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5章 參考文獻
- 第24章 后記:如何識別一本好書
- 第23章 非暴力溝通:用愛和理解打開一切
- 第22章 這書能讓你戒煙:好辦法不需要意志力
- 第21章 向前一步:何時覺醒都不晚
- 第20章 少即是多:找到你的小確幸
第1章 自序
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要吃智慧果。這個時候,人類的命運其實是有轉機的,那就是他倆去跟上帝商量一下,問上帝究竟該不該吃。因為上帝對他們很不錯,而且上帝經常在伊甸園里散步,很容易就能碰上。可這倆孩子為啥就不問呢?各位不要以為這是無聊的猜想,這里面隱含著對人類原罪的認識,因為這是人類犯下的第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在其后不斷地重新上演。這個錯誤就叫作懶惰。
懶惰是原罪?沒錯!懶惰的背后是恐懼——對未知的深深恐懼。甚至連問一問上帝,哪怕被拒絕也沒什么損失的情況下,人類依然會恐懼于面對這個結果。沿著這條懶惰的動力線看下來,知道自己為什么生活得那么按部就班了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然后停止學習!大部分人學習只是為了拿到按部就班的成果,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做,懶得去想。因此,我們人生中最需要克服的阻力就是“慣性”!我在講書時最常用的例子是堵車,明明知道堵車的時候生氣是無濟于事的,我們還是特別缺心眼地生氣,暴躁地按喇叭。為什么?慣性!不用動腦子,按照大部分人、大部分場景的內容設定,此處應該暴躁。不要覺得好笑,我們每個人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慣性設定的程式當中的。上學的時候,讀書是慣性的安排,拿到文憑后不讀書了也是慣性的安排。只有極少部分人愿意停下來想想:為什么一定要遵從慣性的安排?我可不可以不這么懶惰和恐懼?這些人就叫作智者。
佛陀要挑戰的是生老病死的慣性輪回,他思考、苦修、證悟、成佛;孔子挑戰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他周游列國,承上啟下;莊子要擺脫功名利祿的慣性誘惑,齊物、逍遙、超然世外……亞里士多德對宇宙的解釋和界定統治了西方世界兩千年,牛頓突然覺得不對勁,他的思考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宇宙;當人們說出“我們不需要上帝,有牛頓就夠了”的時候,愛因斯坦又用相對論重新設計了宇宙的樣子……我是不是說得太遠了?很多人說:“我只是凡夫俗子,也并不認為自己可以成為牛頓、愛因斯坦,能不能別跟我扯這些沒用的?”(老實講,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心痛。)孩子,你為什么甘愿做一個普通人?明知道生活中有特別多的痛苦還假裝樂觀地奮斗?是誰阻止了你每天超凡入圣的可能性?仔細想想,其實,除了我們為自己設定的慣性柵欄之外,再沒有別的什么東西了!這就是佛教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因,你一旦開始思考慣性這件事,這道柵欄就開始消失了。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讀書、思考、踐行了。你未必要成為影響全世界的偉人,但你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能夠純然成為一個生活中的藝術家和高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于知名度?那只是另一種慣性。學校為我們設定了什么是該學的,什么是不該學的,哪些是要下功夫的,哪些是看看就行的。但只要你問一句為什么,這些設定就會土崩瓦解。有太多人拿了很好的文憑,卻無法應付簡單的家庭生活;有太多人考試很厲害,但做人特別猥瑣;還有人賺到了很多錢卻說自己毫無價值,不想活了……簡單點兒講,就是按照別人安排的知識結構生活,你是無法過上幸福生活的。能不能拿出一點兒力量,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你去圖書館看看,到網上搜一搜,在樊登讀書會里找一找,找高人請教請教,你的知識結構需要你自己設計和打造。在這一點上,我和埃隆·馬斯克的意見一致——不懂就去學。如果你還有一點兒自信的話,學習不丟人,不學還自以為是才丟人。
我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不幸福,想知道怎樣才能幸福。這個問題可能比研究地心引力還要復雜。我沒有苦苦思索到想死的地步,我選擇了讀書。特別幸運,有本書就叫作《幸福的方法》,作者是哈佛大學的本-沙哈爾教授,他在書里告訴我: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多么醍醐灌頂的一句話!我一下子明白了為什么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幸福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煉的!這本薄薄的小書讓我幸福了很多,沒有考試,也不計學分,甚至也不是為了辦讀書會,但這本書帶給我的幸福感受是實實在在并伴隨終生的。
后來,我有了孩子。在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就把能找到的家庭教育的書都買來看了一遍。對我(其實是對我兒子嘟嘟)影響最大的書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和《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那時,我在IBM講授領導力的課程,我發現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管理團隊的領導力方法竟然一模一樣!核心都是尊重和信任,方法都是溝通、傾聽、反映情感、授權、激勵、輔導、反饋……我從當上爸爸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全家的教育專家,就連孩子不肯睡覺我都有辦法搞定。這不是我天生就適合當爸爸,而是因為我相信學習可以解決無助的問題。有很多人在家里喜歡發脾氣,無論對孩子、配偶,還是老人。發脾氣就是懶惰的表現,以為發脾氣可以走捷徑,而且也懶得去學習更有效的方法。看看,又回到原罪了不是?
我真慶幸讀過《論語》,而且對孔子的觀點深信不疑。他說:“不如學!”發脾氣、生悶氣、喝悶酒、找個紅顏知己、離家出走、依靠詩和遠方,這些奇怪的方法都是繞個彎子的懶惰。認認真真地讀書、學習,用學到的知識改變自己、改變社會,壓根兒不需要那么多虛頭巴腦的口號和心靈雞湯。所以,我后來讀了不少能賺錢的書,比如《瘋傳》《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領導課》《指數型組織》《銷售洗腦》《讓大象飛》……還讀了不少讓我成為半個生活專家的書,比如《幸福的婚姻》《親密關系》《母愛的羈絆》《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還有一些書可以讓我冒充半小時的國學專家,比如《梁漱溟先生講孔孟》《王陽明哲學》《僧侶與哲學家》《孟子》《魏晉風華》……后來,我辦了樊登讀書會,成了能用讀書賺很多錢的讀書人。
讀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呢?那得取決于你對生活什么時候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不死,讀書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