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知識+智慧

積累的知識越多,成功的希望越大

充實自己的心靈

——洛克菲勒說:“偉大的書籍就像偉大的智慧樹,偉大的心靈之樹,我們將在其中得以重塑。”

對心靈只施以教育的影響還不足以使其成熟、發展,我們還必須對它善加應用,促使它對這些教育的影響產生反應。我們去讀書俱樂部、去聽課、看戲、聽演講,只能獲取一層薄薄的文化外衣,而它除了能給我們在聚會時增加一些談論的資本之外,并不會帶來較深遠的目的或成果。

知識的存在只能有一個具體的理由,那就是促進心靈的成長。而心靈的成長則是善加運用的結果。

成熟的心靈,完善的人格,逐步獲得的通達和成就感,與個人社會人格的所有較高能力相組合,從而獲得獵取廣泛知識的興趣以及感情上的愉悅……這些則是自我改善的各個階段,以及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

《紐約時報》于1956年2月刊登了一篇對依薩克·普萊斯勒的專訪:白天,普萊斯勒先生在一家百貨公司做售貨員,他利用四年晚上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夜校教育,而后又進入布魯克林學院夜校繼續攻讀大學課程,然后他又開始研讀法律。在他大學一年級時寫的一篇名為《快樂是什么?》的作文中,普萊斯勒先生寫道:

“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取得高中文憑,進入大學,然后做一名期待已久的律師。”

“我內心的快樂隨著期待的臨近而增加著,依照我的努力程度,大學要在五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而法律學院的學習則又需要五年。”

在任何年輕人看來,這的確是個充滿抱負的計劃。然而依薩克·普萊斯勒進入大學的時間卻是在他60歲生日后。他知道,對于一個成熟的人來說,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教育必須有一套正規的課程,但它不應該局限于校園之內。

勞倫斯·洛威爾博士——哈佛大學前校長就曾說過,任何大學教育或教育培訓制度教給我們的只是如何幫助自己,而我們自己則必須學會如何教育自己。教育是一種漫長的過程,它貫穿成長的全過程,它是一種心靈所需的自發運動,是一種擴充心靈發展的過程。

只要我們懂得了這些,不管我們身處生命中的哪個年齡段,都可以追求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的人生樂趣。而培養晚年仍樂于繼續汲取知識的熱情,則是人生中最好的投資。

美國人最喜歡的新聞評論播報員洛威爾·托馬斯博士,是我最喜歡、最敬佩的人。他睿智、喜好鉆研,有著淵博的文化修養,而且涉獵范圍很廣。晚年時,雖然他的身體已經衰老不堪,可心靈依然敏銳如年輕時一般。諾門·文森·皮爾博士就曾談到去拜訪晚年的托馬斯博士的事。兩人見面寒暄后,托馬斯博士就問起了皮爾博士對亨利八世的看法,并且說自己近段時間一直很關注這位君王,還認為,歷史學家對亨利八世的評說有些不公正,并且向皮爾博士道出了自己對亨利八世的看法。這使皮爾博士十分驚訝:一個年邁的老人在病房中依然任心靈隨處游弋,并且穿梭了好幾個世紀。

我們機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心靈,我們要經常滋養并妥善運用它,這樣才能促進它自然成長;如果我們懶于滋養而又對其缺乏運用,則會令它因發育不良而萎縮。

讀書,快速成長的捷徑

——洛克菲勒說:“知識是外在的,是我們對所見事物的認識;智慧則是內涵的,是我們對無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備,你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的創始人和羅德獎金新澤西委員會的主席喬治·蓋洛普曾說過:“學習是一種持續一生、不能停頓的過程,可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在取得文憑后就停止了學習。”

其實,大學為我們提供的只不過是學習研究的時間和場所,而有待我們自己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如果我們想要快速成長起來,早日在社會上立足,那就得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真正意義。當然,那些沒有機會上大學的人,如果他們也希望完善自我,那么他們可以選擇自修。

赫伯特·莫瑞生——英國工黨的杰出領袖曾談起自己得到的最好的忠告。

那時,他才15歲,在一家雜貨店當小工。一個街頭的骨相師給他摸過骨后,問他平日都看什么書,他回答說大部分是看那些書報攤上一個硬幣一本的那種恐怖的謀殺案小說或短篇故事。

骨相師說:“雖然看這些無聊的書比不看書要好,但我覺得你很聰明,應該看些歷史、傳記方面的書。你可以憑自己的愛好去選擇書看,不過你要養成一個嚴肅的閱讀習慣。”

正是這位骨相師的話使莫瑞生的人生有了轉折。他知道了即使只有小學文化,也一樣能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從那以后,圖書館成了他經常光顧的地方,終于有一天,他進入了英國下議院。后來他說:“以前我每天都把時間浪費在聽廣播、看電視上了,但是與一本好書相比,這些節目都是微不足道的。”

書籍能使我們穿越時間、空間,去和世界上的偉人對話,與偉大的心靈溝通,使我們遨游在心靈所創造出來的世界里。書籍能使我們博學、睿智,任何我們渴望學習和知道的東西,都可以在書本中找到。

“文學經驗是人類生活中最具深遠影響,最能塑造心靈的重要事件。它可以通過聚會、說書人使文化繁衍生息;它可以使我們在幾千年后仍可以接受柏拉圖和耶穌的教導;它可以把心靈和時間緊密結合起來,使我們有能力管理和控制宇宙;它既可以像‘善’這個概念一樣抽象,卻又可以如門閂一樣精確實用;它是人類通往高尚優雅境界的黃金之路。”新澤西州布魯菲爾的初中教師兼閱讀專家弗蘭克·詹寧斯如是說。

是啊,書是人類精神的奇葩,是人類智慧、愿望和抱負的結晶。也許我們有機會認識和我們同處一個時代的偉人,但你若想了解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讀他們的書籍。我們奢望著能與偉大的心靈交談,比如能跟蘇格拉底一塊兒散步或與雪萊一起做夢,和蕭伯納進行辯論或與馬克·吐溫一起開懷大笑……你知道嗎,只要你還活著,只要你走進任何一家圖書館,你的夢想就會成真。

人類一生下來就限于宇宙中的一個狹小空間里。雖然我們能活60年、70年,甚至90年、100年,可是這些時間與永恒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我們再把自己封閉起來,遠離書籍、拋開對知識的渴求,那么我們注定只能原地踏步,無法到達理想的彼岸。

書籍能讓我們感受到鮮活的人類經驗。通過書籍,我們可以知道羅馬十二大帝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倫敦在瘟疫流行時期處于什么樣的狀況。

俄國曾經是一塊多么神奇的土地,可是通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在他們作品中的描述,我們卻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逐漸從內部腐爛的國家。憑借手中的筆,這些不朽的藝術家們記錄的腐敗的種子最后終于結出了美麗的革命花朵。正是通過他們的偉大作品,我們找到了可供現在借鑒的有價值的東西。

威爾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敢保證威爾斯的身體或他這個人會永垂不朽,但我敢斷言思想、知識和意志的成長卻是個永不間斷的過程。”讓我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閱讀上!相信吧,時間會把書籍中的垃圾淘汰,為我們留下人類思想和經驗的精華。真正的好書是經得起時間和空間考驗的,而且歷久彌新,這是某些暢銷書所不能比擬的。

泰迪·羅斯福向來就不喜歡被評為“本周暢銷書”的書,他曾這樣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寧可看曾經是‘前年暢銷書’的書。現在仍然有人在讀前年的書,那則說明這是一本值得讀的好書,對于那些只能作為‘本周暢銷書’的書,我想它的最終去處只能是垃圾桶。”

讀《戰爭與和平》這種經典小說誠然會比讀一本新小說花的時間多,然而它會融入你的生命,陪伴你一生,并讓你因此受益。當然,我并不是盲目地夸大經典小說對我們所起的作用,但你的心靈會一天一天成熟,你的精神會自然而然地影響你的后代,到你老了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自己并沒有虛度此生。

學無止境,不要虛度光陰

——洛克菲勒說:“積累的知識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非常喜歡學習,于是便離開家鄉四處拜訪名師,希望能得道。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小和尚終于找到了一位高僧,并懇求高僧收他為徒。高僧見他一片誠心,又天資聰慧,于是就答應收他為徒。

小和尚喜出望外,拜師后就刻苦學習。兩年后,小和尚學到了很多東西,便日益驕傲起來,自以為得到了師父的真傳,便不想繼續跟著師父參禪拜佛了。于是就向師父辭行,要求下山去。

高僧很清楚小和尚的心思,并沒有阻止他下山,而是微笑著對小和尚說:“你去拿來一個缽子,然后往里面裝一些石塊,直到裝滿為止。”

小和尚按照高僧的吩咐,很快就把缽子裝滿了。這時,高僧便問道:“你覺得缽子裝滿了嗎?”

小和尚頗為得意地回答:“滿了啊,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了。”高僧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冷靜地走過來抓了一把礫石放進去,然后晃了晃缽子,礫石一會兒就不見了。高僧望著小和尚又問道:“滿了嗎?”小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便低著頭,紅著臉回答道:“好像還沒有。”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抓起一把沙子放了進去,晃了晃缽子,沙子又不見了。高僧又問道:“滿了嗎?”

小和尚慚愧地說道:“只是看上去滿了,可是好像還能裝下很多東西。”高僧仍然沒說什么,只是取來一只杯子,讓小和尚往缽子里面倒水。小和尚倒了一點水就見杯子滿了,于是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卻在旁邊說道:“不要停,繼續倒。”小和尚一個勁地倒,缽子里倒滿了水后,而多余的水都溢了出來。這時,高僧才說道:“停下吧!現在你看看滿了還能裝得下別的東西嗎?”小和尚明白了師父的一片苦心,便向師父請求道:“對不起,請你原諒我的無知。”

上面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們應該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然而,年輕的我們更多的卻像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樣,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學到了很多知識,就不必再學了。這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許多大學生認為,只要大學一畢業,就以為自己完成了學業,就不用再學習了。因此,走入社會后,他們就將課本丟棄在了某個角落,從而喪失了上進心。

知識是生活的指南,而學習知識就像鉆探石油一樣,鉆得越深,越能找到知識的精髓。很多同學畢業后都有這樣一種感觸:大學畢業后的前兩年,同學們聚在一起時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然而,五年后再聚在一起時,每個人都有一些變化,那些在社會上不斷學習的人更能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從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那些不斷進取的人,只用學校里學來的知識,結果自然就落伍了。

李開復對此深有感觸,他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說:“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每五年里發展出來的新技術可能就會淘汰過去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里積累的技術。所以,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堅持終身學習,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這樣,才能在這個生理壽命逐漸延長、知識壽命日益縮短的社會里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

其實,社會也是一所大學。一個人在進入社會之后,更應該學習,不僅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還應該向他人學習工作經驗、學習別人的優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取得進步,才能更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工作的過程中,李開復常常虛心地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工作經驗,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

李開復在蘋果工作時,不僅得到了上司的認可,還得到了同事們的支持。1992年,李開復便榮升為語音識別小組經理。然而,他當時并沒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經驗,不僅要管理與他年齡相仿的工程師,還要管理資歷比他深得多的“老蘋果人”。

可是,這位“老蘋果人”并不服從李開復的管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僅不按時完成工作任務,還故意反對李開復的決策。李開復不愿意與任何一個同事發生沖突,只好一忍再忍。然而,部門的某項指標卻經常完不成,李開復為此感到頭疼不已。

經過苦苦思索,他最終決定向他的mentor(蘋果公司為每個中層管理人員配備的“管理導師”)佛瑞德·福斯請教經驗。佛瑞德·福斯聽了他的訴說后,便語重心長地說道:“開復,作為管理者,你的性格過于軟弱。當你需要作正確選擇的時候,你需要拿起手里的武器。做經理,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決心。我命令你,一個月之內,把這個人開除。”

李開復聽取了佛瑞德·福斯的建議,開始試著以堅定、嚴厲的態度來對待這位老員工。后來,當那位老員工在會議上故意提出反對意見時,李開復就正面地告訴他,90%以上的人都贊成這個觀點,因此沒有再討論的必要了。當他漫不經心地工作時,李開復就提出嚴厲的警告。另外,還給他明確了工作目標,當他完不成目標時,李開復就會及時提醒他……一個月以后,那位老員工發現李開復并不好惹,也知道在蘋果不好混。于是就另謀出路,離開了蘋果。

李開復用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告誡我們:進入社會后更要努力學習,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多向他人學習。回顧故事,試想一下,如果李開復當時沒有虛心地向佛瑞德·福斯請教,那么他還能當好一個經理嗎?還能管理好自己的下屬嗎?正是佛瑞德·福斯合理的建議,李開復才領悟了管理的精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年時期的學習時間是最寶貴的。即使你已經大學畢業,而且已經進入社會,也應該多分配一些時間來學習,多積累一些知識。這樣,才不至于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才能更有希望獲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大安市| 时尚| 敦化市| 湘西| 古蔺县| 五台县| 淳化县| 宿迁市| 柳江县| 中西区| 若尔盖县| 临江市| 元谋县| 基隆市| 普陀区| 博兴县| 嘉义县| 蓝田县| 达日县| 承德市| 阳谷县| 繁昌县| 若羌县| 秀山| 剑川县| 增城市| 肥城市| 巨野县| 含山县| 南皮县| 秦安县| 桂东县| 土默特右旗| 洞头县| SHOW| 莱州市| 肇东市| 北安市| 措美县| 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