧,這里是指紫色的美玉和青綠色的玉石。
【譯文】
《西次四經》所描述的西部山系的第四組山脈的第一座山叫陰山。陰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構樹,山上沒有石頭。陰山上的草主要是鳧葵草和青蕃草。陰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洛水。
從陰山往北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名字叫作勞山。勞山上有非常茂盛的紫草。弱水從勞山流出來,然后向西流入洛水之中。
從勞山往西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罷父山。洱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洛水。洱水中有很多茈石和碧綠色的玉石。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1]。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水[2]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北二百里,曰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陰多鐵,其陽多玉。辱水[3]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1]申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吧晟皆诼宕h東五十里,有丹陽水東流,又東北右合朱砂嶺水,兩川若垂紳之厲,故名?!盵2]區水,古水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坝謻|北銀川水合眾流自西北來會,總名曰區水也。”[3]辱水,古水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皾峤詈映銎鋿|北,北會延水,東流注河,即辱水也。”
【譯文】
從罷父山往北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申山。山上有很多構樹和柞樹,山下有很多杻樹和橿樹。山的南面蘊藏著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區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從申山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鳥山。鳥山上有許多桑樹,山下有許多楮樹,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鐵礦,山的南面盛產玉石。辱水是從鳥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1],下多榛楛[2],獸多白鹿。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3]飛,食之不眴目[4]。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注釋】
[1]硌(luò)石,大石頭。[2]榛(zhēn)楛(hù),榛,落葉灌木,果實名叫榛子。楛,莖堅韌,可以用作箭桿。[3]髯(rán),臉頰上的胡子,這里指兩頰上的長須毛。[4]眴(shùn)目,眨眼的意思。
【譯文】
從鳥山再往北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上申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卻有很多硌石,山下到處都是榛樹和楛樹,山中的野獸以白鹿居多。鳥類主要是當扈鳥,這種鳥形狀像野雞,用自己兩頰上的長須毛能飛起來,人們如果吃了它的肉,就不會患目眩癥。湯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諸次之山[1]。諸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
【注釋】
[1]諸次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把影哺鄙衲旧揭?,有雷公川東南合潘陵川南入延水而東注河,即諸次水。”
【譯文】
從上申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諸次山。諸次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這座山,長著茂盛的樹木,卻沒有任何花草,鳥獸都不在這座山上棲居,這里還有各種各樣的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號山。其木多漆[1]、棕,其草多藥[2]、虈[3]、芎[4]。多汵石[5]。端水[6]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1]漆,漆樹,它的樹干中有汁液,可以用來制作涂料。[2]藥,白芷的別稱,根稱白芷,葉子稱藥,俗稱白芷。[3]虈(xiāo),一種香草。[4]芎(xiōng qióng),古草名,中醫學上以干燥根狀莖入藥,性溫和、味辛,有活血、調經、祛風、止痛等療效,經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頭痛、風濕痹等病癥。[5]汵(gàn)石,一種石頭,石質柔軟。[6]端水,呂調陽校作“湍水”, 《五藏山經傳》卷二:“湍水,今秀延河,出安定縣西北之灌清谷,即號山。號,湍注聲也?!?/p>
【譯文】
從諸次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號山。號山上生長的樹木主要是漆樹和棕樹,這里的草主要有白芷草、虈草、川芎草。山上還有很多汵石。端水是從號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其鳥多白雉白翟[1]。生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1]白翟,古鳥名。郭璞注:“或作‘白翠’?!?/p>
【譯文】
從號山再往北二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盂山。山的北面蘊藏著豐富的鐵礦,山的南面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山中的野獸主要是白狼和白虎,鳥類主要是白雉和白翟。生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1]。上多松柏,下多櫟檀。其獸多牛、羬羊,其鳥多
[2]。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夾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生水。
【注釋】
[1]白於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疤柹轿饕?,洛正源所出也。人寐目上反謂之白。白於,洛源諸水象死鳥仰臥也。洛本作雒,水又象鳥被啄仰地急鳴也。”[2](xiāo),古鳥名,屬貓頭鷹一類。
【譯文】
從盂山往西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白於山。山上遍地是松樹和柏樹,山下長滿了櫟樹和檀樹。山中的野獸主要是牛和羬羊,鳥類主要是
鳥。洛水是從這座山的南面流出,然后向東流入渭水;夾水是從這座山的北面流出,然后向東流入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1]。涇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注釋】
[1]涇谷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吧皆诙ㄟ吙h南天池鋪,涇水正源所發。”
【譯文】
從白於山往西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申首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都會大雪紛飛。申水是從山頂上噴涌而下,形成壯觀的瀑布,然后流到山下,水中蘊藏著許多精美的白色玉石。
從申首山再往西五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涇谷山。涇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南流入渭水。涇水中蘊藏著豐富的白金和白玉。
又西百二十里,曰剛山[1]。多柒木[2],多琈之玉。剛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
[3],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4]。
又西二百里,至剛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蠻蠻[5],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
【注釋】
[1]剛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吧皆趹c陽府鐵邊城西北?!盵2]柒木,漆樹。[3]神(chì),古獸名,傳說中的厲鬼。[4]欽,通“吟”,打呵欠。郭璞注:“欽亦吟之假音?!盵5]蠻蠻,屬于水獺一類的野獸,與上文所說的“蠻蠻”指的比翼鳥是不同的動物。


【譯文】
從涇谷山再往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剛山。山上多產漆樹,有很多琈玉。剛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中有很多神
,長著人的面孔獸的身形,只有一只腳一只手,它發出的聲音像人在呻吟。
從剛山再往西二百里就到了剛山的尾端。洛水是從這里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黃河。這里生活著很多蠻蠻,它的形體和老鼠很相似,卻長著甲魚的腦袋,發出的聲音如同狗叫。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1]。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2]水出焉,而北注于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瞇[3],可以御兇。
【注釋】
[1]英鞮(dī)之山,古山名。呂調陽校作“英提之山”, 《五藏山經傳》卷二:“山在固原州南張義堡,首山之北峰也。清水河數源合北流,象提物屈中兩指之狀,故曰英提?!盵2]涴(yuān),古水名。[3]瞇(mì),夢魘,噩夢。
【譯文】
從剛山尾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英鞮山。山上有很多漆樹,山下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中的鳥獸都是白色的。涴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澤。水中有很多叫冉遺的魚,這種魚長著魚身、蛇頭、六只腳,眼睛像馬的耳朵。吃了這種魚肉可以使人不做噩夢,還可以防兇避邪。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1]。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2],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員葉赤實,實大如木瓜,名曰櫰木[3],食之多力。
【注釋】
[1]中曲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爸星駮幙h東鴉岔山也。響水河即虎尾山水環其三面如筐曲,故名。”[2](bó),古獸名,非常兇猛。[3]櫰(huái)木,櫰樹,木質堅硬,是建筑、制器具、雕刻的好材料。
【譯文】
從英鞮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中曲山。山的南面盛產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雄黃、白玉及金礦。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全身是白色的,尾巴是黑色的。頭上長著一只角,虎牙、虎爪,它的叫聲如同擊鼓聲,它的名字叫,是以吃老虎豹子為生,人們如果飼養這種獸,就可以避免兵刃之災。山上還有一種樹,形狀像棠樹,圓圓的葉子,結紅色的果實,果實有木瓜那么大,這種樹叫櫰樹,吃了這種樹的果實,可以使人的力氣過人。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1]。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猬毛,名曰窮奇[2],音如獆[3]狗,是食人。濛水[4]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5]、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注釋】
[1]邽(guī)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敖駥庍h西南老君山,即古西傾山也?!盵2]窮奇,古獸名,異常兇猛。[3]獆,同嗥,指豺狼一類經常嗥叫的犬科動物。[4]濛水,《五藏山經傳》卷二:“濛水即西漢水,東南會烏油江、嘉陵江,南注白水,水西出岷山,與大江源近,番人名祥楚河,即洋水也?!盵5]黃貝,郭璞注:“貝,甲蟲,肉如科斗,但有頭尾耳?!?/p>

【譯文】
從中曲山再往西二百六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邽山。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全身長著刺猬毛。這種野獸名叫窮奇,發出的吼叫聲如同狗叫,是種會吃人的猛獸。濛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洋水。濛水中生長著很多黃色的貝類;有蠃魚,這種魚,長著魚的身子,鳥的翅膀,發出的叫聲像鴛鴦。它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發生大水災。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有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魚[1],其狀如鳣魚[2],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3]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漢水。多[4]之魚,其狀如覆銚[5],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注釋】
[1] 鳋(sāo)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2]鳣(zhān)魚,亦稱鱘鰉魚,身上有甲胄。[3]濫水,《五藏山經傳》卷二:“今水出石井所,西北流至舊臨洮府城北,西入洮,即此經云漢水也?!盵4](rú p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能產珍珠。[5]銚(yáo),一種小鍋,帶柄有流嘴。

【譯文】
從邽山再往西二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鳥鼠同穴山。山上生長著很多白虎,遍布著許多白色精美的玉石。渭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渭水中有很多鳋魚,形狀像鳣魚。它在哪里出沒,哪里就將大動兵戈。濫水是從這座山的西面流出,然后向西流入漢水。濫水中有很多魚,這種魚的形狀像底朝天的銚子,腦袋像鳥頭,但是翅膀和尾巴還是像魚,它的叫聲像敲擊磬石所發出的聲音。這種魚還會產珠玉。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1]。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榖,其實大如瓜,赤符[2]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御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3]。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鸮而人面,蜼[4]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注釋】
[1]崦嵫(yān zī)之山,古山名?!段宀厣浇泜鳌肪矶骸搬冕?,今玉門縣南昌馬山也。”崦嵫,古代傳說中日出日落的地方。[2]符,通“栿”,即花萼。[3]砥礪(dǐ lì),磨刀用的石頭。石質精細的為砥,石質粗糙的為礪,統稱為磨刀石。[4]蜼(wèi),古獸名,形似獼猴。
【譯文】
從鳥鼠同穴山往西南三百六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崦嵫山。山上有茂盛的丹樹,丹樹葉與谷葉一樣,果實像瓜那般大小,花萼是紅色,帶有黑色的紋理。吃了這種樹的果實,可以醫治黃疸病,這種樹還可以用來防御火災。山的南面有很多龜,山的北面有很多玉。苕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大海,苕水中有很多可以用來磨刀的磨刀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長著鳥的翅膀,人的面孔,蛇的尾巴,它喜歡把人抱著舉起,它的名字叫孰湖。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鶚,長著人的面孔,蜼一樣的身子,狗一樣的尾巴,它的名字就是它的嚎叫聲,它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發生旱災。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譯文】
縱觀《西次四經》這一山系,從陰山到崦嵫山,共十九座山,沿途三千六百八十里。祭祀諸山山神的禮儀是:用一只白色的雞做供品,祭祀的米用稻米,擺放供品的席子是用白茅草做成的。
上面所記述的西部山系,共七十七座山,途經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