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攤丁入畝”

雍正元年(1723)九月,直隸巡撫李維鈞的建議得到了朝廷的批準,決定從第二年起在全國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攤丁入畝,又稱“地丁合一”“丁隨地起”,是雍正朝開始向全國推行的一種賦役制度,目的在于改變丁稅的征收方法,即將丁銀攤?cè)氲禺€一起征收。

早在明朝時期,有的官員十分清楚徭役制的弊病,在自己控制地區(qū)進行改革。明末,陜西戶縣實行并丁于糧的措施,即把丁銀歸入田糧征收,不再按人丁完納。崇禎八年(1635年),漢中府城固縣也實現(xiàn)“丁隨糧行”新法,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鄭縣也推行此種措施。

胤禛耕織圖 清

康熙年間,農(nóng)民以運動的方式反對以丁派役。浙江寧波府農(nóng)民提出“隨地派丁”的主張,富戶紛紛反對,爭執(zhí)不休。杭州府人王之臣報告生產(chǎn)的東西少,丁役較多,負擔不起。錢塘、仁和兩縣,把有產(chǎn)業(yè)的稱為“鄉(xiāng)丁”,無產(chǎn)業(yè)的稱為“市丁”,或曰“門面光丁”,外來流民稱“赤腳光丁”,各自承擔丁役,光丁無產(chǎn)應(yīng)役,承受不起,要求“從田起丁,人不納丁”。布政使趙申喬不答應(yīng),貧民的愿望落空,斗爭仍在繼續(xù)。

這種情況下,一些官僚較為深刻地認識到丁役問題的嚴重性,主張改變役法。曾王孫主張丁隨糧行,這樣可以除掉3個弊端,收到3個好處。他說實行丁差,應(yīng)該不停地編審,即使如此,也得不到人丁的實情,老人為丁,強壯為黃小的弊病不斷出現(xiàn);人丁本應(yīng)人死除名,但官吏舞弊,使人多之家不任丁役,貧苦人無丁而有丁徭;窮人負擔不起,有的逃亡,有的拖欠,官府什么好處都得不到,還害得里甲賠累,官員被懲責。他認為實行丁隨糧辦有三個好處:買田的人增加田賦隨著增添丁役,則賣田的糧去丁也去,沒有包賠的痛苦;以糧派丁,官吏不能放去富戶,只差遣貧戶,使吏治澄清;無稅糧的人口不再受丁銀的拖累而四處逃竄,可以免去擔心在鄉(xiāng)從業(yè)。學官盛楓明確提出丁課均入田稅的意見,他說:把一縣的丁銀平均分攤到全縣田畝中,每一畝增加的有限,不是大毛病,而貧民則免除供輸,會使國課有保障,官員考成無問題,這是“窮變通久之道”。對丁隨糧辦持反對意見的官僚也十分多。邱家穗講出兩條理由:一是丁于糧,將使游手之人無所管羈,二是窮人富人都是人,都應(yīng)有役,并丁入糧,使貧者躲過,讓富人代賠他們的丁銀,也是不公平。他為富人著想,堅持丁、糧分擔。

康熙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以后,丁役的問題更突出了。康熙宣布按照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shù)為標準征收丁銀,以后不管增添多少人丁,也只收那些丁銀,不再加稅。這項舉措是我國賦役史上的重大改變,它固定了人口稅,對于后世日益增加的人丁講,減少了丁銀負擔量,有利于勞動力的增殖。可是當初的丁、糧分別征發(fā),丁役不均的不良現(xiàn)象并沒改變,而且出現(xiàn)征收方法的新問題。人口總在不斷變化,有的戶有死亡,有的戶有增添,這項政策實行后,在具體的民戶中如何開除舊的丁銀額、增添新的丁銀額就復雜得多了。死亡和新增人丁數(shù)目絕不會相等,往往新增的多,這就不能用某一個新丁替代已死人丁的差徭。不僅僅如此,隨著人丁的增加,也要減少原有人丁的負擔,這就要求必須重新計算個人的丁銀數(shù)量,還需要隨著人丁的變化不斷地計算,而這也很難。所以隨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實行,應(yīng)該尋求落實人丁丁銀的具體辦法。御史董之燧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從而建議把丁銀總數(shù)統(tǒng)計清楚,平均攤?cè)氲教锂€中,按畝征收。戶部對他的建議進行商討,認為那樣改變丁、糧分別征收的老辦法,變化很大,不能實行,但是他提出的問題又必須處理,就讓廣東和四川兩省試行。因此在四川實行“以糧載丁”,于征糧賦中帶收丁銀,廣東丁銀按地畝分攤。在這時,河南的太康、汝陽等十一州縣可能也實行了“丁隨地派”。浙江常山知縣張德純曾實行“均丁于地”,達到了“民困以蘇”的效果。

這種時候,反對的人還是很多,福州人李光坡可算代表了。該地官員議論實行按田派丁,李極不支持,他除具有邱家穗的觀點,又認為滋生人丁永不加派政策固定丁銀,官吏不能放富差貧了,如果根據(jù)田地畝數(shù)派人丁,而各地田數(shù)不同,不能平均,若依田糧派丁,則稅糧有輕重不同,又不能不出現(xiàn)偏差。他還認為丁并于糧,長時間實行,有的人會認為有糧賦而沒有丁銀,會添設(shè)丁課,形成加賦的大毛病。拋開他的頑固態(tài)度不講,他提出了實行丁并于糧可能會隨時遇到的問題。

到康熙之世,改變役法與維護舊法的兩種主張不停地爭論,把事情拖了下來,雍正繼位就面臨著這個問題。

第一個觸及這個問題的是山東巡撫黃炳。他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奏請按地攤丁,來緩解人民的困苦。他與曾王孫、盛楓等人不一樣,身任封疆大吏,更認識到丁、糧分征下貧民逃亡問題的嚴重。他認為有地則納丁銀,無地則去丁銀,平均貧富負擔,才是良好的政治氣象,因此他主張丁銀入畝征收。雍正認為“攤丁之議,關(guān)系甚重”,不是可以容易決定的,不但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反而責備他“冒昧瀆陳”,告訴他把一省的刑名錢谷辦理好是正事,這時談改革不合時宜。真是臣下興致盎然,主子漠然相待。一個月后,直隸巡撫李維鈞認為實行此策對貧民有利,奏請攤丁入畝,他深知有力之家不同意這種做法,可能會出現(xiàn)反對,而戶部只知墨守陳規(guī),也不會同意,因此要求雍正乾綱獨斷,批準他推行。雍正對待他不像對黃炳那樣,把他的奏章交戶部討論,同時指出:“此事尚可稍緩,更張成例,似宜于豐年暇豫民安物阜之時,以便熟籌利弊,期盡善盡美之效。”他把丁歸田糧看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張謹慎處理,籌謀善策,倒不是反對改革。九月,戶部議復,同意李維鈞的主張。雍正還是有些擔心,命九卿詹事科道共議。諸臣提出幾個問題,一是與李光坡有著同樣的看法,畝有大小,按畝分攤,并不平均;二是有人賣田,必然會首先賣掉好田,留下次田,那么完成丁銀的征收不免就有些困難;三是有人賣田而代買主納錢糧,這就還要代納丁銀。雍正命李維鈞針對這些問題詳細研究,一定做到無損稅收,對百姓有益,讓人挑不出毛病來。李維鈞回稱準備把地畝分為上中下三等,丁銀按地畝等級攤?cè)耄@樣就能做到平均。雍正稱贊他“籌度極當”,同意他于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實行。但是李維鈞擔心雍正反悔,于十一月又奏稱他遭到“權(quán)勢嫌怨”,感到孤立。雍正明白此意,告訴他:“驀直做去,坦然勿慮,若信不得自己,即信不得朕矣。朕之耳目豈易為人熒惑耶!”丁歸田糧的問題,從黃炳六月提出,到十一月雍正決心實施,經(jīng)歷了半年。這一場紛爭,從康熙年間發(fā)起到現(xiàn)在終于有了一個決斷。就雍正態(tài)度看,他從消極轉(zhuǎn)變到積極,變化迅速。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有著為政務(wù)實的精神,采納臣僚的正確意見,作出果斷的決定。以此而論,丁歸田糧制度的建立和實行,決策人物雍正起了積極的作用。

攤丁入畝,使有土地的人增加了賦稅,而“貧者免役”“貧民無厘毫之費”,這是一項利于窮人有損富人的舉措。對這一點,雍正當然清楚,他說“丁銀攤?cè)氲禺€一事,于窮民有益,而于紳衿富戶不便”。大臣們也十分清楚,所以李維鈞講權(quán)勢不喜歡他,福建布政使沈廷正也說“丁銀歸并地畝,于窮黎有益”。可見,雍正君臣實行攤丁入畝,有意地壓制富戶,扶助貧窮之人,改變過去丁役不均,放富差貧的情況。

但是,更重要的是丁、糧合并征收,這樣就保證了清政府的丁銀收入,因為納糧人完成丁銀的能力,大大超過無地的農(nóng)民。使丁銀的征收得到了保障,這才是雍正的真正目的。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丁歸糧辦,是損富益貧利國的政策。

攤丁入畝后,清代有人說從此“無丁賦矣”,還有人說“生斯世者,幾不識丁徭之名”。其實,把丁銀合并到田賦之中去,從清朝政府講還在收人頭稅,只是收稅途徑改變了,不能說沒有丁徭了,取消了人口稅。但就具體人來講,并不因個人的存在要交納人頭稅,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沒有人口稅了。這是一個進步,從此清朝政府減弱了對人民的封建人身束縛。

攤丁入畝制度的確立,是中國賦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舉,是值得重視的歷史大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任丘市| 定结县| 通化县| 永济市| 富平县| 乌兰浩特市| 西乌| 淮滨县| 宣化县| 汉沽区| 石首市| 固安县| 齐河县| 伊宁县| 顺昌县| 庄浪县| 萍乡市| 白玉县| 伊宁市| 嫩江县| 星座| 兴和县| 安达市| 栖霞市| 红安县| 永胜县| 米脂县| 黄骅市| 东丽区| 舒城县| 安福县| 南昌市| 巨鹿县| 中西区| 阳城县| 文登市| 神池县| 尖扎县| 成都市|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