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修養”既指個人修煉涵養自己德行、才識、情感、信念和意志的過程,也指通過這一過程而涵化在心靈中并在言行中體現出來的德行素質、文化素養、精神狀態及行為習慣等。前者預示著人生始終處在自我更新與提高的進程中,人在反省察識、陶冶品性和躬行實踐中成長;后者說明修養乃是一個習得的、變化的和生動展現著的人類精神,既是每個人后天擁有的精神財富,也是獲取這種財富的能力與狀態。修養是人生永恒的主題之一,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體現了人類賦予自身生活以意義、價值和尊嚴的特性。

修養體現在認知和行為中。寬泛地說,“修養”包含“修身”和“養性”兩個層面,“修身”主要指把已經習得的素質與德行在身體的言談舉止中表達出來,使其恰如其分地展現;“養性”主要指通過“正心”、“誠意”的涵養察識功夫來固化和彰顯自己的先天之性,使自身的天性不被后天見聞之知所影響、所損害。由此分析,修身需要在后天的日常行為中不斷加以操練,追求后天的“已發之和”,側重“動”的功夫;養性需要在誠敬的直覺中感知先天之性,追求先天的“未發之中”,側重“靜”的功夫。時時、處處皆是修身養性的契機和場景。

人的認識影響、引導和驅動著人的行為,行為中包含著并深化或校正了與此相關的認識。處于某一階段的個人,其所得到的道德認識、情感與意志皆是其德行的構成要素。換言之,具體情景中的人的德行呈現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精神實體”,此實體是以其精神狀態為表象,這一德行只是處于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一個環節。隨著在道德情感驅動下道德行為的踐行與反思以及伴隨而來的道德經驗的積累,德行自身的成長是自然而然的。在每一次的道德行為中,自身固有的德行得到了與具體事件相結合的實踐,而德行也借著每一次鍛煉不斷地精煉與純潔。在這樣一個螺旋式前進的過程中,人的修養程度不斷地得到提高,其在行為中便愈加得體和自然。個人成為德行實現自身的方式。人也因為德行而部分地實現了自身。

雖然人們可能對上述“知”與“行”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缺乏自覺的反省,但知行關系必然真切地發生在每一個修養者身上。有生活,也有對生活的認識,二者交織在一起。深刻而完整地理性認識為道德行為的執行提供理性自覺和情感動力。沒有抽象的人,也沒有抽象的知行關系。如果人生如同一場生存斗爭,那么,如何讓生活在具體情境中的個人真實感受到“德行”的存在及其意義,進而指導其生活,并從中得到安寧?換言之,依靠信念而來的“德行”如何面對理性的反思?人又如何從德行信仰中找出心靈的歸屬感和自由?

應該在反思人類現代生存境遇的基礎上探索修養得以受到重視與持續進行的理論根據和思想基礎。我們的生活正處于變動、整合和更新之中。這是一個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受惠于科技革命和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一個產品日益豐富的可見世界正不斷地展現在人類面前,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產品的發展與更新,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發現、發明和運用,使人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毋庸諱言,這種變化在改變人們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意識和心靈,人們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性大大增加,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并存。人類為自身的發現而歡欣鼓舞,為擁有如此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自豪,借助于理性原則、科學技術和青年般的熱情,人們把注意力轉向于這樣一個變化著的時代,被前現代社會所忽視的生活內容受到關注,長期不被重視的自然界重新獲得了新的吸引力,似乎期待著人們去揭開面紗一探究竟。“現實”在人們心靈中獲得了有分量的地位,因為現實中的問題接踵而來。宇宙太真實,矛盾太具體?!艾F實”分散了人類的注意力和精力,不斷刺激和影響著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們,召喚著人們對人類生活的共同體進行研究和治理,在人類生存與自然存在之間尋找生活富足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在人與人結成的生產關系中尋求公平與效率、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同時去尋找民主、正義和人權的實現方式。在政治與經濟關系更加密不可分之時,文化與政治、經濟也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社會正日益成為一個龐大的運轉機器。

在上述可見的世俗化和多樣化的生活世界中,人類生活的思想基礎也發生了改變。在現代社會中,人類對自身、自然和社會運作機制的認識愈加深廣,知識門類的拓展,社會組織部門的增加,社會階層的分化細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歷史的展開以及多元價值觀和文化的碰撞交流,使現代社會正日益復雜化和系統化。人類交往日益頻繁,生活節奏加快,一體化、互動性增強的同時系統的脆弱性也有所顯現,利益的沖突和博弈與古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此情景下,思想的重點從傳統對“人”的問題的重視轉向對“社會”問題的重視。與此相應的理論學說獲得了得以產生和傳播的現實土壤。思想關注的核心話題由自身修養、德治、秩序、禮儀逐漸轉向人權意識、法治觀念、公平正義、理性啟蒙、利益博弈、環境倫理等。這些“思想”要為新世界、新生活做出說明和論證。例如,就倫理而言,傳統的美德倫理學受到了功利主義、契約論和應用倫理的挑戰與補充。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也體現在生活之中,實踐理性和工具理性逐漸養成于現代人的心靈中。“新思想”自覺承擔起建立和完善人類意義世界和價值體系的責任。新思想試圖對個體化和碎片化的生活作出解釋和指導。唯有整體的存在,才能給分散的生活以目的和意義,所以思想便給了生活一個看不見的基礎,并成為可見世界的根本并構成其本質,但這個基礎被懸置起來了,其關注核心仍在于現實。不如說,現實與現實的基礎是合二為一的,唯有在現實里才能找尋到統一性和意義。

與此同時,傳統思想提供了更為厚重的系統的修養理論。雖然時代在變化,但人類生活的基本問題沒有改變。當人們把目光轉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時候,對自身心靈的關注便會減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越是糾纏于人間事務,自己靈性修養的時間就越少。個體生活若被分為幾個片段和幾個層面,就無法找到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誠然,離開人間事務,修養也無從談起。盡管如此,“生活”雖然“豐富”了精神世界,但這一過程自身需要反思與自覺,并于此之中使得心靈的感知與分析能力得到發展,運用于人生問題的解決之中?!靶率挛铩敝徊贿^增加了人們生活的選擇機會,改變了行為方式,但衣食住行和真善美的基本問題并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真理與美德、愛情與婚姻、家庭與工作都需要人們去認識、去理解、去付出熱情和精力。在傳統社會幾千年的歷史中,儒、釋、道、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思想體系處于不斷地豐富和深化的過程中,以應對不同時代的人生問題??傮w而言,它們都注重一個由精神領悟的意義世界,而或多或少忽略了感官生活的意義。佛教對意義的否定如何在邏輯上支持自己理論學說的價值性需要反思,或許在否定的否定之后仍然需要一個價值的預設。每個人的生活選擇和心靈歸宿都很難難以逃脫價值的判斷。每個人都要通過精神力量,通過修養與意義世界相關聯,每個人都有賦予生活以意義和尊嚴的力量。在此情形下,艱難困苦成為成就德行的試金石,德行的力量進入到日常生活中,給予人類心靈的滿足,激勵和鼓舞著人們去生活,這樣的生活使人們心靈穩定,精神寬慰。傳統思想關注于人生自我的創造性轉化——人人皆可成圣、成佛、成仙、成為上帝的選民,并把這種關注自我修養的教化體系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如人際關系、政治問題、環境問題等,因為它在關注個人的同時也把人置于社會之中。

現在的情形是,傳統和現代的思想都競相要求人們對它付出忠誠,而且它們也確實同時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毫無疑問,兩種思想都有著自身獨特的無可替代的價值和存在理據。傳統思想提供了人類安身立命的空間與資源,憑借著能與先輩共享分享的思想與信念,人更容易得到情感的歸宿和共鳴。它在提供一定程度的理性勸說之時,也提供了共同的人類意識和人類精神,這也是現代多元化思想所不能提供的?,F代思想提供了適應現代社會的最好行為方式,是現代社會在人類意識中的抽象的能動的反映。它是孕育和引領現代文明的資源,塑造著社會和人類的風貌。它能以更人性化、更符合理性能力的方式在正在和已經啟蒙了人們心中建立牢固的根基。這是一種沖突,每種思想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只有忠誠于一種思想,才能從中得到最多的教益。每一種思想都在現實中呈現為一種生活方式,借著人的生活成為現實。沖突化解的方式仍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綜合創新,被認為是一條解決文明和理論沖突的途徑。然而,如果每一種學說都有其主體性,在何種意義上綜合卻值得思索,需要追問諸如“儒家式的基督徒”和“基督徒式的儒家”、“儒家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化了的儒家”之間的區別及其得以成立的理據,也許“和而不同”才是化解沖突的理性選擇。

在反思修養的思想基礎時,那種選擇何種思想來作為心靈歸宿以便提供修養理論根據的做法是僵化的和本末倒置的。誠然,有思想基礎的修養行為更容易得到理性的認可,并提高修養的自覺性、能動性,更容易達到修養的高超境界。但是,“思想”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正如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一樣,“思想”只是提供修養理論根據和獲取人生意義的工具。重要的是修養本身,唯有在修養里,人生的意義才得到了實現。每一種思想都應為修養服務。“得魚忘筌”表達的正是這一旨趣。至于每一種思想學說的高低,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每一種學說只是看到了“真理”的一個層面、一個部分。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便可成一家之言。

另一方面,需要強調的是,思想是修養的源頭活水,提供了修養的方向、內容和靈感,盡管修養直接參與了人生意義的生成。修養包括多個方面,德行、文化知識、能力(表達、交往、感知、記憶與思維)、行為方式、政治素質等各個層面,但德行是核心、是統帥。德行包括了認識世界與社會的方式和視角以及反思自身的心理探索,是行為的發動力量和規范準則,同時也要求知識的參與和能力的增強。思想為德行提供論證和說明,提供與德行相關的理論問題的整體性探索。沒有了思想,德行修養雖然仍然作為生活的部分內容而存在,但容易淪為外在教化的形式,無法創造性地反思生活和滿足心靈的需要。

《北大修養課》作者李安安君寄來書稿,邀我作序,深感亙古常新之修養話題的重要性,也有感于心中由傳統思想與現代文明交織而來的時代意識,略談一點認識如上。意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以期指正。本書聚焦于民國時代一批與北京大學有關的知識分子群體,古今中西的思潮通過這些北大人而折射出來,展現為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生活畫面,生動體現了兼容并包、自由民主的北大精神?;磉_灑脫、盛情雅量、情深義重、文質彬彬、幽默風趣等修養境界通過作者的描述而躍然紙上。

修養境界是個人成就的標志,在某種意義上是人的本質。以此與諸君共勉。

是為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周廣友 北大哲學博士、助理研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阿坝| 绥化市| 永德县| 柘城县| 深泽县| 扶风县| 平湖市| 延长县| 云阳县| 定陶县| 土默特右旗| 白沙| 西华县| 江油市| 泾源县| 嵊州市| 新邵县| 玉门市| 静宁县| 新民市| 阜阳市| 兴仁县| 乌苏市| 东阳市| 新乡市| 宁陵县| 韶关市| 兰州市| 曲麻莱县| 阳泉市| 库伦旗| 望都县| 皮山县| 犍为县| 益阳市| 雅安市| 宜章县| 榆社县| 彝良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