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山經(jīng)

西山經(jīng)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1],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2]。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3],其脂可以已臘[4]

【注釋】

[1]錢來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錢來山在河南閿鄉(xiāng)縣西南轆轤關(guān),弘農(nóng)河首也。”[2]洗石,《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濯足謂之洗。洗石,今名華蕊石,出華陜諸山中,屑之可治足縫出水,故名。”就是一種瓦石,洗澡時(shí)可以用來磋擦皮膚上的污垢。[3]羬(qián)羊,古代一種體形較大的羊。[4]臘(xī),皮膚干燥皴裂。

【譯文】

《西山經(jīng)》所描述的西部山系的第一組山脈叫華山山脈。華山山脈的第一座山叫錢來山,山上有很多松樹,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羊,長著馬的尾巴,它的名字叫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皴裂。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1]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2],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3]

【注釋】

[1]濩(huò)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濩水,蒲谷水也。”[2](tóng)渠,古鳥名。[3](báo),皮膚皴裂、腫起。

【譯文】

從錢來山往西四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松果山。濩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濩水富含銅。山中有一種鳥,名字叫渠,它的身形像山雞,黑色的身體,紅色的爪子,這種鳥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皴裂。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1],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2],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3],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1]太華之山,今陜西省境內(nèi)的西岳華山。[2]仞,古代八尺為一仞。[3]肥(wèi),亦作“肥遺”,古蛇名。

【譯文】

從松果山再往西六十里的地方中,有座山叫太華山。山勢陡峭像是用刀削成的,呈四方形。這座山高達(dá)五千仞,方圓十里,飛鳥野獸無法在山上棲居。山中有種蛇,名字叫肥,長有六只腳和四只翅膀。這種蛇一旦出現(xiàn),天下就將發(fā)生大旱災(zāi)。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1]牛,其陰多磬石[2],其陽多[3]之玉。鳥多赤[4],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5],狀如烏韭[6],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釋】

[1] (zuó),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野牛,體重能達(dá)千斤。郭璞注:“今華陰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牛即此牛也。”[2]磬石,一種可用來制作樂器的山石。[3]琈(tú f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美玉。[4]赤(bì),野雞一類的飛禽。郭璞注:“赤,山雞屬也。”[5]萆(bì)荔,即薜荔,也就是爬山虎,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香草。[6]烏韭,有的說是麥門冬,有的說生長石上,但不知為今何物。

【譯文】

從太華山再往西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小華山。山上的樹木大部分是牡荊和枸杞,山上的野獸大多是牛。山的北面盛產(chǎn)可以制作樂器的磬石,山的南面盛產(chǎn)琈玉。山中的鳥類大多是赤鳥,飼養(yǎng)它可以避免火災(zāi)。山中還有一種叫萆荔的野草,形狀像黑韭菜,有的生長在石頭上,有的攀緣樹木生長。人們?nèi)绻粤诉@種草,可以治療心痛病。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1]。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shí)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如葵[2],而赤華黃實(shí),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3]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4],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注釋】

[1]符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禺性憨愚。遇者以筒竹授之則持而笑,笑則唇自蔽其面,因得脫走,此符禺山水之所取象也。”[2]葵,即冬葵,也名冬寒菜。[3]符禺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水在今郿縣西南曰蒼龍谷北,流少東至縣西入渭。”[4](mín),古鳥名。

【譯文】

從小華再往西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符禺山。山的南面富有銅礦,山的北面富有鐵礦。山上有種樹木,名叫中莖,結(jié)的果實(shí)像棗,人們吃了它可以治療耳聾。山上的草多是條草,形狀像葵,開紅色的花,結(jié)黃色的果實(shí),形狀像嬰兒的舌頭,吃了這種草可以使人不迷惑。符禺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渭水。山中的野獸大多數(shù)是一種叫蔥聾的動物,它的形狀像普通的羊,長著紅色的鬣毛。山中的飛鳥多是,它的形狀像翠鳥,長著紅色的嘴巴,喂養(yǎng)這種鳥可以預(yù)防火災(zāi)。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楠,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shí),食之已疥。其陽多琈之玉,其陰多銅。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1],以涂牛馬無病。

【注釋】

[1]流赭,流,指硫黃,是一種天然礦物,可用作工業(yè)原料,常用于醫(yī)學(xué)上。赭,赤褐色的土。

【譯文】

從符禺山再往西六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石脆山。山上的樹木多是棕樹和楠樹,山中的草多是條草,形狀像韭菜,開白色的花,結(jié)黑色的果實(shí)。人們吃了這種草可以醫(yī)治疥瘡。山的南面盛產(chǎn)一種名叫琈的玉石,山的北面有著豐富的銅礦。灌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禺水。灌水中有硫黃和赭黃等礦物質(zhì),將硫黃涂抹在牛馬身上,牛馬就能健壯,不會生病。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1],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2],其中多[3],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4],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5],可以殺蟲。

【注釋】

[1]杻(niǔ)橿(jiāng),杻樹,外形像棣樹,葉子細(xì)。橿樹,木質(zhì)堅(jiān)硬,古代常用它來制造車子。[2]招(sháo)水,古河名。[3](bàng)魚,古魚名。[4]喙(huì),鳥獸的嘴巴。[5]癘(lì),也就是麻瘋,這里泛指疾疫。

【譯文】

從石脆山再往西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英山。英山上長著許多的杻樹和橿樹,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鐵礦,山的南面盛產(chǎn)金礦。禺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北流入招水。禺水中盛產(chǎn)蚌魚,這種魚形狀像鱉,發(fā)出的聲音像羊叫。山的南面有很多的箭竹,山中的野獸大多是牛和羬羊。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鶉鳥,黃色的羽毛,紅色的嘴巴,這種鳥名字叫肥遺。吃了這種鳥肉,可以治療疫病,還可以殺死體內(nèi)的寄生蟲。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1],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2],其狀如樗[3],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shí),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4]。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5]而黑端,名曰豪彘[6]

【注釋】

[1]竹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竹山,在今渭南縣東南四十里,俗名箭谷嶺。”[2]黃雚(huán),古草名。[3]樗(chū),臭椿樹。[4]胕(fú),浮腫。[5]笄(jī),發(fā)簪,用來挽盤頭發(fā)的飾物。多用動物骨、玉石、金屬等制作。[6]豪彘(zhì),即豪豬,全身都有刺。

【譯文】

從英山再往西五十二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竹山,山上有許多的喬木,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鐵礦。山上有一種名叫黃雚的草,形狀像樗樹,葉子像麻葉,開白色的花,結(jié)赤褐色的果實(shí)。用這種草來洗浴既可以治愈疥瘡,又可以治療浮腫病。竹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的南面有許多竹箭,還有許多黑色的玉石。丹水是從竹山流出,向東南流入洛水,丹水中有很多水晶,還有很多娃娃魚。山中有一種怪獸,形狀像小豬,長著白色的毛,毛粗得像簪子,只有末端是黑色的,這種獸名叫豪彘。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1],多盼木,枳葉[2]而無傷[3],木蟲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4],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shí),臭如蘼蕪[5],佩之可以已癘。

【注釋】

[1]浮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浮山,在藍(lán)田縣南牧護(hù)關(guān),灞水所出,即秦嶺北麓也。”[2]枳葉,枳樹,也叫枸橘,葉子上有很粗的刺。[3]無傷,傷,是指刺。這里是指盼木葉上沒有能刺傷人的粗刺。[4]薰草,《廣雅》卷十:“薰草,蕙草也。”是一種香草。[5]蘼蕪,一種香草,香氣撲鼻。

【譯文】

從竹山再往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浮山,浮山上到處都是盼木,樹葉與枳樹葉一樣,但是沒有刺,樹木中生有木蟲。山中有一種草,名字叫薰草,葉形像麻葉,草莖呈四方,開紅色的花朵,結(jié)黑色的果實(shí),這種草散發(fā)出一種像蘼蕪一樣的氣味,佩帶這種草就可以治愈疫病。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1],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2]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3]之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4],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5]

【注釋】

[1]羭(yú)次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山在盩厔縣南,有黑水三泉奇發(fā),言歸一瀆,西北合就水入渭,即漆水也。山之西北即盩厔河,象羭,此水為其次也。”[2]棫(yù),一種矮小的樹。[3]嬰垣(yuán),一種可以作飾品的玉石。[4]橐 (tuó féi),古鳥名。[5]“服之”句,郭璞注:“著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山海經(jīng)》中有很多處用到“服之”,有的是指佩帶,有的是指服用,也有的未能知道到底是指哪一種情況,只好任選其一了。

【譯文】

從浮山再往西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羭次山。漆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上有茂盛的棫樹和橿樹,山下有茂密的小竹叢。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黃銅礦,山的南面有很多可以制成頸飾的玉石。山中有一種怪獸,它的身形像禺卻長著很長的手臂,擅長投擲,它的名字叫囂。山上還有一種鳥,它的身形像梟,臉?biāo)迫嗣妫挥幸恢荒_,這種鳥名字叫橐,它的習(xí)性是冬天出現(xiàn),在夏天反而蟄居,披著它的羽毛做成的衣服,就不會畏懼打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時(shí)山[1],無草木。逐水出焉,北海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2],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獸多猛豹,鳥多尸鳩[3]

【注釋】

[1]時(shí)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時(shí)山,即太乙山,今名大嶺,狗加川水出其東,即家水也。”[2]南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南山在興平縣南。秦嶺自西東走,群支曲折散出,唯此山正南行二百里訖于寧陜,故獨(dú)受南稱。赤水出于其南,即丹水也。”[3]尸鳩,布谷鳥。

【譯文】

從羭次山再往西一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時(shí)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逐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流入渭水,逐水中盛產(chǎn)水晶石。

從時(shí)山再往西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名字叫作南山,山上有很多細(xì)小的丹砂。丹水是從南山流出來的,然后向北流向渭水。山中的野獸大多是兇猛的豹子,這里的飛鳥大多是布谷鳥。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shí)之山[1],上多穀柞[2],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3]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漢水。

【注釋】

[1]大時(shí)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山在寶雞益門鎮(zhèn)之正南,當(dāng)煎茶坪之東南,為秦嶺之首。其北清水河所出,南即褒水、西次二源所出也。”[2]柞,郭璞注:“櫟”。屬于大風(fēng)科植物。[3]涔(cén)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褒水四源平列,相去各二十余里,或三十里,并南流而合,如人豎指之狀,故謂之涔。涔從岑,山小而高,象人豎指也。”

【譯文】

從南山再往西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大時(shí)山,山上有許多的構(gòu)樹和柞樹。山的北面蘊(yùn)藏著豐富的銀礦,山的南面有豐富的白玉石。涔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清水河也是從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漢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1],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2];囂水[3]出焉,北流注于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 熊、羆[4],鳥多白翰[5]、赤[6]。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shí),名曰蓇蓉[7]。食之使人無子。

【注釋】

[1]嶓冢(bō zhǒng)之山,古山名,今甘肅天水與禮縣之間。[2]沔(miǎn)水,漢水的上流,今陜西省境內(nèi)。[3]囂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灞水即囂水也,嶺之正南曰紅嶺砦,為今甲河所出,東南會色河注漢水。”[4]羆(pí),類似熊的一種動物,俗稱人熊或馬熊。[5]白翰,古鳥名,又稱白雉。[6]赤(bì),野雞一類的飛禽。郭璞注:“赤,山雞屬也。”[7]蓇(gū)蓉,古草名,這種草只開花而不結(jié)果。

【譯文】

從大時(shí)山再往西三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嶓冢山,漢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也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湯水。嶓冢山上生長的樹種大多是桃枝竹和鉤端竹,野獸大多是犀、兕、熊、羆之類,鳥大多是白翰和赤。山中有一種草,草葉的形狀像蕙草,根莖的形狀像桔梗,只開黑色的花而不結(jié)果實(shí),名字叫蓇蓉。吃了這種草會使人喪失生育能力。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1],上多棕楠,下多菅[2]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3],名曰櫟,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4]

【注釋】

[1]天帝之山,古山名。呂調(diào)陽校作“天帶之山”, 《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天帶之山在固原州,西踞苦水河首,水兩源,南流若倒帶,故名。”[2]菅(jiān),古草名,又叫菅茅、苞子草。菅草莖可以用來編繩織鞋、蓋屋頂。[3]翁,鳥頸脖子上的毛。[4]癭(yǐng),是一種由于局部細(xì)胞增生而形成的疾病。這里是指頸瘤病。

【譯文】

從嶓冢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天帝山。山上有許多棕樹和楠樹,山下有許多菅草和蕙草。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狗,名字叫溪邊。用這種野獸皮做墊席就可以預(yù)防蠱毒。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鶉鳥,長著黑色花紋的羽毛,但頸脖上的毛是紅色的,它的名字叫櫟,吃了這種鳥肉可以治療痔瘡。山中還有一種草,形狀像葵,散發(fā)出和蘼蕪一樣的氣味,名字叫杜衡,馬吃了這種草就會跑得飛快,人吃了這種草能治愈脖子上的頸瘤病。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1]。薔水[2]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獲之水[3]。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4],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藁茇[5],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shù)斯,食之已癭。

【注釋】

[1]皋涂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皋涂之山在今秦州清水縣北隴城關(guān)。其北馬落川所出,西流注苦水河;南則長家川所出,西南注集翅河,并南入渭。”[2]薔(sè)水,古水名。[3]集獲之水,呂調(diào)陽校作“集蒦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集蒦,鷙鳥下集也。集翅河合東南諸水西南流而入渭,厥狀肖之。”[4]礜(yù),一種有毒性烈的礦石,別名毒砂,主要成分是硫砷化鐵,現(xiàn)在名叫砷黃鐵礦。[5]藁茇(gǎo bá),古草名,根莖可以入藥。

【譯文】

從天帝山往西南三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皋涂山。薔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諸資水。涂水也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集獲水。山的南面有很多的細(xì)丹砂,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銀礦石和金礦石,山上有許多桂樹。山上有一種白色的石頭,名字叫礜,把這種石頭做成藥可以毒死老鼠。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藁茇,它的葉子像葵但是葉子的背面是紅色的,它的名字叫無條,把這種草做成藥可以毒死老鼠。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鹿,長著白色的尾巴,后腳像馬蹄,前腳像人手,有四只角,名字叫玃如。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鷂鷹卻長著人一樣的腳,名字叫數(shù)斯,吃了這種鳥肉能治愈脖子上的頸瘤病。

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1],無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名曰[2]。有鳥焉,其狀如鸮[3],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

【注釋】

[1]黃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黃山,蘭州靖遠(yuǎn)縣東百七十里之沙石原也。”[2](mǐn),古傳說中的一種野牛。[3]鸮(xiāo),俗稱貓頭鷹,非常兇猛。

【譯文】

從皋涂山再往西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黃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到處都是郁郁蔥蔥的箭竹。盼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赤水。盼水中有很多玉石。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全身烏黑,大眼睛,名字叫。山上有一種飛鳥,形狀像貓頭鷹,青色的羽毛,紅色的嘴巴,有人一樣的舌頭,會學(xué)人說話,名字叫鸚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1],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麢[2]、麝[3];其鳥多[4],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注釋】

[1]翠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翠山在鎮(zhèn)營西北古城土司地,莊浪河出其南,東流循長城而東南而南注黃河。古浪河出其北,東流而循長城而東北出塞,潴為白海。兩源形似鳥翠,故山受其名。”[2]麢(líng),古代的一種野獸,俗稱羚羊。形狀像羊,但比羊大,經(jīng)常出沒在山崖間。[3]麝(shè),古代的一種野獸,亦稱香獐。[4](lěi),古鳥名。

【譯文】

從黃山再往西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翠山。山上有許多的棕樹和楠樹,山下有很多箭竹,山的南面盛產(chǎn)金屬礦物和玉石,山的北面有旄牛、麢、麝等動物。山中的鳥大多是,形狀像喜鵲,長著紅黑色的羽毛,兩個(gè)頭、四只腳,養(yǎng)這種鳥可以預(yù)防火災(zāi)。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1],是[2]西海,無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3]、黃金,多丹粟。

【注釋】

[1](guī)山,古山名。《五藏山經(jīng)傳》卷二:“馬人立謂之山,自大通河以西、湟水以東皆是也。”[2](chún)于,原指一種青銅樂器,形狀像圓筒,上圓下虛。本文指的是處于、座落的意思。[3]采石,色彩斑斕的石頭。郭璞注:“石有采色者,今雌黃、空青、碧綠之屬。”

【譯文】

從翠山再往西二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山,這座山座落在西海邊上,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盛產(chǎn)玉石。凄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大海。凄水中有很多彩色的石頭,蘊(yùn)藏著大量的金屬礦物,還有很多細(xì)丹石。

凡西經(jīng)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1]。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2],湯[3]其酒百樽,嬰[4]以百珪[5]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屬,皆毛牷[6]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7]純之。

【注釋】

[1]太牢,古代祭祀活動中,牛、羊、豬三牲齊備才稱為太牢。[2]瑜,一種美玉。[3]湯,通“燙”,本意是熱水的意思,這里用作動詞,用熱水燙酒。[4]嬰,繞,圍繞。[5]珪,即圭,古代用玉制作而成的禮器,呈長方形,上尖下方。[6]牷(quán),祭祀時(shí)所用的牲畜,色純,形體完整。[7]等,等級,等差。古代祭祀活動中用不同的祭物、儀式來區(qū)分受祭者的等級尊卑。

【譯文】

縱觀《西山經(jīng)》這一山系,從錢來山到山,共十九座山,沿途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是最大的山,是眾神的宗主,祭祀華山山神的典禮是:用豬、牛、羊三種牲畜作祭品。祭祀羭山山神要用火燭將廟堂照得通亮,齋戒一百天,用一百頭牲畜作祭品,埋下一百塊美玉,燙上一百杯美酒,酒杯上系上一百塊珪玉、一百塊壁玉。其余十七座山祭祀的禮儀都是用一只完整的羊作祭品。照明用的火燭是未燃盡的百草,白色的席子周邊按山神的等級鑲上相應(yīng)的色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宁陵县| 孙吴县| 寿宁县| 科技| 澄迈县| 巴东县| 葵青区| 永嘉县| 准格尔旗| 遂川县| 南城县| 天长市| 通化市| 无极县| 外汇| 吴忠市| 台东市| 绵阳市| 商水县| 迭部县| 宣化县| 安溪县| 滦平县| 儋州市| 淮阳县| 南岸区| 五指山市| 鄯善县| 吉林市| 湖南省| 合江县| 璧山县| 顺义区| 阿克陶县| 建昌县| 台中市| 灵山县| 中江县| 宜君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