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飛黃騰達升遷路——做官需要乘火箭(1)

科舉考試遭失敗

按照清代科舉制度的規定,讀書人必須首先一一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總稱童生試,簡稱童試,或稱小考、小試。應考者不分年齡大小均稱童生、儒童或者文童。院試通過后方可獲得生員或秀才的名分,否則,無論年齡大小,自壯年以至皓首老翁,統稱童生或蒙童。

縣試就是由各縣縣官主持的考試,考期一般在二月。要想取得童生出身,考前須向本縣衙門中禮房報名,填寫自己姓名、籍貫、年齡及三代履歷,并獲得本縣正式生員的擔保書,才能獲準參與考試。考試分為五場,內容包括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以及《圣諭廣訓》等內容。縣試通過后才可以參加府試。

府試多在四月進行,程序和考試內容基本與縣試相同,類似于縣試的復試。府試錄取后就有了參加由各省負責教育的主管官員學政主持的院試的資格。

院試報名等手續與府縣考試基本一樣,略去不表。學政駐地府縣就近考試,其余各府則分期由學政前往主持考試。正式考試一場、復試一場,錄取者名單張紅榜公布,這叫做出案。通過院試者獲得生員或秀才的名分,還可享受進入府縣學讀書、免除賦役及食廩的優待。出案后,被錄取者還要前往參拜學政等官員,送上禮金,稱紅案費或謝師禮。這種考試不是年年舉行,況且錄取人數較少,所以競爭非常激烈,勝出者往往是非常優秀的。

經過千辛萬苦,如果有幸通過童試,你還必須通過由本省學政在各地巡回舉行的歲試和科試,這樣才能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一般情況下,逢丑、辰、未、戌年為歲考,寅、巳、申、亥年為科考。歲試成績好的可獲得筆墨紙硯等不同的獎勵,成績差的將被處以減少食廩(生活費)、革去生員名分等處罰。科考成績優秀者可直接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此外,未被錄取或因故未能參加考試的,還可以在鄉試前補考一次。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到慶典加科為恩科。由于考期一般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通過鄉試即中舉,可獲得舉人或孝廉的稱號,是有資格當官的,但不一定真的能當官,就如同當今的大學畢業不包分配。只有舉人才能有參加會試的資格,落榜而成績較優者可以為貢生,可入國子監學習。年過五十而不及第者,可享受免役、冠帶的優惠政策。

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地點為京師,一般在鄉試舉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故亦稱春闈或禮闈。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然后皇帝進行殿試,中試者分三等,稱一、二、三甲。一甲三名,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各省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如同一人是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則稱為三元及第;如同一科連中,則是連中三元。連中三元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整個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只有寥寥十幾個人。

若舉人會試不第,愿做官的,可以通過一定考試,獲推官、知縣、通判等職位,但是由于排隊的人太多,機會十分渺茫。

清代科舉制度承襲明朝,以四書文為主。清朝初期鄉會試首場考四書文三題,五經各四題,考生任選一經;二場考論二篇、判五條、詔、誥、表各一題;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題。首場四書文及五經文用八股體,稱制藝,亦稱時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廢詔、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詔移經文于二場,廢除論、表、判,增五言八韻詩。次年又于首場復置論。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律詩于首場四書文后,改論于二場經文后。乾隆五十二年后,五科內每科輪試一經,五經依次試畢即廢論,以五經出題并試,遂為定制。

童生院試和生員平時的歲試、科試,莫不如此。清朝規定,童生院試以四書文二題、五言六韻詩一題,再復試以四書文一題、五經文一題、五言六韻詩一首,并默寫《圣諭廣訓》一條。生員的歲試,試以四書文一題,五經文一題,五言六韻詩一首,默寫《圣諭廣訓》若干字。科試試四書文一題,策同一題,五言八韻詩一首,默寫《圣諭廣訓》若干字,五經一段。生員在校有月課、季考,以面試的方式進行,考題為四書文一道,排律詩一首,或加策問一道。

議論時政的文章,有其嚴格規定的文章程式,應試者必須嚴格遵守,照本宣科,不得違格。就連內容及所據經傳注疏都有規定,作者只能引用古人之言,不得擅自立新,實在是束縛思想。

無論如何,這是走入仕途的唯一捷徑。成家后的和珅自然有了養家糊口的責任,這就客觀上要求他必須有份穩定的收入。作為咸安宮官學中的優秀學生,通過科舉博取功名也是和珅的自然選擇。于是,和珅開始嘗試走入仕途。

和珅在咸安宮學習期間參加了童試,中了秀才。于是和珅在結婚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參加了戊子科的順天府鄉試,這是屬于省一級的考試。可惜和珅雖然機敏好學而又多智,但是或許是因為他的家庭負擔過重,不允許他繼續走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道路,和珅最終名落孫山。

他在太岳父英廉勸說下,毅然放棄了繼續參加考試的努力,選擇了滿族子弟通過挑補侍衛的方法來進入官場。

無論怎么說,畢竟和珅是經過了幾年咸安宮官學的學習,又有戶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廉的賞識和幫助,卻在科舉考試時沒能中舉,這是他的終身遺憾。因為,在講究出身的封建時代,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能,不能通過考試做官,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通過科舉考試走上官宦之路,是普通百姓的唯一出路。

屈就上虞備用處

和珅考試不中,就準備繼續讀書,在科舉的考場上光宗耀祖,實現自己的抱負。他的太岳父英廉告訴和珅,科舉并非八旗子弟飛黃騰達的唯一途徑。朝廷對滿族人的科舉出身并不作要求,只對漢人要求嚴格。滿族人要做官不一定非得通過科舉途徑,朝廷一直保持著滿人重武輕文的傳統。欣賞的是騎射之術,旗人多以入選侍衛、軍功、筆帖式和官學員舉為官。

英廉對他說:“你現在已經有了三品的世襲爵位,沒必要在科舉上浪費時間。我幫你在皇宮找一份差事,職位雖然低賤,但可以接近皇上。憑借你的聰明才智,很快就會嶄露頭角,步步高升的。你雖然承襲的是個武職,但是當今圣上愛才,你又有才學,皇上一定會欣賞,定有出頭之日。”

和珅覺得這是個機會,于是先通過英廉的關系,找了個鑾儀衛的差事。鑾儀衛負責掌皇帝儀衛排列及承應諸事,也就是為皇帝抬御轎的轎夫。充當侍衛是滿洲八旗子弟晉身的最好途徑,和珅與英廉也一直在為此而努力。

宮中侍衛的挑補有嚴格的規定,一是從上三旗三營中選擇,再就是從宗室、世職人員及八旗子弟中挑補。清代功臣后裔繼承祖先的爵位,稱為承襲世職。世職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祿,另有云騎尉、恩騎尉、騎都尉、輕車都尉等。按等級規定,和珅的輕車都尉可被錄取為三等侍衛。

宮廷侍衛主要負責宮廷和皇上的安全問題,可扈從皇上到處巡幸。侍衛由侍衛處統一管理,其最高職官為領侍衛內大臣,是武職中的正一品大員,品級最高。領侍衛內大臣的任命由皇帝欽定,一般是從內大臣、散秩大臣、滿洲都統、大學士、尚書和各省將軍中選取。

侍衛有上三旗侍衛的區別,日常護衛:鑲黃旗在前,正黃旗在中,正白旗殿后。站班時有嚴格的制度,鑲黃旗在左,正黃旗在右,正白旗分左右居兩旗之次。以上各旗侍衛都由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管理。日常每旗侍衛分六班,由章京一人帶領值勤。

清代侍衛名目繁多,有乾清門侍衛、鑾儀衛侍衛、上駟院侍衛、司轡侍衛、司鞍侍衛、茶膳房侍衛、傘上侍衛、十五善射侍衛、善騎侍衛、善射鵠侍衛、善強弓侍衛、善撲侍衛、奏蒙古事侍衛、上虞備用處(黏竿處)侍衛、庵鷂房侍衛、鶻房侍衛、狗房侍衛等。這些職位一般由滿洲、蒙古貴族子弟充任。漢人也有擔任侍衛的,由科舉武進士充任,一般一甲第一名可授一等侍衛、一甲二名、三名可授二等侍衛,二甲前十名可授三等侍衛、藍翎侍衛。

侍衛的職位也有優劣之分,其中以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最為風光。御前侍衛一天到晚侍奉在皇帝身邊,圍繞皇帝轉。先不說能力如何,至少混個臉熟,也表示有獲得賞識的機會。其次就是乾清門侍衛,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這兩種侍衛都是皇帝的親信侍衛,要對皇上絕對忠誠,出身要好,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嚴格“政審”的人才能充任。這兩種侍衛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轄,而是由御前大臣直接負責。御前大臣一職由滿、蒙親貴王公充任,統領乾清門侍衛、御前侍衛,直接服務于皇帝和內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歲的和珅獲得三等侍衛的職位,挑補黏竿處,又稱上虞備用處。主要負責皇帝出行時一應儀仗事宜,又叫“打執事”,此處的工作人員就叫“執事人”。上虞備用處是有一定實權的部門。此處的侍衛負責每天早晨到內奏事處接收奏折,還有負責稽查官員二人,如發現奏事處有形跡可疑的人員走動,有權命令上虞備用處的侍衛緝拿。

清朝統治階級是崇尚武力的滿族,受其傳統思想的影響,侍衛的地位、權力都比較高,他們不僅宿衛殿廷,扈從警蹕,而且可以傳旨、奏事、出使、授將和拘捕犯人、審理案件等,可謂權力極大,故而仕途一般都很順利,升遷較快。正是由于崇尚武藝的社會風尚,使得侍衛疏于文化等方面的修養,及至清中期,因承平日久,就連武藝射箭等傳統也都逐漸荒廢,越來越不思進取了。

當時就有人這樣評價那些八旗子弟的侍衛們:很少讀書,甚至還有滿、蒙文字都不知曉的。見面相互問候,竟然有人難以以禮數相對答,訥訥不語。偶然間碰上一兩個能讀一兩句詩詞、讀一小段小說的,馬上就被周圍的旗人視為滿腹經綸之人。更有甚者,有的辦事員竟然不識字,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這樣看來,和珅可謂鶴立雞群。他具有極強的進取心,有著出人頭地的強烈信念,堅信只要努力錘打磨煉自己,就會有嶄露頭角的一天。而且,他還充分利用侍衛職務比較清閑的機會,努力“充電”,提高自己,積累了不少知識。他這只大鵬,始終沒有放棄一飛沖天的夢想。

伺皇上時來運轉

和珅就這樣陪著小心默默伺候了皇上3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歲的和珅終于等到了在乾隆帝面前展現自己的機會。并且官運從此亨通,運氣好得讓其他人有點兒回不過神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东县| 阿克苏市| 福安市| 红河县| 洞口县| 郯城县| 吴旗县| 芜湖市| 且末县| 南京市| 三江| 通江县| 洱源县| 克山县| 安阳市| 德令哈市| 新乡县| 沾益县| 朔州市| 石首市| 昌吉市| 皋兰县| 永济市| 南陵县| 广灵县| 临安市| 南丰县| 彰化市| 泰和县| 长汀县| 昌图县| 锡林浩特市| 儋州市| 河池市| 乳山市| 东港市| 岐山县| 鹤壁市| 乌苏市| 桂平市|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