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走進庫房,其實他也就是進去轉了下,然后拿了張紙出來,上面寫著這臺筆記本各個配件的價格,他走過來也沒看polo男,直接跟我說:“徐經理,今天幾個客戶提走了,現在就剩兩臺了。”然后他把配置單給polo男:“這款筆記本性價比很高,這么好的配置只要7999元。”
Polo男拿著配置單看了半天,問:“就這一款了嗎?這價格有沒有得降?”
郭浩說:“電腦產品都是廠家出貨定價的,我們都是代理直接銷售,沒還價的。”
Polo男皺著眉頭,對身邊的高中生說:“就要這個?”
高中生很稚嫩,點點頭。
“這錢不是小數目啊,夠給你媽買好幾個月的胰島素了,我們再看看別的。”
高中生又點點頭。
我心想,這是硬件問題——缺錢,看來是解決不了了,郭浩這點看的還是對的,于是我跟polo男說:“我們還有別的款,我再帶你看看。”說著我又讓郭浩去提個別的配置單。
這會功夫,我從polo男這邊了解到,他是市里的維綸廠工人,現在廠里效益越來越差,老婆有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島素,經濟壓力很大,孩子上大學還是借的錢,電腦一定要給孩子買,可是這價格實在太高。
這時郭浩回來了,我拉他到一邊,跟他說了polo男的情況,郭浩一笑:“我知道了,這好解決。”
郭浩拿著配置單給polo男:“師傅,我們有一款老式機,5900,不過我們庫房沒貨了,我幫你問問別的廠家有沒有。”
Polo男很感激。郭浩就拿起電話:“喂,我是郭浩,你們那還有沒有那個老款機型?什么?停產了?行,我知道了。”
郭浩把電話一掛,對polo男說:“師傅,真不好意思,別的廠家也沒有了。”
Polo男這下很糾結,又拿著配置單看了半天,郭浩說:“師傅,這樣吧,孩子上大學不能沒有電腦,我把幾個配件給換掉,換成一般的,性能也是可以的,保證不影響孩子上大學使用,鼠標鍵盤這些我去找點贈品送給你了,也算支持孩子上大學,折算下來6900,省一千塊錢,你看行嗎?”
其實換下的那幾個配件,算算差價我們賺的遠不止一千。Polo男猶豫了一會,看看孩子,說:“行,太謝謝你們了。”
我們這個月的業績考核就這么完成了。
那是在2000年,電腦行業的人應該都清楚,這筆買賣,我們至少賺了3000元,也可能還要多。我當時總譴責自己,雖然電腦行業的價格我沒法掌控,水這么深不是憑我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但這筆單子賣出去并非我愿,我跟郭浩就這個事吵了很久。
十五年過去了,如果現在再問我當年這筆單子怎么處理,我會說:“賣給他。”
我跟郭浩之所以配合如此之契合,是因為我們倆分別具備了銷售人員的兩個必備品質:同理心和目標感。
(1)同理心是感受客戶的能力,我之所以可以準確鎖定客戶,就是因為我知道客戶的感受。客戶的一舉一動,說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表情,我都能體會到客戶內心的感覺,所以我和客戶溝通非常順暢,我能準確了解客戶的需求并做出反應。同樣的,我的同理心太強了,太強的同理心就會變成同情,當客戶說出一個拒絕的理由,我往往就順著客戶的感受去感受,客戶說沒錢買,我會覺得既然沒錢買那就算了吧,這是銷售員的一大忌。
(2)目標感是銷售員的專業核心,郭浩的目標感很強,他能深刻地認識到,銷售,就是要把東西賣給客戶,而用什么推銷的方法,客戶有什么問題,購買后可能對客戶造成什么影響,這些都與銷售員無關,他需要的就是在當時解決客戶心理上的問題,然后將產品賣給他。所謂目標感就是企圖心,他決定了銷售的路能走多遠。
(3)真正高超的銷售,是同理心和目標感的統一,他既能感受到客戶的每一個舉動,又有明確的銷售出產品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會因為同情客戶而偏離,但也不會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可以照顧到客戶的感受并讓客戶接受產品。
一則關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小故事。曾經有一位年輕人跑去向他求教,年輕人感覺自己的生活陷入了絕境,無路可走,希望蘇格拉底可以給他指出方向。
蘇格拉底并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將他帶到一條河邊,然后趁其不備用力將他推到了河里。年輕人當時就慌了,但以為這是蘇格拉底在跟他開玩笑,或者是有意考驗他,所以并不在意,當他正要爬上岸時,蘇格拉底突然跳了下來,并且死死地將他的腦袋往水里按。
年輕人嗆了幾口水,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命地反抗,他用盡全力將蘇格拉底推開,然后爬到岸上。等到一切平靜下來之后,年輕人不解地問蘇格拉底這是為什么,蘇格拉底說:“我只想告訴你,做任何事都要有絕處求生的決心,只有如此才能有真正的收獲。”
一名優秀的銷售人員,就要像故事中被被蘇格拉底按在河里的年輕人那樣,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望,如果這個月無法完成業績,就會被房東趕出去,就會露宿街頭,甚至沒錢吃飯。
只有在絕境中,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對于銷售人員更是如此,所以說企圖心將決定銷售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的高度。目標感太強的銷售容易走向歪路,可能會不擇手段地去推銷,最終走上欺騙客戶的道路,這是每一位銷售員都應該注意并杜絕的。
5.銷售員唯一的天賦——熱愛銷售
我經常和學員說一句話,“銷售是會上癮的。”賣出去一件產品后的快感不僅是獲得傭金那種物質方面的滿足,而是切切實實的成就感。
遇見賣牛奶的小姑娘之后,我跟郭浩的心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開始覺得銷售這份工作非常有意思,開始研究怎么去吸引客戶,開始研究銷售的話術,開始研究各類銷售技巧,買了無數本關于銷售類的書籍。耿老板看我們最近的勁頭很奇怪:“你們倆小子最近中獎了?”
我們跟他說了準備到小區去推銷電腦的想法,他大腿一拍:“這是好想法啊!大學生就是有頭腦。你們上次去的那個小區是農村拆遷進去的,屬于安置房,有點錢,不過八成不懂電腦,所以沒人理你們。我去準備下,明天帶你們換個小區。”
第二天耿老板就開車帶我們去了一個新小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就一天的功夫,他居然又去人力市場招了兩個小伙子。
“光你們兩個人跑肯定不行,效率太低。這小區三十多棟樓,你們分開跑,名片都送到位,有買電腦的肯定會聯系我們。”
夏天很熱,這個小區還都是六層高的樓房,沒有電梯,一家一家去跑,的確是累死人。
客戶積累跟資本積累一樣,對于銷售前期的意義非常重大,我跟郭浩覺得花點體力也值得,雖然要兼顧效率,但兩個新人什么都不懂,我們就各自帶一個去跑客戶。我們的方法很土,從一棟樓的一樓開始跑,一家家敲門,介紹電腦,留名片,沒人就換一家;到六樓后,再換一邊敲門,介紹,留名片。跑完一棟樓后就休息會做記錄,主要是根據客戶的室內裝修情況、年齡等來判斷。
我們那會還沒遇到什么同業競爭,所以也沒考慮什么別的問題,只要把名片送到位,只要客戶想買電腦,他只能到我們這來。
中午集合吃飯的時候,我和郭浩統計了下客戶數量:郭浩五十八個,我三十二個。這小子跑起來的確腿腳快。我覺得兩個新人跟我們跑了一上午,大概流程也明白了,就跟他們說下午大家分開跑,四個人的話效率更高一點。按我當時的推算,我和郭浩分兩組,一上午大概有九十個客戶,四個人分開跑的話,就算新人效率低一點,到晚上集合的時候我們至少也得有三百個客戶。按照銷售的“二八定律”,這三百個客戶中有六十個會有意愿購買,有十二個客戶最終會簽單,這樣每個人也能分到幾單,一天下來能跑出這個成績來還是不錯的。
到晚上集合的時候,我們又統計了一次,我八十個,郭浩一百二十三個,下午我們單獨跑的效率果然提高了;兩個新人卻出乎我的意料,一個人跑了六個,另一個跑了三個,我當時就火了:“你們倆一下午就跑了這幾個客戶出來?”
他們說不敢開口跟客戶說,很多客戶才開門看到推銷員就關門了,有的甚至門都不開,問一嗓子就要趕他們走。
“那你們兩個怕什么,不管客戶怎么樣,名片得留給他們啊。”
一個新人撓了撓頭,有點生氣地說:“我就是覺得好沒面子。”
另一個新人也附和他:“就是,我覺得好尷尬,老遭人白眼。”
果不其然,第二天他們倆就都辭職了。
當時我覺得這倆人可能是膽子太小做不了這份工作,或者是吃不了苦。現在每年看著無數的新人從銷售這個行業里進進出出,我發現了一點,有些銷售人員有一種天賦,那就是“認可銷售,發自內心地享受賣出東西的感覺。”
我曾經和一個在歐洲的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們那地方吸大麻是合法的,他說:“每個人對毒品的反應不一樣,就跟抽煙似的,有些人一抽就上癮,一輩子都戒不掉;而有些人怎么抽都得不到快感。”
我覺得銷售給人的快感可能就像抽煙,有的人很喜歡、很享受,有的人可能永遠體會不到。比喻也許不算恰當,但是這個理兒。
認可銷售并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必須要發自內心的熱愛,銷售員所有的自信都來自于此。我媽那一輩的人常常說:“我們當年什么都不想,老老實實去做,現在什么都有了。你們現在的年輕人想這想那,到最后卻安定不下來。”雖然是老一輩的觀念,不過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跟郭浩就是屬于什么都不想的人,認為銷售就是一份工作,考慮怎么做好就行。有過恐懼,但從沒覺得丟人。現在我帶新人,發現新人覺得銷售丟人的,就把他們丟到市場上三天,甚至會安排個托從他那買東西,看看他能不能享受這種感覺,如果還覺得丟人,就趕走,有所改觀的,就留下。
銷售人員一定要有三大認同:
(1)認同職業,銷售不僅僅是推銷,他是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情。面試是推銷自己,追女朋友也是推銷自己,這些都和銷售一樣,要考慮客戶需求,是有技巧的。
(2)認同產品,有一些銷售員的不自信來源于對產品的不自信,覺得產品不好。我認為,只要你的產品不會害人,你不騙不忽悠,那就能銷售,市場上90%以上的商品都不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可能對顧客一點作用都沒有,但并不阻礙我們去銷售給他。
(3)認同自己,每個人都是有個性的人,你的職業定義不了你,你在你的職業中做出的成就才能定義你。同樣是做計算機軟件的,有些人就是個寫代碼的碼農,有人卻成為了比爾·蓋茨。
如果以上三點都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你還是覺得銷售很丟人。那我告訴你一個關于客戶的秘密:“沒有人喜歡被推銷,但是,所有人都喜歡購買。”
我敢拍著胸脯說,現在的銷售行業里,有一半甚至更多的人,都不喜歡自己的職業。一家公司抱怨聲最多的部門,往往來自銷售部,而經常抱怨的人都是銷售業績非常差的,他們會以“自己不適合”“不愿跟人打交道”“不想出去跑客戶”等等為借口。
發自內心熱愛某一職業的確不容易,尤其在目前比較浮躁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壓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更別說理想、夢想了。每天都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工作也是混日子,這種情況下談熱愛工作實在很困難。
“日本保險女王”柴田和子,31歲之前一直在家當家庭主婦,對保險推銷員很反感,一是因為當時保險業在日本的名聲不好,都是寡婦、沒有能力的人去做的;二是因為人們厭倦了隔三差五就會被保險推銷員的上門推銷“騷擾”。
然而,當她決定找工作的時候,正好有一家保險公司告訴她準備招聘一個類似會計的人員,她聽說后就高高興興地去上班了。結果上班后,才發現面試時所說的都是騙局,保險公司壓根不是招聘會計,而是招聘業務員。
像柴田和子這種情況,我身邊的很多人都遇到過,他們在找工作時接到過很多保險公司的電話,說公司正在招人,很多職位空缺,有庫房管理、內勤、財務等等,他們甚至在電話里還確認過,說如果是推銷保險就算了,電話那頭的人信誓旦旦地說,“絕不可能”。然而,每一次去到公司,最終招人的崗位都是保險推銷員。看來,保險行業在各國的發展情況大同小異,都經歷過一段迷茫的時期。
大多數人知道真相后,一般就直接辭職了,可是柴田和子覺得,既然到了這個地步,與其消極對待工作,不如積極去面對,她把這次受騙當成一次機會,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竟然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東京第一保險銷售員。
認同一件事物就是如此簡單,我的孩子才上初中,不喜歡英語,我就教他:“你假裝自己喜歡它,時間久了,你就真的喜歡它了。”對于銷售,假裝自己認可,時間久了,你也就真的認可了。
誰不想畢業后直接進大公司,進國企,甚至當大明星,從事光鮮亮麗的職業。那些都是夢想,雖然現在流行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然而,做人還是要現實一點,腳踏實地才可能成功。由于大多數學子對大學的專業存在肓目性,很多人糊里糊涂選擇了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專業,結果造成目前大多數人從事的職業都不是大學時所學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