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科學之科學
- 密涅瓦的貓頭鷹:黑格爾
- (蘇)阿爾森·古留加
- 11906字
- 2016-09-22 11:48:30
黑格爾去耶拿,并非出于偶然。當時德國的大學城當中,還沒有一個像耶拿那樣精神和文化生活都相當活躍的地方。1789年起,弗里德里?!は論我么髮W歷史學教授,大大提高了該校的聲譽。在耶拿大學,席勒寫下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史》、《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及其《華倫斯坦三部曲》。
1792年,胡弗蘭德開設了一個講授法國革命憲法的講座。在宮廷,公爵卡爾·奧古斯特及他的大臣福格特等人,雖然站在保守的立場,對此頗有微詞,但他們覺得為了體現一下學術自由,對這類言論不妨容忍一下。1794年,費希特執教于耶拿大學,在其影響之下,該校的政治越來越激進,最后宮廷借故將其辭退掉了。
原來,在費希特和尼特哈默爾合辦的《哲學雜志》當中,發表了卡爾·弗爾貝格的一篇叫《宗教概念的發展》的宣揚無神論的文章。費希特本人雖然自己并非無神論者,也不贊同弗爾貝格的宗教觀點,但他認為這篇文章是可以發表的,并給它加了一段序言。結果,就有了1799年著名的“無神論論戰”。在這場論戰中,費希特被指控為不信仰上帝,罪孽重重,并受到官方的譴責,最后被迫離開了耶拿大學。
費希特因為所謂的信仰問題而受到懲罰,對此他憤憤不平。因為,同樣在德國,教會首腦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也提出了一個與無神論的觀點如出一轍的哲學體系,并公然出版,卻沒有受到任何制裁。這一體系是指斯賓諾莎主義,其追隨者不但有赫爾德,而且還有他的朋友,擔任魏瑪公國大臣的歌德。歌德幾乎毫不掩飾他對基督教的厭惡之情,認為福音書簡直是胡說八道。
歌德和赫爾德身邊不乏志同道合的自由思想家,這些思想家中的激進分子已經開始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了。奧古斯特·馮·艾因西德爾便是其中之一。他當時出名的原因并非出于文學活動,而是他轟動一時的戀愛逸事。他在魏瑪喜歡上了有夫之婦艾米麗·維特恩。因為獲得了對方的愛情,所以他決定做出一個冒險之舉,讓艾米麗事先離開魏瑪,然后叫人放出了艾米麗死去的傳言,接著為她舉辦了假葬禮,然后他們一起私奔到了非洲。但是,紙包不住火,不久大家就知道了真相。兩年之后,艾因西德爾在魏瑪重新露面時,大家并沒有接受他。他從未發表過自己的作品,他把自己的作品都交給了赫爾德,赫爾德將之抄錄了下來。這些手抄報流傳了下來,直至1957年才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得以出版。
而卡爾·路德維希·克內貝爾的著作則比較完整。他是詩人兼哲學家,十分崇拜伊壁鳩魯,并翻譯過他的著作,是魏瑪集團的一員。在他移居耶拿之后,依然和該集團保持聯系??傊含敽鸵檬遣豢煞指畹?,前者是薩克森—魏瑪公國的首府,后者則是這個公國的大學中心。
大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以歌德為核心的魏瑪集團之后,出現了浪漫派。它的奠基人和精神領袖是弗里德里?!ゑT·施萊格爾。施萊格爾最初沉浸于革命思想,但后來就對它失望了,于是就拋棄了。當然,他也不愿順從專制制度和警察的專橫,不愿過庸俗的市民生活。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過去,首先對德意志民族文化產生了興趣,后來又轉向天主教。這一點,他和兄弟奧古斯特·威廉·馮·施萊格爾,朋友詩人諾瓦利斯、瓦肯羅德爾和蒂克等,是極為相似的。他們都關心個人的命運,憎恨貪婪陰暗的資本主義世界,而且都相信藝術能起到拯救作用。相傳人們在藝術創作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而最可靠的工具則是嘲諷。獲得自由的另一個途徑就是愛,它要求感情解放。愛在浪漫派的綱領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和一位銀行家的妻子多羅特婭·法伊特有染,在周圍的老百姓當中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后來,他們的“自由戀愛”有了結果,倆人最終結了婚,一同改信了天主教。他把這件事寫進了小說《盧辛特》。而卡洛琳娜·伯麥爾情況就更有傳奇色彩了。她聰穎堅強,早年守寡,在美因茨和福爾斯特一起并肩作戰,共和國失敗之后身陷囹圄,被奧古斯特·威廉·馮·施萊格爾救了出來,嫁給了他。后來,她又嫁給了第三任丈夫謝林。
浪漫派的思想原本傾向于費希特哲學。但是,謝林的思想,特別是他對自然、藝術和宗教的崇拜,更加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
謝林很早就在哲學上嶄露頭角。1798年,只有23歲的他就已經當上了耶拿大學的副教授。這位早熟的學者在哲學領域享有革命者的聲譽,是一位才華橫溢、著述頗豐的演說家,也是大學生們崇拜的偶像。他的課堂深受歡迎,經常被學生圍得水泄不通。
黑格爾為他的這位老朋友、老同學有如此的殊榮而備感高興。雖然謝林小他五歲,但他在大學時就像對待老師一樣對待謝林。到耶拿之后,他們倆就住在了一起。倆人不但私人關系好,而且也有共同語言,這使得他們倆的友誼越來越深。黑格爾以自己的名字署名的第一部著作就是替謝林辯護的。
這書的題目是《費希特哲學體系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黑格爾寫這篇論文的原因是萊因霍爾德宣稱“哲學領域的革命已經進行過了”,而且謝林的觀點只不過是費希特論點的重復而已。黑格爾在文章中說,雖然法國一再聲稱“革命已經結束”,但革命一直在進行著。說到德國哲學,革命尚未發生,康德只不過開了一個頭而已。
為了弄清黑格爾觀點的脈絡,最好了解一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些觀點。人們在整個哲學史當中一直認為認識帶有被動、直觀的性質,而康德在該書中破除了這一觀點。他第一個發現了意識的“能動性”。馬克思認為,對認識能動性的研究,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最基本的貢獻。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看,人是以自己的行動為參照來觀察事物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還能創作世界。這一觀點就源于康德。在康德看來,人類無法接觸到自在之物的世界,而只能接觸到現象世界。認識能力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成這個現象世界。
人們總把康德與哥白尼相比。例如,海涅寫道,“以前理性就像太陽一樣繞著現象世界轉,想把它照亮;但康德卻讓理性這個太陽停了下來,結果現象世界繞著理性轉了起來,而且只有它運行到了太陽的光線里,才能得到它的沐浴”[1]。
康德還有一個重要性毫不遜色于此的發現。他斷言,在認識的過程中,矛盾不可避免。他態度堅決地認為,倘若人的理性試圖進入自在之物的世界,就必然會遇到矛盾。傳統觀點認為,矛盾是謬誤的標志,康德擺脫不了這種觀點,所以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理性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
理性和知性分屬認識的兩個不同領域。知性對感官和直覺進行加工處理,將其分成具有普遍性的科學思維成分。它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而理性則屬于哲學,從廣義上講,是形而上學的較高階段,它在超越知性的同時,認為能揭露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系及其本質。但康德認為這是做不到的。黑格爾在他的第一篇哲學論文的開頭,用如下開頭論述康德的觀點:“如果知性原本要靠理性來補正,那么理性反過來也要靠知性來補正?!盵2]
費希特繼承了康德的意識能動性的思想。黑格爾評論說,費希特并沒有拘泥于康德的學說,而是保留了它的精神實質,讓它擺脫了自在之物可悲的矛盾性。人類面對的永遠都是自己的行動過程和結果。所以,費希特非常肯定地認為,存在之物的基礎是稱之為“自我”的主體。同時,費希特以新的方式看待康德的矛盾問題。在康德看來,矛盾是追求理性的過程中無法逾越的障礙。費希特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矛盾具有創造性,是行動與發展之源泉。“自我”必然會向“非我”轉化,并與之相融合,實現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不難看出,費希特比康德更具辯證思想。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費希特思想的幾個術語?!霸S多人以為費希特所謂的自我誤解指的是他自己,但這個個別的自我又否定其他一切存在的?!M有此理!’善良的人民叫喊起來,‘他竟然不相信我們的存在。我們要比他胖得多,我們是市長和書記官,還是他的上司呢!’女士們則質問道:‘難道他連自己太太的存在也不相信嗎?費希特太太難道對此置之不理?’然而,費希特所指的自我,根本不是個別的自我,而是被意識到的普遍世界的自我。費希特所謂的思維,不是單個人的思維,或者某個名叫約翰·哥特利勃·費希特的人的思維;這是一種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普遍思維。正像人們說:下雨了,打雷了,等等。費希特也并不會說‘我思維著’,而是說‘思維著’,‘普遍的世界思維在我腦子里面思維著’。”[3]
在費希特看來,出發點并不是個別的人,不是某一個“自我”,而是作為群體的“我們”。但這樣界定并沒有超越費希特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因為按照他的觀點,最初的動因依然是主體沒有前提的行動。費希特提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時,是以主體作為同一性的體現者為前提的。
對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謝林則持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客體因素是同一性的體現者。謝林維護行動的原則,可他把這一原則指向了大自然。他的這一觀念讓德國哲學思維步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把研究對象轉向了自然科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唯物主義的特色。
德國是一個有著古老的唯物主義傳統的國度。這種唯物主義傳統始于中世紀時的泛神論的學說,并且在斯賓諾莎思想和經驗科學那里得到了發展。年輕的謝林吸收了這一成果,雖然其思想體系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謝林甚至認為他是費希特思想的追隨者。在費希特的思想體系中,一方面以主觀為出發點,另一方面又假定了一個普遍存在的自我,從而對主觀主義的片面性做出了限制。這種矛盾,讓謝林和其他人一樣,沒有看到自己的創新之處。恩格斯評價道,“是黑格爾使謝林意識到,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遠遠超過了費希特”[4]。恩格斯的這段話,就是指黑格爾的那本《費希特哲學體系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一書。
在這篇論著里,黑格爾完全站在了謝林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他對主觀唯心主義提出了批判,認為它等同于形而上學的、獨斷的唯物主義。在他看來,二者都有其片面性——主觀唯心主義否認客體的獨立存在,獨斷的唯物主義則否認主體的能動性。唯有將主體和客體統一起來,才具有現實意義。費希特的思想當中也有一個同樣的術語,但區別在于,主體在這種統一體當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黑格爾特別強調,費希特構想出了“主觀的主體與客體統一”的模式。他的這種同一性必須由“客觀的主體與客體統一”的模式來補充。存在之物包括這兩個因素,不但生產著這兩個因素,而且本身也產生于這兩個因素。
黑格爾的《費希特哲學體系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一書于1801年7月完成。這時,他開始謀劃登上大學講堂了。要在大學授課,還得符合兩項條件:一是讓外邦證書獲得認可;二是獲得大學授課資格。前者就是讓耶拿大學哲學院承認他在圖賓根神學院獲得的學位。這項手續較為好辦,只需交閱學位證書,并繳納付給學院成員22塔拉20格羅申的費用。至于后者,即取得大學授課資格,需要申請人具備學者和教師的水平,這需要經過審核才行,還得繳納2塔拉20格羅申作為聘請哲學院院長參加審核和答辯的費用。
1801年8月13日,黑格爾遞交了請求承認他的外邦學院證書的申請。他希望能在冬季學期開始上課。因為9月初就要印制授課表,所以得盡快辦妥??墒?,院長在一份通告中向全體學院成員提議,把他編進了春季學期的授課表,而且僅限于試講,還責成他在春季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學院成員找不出不承認他的學位證書的理由。要知道,烏爾力希教授是代表官方鑒定并準許出版《費希特哲學體系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別》的。他讀過這篇論文之后,對黑格爾贊美有加。學院資歷最深的教授、樞密顧問祖科夫,像平素一樣抱怨說:“過不了多久,我們這里老師和學生就一樣多了。那些斯瓦比亞的先生們,想必都想搬到這里來,把這座三百多年之久的高等學府重組一番?!辈贿^,就連他也找不到反對把黑格爾列入耶拿大學授課表的理由。
該學院關于黑格爾議論最多的是,他這個來自符騰堡的人沒有物質保障,擔心他會不會申請補助金。原因是,不要說剛剛開課的講師,就連副教授們也經常拿不到自己的薪水。雖說講師可以從聽課的學生那里獲取一點點報酬,但要維持生活,那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只有有資產的人,才能從事教學事業。黑格爾聲明,他有幾千古爾盾的資金,再次提出給他頒發講課證書。但學院堅決要求他履行正常手續——先將論文印刷出來,然后送給學院成員,最后參加答辯。當時已經到了8月底,要辦完這些手續,顯然是來不及了。最后,根據烏爾力希教授的提議,讓黑格爾提出論文的要點,以后再提交論文,暫時根據提綱進行答辯。按照大學相關規定,是可以這么做的。半年前,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就是這樣獲得授課資格的。
最后,黑格爾根據他提交的《論行星軌道》一文的提綱參加了答辯。提綱總共有十二條,用拉丁文撰寫,并印成了五頁的小冊子。他按照學校的規定,在星期日禱告結束后,散發給了學院的成員。他的這十二條提綱,和行星相關的內容并不多,大多可以看作是他以后作為講義的一般哲學原則。其中的一系列問題,是作為似是而非的怪論提出來的。也剛好符合他的初衷,因為這些提綱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大家的爭論。另外,從這些提綱當中可以看到黑格爾未來辯證法思想體系的雛形。
哲學的核心問題在他提出的第一個論點:“凡是真的東西,其規律是有矛盾;凡是假的東西,其規律是無矛盾?!盵5]這當然并不等于黑格爾想廢除形式邏輯。他從來沒有想過概念會同其自身相矛盾,或同經驗相矛盾。同一律沒有錯,但是,思維想要表達發展情況,僅憑同一律是不夠的。在這里,黑格爾只不過重復了謝林在《自然哲學思想》一文當中已經有過的論點而已。在那篇文章里,謝林提到了真正現實的普遍矛盾性問題。在自然界,對立的力量無處不在起作用。所以,自然科學必須以普遍二重性的原則為基礎。真理并不等于對立的力量同一或者不同一,而是兩者的統一。康德早已說過,如果思維想深究事物的本質問題,矛盾永遠是不可避免的思維結果。然而,康德的局限性在于,他把這看作是人類智力有限的例證。只有到了費希特那里,才把矛盾看作是創造性的原則。發現矛盾就等于發現了發展的動力。
從他的提綱,不僅看到了黑格爾未來思想體系的核心,而且看到了它的外形。他提出的第二個論點是:三段論是唯心主義的原則。我們知道,三段論包括三個部分:兩個前提,一個結論。這種三分法在康德的范疇表和費希特的“自我發展過程”論述當中都已經提到過。但是,在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體系當中,它卻成了最基本的出發點。
黑格爾的第三個論點也必須從這個意義上來加以理解。他的這個論點是:正方形是自然的法則,三角形是精神的法則。對于發展的三重性原則,黑格爾只是在精神現象的視角看到了它在起作用。黑格爾認為,自然是不知道什么是發展的。就這一問題,黑格爾和謝林后來觀點上產生了分歧。
不過在兩人產生分歧之前,黑格爾依舊追隨著這位比他更加年輕的老師。他們還一起攻擊康德的思想,認為其批判哲學缺乏思想,是一種形式不完備的懷疑論。這一觀點在黑格爾晚年的著作當中,有詳細的論述。
年輕的黑格爾一眼便看出了康德哲學思想的矛盾性:批判哲學所提出的理性公設的材料恰恰摧毀了這一哲學,并且是斯賓諾莎主義的一個原則。既然在康德看來,自在之物是不可認知的,那么,他也就理所當然地駁斥了上帝存在的邏輯論據??墒?,康德把宗教趕出大門的同時,又把它從窗戶里放了進來。在他看來,最高本體的存在,并不需要任何邏輯論據。顯然,康德的批判主義在這里完全變成了獨斷主義。
在黑格爾提綱的末尾,是兩個相當冒險的論斷:“德行并不包含主動或被動的無辜。完滿的倫理完全排斥德行?!贝饲八€說道:“自然狀態無所謂不義,所以才需要擺脫它?!痹谒磥?,進步的工具不是善和正義,而是惡與不義。就這樣,他已經完全不再有青年時代的烏托邦幻想了。
在他的提綱里,與行星有關的論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其中的第五個論點。該論點認為:磁性是大自然的杠桿,太陽對于行星的引力則是大自然的鐘擺。后來,黑格爾在為獲得教師資格而撰寫的論文當中,詳細地論述了他的天文學觀點。而他的答辯內容則僅限于哲學上的問題。
在黑格爾的答辯過程當中,謝林的弟弟、學生卡爾·謝林以辯護人的身份出現。他的職責是維護候選人的觀點。以辯駁人身份出場的是謝林和尼特哈默爾兩位教授以及學生施瓦錯特。
根據慣例,黑格爾首先表達自己的謝意,特別是對辯駁人的謝意。他下面這番表達謝意的言辭,若非用拉丁語講出來,就讓人感到十分的肉麻:“世界上最聰明的、最尊敬的謝林教授先生,我請求您把提綱中不同意的一切論點在這里公開指出來。這次答辯目的就是為了向您請教。毋庸置疑,能夠得到您的支持,我感到是多么榮幸。不是同時代人,也不是朋友們,唯獨后代,唯獨科學(因為它是永恒的)才配得上評價您的精神的高貴力量,評價您的精神能力。請允許我推崇您為一位真正的哲學家?!盵6]
這次答辯對黑格爾來說就像一次盛大的典禮。讓他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副校長和院長也蒞臨現場指導。他十分感謝國王對科學的關愛,也感謝學院和所有出席他答辯的人對他的關注。
舉行黑格爾授課資格答辯的日期是1801年8月27日。這一天剛好是他的生日。答辯成功之后,哲學講師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執教生涯。
答辯結束之后,黑格爾開始撰寫他的論文。他手頭已經有一份關于天文學問題的手稿,這篇長篇手稿或許是他在來耶拿之前就已經寫好了的。現在他需要做的是把它壓縮之后翻譯成拉丁文。一個月之后,論文還沒有交到學院。似乎大家已經忘記了這件事情。邏輯學和形而上學主講人亨寧斯本來是批準了黑格爾講課的申請,可是他突然改變了主意。要不是他這個符騰堡人的敵人從中搗亂,結果不會是這個樣子的。10月18日,他怒氣沖沖地寫信給院長,信中說:“本人事先對黑格爾博士先生尚未遞交他的論文一事一無所知,所以才表示同意?!盵7]并要求立即對黑格爾采取措施?!罢埬扇顺返艉诟駹柌┦肯壬闹v課表。因為這一切都不是正大光明搞到手的。”[8]就在同一天,《論行星軌道》的哲學論文就交到了院長的手里。
和那個時代的其他論文一樣,他的這篇作品充滿了批評的語調。他滿懷激情地批判了機械主義和經驗主義。在這篇論文中,牛頓被視為二者的代表人物。黑格爾把刻卜勒同牛頓對立起來,認為他是這位英國物理學家的對手,原因是他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割裂的部分。黑格爾當時的許多觀點現在看來有些可笑。在他看來,力學的不幸在于不知道有上帝的存在。出于對機械主義的排斥,他回到了早已過時的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觀點:一塊石頭落到地面的重力,其性質不同于那些并不落到地面的星球相互之間起作用的重力。在黑格爾看來,讓牛頓想到萬有引力定律的那個蘋果并不是什么好兆頭。綠蘋果已經預示過兩次災難:一次是夏娃的蘋果降禍到了人類;另一次是巴利斯的蘋果則讓特洛伊人遭殃。
當年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搬到了人間,讓他走進了凡人世界。如今的哲學,又重新返回了天上,認識到了天體的法則。據說,哲學在解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上特別有幫助,即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提丟斯提出的規律性問題。先假定一個數列——3,6,12,24……然后將數列中的每一個數字加上4,那么按照提丟斯的觀點,我們所得到的數字就能表示各個行星與太陽之間相應的距離。1781年,赫歇耳發現了天王星,進一步證明了這個經驗法則。依照提丟斯法則,天文學家們推測,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應當有另外一顆行星。天王星發現之后,他們馬上著手尋找那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而在黑格爾看來,他們的做法是白費力氣,他認為提丟斯法則是經驗主義的,不能用于實際生活。黑格爾引用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個數列——1,2,3,4,9,16……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有道理的。他說:“如果這一數列比上面提到的那一個算術級數更符合大自然的真正秩序,那么顯然,在第四和第五個數之間就有一個巨大的空白,也就是說,那兒不能發現任何東西?!盵9]然而,早在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巴勒莫天文臺觀測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這一發現引發了一些笑話,讓許多人對黑格爾的辯證法有所懷疑。
黑格爾之所以犯了這么一個錯誤,顯然是因為在撰寫論文的時候,利用了當時拿到耶拿的那份手稿,而那篇手稿是在皮亞齊發現谷神星之前寫的。很難判斷,他在10月份提交自己論文的時候是否已經知道了這一發現。他遲遲沒有提交論文的原因,是不是因為他已經發現理論提綱和現實相矛盾,從而讓他感到了不自信呢?事實并非如此。因為黑格爾在1801年12月準備給胡夫納格爾博士送一份論文的時候,也沒有在內容方面表達任何意見。
在寫給胡夫納格爾博士的信中,他說自己計劃和謝林共同出版《哲學評論雜志》。這份雜志的任務是,“……剔除非哲學的糟粕;雜志有各種各樣的武器,人們可以稱其為棍棒和鞭子;一切都是為了行善,為了尊崇上帝……”[10]
很早以前,黑格爾就有了創辦雜志的計劃。出版商科塔原本想委托謝林和費希特來編撰這份雜志,還預約了施萊格爾兄弟兩人。但是謝林執意要和黑格爾一起來做這項工作。他們兩人不但是編輯,而且還是已經出版了六期的雜志所有稿件的作者,這些稿件都沒有署名,所以到今天也不知道哪一篇是誰寫的。
他們的第一期雜志于1802年年初出版,開卷第一篇文章就是由黑格爾寫的,文章的題目是《綜論哲學批判之本質,及其對哲學現狀之關系》。這篇事先經過謝林修改的文章,提出了該雜志的綱領。
批判主義打破了對權威的信仰,思維的獨立性得到了大家的推崇。倘若哪個哲學家把自己標榜為某一現存理論的繼承人,便會引起輿論界的嘩然。人人都在創造屬于自己的體系,認為唯獨這樣才能夠顯示出自己思維的獨創性。哲學界的這種現狀讓黑格爾感到十分沮喪。他堅信,就像只有一種美一樣,同樣也只有一種真理。他認為,“只有一個哲學,并且只能有一個,只有一個因為理性……”[11]不同哲學思潮的存在,是由精神不完備和認識不充分造成的。每一種學說多多少少都包含一些真正哲學的思想,但包含有多少,還得由哲學批判說了算。該雜志的第二個任務是要確定真理究竟是如何形成一個合乎科學的哲學體系的。倘若思維沒有體系性,那么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糟糕的心靈形象,它既懶于保護思維墜入墮落,又沒有膽量自己陷身墮落,將其罪過一直忍受到解脫為止……”[12]
不管是誰,如果想給哲學強行披上一件帶有個人口味或錯誤原則的外衣,哲學批判都得加以反對。個性不同于主觀主義,前者有助于揭露客觀思想,后者會讓真理變味。要喊出反對主觀主義和局限性的口號。空談是哲學真正面臨的災難。如果這樣的空談再加上一些科學術語,就會讓人信以為真,很容易傳播下去。誰也不會料到華麗的外表之下會裹著糟粕的東西。
蹩腳的經驗主義是哲學思維的又一大敵人。經驗主義企圖調和哲學與常識之間的矛盾。然而,根據常識(也就是人類時空的局限性),哲學世界永遠是一個顛倒的世界?!爱斍爸v究自由、平等的時代,已經產生了很大一批公眾,他們不愿了解自己無緣得知的一切,只想依附于一切好的或利己的東西,所以最美好的事物都免不了如此的下場,即庸俗難以上升到它認為比自己更高的事物的水平,于是便把這個事物也弄到如此庸俗的地步,直到可以掌握它為止,而庸俗化則一躍成為一種公認的有益之物?!盵13]
正是出于這方面的原因,黑格爾當時反對哲學思想的普及化。在這篇文章的結尾,黑格爾號召和敵人做不懈的斗爭。在他的眼里,這些敵人在哲學上并不具備平等的權利。他認為,承認敵對派的地位,就意味著讓自己喪失了普遍性,從而體現出自己的不足。
《哲學評論雜志》的綱領大體上就是這樣的。號召和敵人做無情的斗爭,決不妥協;認為幾種觀點不能共存;認為真理不但是統一的,也是唯一的。他們認為,在建筑真理的大廈之前,必須先要清理好地基。他們兩人都積極地投入了這項任務。
他們的第一個抨擊對象是一位迂腐的先生。他們文章的標題是“庸俗的知性是如何看待哲學的——評克魯格先生的著作”。這位威廉·特勞戈特·克魯格和黑格爾同歲,當時在維滕貝格哲學院任助教。他寫過三本非常乏味的著作。他就是《綜論哲學批判之本質,及其對哲學現狀之關系》中批評的空談假理論的例子。對付這樣的敵人,黑格爾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另一個被他們抨擊的對象是G.E.舒爾策。他擺出一副懷疑主義的架子旗幟鮮明地反對教條主義,寫文章時假托古典懷疑主義者艾因西德馬斯。黑格爾寫了一篇題為《懷疑主義與哲學的關系,懷疑主義的不同形式,最新的懷疑主義和古老的懷疑主義的比較》的文章,揭露了舒爾策思想獨斷主義的性質。黑格爾認為,舒爾策并沒有吸收古典懷疑主義的精華,所以只能算作懷疑主義的變種,他也沒有資格打著艾因西德馬斯的旗號招搖過市。舒爾策企圖以感官知覺為出發點,但古典懷疑主義正好反對夸大感官知覺的可靠性。這位新艾因西德馬斯認為可靠的東西,恰好老艾因西德馬斯認為是不可靠的。
《哲學評論雜志》的第四篇文章的題目是《信仰與知識,或以康德、雅科比與費希特哲學為其完全形式的主觀性反思哲學》。文章向這三位哲學家發起了論戰。他們三人的思想體系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認為信仰優先于知識。然而,黑格爾并不這樣認為。他把科學放在了首要位置。他后來建構的思想體系當中,哲學的地位比宗教還高。
這里隱藏著他和謝林之間的分歧。正因為這種思想上的分歧,倆人不久就分道揚鑣了。在耶拿大學的時候,謝林起初認為藝術是精神活動的最高境界,后來又認為這種最高境界是宗教。黑格爾在去耶拿大學之前,也確信宗教的優先地位,到耶拿之后,卻把哲學放到了首要位置。如果說謝林認為真理是通過知性直觀而獲得的,那么黑格爾則認為真理只能合乎科學體系,原因是非精神貴族是具備不了知性直觀的天賦的。于是,除了少數人,知識無人問津。謝林拿賀拉斯“我憎恨無知的人群,同他們離得越遠越好”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認識論方面,黑格爾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從黑格爾的一段草稿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新立場:“簡而言之,哲學作為理性的科學,不但是由于其存在的普遍性,更是由于其本質的普遍性。它是為一切人所有的。自不待言,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掌握哲學,正如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君主。有些人高居他人之上,其可恨之處在于,他們認為這只是天性的差異造成的?!盵14]
另外,黑格爾和謝林在對國家的態度上也產生了分歧。和康德一樣,謝林把社會機構看作是不可避免的禍害。有了國家,人們得舍棄自己的部分權利,如果沒有國家,他們又會陷入無政府狀態。他們不可能同時生活在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狀態當中。即便是個別的國家,也不可能永遠在沖突中永久存在下去。出于需要,人們成立國家;同樣,國家也出于需要而結成聯盟,即一個“國際最高法庭”,來傳播和平與正義。
雖然幾年之前黑格爾認為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但現在他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在《哲學評論雜志》的第五篇文章中,他論述了自己的新觀點。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論自然法的科學處理方式、自然法在實踐哲學中的地位及其與實證法學的關系”。黑格爾在文中首先批判了其他觀點之后,開始闡述自己的綱領。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個別與一般的和諧一致問題。在這里,他第一次闡述了他的倫理觀:倫理就是純粹的民族精神。黑格爾重復了亞里士多德的話——民族在邏輯上優先于個別的人。符合倫理要求,就意味著按照自己的民族、鄉土和國家的風俗習慣來生活。國家是一個基于道德的機制,戰爭可以促進它的健康發展。黑格爾認為:“這里……提出了戰爭的必要性;戰爭……會使各民族保持倫理上的健康,就像刮風會使海洋不至于腐敗發臭一樣;長期的靜止是會使海洋腐敗發臭的,長期的乃至‘永久的和平’也會使各民族腐敗發臭?!盵15]
讀到這篇文章,謝林一定會感到很恐怖吧。不過,和黑格爾爭辯也沒有什么價值。再說,謝林已經要打算離開耶拿。謝林的離開使他和《總匯報》斷絕了關系,接著另一些教授也因此而離開了耶拿,讓耶拿一度陷入危機。當時,卡洛琳娜·伯麥爾與施萊格爾離婚,然后又嫁給了謝林,這也是謝林決定離開耶拿的原因。1803年5月,謝林和黑格爾分手,《哲學評論雜志》也隨之停刊。謝林去了維爾茨堡,在當地大學任教,深受巴伐利亞王子的青睞,后被召往慕尼黑。在那里擔任科學院院士和藝術院秘書長。年方32歲的謝林,獲得了至高的榮譽。但是,不久之后他就江郎才盡,再沒有寫出有創造性的哲學著作。
謝林離開耶拿后的頭幾年,黑格爾和他之間還保持著一定的聯系。但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出版之后,兩人的關系便徹底決裂了。
[1]海因里?!ずD骸吨鲿攀砑返?卷,柏林:建設出版社1961年版,第265頁。
[2]格羅克納本:《黑格爾全集》第1卷,斯圖加特:弗羅曼出版社1958年版,第34頁。
[3]海因利希·海涅:《著作書信十卷集》第5卷,柏林:建設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276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補編第2部分,柏林:迪茨出版社1967年版,第178頁。
[5]卡爾·羅森克蘭茨:《黑格爾傳》,第156~159頁。
[6]約翰內斯·霍夫邁斯特本:《黑格爾思想發展史料》,斯圖加特1936年版,第313頁。
[7]《黑格爾研究》第4卷,波恩:博威爾出版社1967年版,第41頁。
[8]《黑格爾研究》第4卷,波恩:博威爾出版社1967年版,第42頁。
[9]格羅克納本:《黑格爾全集》第1卷,斯圖加特:弗羅曼出版社1958年版,第28頁。
[10]《黑格爾書信集》第1卷,漢堡:梅納出版社1952年版,第65頁。
[11]格羅克納本:《黑格爾全集》第1卷,斯圖加特:弗羅曼出版社1958年版,第174頁。
[12]格羅克納本:《黑格爾全集》第1卷,斯圖加特:弗羅曼出版社1958年版,第176頁。
[13]格羅克納本:《黑格爾全集》第1卷,斯圖加特:弗羅曼出版社1958年版,第185頁。
[14]卡爾·羅森克蘭茨:《黑格爾傳》,柏林1844年版,第186頁。
[15]格羅克納本:《黑格爾全集》第4卷,斯圖加特:弗羅曼出版社1958年版,第4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