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抗戰時期的香港文學(2)

《筆談》半月刊是茅盾第二次來香港后著意開辟的“第二戰線”?!豆P談》于1941年9月1日創刊,共出了8期。茅盾在創刊號的“征稿簡約”中闡明該刊的宗旨,“是個文藝性的綜合刊物”,“經常供給的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莊諧并收,辛甘兼備,也談天說地,也畫龍畫狗。也有創作,也有翻譯”。鑒于這樣的編輯方針,《筆談》的作者,有相當一部分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土,如柳亞子、郭沫若、胡風、以群、戈寶權、楊剛、袁水拍、徐特立、適夷、董必武、胡繩等。茅盾還以“明”、“來復”、“形天”、“葉明”、“何典”、“民”等十余個筆名,在《筆談》上發表書評、雜志、隨想、時事評論等。其中以“形天”筆名發表的連載掌故《客座雜憶》,介紹和評述了“五四”至大革命時期的事件和人物,對于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表示了贊頌之情。

茅盾在主持了數個報刊的工作外,還熱心于參加文化活動,扶植青年文學創作人材。1938年夏秋之間,陶行知從美國來香港,與吳涵真一起籌辦中華業余學校,設政治、經濟、文學、戲劇、新聞,外國語、實用科學等科,茅盾和樓適夷、林煥平擔任文學科教師。除此之外,茅盾還為中華藝術協進會主辦的“文藝研究班”主講《現階段的文藝運動》。魯迅逝世后,茅盾應胡愈之、巴金的托付,四處奔走,為出版《魯迅全集》進行各種聯系工作,還出面請蔡元培為《魯迅全集》撰寫序言。1941年11月16日,他與柳亞子、鄒韜奮等127人聯名在《華商報》刊出《敬祝郭沫若先生五十初度》的文章,并出席了香港文化界舉行的慶祝“郭沫若創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及五十九壽辰”大會,并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在會上作了演講,強調“文化界團結的寶貴”,并認為“郭沫若之回國參加抗戰;為民族統一戰線重復形成之象征”。

創作《第一階段的故事》和《腐蝕》等

《第一階段的故事》是1938年茅盾在香港時,應《立報》負責人薩空了的請求“試寫一個‘通俗形式’的長篇”,在《立報·言林》上連載的,歷時8個月。最初連載時名為《你往哪里跑》。這部小說以“八·一三”凇滬抗戰為背景,描寫了抗戰爆發到上海淪陷的四個月中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劇烈、復雜的變化。作品把視角對準幾個工商業者及知識階層家庭,刻畫了他們對抗戰的心態表現。小說中那位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愛國資本家何耀先,是個對時局有著清醒認識的人物,他的女兒何家祺受父親影響,毅然放棄了優裕的生活環境,投奔延安。而運輸公司的陸和通則是個思想性格前后變化較大的人,由于民族救亡熱情的感染,他參與了救亡工作,在斗爭中不斷戰勝某些畏懼情緒,最終成為堅定的主戰派。不過,評論界認為對于這個人物的刻畫,在思想性格的展開上還嫌不夠,形象欠豐滿。應該說,小說寫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寡婦桂卿——程少奶奶,她原先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獨女阿歡身上,而對自己的前程和命運已不存什么奢望。然而當阿歡成為日機炸彈下的冤魂,程少奶奶竟能在精神崩潰的邊緣上逐漸醒悟過來,加入了熱血青年組成的投奔陜北的隊伍。這部小說按原先的結構,頭緒紛繁,人物眾多,情節也復雜曲折,然而,由于茅盾要動身去新疆,便匆匆把它結束了,以致于整部作品在人物性格方面沒能充分展開,茅盾后來在這部小說的新版的后記里,承認這部小說是寫失敗了:

失敗在內容,也在形式。內容失敗在哪里?在于書中只寫了上海戰爭的若干形形色色,而這些又只是一個個畫面似的,而全書則缺乏結構;在于書中雖亦提到過若干問題,而這些問題是既末深入,又且發展得不夠的;最后,在于書中的人物幾乎全是‘沒有下落’的。撇開其他原故不談,單是這幾點,已經足使這一本書不大能為那時的香港讀者所接受了。

1940年5月,茅盾從新疆冒險赴西安、延安等地,目睹了抗戰局勢和我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斗爭。后來,他以《如是我見我聞》為總標題,在香港《華商報·燈塔》的第1期至第29期連載。

1941年夏天,茅盾開始創作長篇日記體小說《腐飩》,并在鄒韜奮主編的雜志《大眾生活》上連載。這部小說以“皖南事變”前后陪都重慶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女特務趙惠明在風云激蕩的時世中,擁有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備的陽剛之氣,又不乏其溫柔和善感,是一個既像男子漢,又比“女人更女人”的漂亮女人。她出于對于前途的美好的憧憬,敢于反抗家庭而出走參加抗日戰地服務工作,然而,由于階級出身及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她又擺脫不了嚴重的利己主義者,愛好虛榮且不明大義。當她被戀人拋棄之后,又經受不住特務頭子的威逼利誘,終于墮入特務組織的羅網,成為替反動統治效勞的走卒,干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然而,在特務組織里她又因不是嫡系而受到排擠,甚至遭到特務頭子的玩弄,從此精神上就陷入不可解脫的矛盾的苦悶之中。正在這時,她奉命用色情去勾引、軟化過去的戀人小昭。她想救出小昭,而小昭則以對她的愛、信任和規勸,使她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產生了希望。直到小昭被害,失足后陷于苦惱、悔恨、不滿的她才徹底地幡然醒悟,棄暗投明,并救出即將陷入魔掌的女學生N。通過趙惠明這個典型形象的刻畫,使人們借助一位被腐蝕的青年的眼睛和心靈,去透視反動特務統治的黑暗。小說巧妙地以日記體的敘述形式,揭示了趙惠明復雜的內心世界,這確乎比其他的敘述形式更能細膩而深刻地把握住主人公的心理特征以及精神上的歷程。茅盾在《腐蝕·后記》中說:“如果考慮到日記體裁的小說的特殊性,而對于趙惠明的自訟、自解嘲、自己辯護等不作正面的理解,那么,便能看到這個自訟、自解嘲、自己辯護等等正是暴露了趙惠明的矛盾、個人主義、‘不明大義’和缺乏節操了。”正因如此,《腐蝕》被看作是茅盾的一部相當成功的作品,小說在雜志上連載完不久,上海華夏書店便出版了單行本,許多報刊載文稱它是“當前政治有力的諍言”,是茅盾繼30年代在上海創作《子夜》之后又完成的另一部長篇杰作。

茅盾第二次居港的9個月時間里,經歷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和香港淪陷,與葉以群,廖沫沙等輾轉避躲。直到1942年1月9日,才在東江游擊隊的保護下,回到內地去。在這期間,茅盾先后寫成了《劫后拾遺》、《生活之一頁》、《回憶之一頁》、《脫險雜記》、《虛驚》,《過封鎖線》、《太平凡的故事》、《歸途雜拾》等八篇文章,對這一段驚險的經歷作了記錄。這些作品還通過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處于風雨飄搖中的香港社會,以及南來文人的處境,并且,對于淪陷后香港某些小市民的心態,也作了生動的刻畫。

1941年,茅盾在香港創作了一批歷史文化雜文。這一時期他所寫的文章,仍沿著1935年的《速寫與隨筆》,1936的《印象·感想·回憶》的路線發展,“未嘗敢忘記文學的社會的意義”。因此,這些文章以議論或具尖銳性和針對性的雜文為主,思想立場鮮明而堅定,而在技巧上也注意謀篇布局,用字遣詞,顯示了他的深厚的藝術功力。

茅盾寫的這些歷史文化雜文大都刊登在《華商報·燈塔》、《筆談》半月刊、《大眾生活》周刊和《文藝陣地》雜志,有《孔夫子》、《再談孔子及其他》、《“士”與“儒”之混協》、《中庸之道》、《國粹與扶箕的迷信——紀念許地山先生》,《從心不古》、《文化近事有感》、《獎勵學術之道》、《諾言與頭顱》、《倡提倡學術之類》、《談一件歷史公案》等。

茅盾的這一批歷史文化雜文,主旨是以中國古代文化為端緒,諷諭當世政局世風。茅盾對中國古代文化,本來便有豐富的知識。他的這批歷史文化雜文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思想,總的來說是反傳統的,即便是評論時世,其內容大都表現出當時學界的爭論動向。例如在《“士”與“儒”之混協》一文里,茅盾認為古之所謂士與儒,不同于今之所謂知識分子。“古之士,通常倒是指那些荷戈帶甲的人們”;“而‘儒’者,‘蠕’也,言其能委宛曲折,應付人事”。他以此去論君子儒與小人儒之別,頗具現代意味:“從孔子之素以‘超然’自命,進退在我這一點看來,他所指斥的‘小人儒’大概是賣身投靠,專一認定了一個王子那樣的‘儒’?!薄八^‘士’者即為權門的豪奴,而所謂‘儒’者,亦不是權門的清客而已?!边@些評述,在學術上也許是不甚嚴謹的,而作為文學來看,則頗具文采。

蕭紅的創作

蕭紅(1911—1942),本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念中學時閱讀了大量的“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1930年為了反抗父親的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開始過流浪生活。1932年秋在哈爾濱與蕭軍同居,開始走上文學道路。1933年,寫出了《兩個集》、《跋涉》、《看風箏》等短篇小說,1934年開始創作《生死場》,同年9月在青島完成,10月與蕭軍經青島到上海,認識了魯迅。魯迅特地為《生死場》作序。作品揭露了階級壓迫與民族壓迫帶給東北農村深重的災難,呼喚人們起來反抗。此書出版后在上海文壇引起不小的震動。1936年,蕭紅到日本養病。抗戰開始后,她先后到過武漢、山西、西安,重慶,并于1940年1月和端木蕻良到達香港,目的為了躲避戰亂,也為了尋找一個相對安靜的寫作環境,同時也想借此擺脫感情和心靈上的困擾。同年2月5日,文協香港分會舉行了歡迎他們二位到港的聚會,蕭紅在會上向與會者報告了重慶文化糧食恐慌的情形,希望留港的文化人能夠加緊做些供應工作。

抵港初期,蕭紅參加了香港幾所女校聯合舉辦的“女學生與三八婦女節”座談討論。4月,她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員身份,登記成為“文協香港分會”會員。文協香港分會于8月3日舉行“魯迅先生六十誕辰記念”晚會,蕭紅應邀創作了啞劇《民族魂魯迅》。蕭紅說:“魯迅先生一生,所涉至廣,想用一個戲劇的形式來描寫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不講話的啞劇。所以,這里我取的處理的態度,是用魯迅先生的冷靜、沉定,來和他周遭世界的鬼祟跳囂作個對比?!边@部啞劇以象征性的獨特構思,融匯了魯迅作品中的眾多形象,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及少年魯迅等,劇情以實際和幻想各自參半的形式展開,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這部啞劇的原著到了同年10月,才在楊剛主編的《大公報·文藝》和《學生界》發表,成為了中國現代戲劇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性的作品。

蕭紅在香港的生活,既貧困又孤寂,并且重病纏身,然而她以驚人的毅力,寫作了短篇小說《后花園》、《北中國》、《小城三月》,以及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第一、二部。

《后花園》連載于1940年4月10日至4月25日的《大公報·文藝》及《學生界》,作品主要描寫作家對她童年生活的回憶?!缎〕侨隆钒l表于1941年7月《時代文學》第1卷第2期,是蕭紅生前創作的最后一個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再婚的寡婦翠姨愛上一個“不相干”的外甥,由于門戶不對戀情自然無法玉成。結果翠姨被許配給一個又丑又瘦小的男人,就在即將舉行婚禮之際,翠姨卻因抑郁寡歡而香消玉殞。而那位外甥每逢提及翠姨時便會傷心落淚?!皳捈t的堂弟妹說,《小城三月》中許多人和事都是真實的。蕭紅此時已體驗到絕望和悲慘,便十分留戀地回憶起自己的青春,那些已經逝去的生活場景居然對她產生一種感情上的誘惑,使她以往認為可憎的人物,也變得有些可愛了,那大家庭的生活也變得有情趣,她后期對故家對親人的懷念,同樣是真誠的,這也是人的一種天性吧。”事實上,在蕭紅以往的小說中所出現的那個異常冷酷,缺乏起碼的同情心和憐憫心的父親,以及兇狠、陰險的繼母、伯父等人,在《小城三月》里卻被抹上了一層脈脈溫情的色彩,這可能是蕭紅當時的一個良好的愿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基隆市| 平山县| 大冶市| 天峨县| 沙坪坝区| 长岭县| 海林市| 正定县| 巴楚县| 云龙县| 西乌珠穆沁旗| 濮阳县| 呼伦贝尔市| 正镶白旗| 楚雄市| 亳州市| 横山县| 滁州市| 宕昌县| 九江市| 桐城市| 稻城县| 灵璧县| 西华县| 晴隆县| 民权县| 微博| 栖霞市| 皮山县| 额济纳旗| 大洼县| 鱼台县| 白玉县| 个旧市| 哈巴河县| 高邑县| 泊头市| 漠河县| 定兴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