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賣祖業為求學
和珅的父親常保死后,門庭冷落鞍馬稀,又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家境就迅速敗落了。沒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學習又是一個在短時間內“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行業,和珅卻堅持要把讀書繼續下去。和珅從哪里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也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功利思想;也許是和珅認識到自己家庭的現實情況,刻苦攻讀,以求科舉的金榜題名才是唯一出路。無論是哪種原因,反正和珅是下定了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把咸安宮官學的學業繼續下去。
為了籌措生活費用,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只得忍住羞愧,迎著別人的白眼四處去借錢。他先向父親生前的故友去借錢。常保生前的故友,在他在世時,常來常往,親熱非常,及至常保病逝,不僅帶走了和珅的希望,也帶走了親戚朋友們的交情。
涉世未深的和珅本以為他的那些叔叔大爺們絕不會見死不救,于是滿懷希望地登門造訪,誰知不是被趕出就是吃閉門羹。一次次的乞求,除了讓和珅體驗一次次的屈辱外,沒有換回一個銅板。
眼看家中難以為繼,和珅想起祖父曾經留下15頃官封地,在保定一帶,于是去保定想辦法。
和珅之父常保有一個部下叫賴五,常保生前非常信任他,一直把自己家15頃的官封地交給賴五代為打理。常保長年在外當官,賴五也趁機撈些油水,上繳的水銀常常都不足額。常保對此很少懷疑,也從不過問。常保死后,賴五越發不像話,那15頃的官封地就如賴五自己的一般,交給和珅家的租銀更少了。
和珅在此窮困之際,只得與仆人劉全同去一趟保定,本打算借些銀兩使喚。賴五見和珅到他家來,自然心知肚明,但表面上仍然以禮相待,置辦酒席,對和珅、劉全假意熱情。和珅知道他是父親的舊部下,言語也頗為恭順:“想當年家父對您不薄,現在父親去世,我兄弟二人學費都沒有著落,家中十幾口人也都衣食堪憂,特來向您借些銀兩,尋求幫助,渡過難關?!焙瞳|知道賴五此前就對稅銀動過手腳,是個不爽快的人,沒敢多說,提出籌款100兩銀子即可。這個數字其實并不多,賴五管理這些土地多年,隱瞞沒有上繳的銀子也不止這個數。
不料賴五仗著和珅年幼,真的耍起“賴”來。他借口這幾年保定天氣異常,旱澇不定,土地收成很少。再加上前幾年乾隆帝南巡,保定百姓需要納稅捐銀,這15頃地的收入真的是少得可憐,租金無法按時收齊,根本落不下多少錢。賴五大言不慚地說:“少主人若要十兩八兩的,我賴五全家上下勒緊褲腰帶也要湊齊。如今這100兩實在沒有地方去籌啊。”
和珅心中早就知道賴五會來這一套,也就不再客氣,一一道出自己的想法:賴五代為管理土地多年,每年交給和珅家的銀兩谷物只有六七成,父親死后更是又減了兩三成。和珅全家念在舊情,一直沒有追究。現在和珅兄弟急用銀兩,賴五只要還上舊賬也就夠了,卻要這般推托。
不料,賴五聽了和珅的攤牌話,更加理直氣壯了,不由得站起來大聲說:“你的意思是我欺瞞你了?天不作美,旱澇不均,佃戶們都是刁民,奸猾得很,租金也是能不交就不交。我也只是代為管理,我又能怎樣?你要是真急用錢,把地賣了得了。反正我是湊不出100兩銀子!”
在古代,賣地可不是鬧著玩的,這意味著你是敗家子。自古當官、經商的有錢了就買地作為家產。許多富人看準時機投資買地,廣置良田,才成為富豪鄉紳的;家境中落的,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動賣地的念頭。總之,賣房子、賣地就等于敗家,何況和珅家的地是祖上傳下來的官封地。賴五攛掇和珅賣地,分明就是趁火打劫,乘人之危,想霸占和珅家的祖產。仆人劉全甚至氣得要捋袖子要打賴五。賴五終于兇相畢露,索性把和珅主仆二人趕了出來。
和珅知道和賴五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借錢更是沒門兒。反正地是和珅家的,地契在我手里,有理走遍天下,于是一紙訴狀遞到保定府。誰知那賴五早就和保定知府沆瀣一氣,那知府唇紅齒白說和珅無理取鬧,意欲勒索錢財。
隨行的劉全氣得七竅生煙,只是喘著粗氣,卻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和珅反而冷靜下來,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多說無益,轉身就默默地走了出來。
怎么辦?弟弟和琳還在家里眼巴巴等著和珅籌款上學呢。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話,他卻借不到一個銅板。賣地?怎能對得起列祖列宗;不賣,自己眼看就要活不下去,這樣更加對不起他們。
如果死守這塊田地,畢竟每年還有一些地租收入,雖然不多,但以后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是這樣的話,讀書就徹底無望了,自己再也不能得到一個學子出身,就失去了向前奔的目標。把地賣了,至少可以有兩年的讀書費用,可這樣自己豈不被戳斷脊梁骨?繼母更要毒罵自己,周圍的人恐怕也會唾沫星子亂飛,不把自己淹死才怪,況且讀書要是沒有結果,自己豈不是更加難以生活?
小小的和珅真的感到很無助,蕭瑟的秋風中,他坐在滿是落葉的臺階前,一臉的愁眉不展。天空,云卷云舒,風云正變幻莫測,和珅突然醒悟。祖宗的遺產難道只能作為避免凍餓而死的遮羞布嗎?自己如果不努力,早晚坐吃山空。人生在世,總要有一些響當當的大作為。與其留著地產浪費時間和精力,消磨自己的意志,不如索性賣掉,取得資本,投入到讀書和打拼上,為自己博取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就在瞬息之間,和珅拿定了主意。為了能夠繼續在咸安宮官學安心讀書,考取功名,跳出依靠祖產渾渾噩噩度日的藩籬,和珅當機立斷,決定賣地。剛滿13歲的和珅,放棄了半死不活的生存狀態,為自己選擇了一條通向光明而又布滿荊棘的艱難跋涉之路。
賣地的錢財,剛剛夠和珅兄弟兩年的生活費用,這足以保證和珅能夠順利完成咸安宮官學的學業。咸安宮官學盡是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玩物喪志。天性機敏的和珅兄弟知道錢財來之不易,機會只有一次,更加勤勉刻苦。如同默默吐絲的蠶蛹,為自己能夠破繭成蝶做著準備。
和珅的決定是大膽的,也是正確的,靠著賣地所得的銀兩,他與和琳在咸安宮官學的學業才不至于中斷。在這里,和珅受到了很好的傳統教育,為他日后為官能充分施展才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英廉賞識結親家
刻苦努力的和珅在咸安宮官學的優異表現,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時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的英廉,英廉對和珅非常賞識,知道他志向遠大,絕非池中之物。于是把心愛的獨生孫女許配給了和珅。于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8歲的和珅結了婚,妻子為大學士英廉的孫女馮氏,英廉為其孫女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并親自主持、操辦了和珅與馮氏的婚事。這樁婚姻對和珅以后仕途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大學士英廉為何會把掌上明珠嫁給和珅呢?我們先來說說英廉。英廉,字計六,號夢堂。他家原來本姓馮,祖籍遼東,內務府包衣籍漢軍鑲黃旗人。雍正十年(1732年)中舉,最初為筆帖式,從事文秘工作;后來幾經升遷,官至淮安府同知、永定河道臺、內務府主事、內務府正黃旗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戶部侍郎、刑部尚書、正黃旗滿洲都統、協辦大學士、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等;同時他還任過《四庫全書》正總裁的官職。可以說他是乾隆時期頗得皇帝青睞、信任的權臣之一,是當朝的大紅人。
他生前受人尊敬,死后連皇帝也對他表示尊重之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廉病故,乾隆帝特賜白銀5000兩為其治喪,祀賢良祠,謚文肅。由此可見,英廉在乾隆朝始終為官,并身居顯位,并沒有受到他出身的影響。英廉為官清正廉明,政績突出,而且名聲極好,因此頗受乾隆帝的器重。
英廉有一個兒子和兒媳是先他而去的,并留下了一個女兒。因為這個小孫女自幼失去雙親,作為祖父的英廉就對其格外憐愛,精心呵護、培養。待到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英廉為了給她挑選一個理想的佳婿,使其后半生免受凄苦,確實費了一番苦心。他要為孫女找一個既品行端正,又年輕俊朗;既才氣出眾,又善解人意,將來有所作為的才貌雙全的好后生。他慧眼獨具,最后選中了和珅。
我們說了很多和珅的聰明機智,未曾提及相貌。其實和珅確實是難得一見的美男子。在《秦鬟樓談錄》中,描寫他“軀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事修飾,行止輕繯,不矜咸儀,言語便給,喜歡詼諧,然性機敏,過目輒能記誦,每有所言,皆能悉舉其事之本末?!笨傊?,他是一個外表英俊、才華橫溢、能言善辯、辦事干練、才能出眾、人見人愛的后起之秀。由此可見,英廉不僅善于施政,更是一個頗有眼力和遠見的人。正是看到了和珅的光明前途,因此他決心將心愛的小孫女許配給他。
和珅與馮氏結為伉儷后,兩人相親相愛,感情甚篤,夫唱婦隨,比翼雙飛,彼此相約百年好合,白頭到老。這種真摯的感情,從嘉慶三年(1798年)馮氏去世時和珅所表現出來的沉痛、悲傷與落寞的心情,就可以略知一二。
馮氏去世當年,和珅曾為妻子馮氏一連作了六首“悼亡詩”,可見對其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其中一首寫道:
結縭三十載,所愿白頭老。
何期中道別,入室音容杳。
屏幃尚仿佛,經卷徒潦倒。
淚枯挽莫眾,共穴傷懷抱。
游川分比鱗,歸林嘆只鳥。
追思病時言,尚祝余足好(時余足疾復作)。
猶憶含殮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余,誰與伴昏曉。
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珅與馮氏夫婦結婚三十余年間,彼此關系一直很融洽,以致和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難以相信馮氏的離去,就連她說的話也都言猶在耳,難以忘懷。
與馮氏結婚不僅使和珅獲得感情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英廉此后對和珅的賞識與提攜,為和珅仕途飛黃騰達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珅獲得的第一個有實權的職務是戶部侍郎,而戶部尚書正是他的太岳父英廉;和珅到云南查辦李侍堯一案,是太岳父英廉等人負責查抄李侍堯在京財產的;和珅獲得的戶部尚書一職,又是太岳父英廉升任大學士后留下的,其中聯系耐人尋味??傊?,太岳父英廉是和珅進入仕途的提攜人和領路人。他對馮氏的感情深厚,也不無這方面的原因。
婚后的和珅更是春風得意,一是自己娶到了馮氏這樣的嬌妻,二是慶幸能夠得到英廉的垂青,自此更是勤勉讀書,準備考試,為入仕爭取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