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平定青海
雍正元年(1723)十月,羅卜藏丹津發動叛亂,清廷命年羹堯前往平叛。
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之子是羅卜藏丹津。固始汗控制青海地區三十余年,于順治十三年(1656年)病逝。他死后,次子鄂木布(號車臣岱青)繼承了他的位子,因統馭無力,因此,那些在青海境內的固始汗的幾個兒子都割據一方,肆意向屬番逼取貢物,又經常騷擾內地,成為清政府在西北地區的邊患??滴跏辏?674年),陜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叛亂,攻陷平涼、蘭州、慶陽等地,鄂木布之子、左翼墨爾根臺吉“乘虛犯河西”,殺害清朝永固營副將陳達,拘執當地清政府官員??滴跏辏?677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率領大軍襲擊西套,青海和碩特蒙古各部為躲避噶爾丹殘暴的掠奪,紛紛逃回草灘。噶爾丹叛亂平定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政府命額駙阿喇布坦以及商南多爾濟等,前往青海招撫和碩特蒙古諸臺吉,會盟察罕托羅海??滴跞吣辏?698年),青海和碩特蒙古“悉眾內附”,歸附朝廷。達什巴圖爾參加了會盟,清政府在北京招見了他,封為和碩親王,任諸部之長??滴跷迨迥辏?716年),達什巴圖爾去世,羅布藏丹津承襲親王爵位。
當時,西藏地方局勢動蕩。清政府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西藏局勢,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派遣大軍進入西藏,驅逐了準噶爾軍隊,任命藏官康濟鼐、阿爾布巴、隆布鼐等為噶倫,重新建立了西藏地方政府。羅卜藏丹津和青海和碩特蒙古各部首領參與了驅逐準噶爾部保護西藏的戰斗,因此,清政府給羅卜藏丹津加俸銀二百兩,緞五匹;加封原為郡王的察罕丹津為親王、原為貝子的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為郡王,由兩人共同統領青海右翼。羅卜藏丹津對清政府上述措施表示非常不滿。他原本是青海和碩特蒙古貴族中唯一的親王,早有政治野心,希冀藏王,已非一日。他認為,平復西藏后,按道理就應該由他來統治西藏。但是,清政府并未給他這種權力,而且還通過加封察罕丹津等人,減弱了他在青海和碩特蒙古中原來的權勢。在這種情況下,羅卜藏丹津便向朝廷公開叛亂。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羅卜藏丹津利用清政府派駐西寧的撫遠大將軍胤返回京城辦理喪事的時機,脅迫和碩特蒙古諸臺吉在察罕托羅海會盟。他強迫各部取消清朝授予的封號,俱令呼舊日名號,正式宣布要恢復先人霸業,圖謀占有招地,統領青海。親王察罕丹津和郡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反對羅卜藏丹津叛亂,他們沒有參加會盟,但是卻遭到了羅卜藏丹津的攻擊。察罕丹津與羅卜藏丹津相持不敵之后,率妻子及所屬逃到河州求援于清政府;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率妻子投至甘州向清政府報警,其屬下人一部被俘獲。此外,索諾木達什、厄爾克扎爾、色布騰札爾等和碩特蒙古臺吉也先后離開羅卜藏丹津歸向朝廷。雍正帝聞變后,派兵部侍郎常壽去羅卜藏丹津駐地沙拉圖宣布諭旨,令其“罷兵和睦”。羅卜藏丹津不聽,反而拘捕了常壽,更加囂張。叛軍首先進攻西寧周圍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鎮西堡和北川新城等處,攻城放火,搶掠財物,把附近的番民都驅趕出去,燒毀民間積聚谷草。

賜岳鐘琪詩刻拓片
為迅速平叛,清政府采取了果斷有力的措施:派川陜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征調川陜官兵,進駐西寧;又派四川提督岳鐘琪為奮威將軍,參贊軍務。年羹堯接到命令后馬上派兵到永昌布隆吉河駐守,防止叛軍騷擾內地;又在巴塘、里塘、黃勝關等處駐兵,叛軍進藏之路被截斷;還派人駐守吐魯番和噶斯泊,以免叛軍與準噶爾蒙古勾通。緊接著,清軍向西寧附近叛軍發起進攻,羅卜藏丹津失敗,率軍向西逃竄,他的集團開始潰散;鎮海、申中、南川、西川、北川等地先后被收復。
穩定西寧附近局勢后,年羹堯便指揮清軍專力征剿羅卜藏丹津。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清軍趁春草還沒出生的時候,“采取搗其不備”方針,從三路進軍討伐:總兵吳正安率師出北路,總兵黃嘉林、副將宋可進率軍出中路,岳鐘琪和侍衛達鼐統兵出南路。在伊克哈爾吉南路清軍擒獲叛軍頭目阿爾布坦溫布,打聽到羅卜藏丹津已逃往烏蘭穆和爾,于是率兵夜里行軍,到了那里則是“賊尚臥,馬未勒銜,驚不知所為,各鳥獸竄,生擒藏巴扎布,并獲羅卜藏丹津母阿爾太哈屯與其妹阿寶”。在烏蘭白克清軍又獲叛軍頭目吹拉克諾木齊。羅卜藏丹津穿了女人的衣服,從茫崖逃往準噶爾蒙古,被策妄阿拉布坦所收留。清軍這次追剿,出師十五日,殲敵數萬,對于平叛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滅羅卜藏丹津叛軍主力后,清軍又平定了涼州、莊浪一帶的叛亂,“四面合圍,十路并進”,戰斗很快結束,到此為止全部肅清了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亂。
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后,清政府為進一步統治青海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內容包括:
實行行政建置方面的改革。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改西寧衛為西寧府,轄西寧、碾伯二縣及大通衛,任命副都統達鼐為首任“西寧辦事大臣”,對青海一切事務進行管理,使清政府直接控制了青海地區。
修筑軍事設施,加強軍事部署。清政府在河西走廊甘州等地設置官吏,添加士兵;在四川邊外單噶爾斯地方增設參將,打箭爐外木雅吉達地方設總兵,吹音地方設守備,巴塘設游擊,里塘設副將,潘州舊城設游擊。如果青海一旦發生危急,“北至陜省,南至滇省,俱可援助”。
在青海蒙古族各部劃定地界,編旗設佐,建立盟旗制度。
在藏族中設置千百戶。清政府將番人心服之頭目授以土司千戶、百戶和土司巡檢等職,受附近道廳衛所管轄。
在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安定人民生活。清政府對西寧周邊可耕之地,實行開墾屯種,征調直隸、山西、河南、山東、陜西五省軍罪人犯,發往大通、布隆吉爾等處讓他們開墾荒地。在西寧一帶又招募農民與駐軍家屬,在西寧周圍進行耕種,由地方官給予牛具種籽,三年以后征收賦稅。除此之外,在青海地區與內地之間進行貿易往來,每年二月、八月兩次,在西寧西川邊外那拉薩拉地方開設集市。對于蒙古族牧民所需要的茶、布、面等物品,可一年四季進行交易。
大力整頓寺院。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前,青海地區寺院有著很大的勢力,叛亂得到平息之后,清政府規定:寺廟之房,不得過200間,人多者300間,少者十數。每年寺廟由政府稽查兩次,首領要出具甘結,以表忠誠。寺廟不能直接向屬民征收租糧、衣服、銀兩,由清政府供給,人員日常所需生活費用,理藩院具體經辦。從這以后,清政府直接控制了寺院。
清政府對羅卜藏丹津之亂平定及其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青海地區影響深遠。軍政建置上的重大改革,使清政府對青海地區的統治進一步加強,盟旗制度的推行,使蒙古王公依舊享受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權,成為清政府的地方官員、統治蒙古牧民的工具;清政府采取的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青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而青海地區和內地貿易往來的加強,則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和。這一切,都進一步促進了青海地區的統一,鞏固和發展了清朝多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