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宮城遺址
- 盛唐見證:大明宮(文化之美)
- 竇巖 乾坤魚編著
- 12407字
- 2016-07-07 16:17:30
往事越千年,如今的大明宮地面建筑絕大多數早已無存,但宮城和宮門等遺址大多保存完整。
遺址內的含元殿和麟德殿等宮殿,丹鳳門和玄武門等宮門以及太液池和梨園等遺跡,現在尚可清楚地看見。其中,丹鳳門等大型建筑臺基至今仍高出地面數米至十幾米,顯示了歷史的滄桑巨變。
(一)主要宮殿遺址
唐大明宮在我國古代宮城建筑中首屈一指。考古學家通過對它的挖掘研究,已經將大明宮整體景觀布局清晰繪制出來。已經發現的四十多處宮殿閣亭遺址,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
1.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皇帝舉行重大慶典和朝會的地方。殿基高15米,東西長75米,南北長41米;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門寬5.3米。
含元殿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建成于龍朔三年,毀于僖宗光啟二年,存在了兩百二十余年。
其間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里舉行大朝賀活動。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當時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
含元殿修建在龍首原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和棲鳳兩閣,殿兩側為鐘樓和鼓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成“凹”字形,由于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也影響了歷代宮闕直至明代紫禁城午門的設計和布局。
含元殿居高臨下,兩翼開張,包括兩閣在內,建筑群總寬約兩百米,氣勢弘大,最能反映唐代氣魄的宮殿。
唐代李華在《含元殿賦》中描寫道:
左翔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環阿閣以周墀,像龍行之曲直。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筑。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規模宏大,建筑雄偉。
含元殿南去丹鳳門四百余米,東西五百余米,殿庭極為寬闊。由于它高高地屹立于龍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13米。為了百官朝見的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兩條平行的斜坡磚石階道,共長七十余米。
每遇朝會,群臣即由兩道而上。這兩條階道由丹鳳門北上,宛如龍生而垂其尾,極為壯觀,故稱為龍尾道。道面平段鋪素面方磚,坡面鋪蓮花方磚,兩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墩臺、龍尾道、陛、階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欄桿環繞。
龍尾道的修筑映襯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偉,但也因這條道坡長階高,而成為年邁大臣朝見之畏途。
含元殿的高大宏偉歷來為人所稱頌,統治者為建此宮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為配合大明宮含元殿御道項目保護工程的建設,對拆遷范圍內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他們在含元殿遺址南部新發現了一處水渠道、三座橋梁、兩條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遺址。
新發現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遺址土臺以南約一百三十米處,東西走向,已探知長度為四百余米,基本與含元殿南沿平行。
從勘探得知,在御道拆遷范圍的東西兩側,該水渠道還有延伸部分。從發掘的幾處段落來看,該渠道兩壁較直,底部較平,兩壁局部還發現有砌磚痕跡。
其東段略淺,西段略深,可以推測渠道內水的流向為由東向西。另外,在渠道內還出土有大量的唐代磚瓦、石塊、螺殼、陶瓷器、銅錢、鐵釘、鐵劍等遺物。從地層剖面來看,該渠道在唐代以后還沿用,明清時期還曾一度疏浚過。
發現的唐代水渠道上的三座橋梁,皆位于含元殿南部。相對位置分別在含元殿正南、含元殿西朝堂正南、含元殿東朝堂正南,為中央橋梁基礎、西側橋梁基礎、東側橋梁基礎。發現的兩條步行道在水渠道南岸,沿渠道而走,東西走向。道路上車轍痕跡明顯,可見該道路沿用時間很長。其中中央一橋正與含元殿中心相對,從橋樁柱洞的遺跡可知,橋東西長17米、南北寬4.3米。東西兩橋則與百官上朝前暫時休息的東、西朝堂南北相對,其作用猶如后世皇帝宮殿建筑中的“金水橋”。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殿前百余米有門址遺跡,可能為牌坊式建筑。門左右有橫貫宮城的隔墻,門前面是一大廣場。
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筑群,體現了唐代建筑的雄偉風格,并成為后世宮殿的范例。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從興建至唐末被毀的二百余年中,歷經了德宗貞元四年的地震和幾次大風大雨的自然損害,不斷有所維修,但始終未見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記錄。
含元殿址中出土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殿頂的屋面用瓦,還出有一些琉璃瓦片,據此估計此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邊的做法。在臺基四周出土殘石柱和螭首石刻殘塊多件。
翔鸞閣北廊道的西側出土許多鐵甲片及矛頭,學者推測是在兵火戰亂中被遺棄的。唐代名人李華在其《含元殿賦》中有著詳細的描述,其中建筑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選運來的所謂“擇一干于千木”的荊楊之材。為了砍伐這些木料,“操斧執斤者萬人”,然后“泛江漢,夕出河渭”,運至長安,“擁棟為山”。
建筑工人都是能工巧匠,所以殿屋修得非常壯麗,站在含元殿前,終南山清晰可見,長安街道盡收眼底。
遺憾的是,如此壯麗的宮殿,于886年毀于戰火。現在建筑物已蕩然無存,但在宮殿遺址上仍可體會到當時登高望遠,視野開闊的情景。
2.麟德殿 “瑞煙深處開三殿,春雨微時引百官”唐朝詩人張籍的《寒食內宴》中這樣描述盛唐時期唐大明宮麟德殿的盛景。
麟德殿位于大明宮的西部,是皇帝舉行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建筑面積達1.23萬平方米。
根據勘測,麟德殿原有前后毗連的三座大殿建在高高的臺基之上,中殿左右各建有一個亭子,后殿左右各建一樓,周圍環繞有回廊,將各個部分聯接在一起。
麟德殿是大明宮的國宴廳,也是大明宮中主要的宮殿之一,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毀于唐僖宗光啟年間,使用和存在了約二百二十年之久。
麟德殿規制宏偉,結構特別,堪稱唐代建筑的經典之作。皇帝經常在這里舉行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遣唐使的活動。
703年,武則天在此會見并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這是他第八次作為遣唐使來到長安。粟田真人在日本文武天皇時期的官階是“朝臣”,職務相當于戶部尚書,這一次他帶來的許多地方特產讓武則天很高興,于是女皇便在麟德殿賜宴并授予了粟田真人“司膳卿”的職位。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歡宴神策軍將士3500人。當時,唐代的官員以能出席麟德殿宴會為榮。
麟德殿位于大明宮太液池西側的一座高地上,它的遺址已被發掘,底層面積合計約達五千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前后緊密串連而成,是當時我國最大的殿堂。
在麟德殿主體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臺,臺上有體量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飛橋與大殿上層相通。據推測,在全組建筑四周可能用廊廡圍成庭院。
麟德殿建筑以數座殿堂高低錯落地結合到一起,以東西的較小建筑襯托出主體建筑,使整體形象更為壯麗和豐滿。
麟德殿下有二層臺基,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稱“三殿”。三殿均面闊9間,前殿進深4間,中、后殿約進深5間,除中殿為兩層的閣外,前后殿均為單層建筑,總面闊582米,總進深86米。
在麟德殿中殿左右有兩座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兩座樓,稱為郁儀樓和結鄰樓,都建在高七米以上的磚臺上。自樓向南有架空的飛樓通向兩亭,自兩亭向內側又各架飛樓通向中殿上層,共同形成一組巨大的建筑群。在前殿東西兩側有廊,至角矩折南行,東廊有會慶亭。
在麟德殿舉行大宴時,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多人,并表演百戲,還可在殿前擊馬球,故殿前極可能是寬敞的廣場。
麟德殿是迄今所見唐代建筑中形體組合最復雜的宏大建筑群。
3.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大明宮的西北角,臺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臺上原來是樓閣式的建筑。
三清殿是大明宮內等級最高的道教建筑。宮殿修筑在高為14米的高臺上,非常醒目。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宮廷內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道教與李唐王朝有著特殊、深厚的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
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和皇室都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則成為大明宮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筑。
唐代道士在宮廷中的活動,貫穿于整個李唐王朝的始終。唐初,他們竭力宣傳李唐王朝與老子的親屬關系,奠定了道士們在宮廷中活動的基礎。
中唐,他們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響由宮廷擴展至民間,在“開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熱的崇奉道教的風氣。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諾下,取得了一次“興道滅佛”的勝利。
隋末,道士王遠知假托奉老君之旨,向李淵“密傳符命”,還預告李世民將成為“太平天子”,李淵聞之大喜,授王遠知朝散大夫,賜紫絲霞帔和縷金道冠,后來李世民又追加其為光祿大夫,賜于茅山建太平觀,度侍者21人。
道士薛頤在武德初年就跑到秦王府中,密謂李世民“德星守秦分,王當有天下”道士歧暉,則在李淵起兵時吹捧他是“真君來也”,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并為他設醮祈福,祝他克定長安。
后來,李淵、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他們不僅對道教格外青睞,而且虔信太上老君與自己同姓李,定會念及同宗之誼而對李氏天下格外垂憐。
另據文獻記載,武德三年五月,有一個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見到一位騎著朱鬛白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訴他,你去轉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賊亂后,子子孫孫可以千年為天子,吉善行便轉告了李淵。李淵聽后便在羊角山為老叟立了廟。
這老臾不消說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淵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
武德八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云直上。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從這時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時代,除武則天時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風得意,大受青睞。
在那個時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觀幾乎無處不在。東都洛陽的玄元皇帝廟,一派“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氣勢。長安的太清宮設置了兩丈多高的漢白玉老君像,旁邊又以漢白玉雕了玄宗侍衛這一老祖宗,更顯出雍容肅穆。
著名的天臺山桐柏觀,則是“連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樹郁郁,四時并清……雙峰如闕,中天豁開,長澗南瀉,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懸流”其它如華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處也都遍布著道教的宮觀,就連僻遠的深山野谷,也有著道教的蹤跡。道教贏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遠知預告他將成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門下。據說他還曾受過三洞法箓。他“發使天下,采諸奇藥異石”,結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天竺方士的延年之藥,中毒身亡。
唐高宗對道教更是亦步亦趨,“令廣征諸方道士,合煉黃白”,又請道士“合還丹”。據說一個叫葉法善的道士“少傳符箓,尤能厭劾鬼神”,唐高宗就將他召到京師景龍觀,“恩寵莫與為比”。
唐睿宗則請太清觀道士楊太希為自己燒香供養,祈神保祐。唐玄宗對道教的熱情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把盧鴻一、王希夷、李含光、馬承禎、張果等當時最著名的道士請到長安來,加官封號,百般寵信。他不僅自己煮煉丹藥,登壇受箓,還要大臣百官統統去三清殿聽講老莊。
他不僅把太上老君敬奉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當作親戚,劃歸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處置,只由道教戒格處分甚至還要把玉真公主嫁給道士張果。由此可見,三清殿在唐朝大明宮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了。
4.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約三百米處是宣政殿遺址,與含元殿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宣政殿是皇帝臨朝聽政之處。
宣政殿是大明宮中的第二大殿。殿基東西長約七十米,南北寬四十多米。殿前約一百三十余米處為三門并列的宣政門,東西則有橫亙全宮的第二道橫墻。東廊之外為門下省和史館等,西廊之外為中書省和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皇帝經常在這里召見朝集使、貢使與策試舉人。從德宗貞元七年至憲宗元和三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地官員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宣政殿是皇帝每月朔望見群臣之處,相當于太極宮之太極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況也相同。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宮中的朝區。
據近年考古發掘圖,大明宮南北衙建制和太極宮有很大的不同,南北衙以宣政殿為界限,一道東西向的宮墻將大明宮攔腰截斷,其北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宣政殿兩旁為東、西上閣門,西有延英門、光順門,東有崇德門,以分段禁內外。而中書省和門下省則布列在宣政殿前東西兩側,已在宮禁之外矣!原來的中朝這時變成了外朝。
據《隋唐嘉話》下篇載:
武后臨朝,薛懷義勢傾當時,雖王主皆下之,蘇良嗣仆射遇諸朝,懷義偃蹇不為禮,良嗣大怒,使左右牽拽,搭面數十。武后知曰:阿師當北門出入,南衙宰相往來,勿犯也……
可見此時宰相所居已稱“南衙”,禁宮內外南北界限十分嚴格。中書、門下兩省完全被驅逐出了宮城,而居于皇城,實際上已不存在中書內省和門下內省了。
決策機構被攆出宮禁,宰相議政居于禁外,致使其決策地位大為削弱,實際權利自然降低了,這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大變局。將決策機構攆出宮禁,降低宰相的權利地位,是武則天打擊政敵,掃除唐開國以來把持中樞政權的關隴勛貴的絕妙一招。
5.紫宸殿 紫宸殿是與含元殿、宣政殿同在一條中軸線上的第三大殿,是大明宮中的三大殿之一。紫宸殿為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
如果不計入內苑部分,從丹鳳門至紫宸殿約一千二百米,這個長度大于從北京故宮天安門至保和殿的距離。
由于進入紫宸殿必須經過前宣政殿左右的東西上閣門,故進入紫宸殿又稱為“入閣”。能夠入閣與皇帝商議軍政大事,在當時是大臣頗為榮耀的事情。
朝參是唐朝在京官員最重要的政事活動。按照制度規定,唐朝朝參有三種不同的舉行時間和形式,一種是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最隆重,需要有“大陳設”,到時皇帝“服袞冕,冬至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接受群臣客使朝參禮賀。
朝會參加者最多,有王公諸親、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后裔介公部公,蕃國客使等,朝賀結束后并有宴會。正、冬大朝會本在太極宮的太極殿,高宗以后因為居住大明宮,所以改在含元殿進行;唐朝后期也改在含元殿后的宣政殿舉行。
其次是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
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朔望朝參一般也在宣政殿正殿舉行。
最后是常參。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
每日朝參就是常參,一般不用擺列儀仗,也無大排場,是真正的行政日。參加者稱常參官,人數少而級別高,都是五品以上職事要重者。常參則在宣政殿再后的便殿紫宸殿舉行。
據說玄宗時,將朔望朝參也改在紫宸殿舉行,憲宗元和以后,將紫宸殿改作常朝正殿,宰相、常參官奏事都在此殿。
6.延英殿 延英殿是大明宮留存的遺址之一,屬于內宮的宮殿。這座宮殿規模不大,卻由于歷史的機遇,一度成為大明宮的權利核心。
中唐以后,下朝之后的時間里皇帝如果認為有事情需要商量時,會讓大臣到延英殿議事,而大臣們如果認為有緊急情況需要面見圣上,也可以寫下奏表要求開延英殿,這種奏表叫作“牓子”。
唐代宗即位之后,宰相苗晉卿年老體弱,走路時雙腿發軟,步履蹣跚。代宗特許他每隔一天到政事堂辦公,享受“入閣不趨”的待遇。入閣不趨就是允許你進入宮殿拜見皇帝時可以慢慢的走過去。
唐代宗還特意在偏殿延英殿召見苗晉卿,《新唐書》中說“宰臣對小延英,自晉卿始。”相對于宣政殿、紫宸殿這些正規的場合而言,延英殿屬于便殿,大臣在這里議事可以直接面對皇帝,少了許多繁瑣的禮節,君臣之間的關系比較隨和。能夠在被召到延英殿議事表示受到了皇帝的重視,因而成為大臣們的一種榮譽。
散朝之后,皇帝回到內宮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緊急事件發生,宰相也可以要求皇帝駕臨延英殿議事。
唐武宗時期便在延英殿里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會昌元年,在宦官仇士良的勸說下,剛剛即位不久的唐武宗下詔派中使前往潭州和桂州誅殺前宰相楊嗣復和李玨。傍晚時分,戶部尚書杜悰得知這個消息后,馳馬前往安邑坊宰相李德裕的住宅,請他出面制止。杜悰對李德裕說:“天子年少,新即位,茲事不宜手滑。”
當時李德裕正在家中休假,第二天早上,他便同其他幾位宰相匯集到中書省,李德裕寫下奏表,要求唐武宗開延英殿重新商議此事。第一封奏表遞上去以后未見回音。中午,李德裕又寫了第二份奏表,并讓宦官轉告唐武宗,即便是到了晚上,李德裕等人也會在這里等待,還是請圣上到延英殿來。一直等到下午,宮中終于傳出消息:圣上將在延英殿召見幾位宰相。
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李德裕等人甚至要流著眼淚勸說唐武宗收回成命,最終楊嗣復和李玨兩人免于一死,唐武宗說:“特為卿等釋之。”
按照通行的牛、李兩黨說,楊嗣復和李玨屬于牛黨,和李德裕是對手,由此可以看出李德裕出手相救并非出于私情。李德裕認為這件事必須和宰相商議,如果皇上越過宰相直接下達詔令誅殺這兩個人,是違背制度的,聽之任之,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制衡將會被打破。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四月宰相陸贄被貶,甚至有消息說唐德宗怒氣未消要殺了陸贄。諫議大夫陽城說,不能讓天子信用奸臣殺害無罪的人。他帶領眾諫官前往延英殿上書替陸贄喊冤。
元稹在回憶陽城在這件事上的表現時寫道:“延英殿門外,叩閣仍叩頭。且曰事不止,臣諫誓不休。”
這次跪在延英殿前上書是諫官們的一次大的行動,在此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諫官們并沒有受到重視。有一段時間諫官減員后就不再重新補足名額,結果滿朝只剩下兩個諫官,一個是諫議大夫韓皋,一個是拾遺歸登,而這兩個人的處境也不妙。
唐朝朝廷機構的官員在上班時能享受一頓免費的工作餐,當時的宰相下令停發了歸登的伙食費,讓他去中書舍人那里蹭飯,朝中的官員戲說:“韓諫議雖分左右,歸拾遺莫辨存亡。”
因此,陽城等人這次跪在宮門前上書引起了很大的轟動,80歲的金吾將軍張萬福聽說有諫官伏闕上書后,三步并作兩步趕到現場,高聲祝賀說:“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
(二)主要宮門遺址
除了唐大明宮每個氣勢恢宏的宮殿之外,在大明宮遺址群里還有不少著名宮門遺址,比如享有盛唐第一門之譽的丹陽門,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等。
1.丹鳳門 丹鳳門遺址位于今西安市火車站之北。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這里進行過鉆探,因受居民住宅所限,當時只探出了三個門道,明確了丹鳳門遺址的位置。
近年的考古挖掘表明:丹鳳門的門道為五門道,和歷史的記載“天子五門”相符,是名副其實的隋唐第一門,規模比北京天安門還大。
鉆探和發掘結果表明,丹鳳門基址主體東西長75米,南北寬33米,由門道、隔墻和墩臺3種夯土結構渾然組成。門道共有5個,除西邊的3個門道及其相鄰隔墻和西墩臺保存較好外,其余的門道、隔墻和東墩臺皆遭嚴重破壞。通過鉆探發掘可知東部外輪廓與西部大致對稱。
丹鳳門保存較好的3個門道寬9.4米,殘存進深23米,隔墻寬3米,門道地面較平整,局部可見均勻而密集的圓形小夯窩。
丹鳳門門限位居門道中部偏南約四米處,現存的三個門限坑東西處于同一直線上,坑內皆有殘存火焚后余留的木炭塊,門限兩側置有石門砧。門道兩側的夯墻下皆置有南北排列的長方形排叉柱坑,個別柱坑中尚保存有未曾移位的石礎,頂面中央鑿有長方形的卯眼。
丹鳳門西墩臺夯基南北長33米、東西最寬處達15.6米。其西南部轉角與城墻銜接處地面保存較好,局部殘存有包壁砌磚。由此可知,丹鳳門主體基臺外壁應是以長方形磚包砌而成的。
丹鳳門基址主體兩側與城墻和馬道相連結。東、西城墻均寬9米,其中西城墻保存較好,東城墻遭毀殆盡,殘存高于地面約一米。東、西馬道緊貼城墻北側,與東、西墩臺相接,皆為長54米,寬3.5米。
丹鳳門出土遺物以建筑構件為主,尤以長方形磚、板瓦、筒瓦和蓮花紋瓦居多,也有少量的綠釉琉璃瓦、鴟尾、鐵泡釘和石構件殘塊。
丹鳳門部分磚瓦上戳印有紀年文字,其中一瓦塊上有“寶”字樣,應是唐玄宗時期修繕丹鳳門樓的珍貴遺存。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陶瓷器殘片,其中一件白瓷碗底部刻有“官”字款,尤為珍貴。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兩百四十余年,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六百余米的御道。
丹鳳門始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大規模營筑大明宮時,于大明宮南墻,即長安城北郭墻東段開辟修建的。肅宗至德二年,曾改名“明鳳門”,不久復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2.玄武門 玄武門遺址位于未央區坑底寨村。玄武門是大明宮北面的正門,門基座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4.2米,南北寬12.4米,它只有一個門道,相比大明宮南面正門丹鳳門五個門道,顯得窄小了許多。據記載,玄武門上有門樓建筑,是宮城護衛重兵駐扎之地。
玄武門正北156米是重玄門。重玄門是大明宮北夾城的門,門基座東西長38.6米,南北寬16.4米,夯土心,外青磚,有門洞一個,門洞中段有三道青石門檻,門檻兩端各有枕石,門洞之上有樓。
在西安有兩座玄武門,一座遺址在大明宮北,另一座遺址在太極宮北,是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地。
玄武門之變發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后,李淵詔李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玄武門也因為此次政治事件而名揚古今了。
玄武門之所以會在唐朝前期歷次政變中具有決定成敗的地位,與唐代皇宮的規制有關。
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即政治權力中樞,所以太極、大明兩宮和洛陽宮城的宮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樣,都是沿著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聽取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若干官署,內廷則是皇帝和后妃的寢宮和花園,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場所。而最關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宮南部,內廷則處在皇宮北部。
因此,皇宮城墻北面諸門就對內廷的安全起著主要的作用,這其中,作為北面正門的玄武門,就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唐代皇宮城墻各門都由宮廷衛軍把守,而玄武門外就設有兩廊,宮廷衛軍司令部駐在這里,稱為“北衙”,有著堅固的工事和駐有雄厚的兵力。
據此,政變發生時首先控制玄武門的意義就不言自明了:因為控制了玄武門便可以控制內廷,而控制了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從而控制朝廷,乃至整個國家。所以,玄武門是歷來攻打大明宮的兵家必爭之地,地位非常重要。
(三)其它建筑遺址
大明宮遺址北部是宮廷園林區,建筑布局比較疏朗,建筑形式多種多樣,堪稱唐代園林建筑的杰作。有人稱“蓬萊池”的大明宮太液池和誕生梨園戲曲的大明宮梨園等。
1.太液池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于唐長安城大明宮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遺址現位于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鄉孫家灣村南,地處龍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
傳說東海里有個不見底的“歸墟”,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那里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往來居住。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派人入海尋找仙人,未果。漢武帝想念不已,便想出一個辦法。他派人在長安建章宮的北面挖一個大池,叫太液池。池上堆土為山,高六十余米,造出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如是歷代相傳:鑿大池比作大海,堆三座土山比作仙山。唐大明宮太液池也是如此。
太液池有東池和西池兩部分,西池為主池。據了解,太液池中的三座仙山目前已有兩座確定了具體位置,其中一座為蓬萊仙山。
蓬萊仙山位于太液池西池的中部,是太液池的主島。考古工作者對其南岸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一些水池和亭類建筑遺跡,在島的南邊,還分布有兩組立石組成的景石群,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蓬萊仙山原是座園林式的風景島嶼。
從底層堆積及太液池遺址西岸中部和北部的發掘來看,近岸處在耕土下層就見到晚唐時期文化層,而在離岸較遠的發掘區西部,晚唐文化層卻處于現地表下一米左右,這說明晚唐時期西岸地勢或活動面是起伏不平的,總體來看是東高西低,近岸略高。
在對太液池水邊建筑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水上干欄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東區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殘痕。再往北,在池底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個磉墩坑,形狀均不規則,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殘痕。
考古工作者在這里清理出一條寬溝以及溝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組建筑遺跡。寬溝的平面呈V字形,折口向北,折角135度,溝長70米,寬13米,深1.3米。
建筑遺跡位于溝底,主要保存有16排的圓形柱洞,每排柱洞又由兩行平行的柱洞組成。這些成排的柱洞組成了10余個建筑空間,使整體呈均衡對稱的雙翼式。
在溝底的生土面上,可見明顯的淺灰色薄層淤泥,顯然溝底曾進過池水,專家表示:溝中建筑原為水上建筑。這種專門挖溝,然后在溝中進行建筑的方式還比較特殊。
在溝底,還發現了欄桿石等七八種青石質的建筑構件,此外還有不少花紋磚、方磚、蓮花紋的瓦當等。專家推測,這組水上建筑肯定規模不小。
尤其是位置離池岸最遠的幾個磉墩坑,分布比較集中,平面上圍成一個長方形。在岸坡和池底的磉墩坑內以及附近發現了較多燒殘的建筑石構件以及大量的灰燼等火燒遺跡。
根據上述情況初步推定:池內建有一處干欄式的水榭建筑,池內圍成長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該建筑的基礎遺存;水榭和岸池之間有連接的廊橋,彼岸上的磉墩坑應該是其基礎遺存。
太液池出土文物種類也較多,計有磚瓦、石制品、陶瓷器、鐵器、銅器、錢幣及其它等七大類。在出土的磚瓦中,多見帶銘文的長磚、方磚、板瓦、筒瓦。銘文內容涉及工匠姓名、紀年或月份、窯名,如“匠趙吉”“使窯”等。陶瓷器中則有制作精美的三彩注壺、三彩盆、三彩枕以及帶“官”字款的碗底等。
考古工作者還首次發現了一枚圓形的唐代錢幣砝碼。砝碼制作精美,當面正中飾一蓮花,環花有三朵祥云,其發現是研究唐代錢幣的第一手資料。
此外,太液池還發掘出土了一些數量較多、大小不一的蚌殼和螺殼類水生動物及打水用的汲水器等。
太液池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園,位于大明宮內廷,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場所的中心地區。據史書記載,大明宮太液池環池有游廊400間,從池北至玄武門,有多處殿堂樓閣。
晚唐著名詞人溫庭筠曾經在《太液池歌》中描繪的情景又仿佛浮現于世人面前:
腥鮮龍氣連清防,花風漾漾吹細光。
疊瀾不定照天井,倒影蕩搖晴翠長。
平碧淺春生綠塘,云容雨態連青蒼。
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太液池始鑿于634年,龍朔二年時正式使用,直至唐末被廢,后因歷史變遷,而被淤塞和填埋為平地。太液池遺址后來已被現代城市所覆蓋。
2.梨園 梨園位于大明宮太液池一帶。這里是皇室游樂和休閑的地方,分布著各式各樣的離宮別殿,酒亭球場。
史料記載,唐玄宗酷愛音樂和舞蹈,在藝術領域有著非同一般的天賦,由他倡導并確定把梨園作為音樂、舞蹈、戲劇活動的中心,從而使唐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皇家歌舞戲劇綜合藝術學校,唐玄宗也因此被尊奉為我國戲曲藝術的鼻祖。
梨園有內廷梨園與宮外梨園,兩種都是培養選拔音樂人才的教育機構。內廷梨園是唐玄宗親自執教的地點,教學內容是對梨園藝人傳習法曲。
梨園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家,如李龜年、雷海青、黃旛綽、永新等,他們皆為梨園藝人。這些人成為當時音樂界的精英,為唐代音樂的高度興盛及其音樂分工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唐中宗時,梨園還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并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榭亭球場等,專門是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游樂的場所。
后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有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
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相當于現在的校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孫大娘等人都擔任過樂營將的職務。他們不僅是才藝極高的著名藝人,又是誨人不倦的導師。
梨園子弟分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優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為3人至12人,舞姿文雅,用絲竹細樂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
唐玄宗從發展的觀點出發,為更進一步提高樂工、樂伎的音樂素養與技藝,使樂才源源不斷,在梨園法部專設了一個音樂“少幼班”,即小部者。
“小部者,梨園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為唐代音樂藝術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必備的人才儲備。這種對于兒童進行早期的啟蒙性的音樂教育嘗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少見的。
此外,梨園還設有舞部,他又分為文舞和健舞。像這樣龐大的藝術團體,男女兼有的皇家音樂、舞蹈、戲曲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
排練時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馬上就會聽出來并加以糾正。唐玄宗還善于打羯鼓,常常親自為樂隊擊鼓。
一次梨園排戲,唐玄宗李隆基看得興起,也換上戲衣,參加表演,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參與下,歌舞戲劇排演得很成功。
梨園的設置,對唐代歌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唐玄宗李隆基對此是有貢獻的。所以后世便將戲曲界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戲曲演員則稱為“梨園子弟”或“梨園弟子”,而唐玄宗李隆基理所當然的被尊為梨園神了,也有的人叫他“老郎神”。
為什么俗稱梨園神是老郎神呢?因為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老”是“小”的呢稱,小兒子常被叫作老兒子。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也就是小兒子,即老郎。唐玄宗也常稱“三郎”。
在史書有關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記述中也有三郎之說。這就是三郎的由來。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園給梨園弟子們排練時,常對他們說:“你們要好好練,別給三郎丟臉!”
過去在戲班子的后臺,都會見到戲班所供的一個神龕,龕中有一尊神像,是個白臉的漂亮男子模樣,身穿黃袍。這就是他們戲曲行所供奉的行業神“老郎神”,也就是梨園神。這位梨園神是誰,不消說,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在梨園里,宮女謝阿蠻倍受皇帝寵愛,所以一直跟隨唐玄宗。她不僅是唐代時的舞蹈家,她還是我國著名的宮庭歌舞藝術家,她擅長舞蹈,尤其以舞《凌波曲》而流傳于世,她是唐昭應新豐人。
《太真外傳》記載道:“阿蠻,新豐女伶,美舞,上與妃子就按于清元小殿內,寧王彈箏、上羯鼓,妃子彈琵琶;李龜年吹觱篥;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拍板。自旦至午,歡怡異常。曲罷,妃子命侍兒紅桃取紅粟玉臂支賜阿蠻。”
這些唐時的舞蹈家、音樂家、宮庭歌舞藝術家歡聚一堂,酣奏《凌波曲》,與相匹配的舞蹈者,必然是當時出類撥萃的舞蹈家了。
這良辰美景,人間妙曲,配上阿蠻那羅袖飄香,水出芙蓉的舞姿,簡直是人間仙境了。
通過對大明宮遺址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含元殿以及太液池等建筑內部構建的分析,不難發現大明宮的建造體現了我國古代、獨特的建筑思想,同時還有時代特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