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山海經作者名: 傅碩譯注本章字數: 4054字更新時間: 2019-04-24 11:01:32
西次二經
西次二經之首,曰鈐山[1],其上多銅,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浴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2],多白蛇[3]。
【注釋】
[1]鈐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戶屈戍謂之鈐。鈐山在今鄜州西張村驛,有清水河出西北百里,合兩大源東南流經驛北而南注洛水,狀屈戍形,故名。”[2]藻玉,一種玉石,帶有彩色紋理。郭璞注:“玉有符彩者。”[3]白蛇,一種水蛇,蛇身呈白色。
【譯文】
《西次二經》所描述的西部山系的第二組山脈的第一座山叫鈐山。山上有豐富的銅礦,山下盛產玉石,山中的樹木以杻樹和橿樹為主。
從鈐山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泰冒山。山的南面有豐富的金礦,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鐵礦。浴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浴水中有許多的藻玉,還有很多白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數歷之山[1],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其木多杻橿[2],其鳥多鸚。楚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注釋】
[1]數歷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數歷,子午山南分水嶺也。自嶺而南,其西注涇諸川四源均列,象積禾,故曰數歷。歷者,數積禾也。其川即程水矣。”[2]杻(niǔ)橿(jiāng),杻樹,外形像棣樹,葉子細。橿樹,木質堅硬,古代常用它來制造車子。[3]楚水,《五藏山經傳》卷二:“楚當作濋,即沮水。”
【譯文】
從泰冒山再往西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數歷山。山上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山下有豐富的銀礦,山上的樹木以杻樹和橿樹為主,山中的飛鳥多是鸚鵡。楚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渭水。楚水中盛產一種白色的珍珠。
又西百五十里高山[1],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2]、雄黃[3],其木多棕,其草多竹[4]。涇水[5]出焉,而東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注釋】
[1]高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高山在邠州北四十余里,今曰撫琴山,暖泉所發(fā)。”[2]青碧,一種青綠色的玉石。[3]雄黃,也叫雞冠石,一種礦物,能從礦石中提取。古人常用來消毒、殺蟲。[4]竹,這里是指一種低矮叢生的小竹。[5]涇水,《五藏山經傳》卷二:“涇,逕也,過也。凡溯涇者自渭直西北得暖泉水,其正流乃在西;又循流直西北得楊晉水,正流乃在東,更北行而西北凡三百余里,入水溝門,更東北十數里入紅德川,又改由耿家河直北百六十余里,盡于三山堡,又改東北十數里得天池。乃正源每進輒過,故是水旁源通,可名涇水。”
【譯文】
從數歷山再往西一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高山。高山上有豐富的銀礦,山下多產青玉和雄黃,山中生長的樹木多是棕樹,草多是小矮竹。涇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渭水,涇水中多產磬石和青玉。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1],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2],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3]而五采文,名曰鸞鳥[4],見則天下安寧。
【注釋】
[1]女床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女床之山在鳳翔府西,雍水所枕也。”[2]石涅,又稱石墨,是一種黑石脂,古代用來畫眉,也可用作黑色染料。[3]翟(dí),一種長尾山雞。[4]鸞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鳥,屬于鳳凰一類,會自歌自舞。
【譯文】
從高山往西南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女床山。山的南面有豐富的赤銅礦,北面盛產石涅。山中的野獸以老虎、豹子、犀牛和兕居多。山中有一種飛鳥,它的形狀與雞相似,長著五彩斑斕的羽毛,它的名字叫鸞鳥。這種鳥一旦出現,天下便能安享太平。
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1],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水[2]出焉,東南流注于涇水,其中多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3],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牛、羬羊、白豪。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4]。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
【注釋】
[1]龍首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龍首之山在今隴州西北白巖鋪之北,所謂隴頭也。”[2]苕(tiǎo)水,呂調陽校作召水。《五藏山經傳》卷二:“其北柳家河出焉,東流右合二源象手招之形,故曰召水。”[3]鹿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鹿臺山在靜寧州東曹務鎮(zhèn),鎮(zhèn)北有好水河,東自隆德縣合四源西南流,象鹿首角。鎮(zhèn)西一水西流入之,象鹿之陰,故曰鹿臺。今沁水縣南桑林河所出之山古名鹿臺山,取象與此同也。”[4]鳧徯(fú xī),古鳥名。
【譯文】
從女床山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叫龍首山,山南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山北有豐富的鐵礦。苕水從這座山流出,向東南流入涇水,苕水中有很多美玉。
從龍首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鹿臺山。山上盛產白色的玉石,山下有豐富的銀礦,山中的野獸以牛、羬羊、白豪居多。山中有一種飛鳥,形狀像普通的公雞,卻長著一副如人的面孔。它的名字叫鳧徯,它的名字就是通過它的叫聲來命名的,這種鳥一旦出現,天下就會發(fā)生戰(zhàn)亂。

西南二百里,曰鳥危之山[1],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2]楮[3],其中多女床。鳥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釋】
[1]鳥危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屈吳之山東南四十里許為道安古城,有三水合西流象鳥翼,西會玉河,又西北注消河,即首經棼水所注之赤水也。翼謂之危者,張若人升危也。”[2]檀,檀樹,檀樹的香味能驅蟲防蟲,木材是制作衣柜等家具的上好材料。[3]楮(chǔ),又叫構木。
【譯文】
從鹿臺山往西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鳥危山,山的南面有許多磬石,山的北面生長著許多檀樹和楮樹,山中還有很多女床草。鳥危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赤水,鳥危水中有許多細丹砂。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陽多堊[1],其陰多碧,其獸多牛、麢羊。
【注釋】
[1]堊(è),可用來涂飾的有色泥土,有紅、白、青、黃等多種顏色。
【譯文】
從鳥危山再往西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小次山。山上有很多白玉,山下有很多赤銅礦。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白色的頭,紅色的腳,它的名字叫朱厭。這種野獸一旦出現,天下就會發(fā)生戰(zhàn)亂。
從小次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大次山。山的南面有很多堊土,山的北面有很多青綠色玉石,山中的野獸以牛和羚羊居多。

又西四百里,曰薰吳之山[1],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厎陽之山[2],其木多[3]、楠、豫章,其獸多犀、兕、虎、犳[4]、
牛。
【注釋】
[1]薰吳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薰,炙手也,古作‘熏’。吳,音‘虞’,嘩也。山在今且隆城以西,其南洮陽諸水象火熾,其北大夏諸源象炙手也。”[2]厎(zhǐ)陽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厎同砥。砥陽,砥水之陽也。砥水在河曲北岸,今大哈柳圖河也。導源小圖爾根山,東流南折而西受北來二小水,又西南屈曲,西入河,其形似砥刃之狀。”[3](jì),古木名,也稱水松,形狀像松樹,有刺,有很細的紋理。[4]犳(zhuó),古代的一種野獸,身上有類似豹的花紋。
【譯文】
從大次山再往西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薰吳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但蘊藏著豐富的金礦和玉石。
從薰吳山再往西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厎陽山,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水松樹、楠樹、樟樹,山中的野獸大多是犀牛、兕、老虎、犳、牛。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眾獸之山[1],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黃金,其獸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2],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釋】
[1]眾獸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今為阿穆尼達爾嘉山,在西寧府南二百里。”[2]皇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皇,同煌,即今之石流黃,此經所謂青雄黃也。皇人之山,今名喀爾藏嶺,明《志》謂之熱水山,在青海東北。”
【譯文】
從厎陽山再往西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眾獸山。山上有豐富的琈玉,山下生長著很多的檀樹和楮樹,山中的野獸主要是犀牛和兕。
從眾獸山再往西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皇人山。皇人山上有豐富的金礦和玉石,山下有很多的石青和雄黃。皇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赤水,皇水中有很多細丹砂。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1],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2]。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3],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其獸多麋[4]、鹿、牛。
【注釋】
[1]中皇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山在大通河北岸直肅州東南三百里阿木尼岡喀爾山之脊也,蓋亦以生煌得名。”[2]棠,指棠樹。[3]西皇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山在今嘉峪關東五十余里,俗呼硫磺山。”[4]麋(mí),俗稱“四不像”,一般認為它的角似鹿非鹿,它的頭似馬非馬,它的身似驢非驢,它的蹄似牛非牛,所以稱它為四不像。是我國的特產動物,野生種現在很難見到。
【譯文】
從皇人山再往西三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中皇山。山上有豐富的金礦,山下生長著很多蕙草和棠樹。
從中皇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西皇山。山的南面有豐富的金礦,山的北面有很多的鐵礦,山中的野獸主要是麋、鹿和牛。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1],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2],是食人。
【注釋】
[1]萊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即陰得爾圖拉山也。萊,草名,葉似麥,實如青珠,其根醫(yī)家名麥門冬,洮水眾流象之。”[2]羅羅,古鳥名。
【譯文】
從西皇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萊山。山上生長的樹木主要是檀樹和楮樹。山中的鳥多為羅羅,這種鳥是會吃人的。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1],白菅為席。其十輩[2]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3],毛采。
【注釋】
[1]少牢,古代祭祀時只用豬和羊就為少牢。[2]輩,類,其十輩神,指上面提到的人面馬身的十個神。[3]鈐(qián)而不糈,這里是指祈禱時不用精米。郭璞注:“鈐,所用祭器名,所未詳也。或作思訓祈不糈,祠不以米。”
【譯文】
縱觀《西次二經》這一山系,從鈐山到萊山,共十七座山,沿途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有十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馬的身形。還有七座山的山神是人的面孔牛的身形,都有四只腳,一只臂膀,拿著拐杖行走,這些就是飛獸之神。祭祀這些山神時,用豬和羊作供品,擺設供品的席子是用白茅草做成的。祭祀那十個山神時,在供品中,只有一只雄雞,也不用米,毛物的顏色是多種多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