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民間文學史(3)
- 中國民族與民間文學掃描(中國文學知識漫談)
- 蕭楓主編
- 4676字
- 2016-12-02 14:00:57
第二節民間故事
動物故事
動物故事以動物或主要以動物為主體,或解釋動物的形狀、特點,或賦予動物以人性的特點,以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比擬人類社會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這些動物故事結構單純,形式短小,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它們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人民對于動物的理解與認識,而且也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曲折而又直接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和強烈的思想感情。
動物故事起源很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受生產發展的制約,在生存上更多地依賴于動物,狩獵是生活的重要物質來源。加之那時人們還不大能夠把自己從自然界區分開來,認為動物也像人一樣,甚至有的動物比人的本事還要大,這就為最早的動物故事的產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到了階級社會,生產能力提高了,但人與動物的關系依然很密切,在馴養動物、與動物對抗的過程中,人類積累了不少關于動物的經驗,掌握了不同動物的行蹤和習性。并且人們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認識到人類的某些性格特征與動物的性格特征很相似,如獅子的兇猛,狼的狡猾,羊的溫順,狗的忠誠……動物故事也越來越和人類的生活相接近。
動物故事的內容與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以分為解釋性動物故事和寓意性動物故事。
解釋性動物故事。這類動物故事的產生比寓意性動物故事要早,它用于解釋動物的形狀、特性。原始人因受當時生產水平的限制,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理解,于是就通過幻想來作出解釋,這就是解釋性動物故事的由來。如解釋牛為什么只有一排牙齒,故事說,原來牛的牙齒是有兩排的,但因為它不滿長時間的犁田,就對主人說再不回去主人的母親就要死了,主人急忙趕回家,發現老母親剛斷氣,主人認為都是牛講的晦氣話造成的,一生氣就把牛的上牙打掉了。從此牛就只有一排牙齒了。解釋性動物故事的產生還與人類的馴養、狩獵活動有關。因為只有掌握了動物的習性,才能捕獲大量的動物,這樣就需要把狩獵經驗一代一代傳下去,而動物故事無疑是最形象化的教材。如老虎為什么不會爬樹,大雁飛時為什么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等等,動物故事都給出了自己生動而又豐富的解釋。這些解釋雖然不是科學的,但它介紹了動物的某種特性,把經驗傳給了下一代人,而且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內容,還能起到教育、開發兒童智力的作用。像老虎為什么不會爬樹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了解到老虎不會爬樹是因為老虎的師傅——貓在教老虎本領的時候,觀察到老虎的不良居心,所以沒有把自己的本領全部教給老虎,而留了一手救命的本事——爬樹,因而在老虎以為學完了全部的本領要吃掉師傅時,貓爬到樹上得以逃命。這個故事一方面使聽故事的人了解了老虎不會爬樹的習性,一方面也在故事中教導人們不要像老虎那忘恩負義、狂妄自大。
寓意性動物故事。這一類的動物故事則多有擬人的特點,通過動物的故事來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其中包含著人生哲理、道德情操、生活經驗等深刻寓意。這類故事主要在總結生活教訓,各民族勞動人民往往通過對動物世界的細致觀察,用巧妙的構思,生動的情節,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愿望以及愛憎情感。如流傳在廣西武宜縣桐嶺鄉人和村一帶的壯族動物故事《小泥鰍》講:春天到了,鳳凰山上百花爭艷,山邊的池塘水清如鏡。有只小泥鰍也隨同魚兒們跳起浮泥舞來。正當它們玩得高興時,突然一條大花魚朝它們沖過來,直奔小泥鰍。小泥鰍尾巴一甩就鉆進泥里去了。正當大花魚大失所望的時候,它卻慢條斯理地從泥里伸出頭,告訴大花魚在池塘東頭有大把好吃的東西,并自告奮勇帶大花魚去。聰明勇敢的小泥鰍帶著大花魚到池塘東頭撒有花生的地方去了。結果可想而知,大花魚吃得正香時一張大網鋪天蓋地罩了下來。大花魚被漁人拉上岸時,小泥鰍卻輕輕搖身一擺,就從網孔里鉆出去了,大花魚只能乖乖就擒。正當小泥鰍幸災樂禍的時候,忽地被空中的一只翡翠鳥沖下來叼走了。小泥鰍臨危不亂,懇求道:“鳥大哥,我知道你肚子很餓了,可我一身沙土,若不洗凈就把我吃了,肚子一定絞痛,甚至會害死你呢!”翡翠鳥一聽說得有理,便把自己的喙插入水里左右擺動,小泥鰍一沾上水便“吱”的一聲掙脫出喙,沖進河心去了,翡翠鳥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里所描述的小泥鰍,分明是個機智、沉著而又有點淘氣、大意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而把大花魚和翡翠鳥換成是地主或農村的一些無賴也未嘗不可。故事抓住泥鰍“滑”這個特性,用它來比擬生活中比較機敏、靈活的人,贊揚小泥鰍的機警,嘲諷大花魚和翡翠鳥的貪婪和愚蠢,形象、生動又有趣。再如苗族動物故事《為媽媽報仇》,則是說明了“弱者只要團結起來定能戰勝強敵”的道理。故事構思巧妙,擬人手法運用相當成功。故事中不僅有動物、植物,甚至還有無生物如牛屎、棒槌、縫衣針被賦予了人的思想感情、行為和語言,并把擬人化和其自身的特點結合起來,在戰斗崗位上發揮各自特有的作用。使得故事中的角色個個個性鮮明突出,形象生動逼真。同時寓意性的動物故事事實上也起到了傳授有關動物知識的作用。像所述的小泥鰍的故事,聽完故事后也就了解了泥鰍這種動物的一個特性,那就是“滑”。而《為媽媽報仇》更是根據各種動物或物品的特性,而為它們設計了各自不同的崗位,每個崗位任務的完成與它們各自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如:毛栗被火一燒就炸開,所以炸開的火花、熱灰才把野貓的眼睛迷?。灰柏堈宜畞硐囱劬?,螃蟹鉗住它的爪子;摸到板凳上坐下,縫衣針刺進了它的腸子里……從這里我們了解了毛栗一燒就炸的特性,螃蟹的鉗子有力而善于鉗東西的特性,以及縫衣針尖利的特性等等,于無形之中就把生活中的常識傳給了下一代。
總之,動物故事是人類在與動物的親密接觸中產生的。人們在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漸漸了解、熟悉了動物,動物故事就是為了傳授有關動物的知識、表達勞動人民對現實生活以及人生的明確態度而講述的。故事中每一個巧妙的描述,都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情感,曲折地反映出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思想感情。
神奇故事
神奇故事,有人稱為魔法故事、幻想故事或民間童話。這是因為這一類故事,常出現神仙、精靈、寶物、法術等魔法事象,有強烈的幻想性特征。而魔法故事范圍較窄,有些神奇故事中并未出現魔法;用幻想故事則范圍過寬,易與神話混淆;用民間童話,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故事。而用神奇故事這個名稱,則能避免上述名稱易產生的誤解與混淆。
神奇故事是一種運用奇異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張擬人化的手法創作的幻想性較強的民間故事。它產生于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又繼續發展。在原始社會,它與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反映了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信仰和風俗,其中保留著古老的思想成分。如故事中的如意棒、魔杖等寶物是同原始人的法術觀念相聯系的。進入階級社會后,神奇故事開始廣泛地反映階級社會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內容大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是階級社會勞動人民心聲的表達方式。當然它不是現實生活的摹寫,而是通過超現實的幻想和離奇的情節,通過幻想來表達各民族人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實現的理想,這使得神奇故事在離奇的表象下具有了一定的現實意義。
神奇故事的藝術特征
神奇故事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幻想性較強。神奇故事是最具幻想性的民間故事。幻想是神奇故事的生命,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孟胧侨祟愐环N特殊的心理活動。它是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而對理想生活的一種美好想象,是勞動人民生活愿望的一種反映。在漫長的歷史中,在艱苦的環境里,人們的理想愿望,只能通過幻想的形式,以神奇故事表現出來。如壯族的《一幅壯錦》,是體現神奇故事幻想性特性的典型代表:古時候,有一位壯族婦女妲布(壯話,即老婦人),用自己三年的血汗和淚水織成了一幅美麗的壯錦,錦上織有高大的房子,藍的瓦,青的墻,紅柱子,黃大門。門前是一座大花園,開著鮮艷的花朵?;▓@里有魚塘,金魚在池塘里擺著尾巴。房子左邊是一座果園,果樹結滿紅紅的果子。果樹上還有各種各樣的飛鳥。房子右邊是一座菜園,園里滿是青青的菜,黃黃的瓜。房子后面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棚,雞鴨籠。牛羊在草地上吃草,雞鴨在草地上啄蟲。離房子不遠的山腳下,有一大片田地,田地里滿是金黃的玉米和稻谷。清清的河水在村前流過,紅紅的太陽從天空照下來。后來這漂亮的壯錦卻被愛慕的仙女偷偷要去了。妲布叫她的兒子們先后去找。老大、老二聽說要騎石馬穿過火山,涉過汪洋大海,就害怕了,要了白發奶奶的一盒金子,就自己到城市享受去了。老三則沖破重重險阻要回了壯錦。到家里和母親一起打開,這幅壯錦不斷伸展,畫上的東西變成了現實,畫上還多了一位紅衣女子,原來是太陽山的一位仙婦羨慕這幅壯錦上的生活,把自己的像繡在錦上,也被帶回來了。妲布向往的美好生活實現了。當然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壯族人民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中,它充分表達了壯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那幻想中的美麗家園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和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神奇故事中的幻想卻不等同于阿Q式的空想,它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對勤勞的人能得到幸福生活的向往,對善良者總能得到好報而施惡者總沒有好下場的向往……雖然在階級社會中這一切常常不能如勞動人民的愿望,但在神奇故事中,人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在這個善良勤勞者的樂園,現實生活中弱小受欺凌的勞動人民成了具有超人間能力的,能夠隨意懲罰現實生活中強大的、兇惡的剝削階級及一切惡人的勝利者。同時,在神奇故事中常常出現的幫助主人公的寶物,如:如意棒、金雞、神斧等,但到了壓迫者、壞人手里,就失去了它神奇的性能,而且往往給他們帶來懲罰。這奇異的寶物,實際上是人類知識和技能的物質化??傊?,神奇故事中的幻想是立足于現實生活基礎之上的幻想,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對超現階段的理想的追求,它使神奇故事在幻想性較強的情況下,閃爍著一種現實主義的光芒。正如高爾基所說:“在故事里,人們坐著‘飛毯’在空中飛行,穿著‘千里鞋’走路,用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會使他復活,一夜之間會把宮殿筑好。總之,故事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場對另一種生活的希望之光,在那種生活里,有一種自由的、無畏的力量在活動著,幻想著更美好的生活。”
民間故事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故事完整,情節奇特,引人入勝。神奇故事敘述主人公的活動通常是有頭有尾的,而不是片斷或插曲式的,事情的發生、發展、結局都有完整的描述。同時,由于神奇故事的幻想性較強,所以它的情節往往不同于我們平常的生活,充滿了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在經過多年講述者的琢磨、錘煉之后,通常曲折跌宕、引人人勝,具有一種奇特的藝術魅力。如壯族著名的神奇故事《達稼和達侖》:達稼小小死了娘,父親娶了后娘,生了妹妹達侖。后娘經常打罵達稼,令達稼干重活臟活,蓬頭垢面。一次,達稼想隨后娘和達侖到鄰莊喝喜酒,后娘故意刁難,叫她去撿黃豆芝麻,叫她用漏桶挑水。達稼在神鴉(系親生母親靈魂所幻化)指點下做好了這些事,并從樹下取出新衣鞋穿上即忽忙趕路,過橋時聽到馬的嘶鳴而發驚,一只金花鞋掉落橋下,少爺拾得了這只鞋。少爺決意娶鞋主為妻,四處尋找鞋主,最終與達稼結為伴侶。數年后,達稼攜兒子回娘家探親,后娘和達侖合謀把達稼推落水井,達侖喬裝打扮背起孩子回到少爺家。少爺雖有疑心,但經過達侖“解釋”也就了事。后來達稼化作斑鳩,來給丈夫報信,達侖又殺了斑鳩,斑鳩又變成竹子、繞線筒,變成一個姑娘。大娘問清了姑娘的心愿,便叫少爺把達稼接回家。達侖見姐姐長得白,也想要自己長得白,于是用舂堆來舂,結果一命嗚呼。整個故事情節曲折,扣人心弦,但線索和結構卻很單純、簡潔,常常安排三次考驗、三次冒險的套式(母題),使人物形象突出,主題鮮明,語言充滿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