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查嗣庭案
查嗣庭試題案是雍正時期文字獄中的一件大案。查嗣庭,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進士。雍正元年(1723年)由隆科多推薦擔任內閣學士,雍正三年(1725年)察又保舉他晉升為禮部左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各省鄉試,查嗣庭出任江西正考官,九月下旬返回京城之后,就有人告發他試題乖張。雍正皇帝派人搜查他的住所,查出兩本日記和請托營求科場關節的書札文字。雍正帝看后,就認為查嗣庭所出試題大逆不道,心懷怨恨,所寫日記對康熙本人及當時朝政大肆詆毀而且還諂媚依附隆科多,將他革職查辦,交由三法司處置。這就是著名的查嗣庭試題案。
(1)案件經過
關于查嗣庭案,說法有二。一是查嗣庭出了“維民所止”的試題,“雍正”二字去頭就是“維止”二字,這被認為是把雍正的頭砍了,雍正于是龍顏大怒,興文字獄,治罪查嗣庭。二是隆科多器重查嗣庭,為了治罪隆科多,雍正就先對查嗣庭下手,以打擊隆科多集團。那么,查嗣庭案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樣的?它跟隆科多的案子有多大關系?因為查嗣庭獲罪是由出試題引起的,就從他所出的試題談起。
按照規定,清代鄉試要考三場。第一場是四書五經,第二場是論、判、表;第三場是經史時務策。在查嗣庭所出試題中,四書首題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雍正帝認為:堯舜時任用人時要察其言,就是這個辦法,況且現在實行科舉考試,不也是以言舉人嗎?查嗣庭出這樣的題目,顯然是和國家任用人才之道相違背,是在譏諷和誹謗中央和地方官員選舉人才的政策。另外,查嗣庭在《易經》次題中出了“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在三題和四題中分別為“其旨遠,其辭文”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雍正認為他想把前面的“正”字和后面的“止”字聯系起來,這和汪景祺大逆不道的話相同。在三場策題中,查嗣庭又出了“君猶腹心,臣猶股肱”,雍正帝認為古人把君主稱作元首,把臣下稱為股肱、腹心,查嗣庭在策題中把君主稱作腹心,這是對君主的大不敬。這就是查嗣庭所出的所謂有問題的試題。可見,查嗣庭沒有出“維民所止”的試題,想砍掉雍正的頭也是子虛烏有的事了。
查嗣庭獲罪與科場試題有關,不過他從來沒有出過“維民所止”的試題。而且,查嗣庭也不是直接被殺,而是被人告發后,被捕獄中,最終病死牢中,死后被雍正以“大逆罪”戮尸梟示。
他的主要罪證還是他寫的那兩本日記,其中對康熙皇帝進行了非議和攻擊。事實上,無論試題還是日記,都是借口而已,這一案件的政治背景很是復雜,雍正是要以治罪查嗣庭為突破口,來對隆科多集團進行打擊,是在殺雞給猴看。所以,查嗣庭案是和政治斗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只不過查嗣庭是個文人,成為此案的主角,令人無比同情,所以后來出現了許多牽強附會甚至是無稽之談的說法。查家有兄弟四人,大哥查慎行,是當時著名詩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入值南書房,賜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二哥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做官到侍講,詩名與慎行可以相提并論;查嗣庭排行第三,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進士,雍正初,任內閣學士,后來很快做到禮部侍郎。康熙晚期,查家最為興旺。
當時查氏家有“連桂之瑞”,門戶興盛,天下聞名,旁人都另眼相看,無不羨慕。誰知禍福難料,自從查嗣庭在雍正四年(1726年)獲罪之后,查家馬上門戶衰落,一片哀聲。
后來雍正說,他早就看出查嗣庭心懷不軌,因為查天生一副“狼顧之相”。什么叫“狼顧”呢?
相面家說,有的人走路回頭時像狼一樣,就是頭能向后轉一百八十度而身體保持不動,這種人往往心懷不軌,懷有謀逆之心。雍正帝非常相信相面術,對此也比較通曉。他說查嗣庭長相不好,使他警覺,也許是為了向群臣顯示自己從來沒有信任過他。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二十六日,查嗣庭被革職查辦,這時雍正對群臣說:“查嗣庭一直諂媚依附隆科多,隆科多曾經舉薦過他,朕命他在內廷行走,封為內閣學士及禮部侍郎。” 這樣,雍正就點破了整查嗣庭的原因。前面說過,隆科多是雍正繼鏟除年羹堯集團之后,部署打擊的下一個目標。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開始對培植黨羽、專職擅權的隆科多表示不滿。

《雍正帝行樂圖》之一
第二年,開始整隆黨集團。雍正四年(1726年)一月,隆科多被削去太保銜和一等阿達哈哈番世職,發配到阿蘭善山修城墾地。在這個當口,查嗣庭被任命為主考官,主持江西鄉試。鄉試完畢,雍正對江西試題錄進行查閱,反復研讀,發現了一些問題。但覺得證據卻不充分。他料想平日查嗣庭不可能沒有文字記載,于是下令突擊搜查他的住所和行李,果然發現兩本細字密寫日記!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雍正把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等在京大小官員召集起來,當眾宣布查嗣庭的兩大罪證。一是查嗣庭主持江西鄉試時出的兩道試題:《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風矣”; 《詩經》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雍正帝對這一部分罪證作出結論,認為查嗣庭所出題目,明顯心懷不滿,有譏諷非議朝政的意思。但是,雍正帝也擔心這樣說證據不充分,不足以令人心服,又對大臣們說:“假如只因為試題加以治罪,可能有人會說查嗣庭一時不小心,文字疏忽以致于犯錯。”
隨后雍正出示了查嗣庭第二個罪證:兩本日記。日記中有許多是批評康熙朝政的,比如:戴名世《南山集》獄是文字之禍。方名因科場受賄正法是冤案。趙晉因科場案獲罪起因于江南流傳的一副對聯。欽賜進士是濫舉,不能識拔奇才。九卿會議,不過是虛構故事。殿試時不能按時完卷被黜革進士是非罪。引見百官,拂意即行罷斥,這是喪失用賢之道。
如此等,不必一一列舉。這些評論,有的說得很對,有的則是查嗣庭出于個人偏見,對前朝政治進行強烈批評,因此雍正帝抓住了其把柄。
還有,雍正認為查嗣庭日記中對個人瑣事或天氣狀況的描述也暗含譏諷之意。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二日記皇帝駕崩,過了幾天又記自己“患腹瀉,狼狽不堪”。
從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凡朝會或皇帝親自舉行祭奠之日,查嗣庭往往記當天“大風”“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大冰雹”。熱河發了大水,查記為“官員淹死八百人,其余不計其數,雨中飛蝗蔽天”;雍正極力夸大這類瑣碎小事,硬說查嗣庭是在譏諷當朝。在雍正看來,第一部分罪證只是治罪的參考而已,而第二部分白紙黑字,赫然醒目,心懷不軌,大逆不道,足以令人信服,證據確鑿,份量最重,所以雍正說它能充分證明查嗣庭的罪行。
這樣說是不能充分說明問題的,查嗣庭運用文字極為小心,據說他每晚將房門緊閉,有人曾經從窗縫之中偷偷觀看,見他奮筆疾書,寫完后就登梯子爬上房梁,把所記的文字藏起來。即使查嗣庭當真不滿現實政治,但如此謹慎地私記日記,不為人知,又沒有相應的行為,不會構成什么罪行的。不過命中注定查嗣庭會有這樣的厄運。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公布查嗣庭罪狀之后,雍正將查嗣庭革職查辦,交由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定擬具奏。所謂的定擬只不過是走走形式罷了,皇上早定了調子,三法司不過遵旨行事而已。但就這么簡單,三法司還耽擱了七八個月,到第二年五月才查完此案。
(2)案后余波
在抄查嗣庭家時,還發現很多信札。雍正帝命令只要與查嗣庭有書信往來的,一律到京城等候審訊。經過審問調查,認定廉州守李元偉、慶都令劉紹曾、濟寧河道楊三炯、云南驛鹽道沈元佐等人與查嗣庭有師生或同年關系,結黨營私,拉幫結派。
雍正帝認為事情非同小可,專門降下諭旨曉諭眾大臣說:“人們經常說要禁止淫詞小說,朕認為利用師生關系和同年關系進行聯絡,培植黨羽,朋比為奸,蠱惑人心,比前者危害更大。國家開科取士,是想得到讀書明理的人才,可現在這些人卻結黨營私,互相依托,這是不利于國家的。”
隨著查嗣庭案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雍正帝的注意力逐漸由清除隆科多集團轉向打擊“科甲朋黨”。
此時,又有一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直錄總督李紱、御史謝濟世等科甲出身的官員先后上奏參劾非科甲出身的河南巡撫田文鏡,雍正帝認為科甲朋黨不利于皇權的鞏固。
之所以查嗣庭案拖了很久才結案,正是雍正經過細細思慮安排的,他要從查案再找出新的突破口,以為打擊科甲朋黨集團提供有利證據。但拖到現在,查嗣庭已不能等到最后的判決了。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當刑部等衙門奏請將查嗣庭凌遲處死時,他已在獄中被折磨死了。
查嗣庭活著不能按規定被處決,照例應戮尸梟示,雍正批準刑部所議。查嗣庭的兄弟子侄只要年滿16歲的應按律連坐,立行斬決。雍正根據不同情況予以免罪和減罪。
查慎行父子就在被寬免治罪、釋放回籍的人中。查慎行一生有兩次風險,能得到善終,確實是非常幸運。第一遇險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洪升為慶賀生日在家里設宴,演出《長生殿》,并請好朋友前來看戲共同慶祝,其中就有查慎行。誰想到當時正趕上皇太后去世的國喪期間,查慎行和前去看戲的50名官員都被革職。查慎行十分后悔,就把原來的名字“嗣璉”改名“慎行”,字悔余,以謹記此事。有人寫詩嘲笑他:
竿木逢場一笑成,酒徒作計太憨生。
荊商市上重相見,搖手休呼舊姓名。
當查氏門戶興旺時,查慎行卻到鄉里歸隱,不再踏上仕途,如同一個落魄的老秀才。查嗣庭案發生,慎行全家被捕,押往京城,經過奮力爭辯,又幸得到鞠審大臣相助,雍正才特旨赦免了查慎行父子。當時有人大為感慨,認為查慎行之所以能免去災禍,正因他能適可而止。而老二嗣一直在官場羈留,當然沒有查慎行那樣幸運了。他和他的兒子一起被流放三千里,最后死在關西戍所;查嗣庭長子則被處死,另三個弟弟被流放三千里。
使整個朝野為之震驚的查嗣庭案終于結束了,但長時間不能平息下去。
同年十月,隆科多被判終身監禁,罪狀之一就是因為保奏大逆之人查嗣庭,而查嗣庭的家鄉浙江海寧,則一度流傳著“屠城”的流言,使人們紛紛出逃,弄得人心惶惶。因浙江出了汪景祺和查嗣庭兩個大逆不道之人,雍正特在浙江設觀風整俗使,而且不定期地停止浙江全省的鄉、會考試,后來,乾隆效法其父雍正,制造了“胡中藻詩獄”,這就更可見查嗣庭案的影響多么深遠了。
查嗣庭案,是雍正一手制造的。在查處查嗣庭過程中,雍正宣布查嗣庭的罪行在于他所出試題乖張,還在日記中對康熙和本朝進行誹謗。其實,這不過是治罪查嗣庭的借口罷了。真正的原因是雍正四年的李紱、田文鏡的互參案,使雍正警惕朋黨的那根敏感的神經被重新激起。重罪查嗣庭,是要給那些借師生關系的科甲出身的人以警戒,使他們謹慎言行,防止科甲朋黨侵犯皇權的現象的發生。查嗣庭案緣自文字之禍,雍正卻用來打擊科甲朋黨,鞏固皇權。因此,它不僅僅是文字獄,還有深厚復雜政治背景的政治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