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分嫁嶺
- 不撈衣衫只撈人
- 本社
- 2661字
- 2016-09-29 09:49:48
明朝嘉靖年間,一個秋末冬初的下午,天氣陰沉,從黃巖城西門抬出一頂漂亮的花轎,但見妝奩華麗,儀仗整齊,吹吹打打,十分熱鬧。花轎來到焦坑,忽然下起雨來。過了北洋,旗鼓傘蓋全都打濕了,偏偏前面又遇著一座小山嶺,于是抬轎的與迎親的人們就鼓勁上嶺。幸好嶺頭有一個小涼亭,大家就把花轎歇下來躲雨。正在這時,只見對面有一頂青衣小轎,也急匆匆上嶺來,抬入涼亭。小小涼亭已被兩頂花轎擠滿,兩家抬轎的與迎親的人就無處藏身了,于是他們就疏散到附近的人家或樹蔭下去躲雨,涼亭里就只剩下兩頂花轎。
兩個新娘子面對面坐在轎內。西邊轎內的新娘,見東邊轎內的新娘正在掩面抽泣,看她戴著舊鳳冠,穿著舊衣服,迎親的人寥寥無幾,鼓樂只有一支嗩吶和一把胡琴,想她定是山村小家之女,嫌嫁娶冷落,不勝傷感。于是問道:“妹妹,今天是我們的好日,你為何啼哭不止?”東邊轎內的新娘猛然止住哭聲抬起頭,見對面轎內的新娘滿頭珠翠,一身錦繡,就含淚答道:“姐姐哪里知道我的苦處!父親為我出嫁,負了一身債;聽說夫家也很窮,我擔心今后的日子怎么過……”西邊轎內的新娘聽了深表同情,有心為她分憂,無奈身在半途,無能為力,只好陪著落淚。當她取手帕揩眼淚時,不料碰到了身邊兩只嫁銀袋。她高興極了,便提起一只,向對面的新娘說:“妹妹,我上轎時,爹娘各送我一只嫁銀袋,里面裝有壓壽銀,分給你一只吧!”說著將一只嫁銀袋拋了過去,剛剛落在對面新娘的懷里。這一來,對面的新娘愣住了,爹娘送的兩只嫁銀袋,應該成雙成對,怎好分開?萍水相逢,怎好受人家的禮物?她正想說幾句感激的話,把這只銀袋拋回去,這時,雨已停止,兩家迎親的蜂擁奔入涼亭,抬起花轎,分別朝東西方向急急下嶺去了。
原來西邊轎內贈嫁銀袋的這位新娘叫王蘭珍,是黃巖城北王姓人家的獨生女兒,今日出嫁到西鄉山鎮下鄭村,夫婿叫鄭慕逖。
鄭慕逖秀才出身,文武雙全,家境也較富裕,父母都已去世。他為人豪爽,仗義疏財,鄉親們都很尊敬他。他與蘭珍結婚之后,夫妻感情很好。
但是好景不長,婚后兩個月的一天中午,鄭家突然接到一個兇訊,說前天深夜,臺州沿海的一股倭寇,深夜竄到黃巖城里,大肆搶劫擄掠。蘭珍娘家全家遭殺,財產洗劫一空。聞此噩耗,蘭珍哭倒在地,慕逖悲憤欲絕。以后又接連聽說,倭寇還在繼續洗劫黃巖城,并有大舉進犯西鄉的可能。
消息傳來,下鄭村一帶的鄉親們紛紛要求抗擊倭寇,鄉紳富戶們為了保護財產,也不斷到慕逖家討主意。慕逖號召鄉親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仇敵愾,保衛家鄉。一時群情激昂,一支三百多人的民團很快組成了。鄭慕逖被推為指揮官,王蘭珍則自告奮勇地負責軍需物資。大家商定,一切費用先由鄭慕逖家代為籌措,等打完仗后,再按田畝數分攤負擔。
鄭慕逖根據當地地形,決定在村東五里處的牛頭峽布置伏擊。一天傍晚,倭寇大隊人馬來到了牛頭峽。鄭慕逖一聲令下,四面包圍,將倭寇逼進牛頭塘。這伙殺人強盜成了落水瘋狗,在水塘里拼命掙扎。勇士們用堆放在岸邊的石頭擲打倭寇,鄉親們也舉著火把來助戰。四百多名倭寇大多被埋葬在牛頭峽。為了紀念這次勝利,鄉親們將牛頭塘改名為“埋倭塘”,并在塘邊造了三間平屋,在鄭慕逖家門口寫上“滅倭堂”三個大字,表彰其抗倭的功績。
誰知鄉紳富戶們認為入侵的倭寇已經消滅,家產已經保住,從此不再資助民團。他們不承認以前許下按田畝數分攤負擔的諾言,說:“誰借來的錢糧誰去償還!”這樣一來,民團無法維持下去,只好忍痛解散。從此,鄭家債臺高筑,討債的人絡繹不絕,不到半年時間,弄得傾家蕩產。慕逖只得到學館教書,蘭珍幫人繡花裁衣。誰知鄉紳富戶們又聯名誣告鄭慕逖“抗倭謀利,吞吃募餉,糾集民團,圖謀不軌”。昏庸的官府竟下令捉拿鄭慕逖。鄉親們得到消息,前來告知,慕逖只得連夜逃走。蘭珍也被迫帶著孩子到他鄉謀生。
蘭珍帶著孩子逃到南鄉,給沙埠一家酒坊做用人。酒坊主人叫許瑩生,妻子叫谷金花,就是當年嶺頭那頂東邊花轎里的新娘子。金花嫁到許家后,打開嫁銀袋,見里面裝著五十兩銀子。因為一時找不到贈銀的主人,夫妻兩人決定先用這筆錢還掉一些緊要的債務,再用剩下的部分作本錢做生意,開始販賣雜糧,后來開坊造酒,日子漸漸旺盛起來。夫婦倆為感激當年嶺頭送銀的新娘子,在家設了一個“感恩堂”,上面供著那只嫁銀袋,袋里裝著五十兩銀子。家中用人只知這房間是東家重地,誰也不知其中的秘密。
蘭珍來到許家,因她手腳勤快,又能寫會算,很快就成了許家的得力助手。這樣過了三年。這年年底,蘭珍為打聽丈夫的下落,打算回下鄭村去一趟。金花特意備了一頂小轎送她。蘭珍回到下鄭村一問,誰也不知道慕逖的下落。第三天只得坐原轎回沙埠。臨行時,鄉親們流淚送別,還將許多年貨塞進轎內,要她帶去嘗嘗。
蘭珍回到許家時,天已轉黑。她向主人問過好,便回到灶邊小房間,放下包袱,把那些年貨倒在畚斗里,內有一小袋花生,是鄰居王竹匠家送的。她倒完花生,想把袋子翻過來刷刷干凈,忽見袋上繡著一對鴛鴦。這時,蘭珍怔住了:原來這是一只嫁銀袋,是結婚時爹娘送給她的。大概是傾家蕩產時,混亂中失落在王竹匠家了。看到這只嫁銀袋,想起那年出嫁時的情景,想起抗倭破家、官兵搜捕、夫妻失散……蘭珍一時思緒紛亂,痛哭不止。
金花見蘭珍沒出來吃飯,就走進灶壁間,只見蘭珍捧著一只紅袋在哭泣。仔細一看,啊,是自家的嫁銀袋!就沖著蘭珍責問道:“你怎么把我家的嫁銀袋拿來了?”蘭珍覺得奇怪,說:“這明明是我自己的嫁銀袋,怎么是你的?”金花連忙一口氣跑到感恩堂,奇怪!自己的袋子確實還在。她把袋子拿到灶壁間,和蘭珍的一比,兩只袋子一模一樣。金花愈覺奇怪,就問蘭珍:“你這只袋是哪里來的?”蘭珍說:“那年我出嫁時,爹娘送給我兩只嫁銀袋,里面裝有壓壽銀,現在只剩下一只了。”“還有一只呢?”“那天乘轎在北洋嶺頭避雨,我見對面轎內的新娘在悲哀哭泣,便把另一只送給她了。”“啊!”金花猛地跪下磕頭道:“原來是姐姐你啊!”一切都明白了,兩人抱頭痛哭,互訴嫁后的情景……
瑩生夫婦倆一定要把家產分給蘭珍,蘭珍堅決不要,她說:“這是你們勤儉操勞的結果。那一袋銀子,如果我當時帶到夫家去,也會花光的。”瑩生夫妻愈加欽佩蘭珍,好歹留她住下,并將小女兒許配給蘭珍的兒子,兩家結成姻親。
這一天中午,許家門口忽然車馬喧鬧。原來鄭慕逖出走后投奔了戚家軍,因抗倭有功,已任隨軍參贊,前來迎接妻兒。蘭珍夫妻相會,悲喜交集。
瑩生夫妻送慕逖夫妻回家。途經北洋嶺頭,想起當年避雨贈銀之事,蘭珍感慨萬分,便手書“分嫁嶺”三個大字掛在嶺頭,作為紀念。從此,分嫁嶺的故事就在老百姓口頭世代相傳。
楊明森 搜集 徐雁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