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中心的甬江上有座有名的橋,橋身吊在鐵架上面,樣子很別致,叫靈橋。
從前的靈橋并不是現在這樣的大鐵橋,而是一座普通的木橋,橋頭還有座小廟,叫“三圣堂”。廟里的菩薩非常特別:當中是個縣官,左邊是個手里捧著一只箱子的商人,右邊是個補鞋匠。為什么會有這樣奇特的布局?說來話長。
早先,這兒全靠一只小船擺渡。過往行人很多,來回一趟,得花半個時辰,碰到漲潮刮風時,耽擱的時光就更長啦!
渡口有個小草棚,一個補鞋匠,成年累月在這兒補鞋。他的手藝好,價錢也公道,等擺渡的人們喜歡在他的草棚前歇腳,有的順便補補鞋子。日長月久,這補鞋攤就成為候船棚了。
一天,有個外貌平常的南洋巨商回家省親,一路曉行夜宿,歸心似箭,趕到渡口,鞋底已經快磨穿了,于是,便叫鞋匠幫他補補。鞋剛補好,渡船靠岸了,客商趕忙穿上鞋,跟大伙一道,一哄擠上渡船走了。
鞋匠傍晚歇工,一看,喲,凳子底下有只小箱子。是誰的呢?想來想去,大約是那個客商的。他打開箱子一瞧,哎喲喲,我的老天爺,滿滿一箱珠寶!等渡人丟東西經常有,可丟這么多珠寶,從來沒碰到過。眼看天色已晚,船停渡了,還不見客商來,鞋匠只好收拾鞋擔回家。
第二天,鞋匠把小箱子放在鞋擔里,又挑到渡口草棚里等候。可是,盡管他留神看、細心瞧,人來人往,不知多少,就是沒見那個客商。一天過去了,兩天又過去了,一月過去了,一年也過去了……過了三年,還是沒人來找失物。鞋匠每天把小箱子挑出門,到傍晚又挑回家。
這一天,有個客商來到渡口,一屁股坐在鞋匠對面的小板凳上,一邊看著補鞋,一邊問這問那。鞋匠覺得奇怪,手里忙著干活,兩眼卻仔細打量他。
那客商說:“鞋匠師傅,你手藝真好,看你三年前給我補的鞋,如今還這么結實。”說著用手指指鞋子。
鞋匠端詳一會兒,心里明白了,可他仍然不動聲色地說:“三年?不對吧,該有三年零一個月啰!”
客商心里暗暗一算,從那次過渡時算起,離今天確實是三年零一個月了。想到此,客商便笑呵呵地答道:“老師傅,你記得這么準,我可糊涂了!”
鞋匠說:“啥糊涂?又沒丟東西!”
客商聽說心頭不免一驚,忙道:“老師傅,不瞞你說,三年前我在這兒等渡,倒是不小心丟過一只箱子。”
鞋匠說:“丟箱子——唔,不過這種事可多哩!”
客商說:“咳!老師傅,要是普通的箱子丟了也就算啦,可那是一箱珠寶呀!”
鞋匠問道:“珠寶?那你當時為啥不找呢?”
客商嘆道:“找?唉,不好找哪!我那天急匆匆趕路,傍晚到客棧歇腳,才發覺箱子丟了,本想連夜趕回來尋找,可仔細一想:這么一箱珠寶,誰拾著會承認呀!何況省親后我要趕船去南洋,誤了船期,又得耽擱一年半載的,所以只得自認晦氣了。”
鞋匠一聽,哈哈大笑說:“你這位大客人呀,真是財大肚量大,就是眼睛孔不大,光會從銅錢孔里看人,難道世上盡是見錢眼紅的人嗎?我且問你,那箱子里裝的是什么珠寶呀?”
客商見問,忙把箱子里的珠寶一五一十地說了。鞋匠聽著聽著,高聲喊了起來:“好了,這箱子我挑進挑出整整三年零一個月,今天總算找到原主了。”他邊說邊從鞋擔里捧出小箱子:“喏!請看,是這箱子嗎?”
客商一眼認出自己的珠寶箱,驚喜不已。他打開箱子,捧了一大捧鉆石珍珠,恭恭敬敬地送到鞋匠面前:“老師傅,真叫我不知如何謝你才好。請別嫌少,這點送你添湊本錢,開個店鋪吧!”
鞋匠聽了笑笑說:“你這人真糊涂,我要貪財,早就把這箱子全吞了。快拿回去吧!”
客商不肯,一定要送,鞋匠執意不收。兩人你推我讓,吸引了不少圍觀的人。有的說客商運氣好,不失財;有的稱贊鞋匠良心好,不要白來財……
正鬧得不可開交之時,突然渡口來了一位縣太爺,大家就請縣太爺公斷。縣太爺聽如此這般一說,臉上頓露喜色,心想:我治理的地方有這么好的百姓,實在難得。便捋捋胡須編了一首打油詩,高聲朗誦起來:
客商丟了珠寶,
三年才來尋找。
鞋匠交還失主,
一片丹心可照。
客商贈珠酬報,
鞋匠堅決不要。
一送一卻不已,
推推讓讓喧鬧。
如今老爺判決,
你倆不要我要。
縣官話音剛落,眾人都呆了,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要冒出火來。但見縣官仍然慢條斯理地朗誦道:
你倆丟珠拾寶,
皆因渡口沒橋。
如今一仁一義,
皆說不要珠寶。
何不與人方便,
在此渡口造橋?
如若銀兩不夠,
我也湊湊熱鬧。
縣官話才出口,行人“嗬——”的一下,拍手跺腳,高聲叫好,不少人還當場掏錢捐助。客商見狀大受感動,表示愿把一箱珠寶統統獻出,鞋匠也傾囊贊助。這樣,就在甬江上架起了一座大木橋。
人們不忘這件事,為了紀念他們三人的美德,就在橋頭造了一個“三圣堂”。
林靜翁 口述
蔡斌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