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享受工作,進行有建設性的爭吵
- 幸運是設計出來的:洛克菲勒送給年輕人的禮物
- 東隅
- 11345字
- 2016-09-23 16:06:07
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
找一份適合你的工作
——洛克菲勒說:“我從未嘗過失業的滋味,這并非我運氣,而在于我從不把工作視為毫無樂趣的苦役,并能從工作中找到無限的快。”
以下內容,是為那些還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輕人而寫的。如果你屬于這種情況,請仔細閱讀,因為,它將會對你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能會決定和改變你的一生,將會對你未來的幸福、收入和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項決定,也許可以成就你,也可能會毀掉你。它到底是什么呢?
你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謀生?做一個農民、郵差、科學家、森林管理員、速記員、獸醫、大學教授,或是干脆擺一個小吃攤?
在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時,大多數人都像在賭博。哈瑞·愛默生·福斯狄克在他的《透視的力量》一書中說:“每一個男孩在面臨如何度過假期的選擇時,都是一個賭徒。他是用自己的青春做賭注。”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降低各種選擇的賭博性呢?首先,要努力尋找自己喜歡從事的工作。
輪胎制造商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長是大衛·古里奇,當有人問他:“一個人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說:“熱愛你的工作。當你熱愛自己的工作時,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你也覺得像玩游戲時一樣興致勃勃。”
在這方面,愛迪生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這位沒上幾天學的報童,后來卻促進了全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幾乎每天,他都在實驗室認認真真地工作18個小時,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在那里。可他從來不覺得辛苦,他說:“我從未虛度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天對我來說都是快樂的。”
有這樣對工作的激情,難怪他能取得這樣重大的成就!查理斯·史茲韋伯也曾說過:“每個從事著自己所熱愛的工作的人,都終會取得成功。”找一份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也許對此你有些茫然,什么樣的工作才是自己所熱愛的呢?
現任美國家庭產品公司工業關系副總裁的卡爾夫人,曾經為杜邦公司雇用過數千名員工。她說:“從我的觀點看,世上最大的悲劇就是,太多的年輕人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想想看,一個人在工作中除了賺到薪水,其他一無所獲,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也是如此,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了解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一開始時雄心勃勃,有著許多夢想;但是,若在30歲之后依然一事無成,就會變得沮喪、頹廢,甚至對生活漠不關心。
而且,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也很重要。霍金斯醫院的雷蒙教授曾配合幾家保險公司進行了一項有關長壽的調查,在影響壽命的眾多因素中,他將“適合的職業”放在了首位。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也曾說過:“祝福那些找到心愛工作的人,他們已經不需要別人的祝福了。”
在招聘人才方面,索柯尼石油公司的人事經理保羅·波恩頓非常有經驗。在過去的20年中,保羅曾面試過75000名應聘者,他還出版過一本叫作《獲得好工作的6種方法》的書。
朋友問他:“現在的年輕人在求職時,最常犯的錯誤是什么?”
“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他說,“這多讓人驚訝啊,你想想看,他們寧可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購買一件穿幾年就會扔掉的衣服上,卻不愿多動心思考慮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這多奇怪啊,要知道,一個人從事的工作將會影響他的一生和幸福啊。”
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呢?也許,我們可以咨詢一下“職業指導”。但請注意,他們可能會幫到你,也可能會害了你,這完全取決于職業輔導員的能力和素質。這個有著光明前景的新興行業,才剛剛起步,還遠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
在這些職業咨詢機構,你可以接受職業測驗并獲得他們的指導意見。但請記住,最終作出選擇的應該是你,而且只能是你。職業輔導員的建議并非絕對正確,他們彼此之間的意見也常常發生沖突,有時甚至會出現荒唐的錯誤。
有一次,一名職業輔導員建議一個學生去做一名作家,理由是她的詞匯量豐富。這也太可笑了吧,當一名作家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要想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傳達給讀者,僅有豐富的詞匯遠遠不夠,它更需要思想、經驗和激情。如果這個女孩接受了這個輔導員的建議,結果只會是:一個極有天分的速記員,變成了一個沮喪的準作家。
我必須再次強調,那些職業輔導專家包括成功人士在內,并不是絕對可靠的。因此,你應該多找幾家咨詢,然后用常識來判斷他們的意見。
讀到這里,也許你會有點奇怪,為什么我總是說這些讓人擔心的話題呢?但是,如果你知道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憂慮和沮喪都與不合適的工作有關,你就不會覺得奇怪了。如果你不信,可以向你的父親、鄰居和老板咨詢一番。著名的學者約翰·米勒曾說過:“工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是‘社會最大的損失之一’。”我想,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也許正是那些對自己的日常工作極為厭惡,把工作當成毫無樂趣的苦役的“產業工人”。
選你所愛的工作,愛你所選的工作
——洛克菲勒說:“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職場并不了解,他們憑一時的興趣走進了一家公司工作。然而,工作一段時間以后,他發現這份工作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神圣。于是,便整天抱怨自己的工作與專業不對口,工作也枯燥、乏味,薪水僅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天都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終于忍無可忍時,他們便三天兩頭地換工作,理由當然是“我不喜歡,干得沒勁”。
如今,大學畢業生頻繁換工作這一現象非常普遍。雖然每個畢業生都想找自己喜歡且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可是,由于沒有工作經驗、沒有受到機遇的青睞等因素限制,很難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很多年輕人為了養活自己,憑著一時的沖動便去上班了。如此一來,抱怨就在所難免了。其實,抱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于事無補,不如從這份工作中找到樂趣,愛自己所選的工作。下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薩姆爾·沃克萊剛從事旋車工,他很討厭這份工作。每天只要一望見那滿滿的一車螺絲釘,他的眉頭就不由自主地皺了起來,憂傷地想道:“螺絲釘!螺絲釘!螺絲釘……自己的這一生是否都要消磨在旋釘子這件瑣事上?哎!憑我的能力,我什么工作不能做,為什么偏偏要做旋釘子的工作呢?就算我努力地把這一車螺絲釘旋完,但旋完后,馬上又會有同樣的一堆釘子出現在我眼前,我又要不停地旋。旋啊,旋啊……每天都這樣重復地旋,何時才是一個頭啊!”
不管怎么想,薩姆爾·沃克萊都想不通。荷維德在第二架旋車上工作,他見到薩姆爾·沃克萊那憂郁的神情后,深有同感,他也很厭倦這份工作。于是,便說道:“我跟你一樣十分討厭這份工作,可是,能怎么辦呢?去找領導說:‘讓我們做這種簡單機械的體力工作簡直就是大材小用,申請得到另外一份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不用想就知道領導聽到這些話,一定會看不起我們。或者,我們索性辭職不干了,重新去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可是,這畢竟是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工作啊!我們怎么能輕易放棄呢?”
薩姆爾·沃克萊聽了很苦惱地問道:“難道我們就找不出別的什么方法來改變這種討厭的工作嗎?不,肯定不可能,一定會有辦法的,只要我們肯動腦子去思考。”
就在這時,薩姆爾腦海中突然涌現出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把這種單調無味的工作轉變成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把它變成一種游戲,那么工作起來就會感到很快樂了。于是,他立即說道:“荷維德,我們來進行一場比賽吧!你在你的旋機上磨釘子。然后,我再把它們旋成一定的尺寸。我們現在就來比一比,看誰做得快。過一會兒,如果你磨釘子磨煩了,那么我們再換著做。”
荷維德雖然不知道原因,但他也覺得這樣做肯定很有趣。于是,便同意了。因此,兩個人的比賽便開始了。
果然,工作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煩悶了。他們的工作效率也明顯得到提高。沒過多久,領導便給他們調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后來,年輕的薩姆爾·沃克萊便成了鮑爾文火車制造廠的廠長。
面對自己討厭的工作,薩姆爾·沃克萊與現在年輕人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他并沒有緊緊地咬著牙根,就如受酷刑一樣去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沒有選擇放棄這份枯燥乏味的工作,而是巧妙地把工作當成了一種游戲,并且饒有興趣地做了起來。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后來成為鮑爾文火車制造廠的廠長。
所謂“干一行,愛一行”,上面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在職場中,當我們無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得不去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時,其實,我們可以像薩姆爾·沃克萊一樣,在工作中尋找“羅曼蒂克”。
微軟精英李開復說:“除了‘選你所愛’,大家也不妨試試‘愛你所選’。”毫無疑問,李開復的觀點與上面的故事所闡述的道理不謀而合,而“愛你所選”則來自于李開復的成長經驗,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
上大學時,李開復是一個內向、羞澀、恐懼的學生,他不喜歡跟人溝通,更不喜歡進行任何演講。
在一次暑假打工中,李開復為賓夕法尼亞州60個最聰明的高中生教授計算機課程。他一直認為自己教得非常成功,可是,在暑假結束時,他卻意外地發現許多學生都認為他的課程太枯燥了,學生們一點學習興趣也沒有。
那一刻,李開復才發現自己的演講力與溝通力是如此地差,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根本不適合當老師。可是,可以不當老師,但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與人溝通啊。就在這時,李開復想起了哲學家伯里克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有思想,但是不能表達的人,如同自己沒有思想。”剎那間,李開復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人。他忍無可忍,終于決定突破自己的瓶頸,直擊軟肋。
于是,李開復便向系里一些知名的教授請教: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演講者?有的勸道:“不要做你沒有興趣的演講。”有的有針對性地建議:“如果你害怕,就看坐在最遠處的觀眾的頭頂,因為他們分不清你在看哪里。”……
李開復接受了他們的建議,便立即實行起來。然而,理論與實踐總有很長的距離。盡管如此,他仍然不怕困難,爭取各種演講的機會,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當他反復練習一段時間后,他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獲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慢慢地,李開復喜歡上了演講。如今,他常常去各大高校演講,每年至少25場。面對那一雙雙熱切的眼神時,李開復熱情洋溢地為他們解惑。那一刻,他知道當年那個羞澀的自己已不復存在。
李開復能夠在大學生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離不開他的演講口才。倘若他不能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那么他肯定不能為大學生解惑,不能為他們指明前進的道路,更不能贏得他們的信服。而他演講成功是因為他戰勝了自己,成功地培養了演講興趣。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你們無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時,不妨認清現實,愛自己所選。假如我們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頻繁地換工作,那么我們就會在頻繁跳槽中荒廢大好時光。所以,就現實而論,我們應該理智一些,努力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樂趣,慢慢去適應它,并認清這份工作的優點,最終喜歡上這份工作,并樂此不疲地進行工作,從而在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因此,我們不必拘泥于興趣,而去生硬地衡量工作。“愛你所選,努力地去培養興趣。”這樣,我們就很可能從一份并不喜歡的工作中找到樂趣。
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社會里,有的人“愛一行,干一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有的人堅持“干一行,愛一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在不能找到自己所愛的工作時,不妨認清現實,愛自己所選的工作。
強大的責任感
——洛克菲勒說:“沒有一件事像個人的責任感一樣,可以激發并強化做事的能力。”
“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曾說過:“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處于最高的位置。”
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農民有“種好田、多打糧”的責任,員工有“講技術、創效率”的責任,醫生有救死扶傷的責任,教師有教書育人的責任。除了對社會、工作的責任,我們還要有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的責任。
里根11歲那一年,在一次課間玩耍時,跟幾個同學一起踢足球。不料,只聽見“砰”的一聲,足球打碎了一位老師家里的窗戶。那位老師非常生氣,要求里根賠償12.5美元。
一個小學生哪有這么多錢。因此,里根只好哭喪著臉,回到家中,尋求父親的幫助。父親聽了,很慈祥地說道:“你打碎了老師家的玻璃,是應該賠償人家。”
“可是,我沒錢怎么賠償啊?”里根快哭出聲來。
父親說道:“沒關系,你沒有錢,我可以借給你。不過,你必須在短時間內把這些錢還給我!你自己做的事必須自己負責。”
就這樣,里根借父親的錢賠償了老師家里的窗戶。后來,為了還清父親12.5美元的債務,他利用業余時間去餐廳打工,在回家的路上,他還撿一些廢品來賣。通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湊夠了12.5美元。對于一個11歲的男孩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但里根依然通過自己的雙手彌補了自己的過錯。在攢錢的這個過程中,里根終于明白了什么叫責任心。
里根長大后能成為總統,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責任感。假如里根是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那么誰也不放心將一個泱泱大國交給他打理。而他的這種責任感正是源于父親小時候對他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比爾·蓋茨深有同感,他經常對微軟員工說:“一個員工可以不偉大,但是不能沒有責任心。”這也是微軟之所以能稱霸全球的核心理念。所以,他們在招聘員工時,非常注重員工的責任心。
有一次,微軟公司招聘一位高級管理人員,破格采取了另一種面試方法。前來應聘的人絡繹不絕,他們有的管理經驗豐富,有的精明干練,有的足智多謀。可是,他們一個也沒有面試成功。
其實,微軟公司這次招聘只有一道面試題,那就是要求面試者談談對責任的理解。然而,如此簡單的問題卻難倒了一批又一批面試者,一個也沒有被錄取。
面試者都疑惑不解,便問面試官鮑爾默:“這是為什么?”
鮑爾默嘆了一口氣說道:“我們也很遺憾,我們雖然非常欣賞各位的才華,你們分析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語言簡潔暢達,令我們感到很滿意。但是,我們這次面試不是一道題,而是兩道題,遺憾的是,另外的一道你們都沒有回答。”
所有面試者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說道:“還有一道題?”
“對,還有一道題。你們看到躺在門邊的那個笤帚了嗎?你們有的人從上面跨過去,有的甚至往旁邊踢了一下,有的甚至還踩了它一腳,但沒有一個人將它扶起來。”
大家聽了鮑爾默的話,齊刷刷地望向門邊的那個笤帚。過了一會兒,鮑爾默又說道:“對責任的深刻理解遠不如做一件有責任的小事,后者更能顯現出你的責任感。”
一個人的責任感并不是僅僅體現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體現在每一件小事中。如果一個人連小事都不愿負責任,那么又怎么能擔當大事呢?上面的面試題正是以小見大,通過觀察一個人是否對小事負責的態度來測試他的責任感。
微軟公司正是將責任感作為核心理念,所以,微軟的每一位員工才能將“讓人人用上最優秀的軟件”作為自己的責任,并深信自己一定能肩負這個崇高的使命。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微軟的每一位員工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兢兢業業,最大限度地付出自己的心血與熱情。
其實,任何一家公司都十分注重員工是否擁有責任心。因為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員工是不會成為優秀員工的,更不可能為公司創造價值。
責任心是一個員工立足職場的根本,每一位員工都有責任與義務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即使你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職員,但只要你努力地將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盡職盡責,那么你就是老板最需要的員工,最終會得到老板的重視。
《蜘蛛俠》中有一句話,“能力多大,責任有多大”。而我要說,“責任多大,能力有多大”。任何時候,你都不要吝嗇說:“這是我該負的責任!”且應進一步把這句話作為一種對待事情的習慣用語,無論對家人、對工作、對社會都應如此。由于強大的責任感,你將更加成熟。在別人眼里,“負責”將會成為你的一個特征詞,成為你“個人魅力”里的一個重要部分。
洛克菲勒說過:“沒有一件事像個人的責任感一樣,可以激發并強化做事的能力。”當你擁有了更多的職責,并且很好地完成了它時,你就奠定了不斷攀登的臺階;當你擁有了“負責”的砥礪,得到了負更多責任的能力與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時,你將可能成為承擔更大責任的人。
薪水是次要的
——洛克菲勒說:“我們勞苦的最高報酬,不在于我們所獲得的,而在于我們因此成為什么。”
進入職場中,我們很多年輕人都抱著為老板打工的心態來工作,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在為薪水而工作,為別人而工作,為公司而加班,為領導而拼命。如果有這樣的心態,那么就大錯特錯了。抱著這種心態工作,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
其實,我們勞苦的最高報酬,不在于我們所獲得的,而在于我們因此成為什么。只要對自己的工作目的有了這一正確的認識,我們就會明白為自己工作的道理,就能以飽滿的熱情去努力工作,就能真正地用心做事,就能為公司創造價值。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明明是為公司創造價值,為什么是為自己工作?”因為我們在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同時,鍛煉了自己的工作能力,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變成了一個有用之人。
是的,沒有人能給我們能力,也沒有人能搶走我們的能力。一旦我們擁有了某種能力,它將忠實地伴隨我們度過一生,不離不棄。
微軟精英張亞勤之所以開創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開始就正確認識到了工作的目的,懂得為自己工作的道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
1989年,23歲的張亞勤獲得了喬治·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在比克赫爾茨教授的推薦下,張亞勤進入了一家研究院。這是張亞勤的第一份工作,張亞勤很珍惜這次機會,認為自己只要辛苦付出、多想多干,總會收獲成果。畢竟,論文和產品是最好的申請專利。因此,他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每半個月就把研究報告和成果交給領導。
工作三個月后,張亞勤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當他很興奮地把自己辛苦做出來的東西交給領導時,領導翻了翻,就讓他回去等消息。
過了幾天,張亞勤被領導請進了辦公室。這位領導看上去精明能干,說話不緊不慢。他首先客氣地問張亞勤在研究院工作如何,是否適應工作環境。寒暄了好一陣,他才慢悠悠地把張亞勤的研究報告拿出來,稱贊道:“亞勤,你的研究很精彩,報告也做得非常漂亮!”
張亞勤本想謙虛地說點什么。沒想到,領導卻話鋒一轉說道:“可是,你能不能慢點呢?”張亞勤不明所以,瞪大眼睛望著領導。
領導接著解釋道:“你現在的工作效率給其他同事太大壓力了,已經有人向我反映因為你的原因,自己被分派的工作太多,有點承受不起。”
張亞勤恍然大悟,原來他一直埋頭工作,絲毫沒有注意到同事們的感受。他更不知道這里的同事都很閑散,跟他的拼命工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無形中,給他人帶來了壓力。
張亞勤已記不清自己是怎么從領導的辦公室走出來的。在后來的工作中,他總是帶著幾分無奈。盡管如此,他深知為自己工作的道理,需要借助公司這個平臺來成就自己。因此,他并沒有因為心理的不快離開這家研究院。
選擇留下來的張亞勤并沒有被同化,他一如既往快馬加鞭地搞研究,自己給自己訂立了一個研究計劃,圈定了一系列項目課題,一個接一個地往下做,只是大大降低了報告的頻率。
假如張亞勤對工作沒有正確的認識,也認為自己是為老板或者領導而工作,那么不需要他人提醒,早已經被其他同事同化了。那么,昔日的神童也許就被淹沒了,我們今天也不會知道世間有一個叫張亞勤的人。
因此,張亞勤基于自己的工作經驗,得出這樣的結論:“年輕人要更多地學會為自己工作,不要等著別人安排工作給你,也不要老算計自己這么努力,是不是讓公司太占便宜,自己太吃虧了。要記得你的一切努力,都會在未來得到公正的回報。”
是的,當我們提高了工作能力,那么不管在哪家公司,我們都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說出的話才有分量。
所以,靜下心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吧!學會為自己工作,在認真工作的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體會到很多別人體會不到的樂趣。而它們將成為你一生的財富。
不斷尋找最好的方法
——洛克菲勒說:“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找到一種最好的方法。”
某跨國公司的標語牌寫著這樣一段話:“假如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假如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假如你兩樣都不貢獻,請你離開公司。”事實上,成大事者和平庸之人的本質區別,就是能否理性對待困難,能否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工作中遇到問題,假如你只是在唉聲嘆氣、怨天尤人,自然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假如你善于帶著思考做事,開動腦筋,你就會收獲更多。
同樣一項工作任務,有的員工可以非常輕松地完成,而有的員工還沒有開始就時不時地出現一些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個人能力高低,還在于有沒有用心工作,用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夏洛特和露西同時受雇于一家餐館,開始時大家都一樣,從店員干起。可不久夏洛特就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而露西卻像被人遺忘了似的,還是一個普通服務生。
她們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呢?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做服務生的時候,夏洛特與露西每天接待的顧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結算的時候,夏洛特總是比露西多賺百十來元錢,而且一直都是如此。
原來,每當有顧客上門的時候,露西總是微笑著迎上前,盛一碗湯,問道:“加不加雞蛋?”客人說加,露西就給客人加一個雞蛋。每進來一個人,露西都要問一句:“加不加雞蛋?”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幾乎各占一半。
夏洛特也是微笑著迎上前,盛上一碗湯,問道:“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客人笑著說:“加一個。”再進來一個顧客,同樣問一句:“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愛吃雞蛋的人說加兩個,不愛吃的人就說加一個,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就這樣,一天下來,夏洛特的業績自然要比露西好一些。
在工作過程中,多動腦筋、勤于思考,善用大腦工作的員工往往工作績效更為出眾,自然也更受企業歡迎。
一般來說,企業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員工,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能力、性格也是千差萬別。經過長時間觀察,心理學家將員工分為以下三類。
1.機械型員工。
有一做一,機械地按領導的具體指示一步步做事。面對這樣的員工,就如同面對一臺機器,領導要將工作步驟像寫程序一樣,詳細地布置給他,否則他很難順利完成任務。
2.智能型員工。
這類員工會主動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應用于工作中,以此彌補領導在專業方面的不足,同時還能夠為領導提供某些專業方面的合理化建議,就像領導的智囊團。
3.智慧型員工。
這樣的員工懂得系統地思考問題,將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并用于工作。他們不僅是用頭腦工作的員工,也是企業最需要的員工。
在平常的工作崗位上,能否主動運用智慧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是一個員工是否有能力的表現。優秀員工總是運用智慧工作,他們會先分析工作的具體情況,然后看該怎么做,在工作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總是能夠想方設法解決。
在某牙膏公司,老板問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牙膏的銷量?”
有人提議:“多做廣告!”老總皺著眉頭。
“多送小禮品。”老板搖搖頭。
“不如降價吧,或者買一送一。”
“都是虧本買賣。”老板煩躁地擺擺手。
“把牙膏口的直徑增大1毫米。”角落里響起一個聲音。
老板眼前一亮,說道:“就是它了!”
這個方法很聰明,牙膏口直徑增大,使用者就在不知不覺中多消耗了牙膏,銷量自然也就被帶動起來了。我們一定要努力做一個智慧型員工,因為只有在工作中經受住困難和挫折的考驗,才能成為公司發展的頂梁柱、老板的左右手,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發展前景。
職場上,很多人苦惱自己面對工作中的難題毫無解決之道,其實,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你的創意來源。牛頓說過:“仔細地觀察生活,從中會發現很多奧秘。”只要你愿意去找,就有機會找到更好的方法,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找到一種最好的方法。
對同事不要心存偏見
——洛克菲勒說:“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來的,而是爭吵的結果。”
小約翰銷售部下屬的業務主管維奇,跟小約翰發生了沖突而辭職不干了,小約翰擔心父親會責怪自己,所以沒有告訴他這件事。
這一天,洛克菲勒突發奇想要去公司看看。
“對了,”洛克菲勒問了一句,“怎么沒見到維奇,他不是你這部門的主管嗎?”
“他呀,他一個月前就辭職不干了。”小約翰漫不經心地回答。
“真的?”洛克菲勒顯得很吃驚,“為什么?”
“他不想做了啊!就是這樣。”
洛克菲勒坐了下來:“約翰,我是認真地問你的,希望你能嚴肅地回答我的問題。培養一個職員直至他們能上崗工作,得花費不少資金。若是不斷辭退剛剛訓練完畢的職員,那么公司的利益就會被訓練職員這一項所占去。為了維護部下的士氣,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氣氛,也是必要的條件之一。”
“爸爸,我沒想到你的反應會這么強烈。那天,我提出了一個計劃方案,維奇當然又要反對,自從我接管銷售的工作,成為他的頂頭上司以來,我每提一個方案,都會無一例外地遭到他的反對。這次他又故技重施,我再也忍不下去了,就同他吵了起來。當時我們兩人都很激動。兩天以后,他交了辭職報告就走了。”小約翰聳聳肩說,“就是這樣。”
“約翰,我認為在這件事上,你的處理不夠慎重。維奇在我們公司做了13年,他忠于職守,是一位勤奮刻苦的職員。這一點誰都沒有懷疑過。”
“可是,爸爸,一直以來,他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一條暗藏的毒蛇,準備隨時隨地乘人不備咬上一口。”
“噢,約翰,我沒想到你竟會對他有這種印象,在我直接管理公司的銷售部門時,他雖然有些方面有點古怪,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員。或許是他的奇怪的脾氣使你很反感,造成了反目為仇的原因吧!”
“在企業運行過程中,在對待下屬員工時,千萬要記住,不管你喜歡他的個性也好,不喜歡也好,也不管他個性乖戾、孤僻也好,溫順、柔和也好,都不必過多地考慮,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工作業績及工作態度上。而一個職員一天一次還是一千次擤鼻涕都不成問題,只要不是給他人造成麻煩的、令人不快的,或者是特別古怪的脾氣,都不應成為辭退他的理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不少的各式各樣的有時甚至是特別古怪的癖好。”
“維奇先生辭職的理由如果你認真地評價一番的話,會發現受益良多。我只是聽你反映他出格的脾氣,似乎怎么都不能讓你稱心如意。你要知道我們是一個企業,而性格分析是我們的外行,這一點你不可小覷。維奇在我們公司工作了13年,這期間沒有一位其他的職員向我反映過對他的不滿,這一事實應該敦促你不斷反省。”
“可是每次開會,他總是對我提出的意見說長道短,要不就是一臉的不屑,這實在讓我受不了。”小約翰依然耿耿于懷。
“約翰,你不要忘了,一致的意見不見得就是最好。當下屬對你的方案無異議時,并不能認為這項方案就是完美無缺的。在這個時候你切不可沾沾自喜,而應該鼓勵下屬,讓他們敢于提出相反的意見。一個方案——即使是挺不錯的——只有不斷改進補充,才能更上一層樓。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來的,而是爭吵的結果。”
“你我都清楚,維奇是一個真正的恪盡職守的員工,只要花一定的時間,很多性格都可以相互磨合。況且你跟維奇一起工作僅有4個月的時間,也許再過4個月你會對這個人有更多的好感。你就會以不同的觀點評價這個人。”
“對寶貴的有經驗的老員工,你是否以你自己的所為所好作為基準呢?只要偏離了你的標準就看不順眼,那么公司是否有失去他們的可能?這是我心中的一大疑問。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么我就得在你將公司勞力全部解雇之前,提早把你送到精神病醫生那里去。”
“你太夸張了,爸爸,恐怕我還沒有那么嚴重吧!”
“約翰,對于我們這種企業集團來說,經營光芒是燦爛的,還是暗淡的,這完全取決于公司的人才培養與如何使用的問題。從根本上說,經營始于人,也終于人,育人、用人,成為企業家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有必要研究企業家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用人心態。”
“第一,企業家要確立‘公司里沒有不稱職的人’的人才觀,才能在用人上做到人盡其才。第二,企業家在選拔、使用人才時,要樹立公正、民主的心態。第三,企業家在用人上要有‘看人長處、容人短處’的寬宏心態。第四,企業家還要有不避用仇人的用人心態。第五,企業家在用人上還要有感恩的心態,才能在人才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事業興旺發達。”
“總之,約翰,員工是寶貴的資源,不可將他們跟青磚、紅瓦、泥灰等建筑材料等同對待,也不可將他們跟機械設備一樣對待。”
“約翰,”過了一會兒,洛克菲勒說道,“我并不是想干預你的事務,可能我的這一番說教會讓你深感厭倦。”
“當然不會,爸爸,正相反,你這一番話讓我受益匪淺,我想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我會按你的教導去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