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山海經
  • 傅碩譯注
  • 8686字
  • 2019-04-24 11:01:32

西次三經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1],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之澤[2],西望帝之搏獸之丘,東望[3]。有木焉,員葉而白柎[4],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5],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6]。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7],見則天下大水。

【注釋】

[1]崇吾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崇吾,阜康至濟木沙諸水導源南山,北伏沙中,象崇牙也。牙、吾古音同。山今名布克達山也。”[2](yáo)之澤,湖泊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達布遜池及西一池,象兩舟相過也,漢世名為牾船也。[3](yān)淵,《五藏山經傳》卷二:“奇臺東西小水二十余,皆北流,遇沙而伏,象群蛇也。”[4]柎(fū),花萼。[5]枳(zhǐ),樹木的名字,它的形狀同橘樹相似。我國北自山東,南至廣東均有分布。[6]舉父,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名。這種動物,大小與狗相同,形體似猿猴,黃黑色的毛,有撫摸自己頭的習慣,能舉起石頭來擲人,所以《山海經》中說它善投,因此稱它為舉父。[7]蠻蠻,現在稱之為比翼鳥。

【譯文】

《西次三經》所描述的西部山系的第三組山脈的第一座山叫崇吾山,這座山位于黃河南岸,向北可以看到冢遂山,向南可以看見澤,向西可以看見帝之博獸丘,向東可以看見淵。山上有一種樹,圓圓的葉子,白色的花萼,紅色的花朵上有黑色的紋理,結出的果實像枳,吃了這種果實,有利于繁衍子孫后代。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是臂膀上有花紋,尾巴像豹尾,擅于投擲,它的名字叫舉父。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鳧,但是只有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因此只有兩只鳥結伴在一起才能飛起來,這種鳥名字叫蠻蠻。這種鳥一旦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水災。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1]。泚水[2]出焉,北流注于泑水,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3]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4]。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注釋】

[1]長沙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長沙,恒山以東山也,其陰多沙。”[2]泚(zǐ)水,古水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泚水即淫水,西北流折而北注淖爾,狀足此戾。”[3]泑(yōu)水,古水名。泑,水呈青黑色。[4]渾渾(gǔn)泡泡(páo),大水涌流出來的樣子。

【譯文】

從崇吾山往西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長沙山。泚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向泑水,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山中蘊藏著豐富的石青和雄黃。

從長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不周山。從這座山向北可以看見諸山,以及和諸山相臨近的岳崇山,向東可以看見泑澤,它是黃河水潛入地下流注于此而形成的。它源頭上的水噴涌而出并發出渾渾泡泡的響聲。山上有一種珍貴的果樹,能結出一種很好吃的果實,果實像桃子,葉子像棗樹葉,開黃色的花,花萼是紅色的。吃了這種果實,可以解除疲勞。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1],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2],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3],黃帝是食是饗[4]。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密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5]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注釋】

[1]峚(mì)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密山,哈什河源之喀拉古顏山也。”古代峚、密兩字是相通的。[2]稷澤,郭璞注:“后稷神所憑,因名云。”[3]沸沸湯湯(shāng),形容水洶涌奔流的樣子。[4]饗(xiǎng),通“享”,享用。[5]堅粟,堅硬。

【譯文】

從不周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峚山,這座山遍地是丹樹,紅紅的莖干上長著圓圓的葉子,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子,味道甜甜的,吃了這種果子就不會感到饑餓。丹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稷澤。丹水中有許多白色的玉石。這里有玉膏,它的源頭處急流奔涌,相傳黃帝就服食享用過這種玉膏。這里還有一種黑色的玉石。用這涌出的玉膏,去澆灌丹樹,經過五年的生長,丹樹便能開出光彩奪目的五色花朵,結出味道香甜的五色果實。黃帝還采取峚山中玉石的精華,投種在鐘山南面向陽的地方,便能生出瑾和瑜這兩種美玉。這兩種玉堅硬而紋理精密,潤厚而富有光澤,五彩繽紛,剛柔相濟。這種玉還可以用作祭祀天地鬼神的供品,君子佩帶它可以防災避邪。從峚山到鐘山,相距四百六十里,兩山之間都是水澤。這里有許多奇怪的鳥、怪異的獸、奇特的魚,都是世間極為罕見的物種。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1]。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2]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3]。欽化為大鶚[4],其狀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5],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6],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注釋】

[1]鐘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伊犁河南岸自特克斯會口以西總名曰鐘山。”[2]欽(pí),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神,長得人面獸形。[3](yǎo)崖,《五藏山經傳》卷二:“瑤崖即沙拉博霍齊嶺,在會口之西北臨河之上。”[4]鶚(è),亦稱魚鷹,屬于雕一類,腳爪非常靈活,會捕魚。[5]晨鵠(hú),古鳥名,屬鶚鷹一類。[6](jùn)鳥,古鳥名,形似貓頭鷹。

【譯文】

從峚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鐘山。鐘山山神的兒子叫鼓,鼓長著人的面孔,龍的身形。它曾與一個叫欽的神聯手把葆江殺死在昆侖山的南坡。黃帝因此發怒,便將鼓和欽一同殺死在鐘山東邊的崖。欽死后化成一只大鶚鳥。大鶚鳥體形像雕,全身是黑色的花紋,長著白色的腦袋,紅色的嘴巴,老虎一樣的爪子,它的叫聲如同晨鵠啼叫。這種鳥一旦出現,天下就會戰亂。鼓死后化成了鳥,形狀像鷂鷹,紅色的爪子,直長的嘴巴,羽毛上有黃色的花紋,頭是白色的。它的叫聲同鵠的叫聲相似,哪里出現這種鳥,哪里就會有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1]。觀水[2]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3],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4]

【注釋】

[1]泰器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泰器之山,扣肯布拉克山也。”[2]觀水,呂調陽校作“灌水”。[3]鸞雞,古鳥名。[4]大穰(ráng),莊稼大豐收。

【譯文】

從鐘山再往西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泰器山。觀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注入流沙。觀水中有很多文鰩魚,這種魚的形狀與鯉魚相似,有著鯉魚一樣的身形,卻長著鳥的翅膀,黑色的花紋,白色的腦袋,紅色的嘴巴,常常從西海游向東海,夜里常常躍出水面騰空飛翔。這種魚發出的聲音如同鸞雞在啼叫,這種魚肉又酸又甜,吃了這種魚肉可以醫治癲狂病。這種魚一旦出現,莊稼將會有大豐收。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1]。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2],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瑯玕[3]、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有多采黃金、銀。實惟帝之平圃[4],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5],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6]之有若。北望諸,槐鬼離侖居之,鷹鹯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7]。爰有瑤水,其清洛洛[8]。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

【注釋】

[1]槐江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槐江即沙爾巴克圖河,東北流注喀拉塔拉額西柯淖爾。”[2]蠃(luǒ)母,“蠃”同“螺”,也作螺母,一種貝殼類的小動物。[3]瑯玕(láng gān),美玉。[4]平圃,玄圃,傳說中的仙境。[5]大澤,相傳為后稷葬身的地方。古代傳說中,后稷非常聰明,他死后化形而遁于大澤成為神。《五藏山經傳》卷二:“大澤即巴勒喀什淖爾。巴勒喀什即布爾哈斯,如云黃玉池也。此澤東西袤八百余里,南北廣處二百余里,狹處百余里,中有三山,以其為后稷之神所潛,因名曰稷澤焉。”[6]榣(yáo)木,古樹名,樹木高大。郭璞注:“榣木,大木也。言其上復生若木。大木之奇靈者為若,見《尸子》。”[7]各在一搏,搏,臂膀。郭璞注:“搏猶脅也。言群鬼各以類聚,處山四脅。有窮,其總號耳。”[8]洛洛,水流下的樣子。

【譯文】

從泰器山再往西三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槐江山。丘時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注入泑水。丘水中有很多螺母。槐江山上有很多石青和雄黃,還蘊藏著豐富的瑯玕、金礦和玉石。山的南面有很多的細丹砂,山的北面有許多五顏六色的金礦和銀礦,這里就是黃帝的玄圃,由名叫英招的天神負責守護。英招長著馬的身子,人的面孔,身上有老虎的花紋和鳥的翅膀。英招神經常周游四海,它發出的聲音如同用轆轤抽水發出的聲音一樣。站在槐江山上,向南可以遠眺昆侖山,這個國家火光熊熊,光芒萬丈,氣勢恢弘。向西可以看見大澤,后稷就埋葬在這個國家。大澤中有很多的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的榣樹和若樹,向北可以看見諸山,槐鬼離侖神就住在這座山上,鷹鸇也在這里棲息。向東可以看見恒山,并能清晰看見恒山有四重,窮鬼就住在這座山上,窮鬼各以類聚,居住在不同的山洼中。槐江山上還有一個瑤池,池水清澈透底,有天神住在這里專門守護。這個天神身形像牛,長著八條腿、兩個頭并拖著一條馬尾巴,叫聲如勃皇。天神出現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將發生兵荒馬亂之災。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1],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2]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3]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4]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5]。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6]。是多怪鳥獸。

【注釋】

[1]昆侖之丘,即昆侖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昆侖之丘在今綏來縣南,其北為瑪納斯河所出。”[2]九部,古代傳說中九域之部界。[3]蠚(hē),某些動物如蜂、蝎等用刺刺其他動物。[4](pín)草,古草名,也稱賴草。可以用來飼養牲畜。[5]丑涂之水,《五藏山經傳》卷二:“又西北哈什河自東北來會,即丑涂之水,又名丹水。”“丑涂猶列涂,哈什源處盡澤,淖滑難行,故得名焉。”[6]大杅(yú),郭璞注:“山名也。”呂調陽校為泑澤,《五藏山經傳》卷二:“哈什之東為三,喀喇烏蘇即黑水,并西北流合注喀喇塔拉額西柯淖爾,即泑澤,名大杅者,池形象盤杅。”

【譯文】

從槐江山往西南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昆侖山。傳說這里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由天神陸吾專門掌管。天神身形像虎,長著九條尾巴,人的面孔,腳似虎爪。這個陸吾神,主管天界九域以及天帝苑圃的時節。昆侖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卻長著四只角,名叫土螻,是會吃人的。昆侖山還有一種鳥,身形像蜂,有鴛鴦那么大,名叫欽原,它要是螫了其他的鳥獸,被螫的鳥獸便會死去;螫了樹木,樹木就會枯死。山中還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鶉鳥,它主管天帝的服飾。山上有一種樹,它的形狀像棠樹,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果實的味道像李子,但沒有果核,這種樹木叫沙棠樹,可以用來辟水,吃了這種果實,可以使人漂浮在水面上不至于淹死。山中有一種草,名叫草,它的形狀像葵,味道像山蔥,吃了它可以使人消除疲勞。黃河水是從昆侖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再向東注入無達。赤水是從昆侖山流出,然后向東南流入汜天水。洋水也是從昆侖山流出,然后向西南流入丑涂水。黑水也流出于這座山,然后向西流入大杅。昆侖山上還有許多奇鳥和怪獸。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1]出焉,西流注于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2],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注釋】

[1]桃水,《五藏山經傳》卷二:“桃水今名洮賴圖河。”[2](huá)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會發光,能飛。

【譯文】

從昆侖山再往西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樂游山。桃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稷澤,桃水中盛產白色的玉石,水中有很多魚,魚形狀像蛇,卻長著四只腳,它會吃別的魚類。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狀如人而犳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無水。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1],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2],是司天之厲及五殘[3]。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4],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注釋】

[1]玉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玉山,哈什塔克山也,為哈什塔克河所出,東北入伊梨河,又北百里注巴勒喀什淖爾。”[2]勝,一種用玉做成的首飾,類似婦女頭上戴的發簪。[3]厲及五殘,郝懿行注:“皆星名也。”二者都是古代天文書上記載的代表兇兆的星。[4]勝(qìng)遇,古鳥名。

【譯文】

從樂游山向西走四百里的水路,到達流沙,再走二百里,就到了嬴母山了,長乘神管理這座山。長乘神是由上天的九德之氣所生。這神體形像人,但拖著犳一樣的尾巴。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有很多青石頭,但是沒有水流。

從嬴母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玉山,這里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身形像人,豹尾、虎牙而且善于嘯叫,蓬松的頭發上戴著玉勝,它掌管著天下的災禍及五刑殘殺等事宜。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身形像狗,豹皮花紋,它的角像牛角。它的名字叫狡,狡的叫聲如同狗叫,哪個國家出現這種野獸,哪個國家就將五谷豐收。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長尾雞,紅色的羽毛。這種鳥名叫勝遇,以吃魚為生,它的叫聲像鹿鳴。哪個國家出現這種鳥,將會發大水災。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1],無草木。洵水[2]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3]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注釋】

[1]軒轅之丘,《五藏山經傳》卷二:“河套之北自博托河以東皆曰軒轅之丘,河流象軒轅也。”軒轅是古代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他住在軒轅山上,娶西陵氏的女兒為妻。[2]洵(xún)水,古水名。《五藏山經傳》卷五:“洵水四水均列,象赴公旬者均地就役也,其水皆南入河,東南會黛山湖水,湖之上源即哈拉烏蘇也。”[3]冒,覆蓋,籠罩。

【譯文】

從玉山再往西四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軒轅丘,山丘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洵水是從這座山丘流出,向南流入黑水。洵水中有很多細丹砂,很多石青和雄黃。

從軒轅丘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積石山,山下有個石門,黃河水是從這個石門冒出,然后向西流去。這積石山,天下萬物無所不有。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1],其神白帝少昊[2]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3]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4]

【注釋】

[1]長留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伊犁塔勒奇城北百里有谷曰果子溝,長七十里。為伊犁驛程所經,嶺上出泉,南會眾流出。山曰烏里雅蘇圖,水峽流迅急,跨橋四十有二,故長留所由納稱也。”[2]少昊,古代傳說中的上古帝王。[3]磈(wěi)氏,傳說中的神名。[4]反景,“景”通“影”。反景,就是太陽返照。

【譯文】

從積石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長留山。長留山山神白帝少昊就居住在這座山上。山中的野獸尾巴都帶有花紋,鳥頭也都帶有花紋。山上盛產帶有花紋的玉石。這里實際上是員神磈氏的宮殿。這個神,主管夕陽返照。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1],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2]

【注釋】

[1]畢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樹,很精靈;有的說是一種像鳥的神靈。[2]訛火,怪火,野火。或指磷火。

【譯文】

從長留山再往西二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章莪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有很多瑤玉和碧玉。山上的東西都很奇怪。有怪獸,形狀像紅色的豹,長著五條尾巴和一只角,發出的聲音如同敲擊石頭的聲響,它的名字叫猙。山中還有一種奇鳥,形狀像鶴,卻只有一只腳,青色的羽毛中嵌有紅色的花紋,一張白嘴巴,它的名字叫畢方,是根據它的叫聲來命名的。這種鳥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發生怪異的火災。

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澤,其中多文貝[1]。有獸焉,其狀如貍[2]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

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3],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4]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云之所出也。

【注釋】

[1]文貝,也就是紫貝。貝科動物的殼。[2]貍,動物名,是一種善伏的野獸,俗稱野貓。[3]符愓(yáng)之山,《五藏山經傳》卷二:“伊犁河自察林河口西北流百余里,得巴克嶺,連山三百里,至車里克河口,即符陽之山也。巴克,回語謂叢林也。車里克河即符水,山在其東,故曰符陽。符者,水形似剖竹也。”[4]江疑,據古代的《祭法》中說,從山中、樹林中、河谷中都能升出云,刮起風,落下雨,凡是能興風作雨的怪獸,都是神。這座山上的神江疑,就能興風作雨,它就是這一類的風雨神。

【譯文】

從章莪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陰山。濁浴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番澤,濁浴水中有很多五彩斑斕的貝殼。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身形像野貓,白色的頭,名叫天狗。天狗的叫聲像榴榴,飼養它可以避免兇災。

從陰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符愓山,山上遍地都是棕樹和楠樹,山下蘊藏著豐富的金礦和玉石。神靈江疑就住在這座山上。這座山常降怪異的雨,刮奇怪的風,出現罕見的云。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1]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2],其名曰傲[3],是食人。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4],其名曰鴟。

【注釋】

[1]三青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鳥,力強、善飛,負責為西王母取食。[2]蓑,一種用草或棕做成的防雨雨披。[3]傲(ào yē),古代傳說的一種野獸,會吃人。[4](luò),古鳥名,形似雕鷹。

【譯文】

從符愓山再往西二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三危山,三青鳥就住在這座山上。這座山,方圓百里。山上有種野獸,形狀像牛,全身呈白色,長有四只角,身上的毛又長又密像披著的蓑衣。它的名字叫傲,會吃人。山上有一種鳥,長著一個鳥頭卻有三個身子,它的身形像雕,名字叫鴟。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1],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2]居之,其音常如鐘磬[3]。其下多積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渾敦[4]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注釋】

[1](guī)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山,昌吉縣南之孟克圖嶺及其西之呼圖必山也,有羅克倫河、呼圖必河并北流而會,又西北合南來諸水注額彬格遜池,象形,故名呼圖必,言有鬼也。”[2]耆(qī)童,老童。古代傳說耆童是上古帝顓頊的兒子。[3]磬(qìng),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玉石或特殊的石頭制作而成的。[4]渾(hùn)敦,渾然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譯文】

從三危山再往西一百九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山。這座山上有許多玉石,但是沒有普通的石頭。天神耆童就住在這座山上,它發出的聲音常常像是敲鐘擊磬的響聲,山下有許多盤疊的蛇。

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天山,天山上有很多的金礦和玉石,還有很多石青和雄黃。英水是從天山流出,然后向西南流入湯谷。山中有一種神,它的身形像黃色的口袋,發出紅色的光,長有六只腳和四只翅膀,渾渾沌沌看不清楚它的面貌,它能歌善舞,原來它是帝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1],神蓐收[2]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3]之所司也。

【注釋】

[1]泑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長沙西北也,泑山因澤納稱。在晶河口不周支麓盡處。”[2] 蓐(rù)收,古代傳說中的金神,掌管日出日落。[3]紅光,郝懿行注:“蓋即蓐收也。”

【譯文】

從天山再往西二百九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泑山,神靈蓐收就居住在這里。山上盛產嬰短玉,山的南面有很多瑾、瑜之類的上等好玉,山的北面有很多的石青和雄黃。這座山,向西可以看到太陽落山的景致,所以這個國家氣象渾圓,由神紅光掌管。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1],其音如奪百聲,是可以御兇,服之已癉[2]。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3],服之使人不厭[4],又可以御兇。

【注釋】

[1](huān),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野獸。[2]癉(dàn),通“疸”,也就是黃疸病。中醫認為這種病是因為體內虛熱造成的。[3](qí tú),古鳥名。[4]厭(yǎn),通“魘”,也就是噩夢,夢中遇到可怕的事情。

【譯文】

從泑山往西走一百里水路便到了翼望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有很多的金礦和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身形像野貓,長著一只眼睛三條尾巴,名字叫, 能發出百種動物的叫聲,飼養它可以避兇防邪,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黃疸病。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三個頭,六條尾,常常發出笑聲,這種鳥名叫,吃了它的肉能使人不做噩夢,還可以避兇防邪。

凡西次三經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禮,用一吉玉瘞,糈用稷[1]米。

【注釋】

[1]稷(jì),即粟,谷子,五谷之一,是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

【譯文】

縱觀《西次三經》這一山系,從崇吾山到翼望山,共二十三座山,沿途六千七百四十四里。這些山神都是羊的身形,人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的禮儀是,把一塊吉玉埋在地下,祭祀的米用粟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修水县| 荥经县| 田东县| 墨脱县| 泾川县| 安西县| 金湖县| 海城市| 大兴区| 奎屯市| 临汾市| 潼关县| 桐柏县| 孝义市| 寿光市| 彩票| 贵州省| 黄梅县| 九龙坡区| 浮梁县| 临安市| 安国市| 阿城市| 获嘉县| 沈丘县| 根河市| 漳平市| 洱源县| 湘阴县| 旅游| 瑞丽市| 江永县| 菏泽市| 黔南| 永昌县| 瑞金市| 大埔县| 武鸣县| 加查县| 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