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雍正王朝
1.懲罰貪官污吏
(1)清查虧空
由于康熙在位61年,作為一個久掌大權的皇帝,康熙非常佩服漢文帝施惠于民、盡量不擾民的統治方針。于是,晚年的康熙不免要恩澤天下,來博得為政寬仁的美名。但社會的發展并不依賴個人的想法,一味地寬容,給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在此方針指導下,康熙末年的社會積弊十分多。
社會吏治日益敗壞,官吏貪污成風;在“反正不是自己的”之心理支配之下,政府高官們、皇子們大量地從國庫中借支,造成國家錢糧空虛,國庫不足;地方紳衿魚肉百姓,貧富差距十分大;從戰略角度考慮,按照康熙末年的財政狀況,如果國家發生災荒,或者是邊疆告急引發戰爭的話,那么國家財政嚴重不足,國庫空虛到無銀用兵賑災的地步,用雍正的話就是“關系匪淺”了,后果讓人擔心。

雍正朝服像
此外,地方紳衿擴張勢力,對欲集中皇權的雍正來說,無異是眼中之釘。
雍正十分清楚各種狀況。雍正掌權后的一個月,就給戶部下達了全面清查錢糧虧空的總動員令,細致而具體地部署了各地清查的方針,政策和注意事項:
“各省督撫將所屬錢糧嚴行稽查,凡有虧空,無論已經參出及未參出者,三年之內務期如數補足,毋得苛派民間,毋得借端遮飾,如限期不完,定行從重治罪。三年補完之后,若再有虧空,決不寬貸……”
就是說:你們各省的總督、巡撫要嚴格檢查轄區內的錢糧虧空問題。一旦發現虧空,不管是否報告給中央,都必須在3年之內,把虧空的數目補齊。在補虧過程中,不得以補虧為借口,再向民間增加苛捐雜稅。比如山東省,以前查明虧空數十萬兩,雖然現在名義上使用官員的俸祿補足了,朝廷對其中的巧取豪奪亂收費、亂攤派十分清楚,其他省大概也是如此。另外,也不得乘機掩飾虧空,或者尋找借口不全力執行。沒有補完虧空,朝中會加以嚴罰。在3年補完虧空以后,如果再發生虧空的事,朝廷也不會饒恕你們。
雍正還規定了如果地方官員貪污挪移錢糧,而督府為其包庇隱瞞,要對督撫治“連坐”之法。假如有誰在清查中徇私舞弊,包庇縱容,一旦被查訪到或被監察官員舉報后證實的,將連同該省的總督,巡撫一同處罰。
雍正這個辦法使諸官心驚肉跳,再也不敢怠慢。
雍正即位時已是45歲,面臨著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局面: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稅收短缺。雍正對這些是有著清醒認識的。在即位之后雍正說:“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意思是說,當我還是皇子的時候,就知道歷年中央的戶部有數百萬銀兩虧空,底下的府廳州縣虧欠的數量就更不知有多少了。我十分清楚,怎能騙得了我。各地出現虧空錢糧問題的,一定是受到上司勒索,不得不從國庫中拿來上供,要不就是自己貪污侵漁、中飽私囊了。無論哪種情況,都是非法的。
長期當皇子輔助執政的經歷,使雍正積累了充分的行政經驗。加上他即位前就曾協助康熙在戶部清理虧空,曾遇到過一些麻煩。因此對中央及地方的財政十分明白;對下面官僚的貪污手段、心理狀況十分清楚。
雍正上臺,首先指向的是吏治,實在是因為吏治腐敗是康熙晚年最大的弊政之一。整頓吏治的最好突破口就是清查虧空。
全國大小官吏那么多,對于新君還不熟悉。雍正除了隆科多、年羹堯等幾個可信任的人外,無所依靠。正好可以借助清查虧空這個運動,撒下大網,借勢觀人,激濁揚清,殺一儆百。用這個運動來打擊異己勢力樹立威望。正如前述,康熙末年的儲位之爭十分激烈,雍正的登基即位又難于辯解,使人心不服,基礎不穩。雍正發動清查,正可以借機名正言順地打擊諸王的朋黨勢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清查虧空的第三個好處是有助于對家底更加清楚,真正掌握財政狀況。
雍正在清查虧空過程中,經常派遣特派員來解決一些難于應付的問題。
雍正四年(1726年),大規模清查江西省的錢糧虧空。當時的巡撫裴度明明知道各府州縣倉谷虧空很多,他卻不上報,極力包庇下面的貪官污吏,雍正對此十分憤怒。
雍正命把已調任的裴度留于任所,將前任布政使張楷、陳安策派往江西審訊。雍正又覺得現任巡撫都督,他們太軟弱,只是喜歡自己的官名而已,不能完成清查虧空這么重大的任務。因此決定特派吏部侍郎邁柱到江西,真正檢查全省錢糧多年的虧空問題。與此同時,雍正命令從別的州縣挑選出幾十名官吏,迅速前往江西。一旦發現有虧空問題的官員,迅速查辦,讓候補官員作好頂替的準備。
邁柱到任后,清查積極認真,但是受到江西按察使積善的反對,雍正堅決支持邁柱,稱贊他“到任以來,不避嫌怨,為地方生民計,實心效力”。清理的結果一出來,雍正立即命令裴度及歷任藩司補償倉谷的虧空。
特派官員到其他地方清查虧空情況,讓他們相互監督,這是雍正常用的一種辦法,十分有用。
雍正五年(1727年),福建布政使沈延玉報告說,福建省的倉谷出現虧空。雍正認定是巡撫毛文銓隱瞞上面欺壓百姓造成的,馬上特派廣東巡撫楊文乾和許容為欽差大臣前往清查。
上次清查江西錢糧,雍正調動了大批的候補官員,讓他們為上崗作好準備。這次清查福建的倉谷虧空,與候補官員調動同時進行。此外他還作了輿論的準備。
雍正發布公告告誡福建的老百姓:因為馬上就要進行清查,有些貪官們可能已知道此事,會臨時借調有錢人家的糧食來充實庫存。如果你們有人把糧食出借給他們的話,那出借的糧食就歸官府所有,發覺后也不再歸還。
上諭還說:我已經選拔了一批候補府州縣官員和欽差一起到福建,如果“現任府州縣內之錢糧稍有不清者,即令更換”。
擺出候補官員,查出問題立即換人,這破釜沉舟的姿態,表明了雍正徹底清查的決心。
地方清查虧空的責任落實到總督巡撫,限期為3年。北京等盤根錯節之地,展開清查工作十分艱難,因此他更注重清查技巧,加大力度清查。
(2)設立會考府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四日,雍正下令設立了一個獨立的清查機構——會考府,主要對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就是各省每年將錢糧征收解撥的實數報部奏聞)工作稽查核實。
本來,各部院的錢糧運用、收入支出,都是由各部院自行奏銷,因此官員營私舞弊、賬目混亂的現象十分多。
為了從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雍正規定會考府負責稽查審計各部門的收支,凡是錢糧的奏銷,不管來自于哪個部門,都應該由新設立的會考府清厘“出入之數”,這樣就把奏銷大權由原先的各部院收歸中央。
這樣,官員即使想做手腳也難了,政府也有希望能補上奏銷這個大窟窿。
雍正說,當日康熙對其中的弊端也十分清楚,只不過不欲深究罷了,“朕今不能如皇考寬容”——我決不會像父皇那樣寬容——雍正說到這點。
雍正顯然十分了解下情。他說,錢糧奏銷中有大的弊病,主要是看有無“部費”(即所謂好處),假使沒有部費,就是正常開支,計算也清楚,但也就不準戶部奏銷,要是有部費的話,即便是浪費百萬的也可以奏銷。
雍正委任他的兄弟怡親王允祥、舅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等四人共同負責,提高會考府的權力,并諭令允祥說:你如果不能清查,我再派人,實在不行我親自去。可見雍正決心很大。
會考府成立了兩年多,辦理了各部院奏銷事件550余件,其中被駁回的就有96件,效果十分顯著。
清查中涉及到貴族和高級官僚,決不放寬。在這一次清查虧空的行動中,一大批達官顯貴、王公貴族都牽涉進去了。比如雍正的十二弟履郡王允因為曾主管過內務府事務,在追索虧空中,被逼無奈將家中的器物當街變賣。雍正的十弟允
也因此賠銀數萬兩,數量還是不夠,最后被雍正抄家罰沒。
其中戶部庫存白銀查出虧空250萬兩,雍正責令戶部歷任的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均攤賠償共150萬兩,另外100萬兩由戶部一年一年地償還。
按照常規,清查虧空,應當先抓貪污腐敗,然后解決挪移問題。而雍正帝正好相反。他規定在清查中,無論是侵欺還是挪移都要據實清查,而在追補賠償之中,不管哪種在前,都要把挪移的那部分補足,然后再賠償。
先抓挪移,看似在抓次要矛盾,實則是避實擊虛的方法。
這只是非常情況下的非常策略,事實上,在雍正后期打擊貪官清查虧空的工作取得顯著的成績之后,就逐漸恢復了往日先查侵欺再追挪移的成法了。
虧空一旦被清查出來,贓官就被革職拘禁。雍正迫使他們吐出贓銀,保證如數歸還國庫,嚴厲抄家就是通常的手段之一。
(3)抄家罷官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通政司右通政錢以鍇提出一套查抄補追的方法,主要原則是:凡虧空官員被查驗核實之后,一方面嚴格搜查辦公地點,一方面發文件到他原籍的地方官,命令當地查封其家產,控制其家人。而后再追回各種財物,杜絕贓銀有轉移藏匿的可能。
雍正對此建議非常贊同,并明確表示:查沒來的財產,將用于公事及查沒中的有功人員。
重賞嚴罰,同時實行。
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原山西巡撫蘇克濟被山西潞州知府加璋揭發:在任職期間敲詐各府州廳縣銀兩,共計450萬兩。
雍正查驗核實之后,籍沒他的家產,并責令其家人趙七賠償20萬兩。
這一年官員下臺并被抄家者層出不窮。如湖廣布政使張圣弼,糧儲道許大完,江蘇巡撫吳存禮,布政使李世仁,江南糧道王舜,前江南糧道李玉堂,湖南按察使張安世,原直隸巡道宋師曾,廣西按察使李繼謨等。
大小官員對抄家恐懼不安,有人悄悄地送了雍正一個外號:抄家皇帝。
雍正為貪官們所憎恨的理由,即雍正懲治貪污成果顯著的重要原因,是把貪官及其家屬“捆綁”起來查沒,用株連的辦法來對付貪官。
歷史傳說中雍正狠毒的惡名,大多由此而來。據說,當時官員們在一起打牌時,把其中的私牌也戲稱為“抄家私”,可見雍正反腐敗是有一定力度的。
倒霉的贓官們于是無路可走。即使如年羹堯之狡詐多端,見事不妙,開始向各地轉移藏匿財物,也被雍正訪了個清清楚楚,抄了個一干二凈。
雍正對于那些畏罪自殺的官員也不放過,從中更可以看出他嚴厲之極。雍正四年(1726年),廣東巡撫楊文乾參劾本省一個道員李濱貪污受賄,虧空錢糧。李濱得知此事嚇得自殺了。
閩浙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參劾興泉道道員陶范,撤了他的職。還沒有追查,陶范也自殺了。雍正對此說:這些貪官估計官職和家財都難保了,便想一死了之,妄想犧牲自己的性命保住財產,留給子孫后代們享用,哪有這種好事?
他下令督撫,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拘禁這些贓官的家屬和親信的家人,嚴行審訊,把所有贓款全部追回,還要補償。
雍正大約是深得其中的三昧:不放過死人。因為這可以使百官感到害怕。這樣的“抄家皇帝”,確實讓人有些害怕。此外,雍正還三令五申,嚴禁下屬和當地士民代替贓官賠償或者墊付,把板子直接打到贓官身上。
雍正的理由是,如果允許代賠或墊付的話,會出現不法紳衿與貪官狼狽勾結,以求留任的情況。或者,這些禍害又會趁機搜刮百姓。
雍正對官僚們的心理十分清楚。
雍正專門相應地變革了官吏任用制度——即實行大罷官。確保不出現貪官為彌補虧空把負擔轉嫁給老百姓的情況。看來僅僅抄家是不夠的!雍正注意到讓官員留任以彌補虧空,還會使老百姓受其苦。與其留下后患,不如干脆不做,因此凡是貪官,一旦被人告發,就革職離任。
元年(1723年)二月,雍正指示吏部:凡是官員在任內出現虧空錢糧的,都不可再留任;如果是虧空已經清還完畢,還可以繼續為官的,一定由吏部再奏請,復任視情況而定。
此政策一出來,被罷官的人不可勝數。3年以后,湖南巡撫魏延珍上奏說,湖南省內的官員遭到彈劾的大有人在,并表示說,如果還有舞弊貪污的,還會繼續參劾,絕不留情。10年之后,當時的直隸總督李衛上奏說,通省府廳州縣各級官僚,沒有幾個人能連任3年。
如此大規模頻繁更換官員,原因在于大部分官吏被人告發而被撤職查辦。長久以來,罷官的政策一直實行。
河南巡撫田文鏡被雍正視為“模范督撫”,在短短的一年之內,共參奏屬員二十幾人,雍正對田文鏡毫不留情雷厲風行的作風非常佩服、欣賞。
雍正的高明之處是,除了以抄家、罷官作為威脅外,他還專門建立了耗羨歸公和養廉銀制度。高薪養廉的行政思想,突破歷來的低薪制。作為制度化來嘗試,雍正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