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瓶頸篇(5)
- 農村信用社發展研究
- 楊喜明等
- 4950字
- 2016-12-20 08:50:21
遇到新挑戰
據了解,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也將面臨利差縮小帶來的新挑戰:突出表現在利率市場化給農信社帶來“一升一降”?!耙簧本褪侨谫Y成本升高。利率市場化也就意味著管制下的存款利率最終會徹底放開,農信社為吸收存款,將不得不順應市場要求提高存款利率,從而加大融資成本,壓縮農信社的利潤空間?!耙唤怠本褪琴J款利率降低,目前,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已經放開,而且基本上都是“一浮到頂”,但農村利率市場的徹底放開,貸款定價將由市場說了算,農村信貸市場競爭的加劇將迫使農信社降低貸款利率。同時,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將不得不進入市場尋找新的客戶。這樣“一升一降”將嚴重擠壓農信社的利潤空間,使其經營變得更加困難。
對于絕大多數農金機構而言,利率市場化改革無疑將引發一場不小的沖擊?!靶庞蒙缬Y構中,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利息收入占據了大部分份額,而中間業務只占20%左右。隨著利率的放開,未來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必將逐漸由以存貸款業務為特征的傳統業務領域轉向以中間業務為特征的現代金融領域。而在這方面,其他商業銀行具有較豐富的經驗和科技網絡優勢,將借利差市場化改革之機擴大市場份額。”一位省聯社高管人士表示。
“如今,縣域競爭激烈,利率市場化后,對優質客戶的爭奪將進入白熱化狀態。而信用社手中的‘武器’如結算渠道等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比不上商業銀行,在競爭上如若不拿出‘絕招’,將由優勢變為劣勢?!庇形换鶎愚r信聯社負責人不無憂慮地告訴筆者。他還表示:農信社承擔著許多政策性職能,貸款成本要比其他商業銀行高很多,利率市場化后,雖說有點多面廣的優勢,但如不將服務提上去,其優勢將變為劣勢,戰線長費用高的問題將凸現出來。
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市場上的利率水平隨供求、經濟情況和諸多因素影響發生頻繁而劇烈的波動,農信社將不得不面對利率風險的問題。同時,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一直缺少管理利率風險的方法、經驗、手段、人才,這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將是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大問題。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和不完善,利率市場化將使農信社也面臨利率風險。
發揮優勢提升自我
“現在不轉型就沒有出路。農信社應盡快消化不良資產,早日達到巴塞爾協議的各項指標,向農村商業銀行的路上進軍,這樣可有效避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沖擊。農信社目前因成本高導致利率高,不太靈活,挫傷了農戶的貸款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應充分發揮‘船小好掉頭’的自身優勢,創新服務方式與信貸產品,培育優質客戶,增強競爭意識,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與信貸管理策略。并細分市場,對優質客戶實行‘一戶一策’,處于成長期風險較大的,利率可以相對調高一些,以彌補自身的投入,對長期合作的優質客戶可將利率適當調低?!币恍┬庞蒙缲撠熑酥毖圆恢M地表示。
而欠發達地區的農信社人員反映,利率市場化對他們那的影響不大,因為商業銀行的觸角還沒延伸到基層網點。但也敲響了警鐘,農信社應從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增加硬實力來應對挑戰。
筆者了解到,各地信用社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競爭挑戰,變壓力為動力,想盡辦法增強競爭實力。在采訪中,陜西省一位基層信用聯社的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聯社用“抱團取暖”的辦法來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競爭壓力。主要辦法是聯合當地多家聯社利用央行的資金結算平臺進軍全國同業拆借市場。僅這一項收入就占聯社總收入的30%。
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塊大蛋糕,利率放開后,縣域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面對競爭,農信社必須根據市場細分的原則,確立自身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優勢,而后形成農信社獨特的品牌優勢。同時,農信社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經營狀況、競爭形式靈活調整利率。在負債業務上,可以通過預測市場趨勢,創新負債產品,建立負債組合,加大主動負債比重等多種方式對總的負債利率水平進行控制并及時作出調整;在資產業務上,可以建立盈利資產組合來確定收益水平。隨著發展的需要,農信社還應努力擴大中間業務的收入,降低利率差在利潤中的占比,以減少利率波動對利潤的影響。
多位農金領域的專家就此問題表示:利率市場化后,由于農信社主要服務“三農”,而農業是弱質產業,生產周期長,收益低,風險相對高。并且承擔著許多政策性職能。因而,國家應該給予農信社相應的稅賦優惠,免征或少征營業稅和所得稅。他們還表示,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農信社上調存款利率和下調貸款利率的部分成本還需地方政府承擔,以增加農信社支持“三農”的能力。另外,考慮農信社資金運用季節性特點和肩負的支農任務,應該采取農信社在央行存款利率略高于商業銀行的政策,體現對農信社支農的扶持和對利率市場化風險的分擔。
利率市場化促農村金融改革提速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即將迎來競爭帶來的新機遇,也將面臨利差縮小帶來的挑戰。2012年7月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發布微博稱,隨著利率市場化、綜合經營的推進,中小銀行若在差異化、特色化上沒點兒獨門秘笈,未來恐將步履維艱。尋找差異化、特色化競爭優勢成為中小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一大戰略選擇。對于農信社來說,需要“內外兼修”,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家應加大對農信社改革的政策支持,農信社也要盡快轉變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創新,將經營模式從獲取利差業務模式向綜合服務業務轉化,發展中間業務、金融衍生產品等非利差收入業務,努力實現業務經營多元化,分散和轉移因利率價格變化而帶來的風險。
沖擊
在基層采訪中,多位基層聯社負責人談到了利率市場化后所帶來的新挑戰。
“這次利率調整后,我初步算了下,我們聯社損失了100多億元的利潤,我們的經營壓力空前增大。雖然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大,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有效的抵押物,而靠農信社自身無法解決。呼吁國家解決農民沒有有效抵押物的問題,以此來壯大農信社的支農能力?!焙颖笔∫晃晦r信聯社主任告訴筆者。
廣西一位農合行負責人談到了利率風險問題:“可以說,利率價格對存貸單一的農信社收益與成本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而受利益驅動,農信社通過利率市場化實現當期利潤最大化成為現實。但利率市場化是一柄‘雙刃劍’,雖然高利差會在短期內增加農信社的收益,卻也會對農信社長遠發展產生負效應,特別是過度放款、資產負債不匹配、優質客戶流失等方面都潛藏著較大風險。”
多位信合系統人士談到,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機構相互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業競爭手段將由依賴金融服務轉向依賴以價格為主的競爭,這使金融市場競爭因直接影響資金配置和財務收益而更日趨激烈。這種競爭的結果,勢必縮小金融機構存貸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金融機構為爭奪存款市場份額,必將爭相抬高存款利率,造成其成本的增加,同時,為穩住優質客戶,通過貸款實行差別浮動利率會使貸款平均利率水平有所下降。這對實力不強的農村信用社來講是個挑戰。
還有業界人士告訴筆者,利率市場化后稍有不慎會形成信貸風險。利率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貸風險而制定的,風險高利率價也高,風險低利率價格也低,但在短期利益驅動下,會造成信貸逆向選擇,有些農信社為了獲取較高的信貸資金利息回報,會不顧項目本身的風險,通過選擇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來增強其盈利能力,從而形成潛在的信貸風險。
筆者了解到,有些農信社缺乏科學健全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也形成了信貸風險。農信社雖然制定了相應的貸款定價管理辦法,對貸款利率定價實行差別化管理,貸款利率采取“基準利率+浮動幅度”的定價方法,但其定價依據較欠缺,定價方式欠科學性、靈活性、系統性,沒有科學具體的定價浮動標準,缺乏細分貸款對象的適用標準和信用評定標準,缺乏對利率定價模板的研究與分析,缺乏事前細致的調查分析、事中科學研究、事后運行效果的跟蹤反饋,定價帶有一定的主觀盲目性。
近年來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一直在穩步推進,如存款利率上浮后,農信社存款都有明顯增加,農村金融實力進一步增強。但總體上看,農村利率市場化因各方面桎梏因素的存在,如歧視性政策等,其效用還沒有真正顯示出來。
策略
有位省聯社負責人告訴筆者,解決上述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農信社改革進程,盡快建立和農村利率市場化相適應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同時,給農信社營造一個適合發展的生存環境。他呼吁,應加大對農信社改革的政策支持。在農信社改革進程中,要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國家應對農業實行補貼政策,免征或少征農村信用社的營業稅和所得稅,避免信貸資金受市場機制的影響從低利率的農業貸款流向高利率的非農貸款。再者,要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保障機制。貸款的風險度決定貸款利率的高低,一筆貸款的風險越大,貸款的利率就越高,而建立農村金融風險保障機制可以平抑貸款利率。同時,國家要加大建設政策性保險公司的力度,建立非盈利政策性保險公司,降低農業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
另位基層聯社負責人建議,應厘清農村金融機構商業性和政策性界限。不久前,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權改造的指導意見》,提出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總體改制為產權關系明晰、股權結構合理、公司治理完善的股份制金融企業。《意見》實際指明了未來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方向,即商業性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要按照這一思路對經營性質進行重新定位,改變目前農村金融業務運作中商業性金融業務和政策性金融業務界限模糊不清的現狀,將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納入商業性金融機構,按市場規律進行監管。而政策性業務由農業發展銀行來完成。
同時,他提出,完善產權約束和法人治理結構。能否建立一個和農村利率市場化相適應的農信社,關鍵在于能否建立明確的產權約束和法人治理結構,能否使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工作建立在市場化行為的制度基礎之上。目前,農信社改革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著改革不到位,組織機構不完善,產權不夠明晰,管理體制不健全,經營理念落后,對利率改革的認識不足等問題,距離農村利率市場化的要求還相去甚遠。因此,農村信用社要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統一部署進行改革,盡快成為“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決策民主、管理科學”的市場主體。逐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利率市場化改革適應的主動性。
多位信用社人員提出,盡快轉變農信社盈利模式。在農信社改革過程中,要加快金融創新,切實改變存、貸單一的業務經營狀況,積極發展中間業務、表外業務和金融衍生產品等非利差收入業務,降低利率差在利潤中的占比,調整利潤結構,努力實現業務經營多元化,分散和轉移因利率價格變化而帶來的風險。
“從發達國家銀行業的利潤結構看,一般存貸款利差只占收入60%左右,甚至有的銀行存貸款利差收入小于總收入的50%。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于中間業務。因而,在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發展中間業務很重要?!备=ㄊ∞r信聯社一位負責人說。
有農信社人士建議,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可建立“金融超市”,使服務手法多樣化,更加貼近客戶?!啊鹑诔小扇孓k理個人資產業務、中間業務和負債業務,減少工作環節,縮短工作時間,使客戶潛在的金融需求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的有效需求,也可增加客戶群。”上述人員如是表示。
面對操作風險農信社如何應對困局
“一旦發生操作風險,農信社損失金額巨大。從近年發生的操作風險事件看,單筆的損失金額已經達到了上億元甚至數十億元?!庇形皇÷撋缲撠熑烁嬖V筆者。為了預防操作風險的發生,中國銀監會多次下文要求加強農信社的合規建設。2011年8月15日,銀監會在新版“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并適當提高了操作風險資本要求,確保監管資本要求的審慎性。近幾年,各地省聯社為防范操作風險的發生,要求當地信用社排查風險隱患全面推進合規建設,并部署開展“合規年活動”,致力于實現農村信用社長治久安。那么,各地信用社在對操作風險的整治中取得了哪些成效?還存在哪些問題?為此,筆者采訪了信用社人員和研究農村金融的專家。
成效明顯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各地省農信聯社在開展“合規年”活動中,為確?;顒佑行ч_展,各地信用聯社稽核監察部門牽頭組織相關部室和業務骨干人員對重點區域、業務、環節和重點部門進行全方位風險隱患排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建立整改臺賬,確保每一項問題都整改到位,每一項工作都符合相關規定要求,每一筆業務都處于有效監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