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摩洛哥:真正日落的地方

真正日落的地方

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遠征軍司令策馬至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丹吉爾,只見夕陽沉落在茫茫大洋中,往前再也看不到土地,認為這就是世界的“極西”,因而不再前進。在阿拉伯語里馬格里布(Maghrib,意為西方,即“日落的方向”)泛指北非四國,然而只有面對大西洋的摩洛哥才是“真正日落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到“真正日落的地方”是1998年8月。那天天氣很朦朧,我站在西班牙最南端的小鎮塔利法(Tarifa)的城堡上,盡管用望遠鏡,也只能看到輪廓而看不清楚面貌。就像巴西作家科埃略(Paulo Coelho)的著名小說《煉金術士》(The Alchemist)里那個牧羊童,我立志有一天要從塔利法渡海到丹吉爾。

2010年11月,我終于登上了從塔利法到丹吉爾的渡輪。下船時,碼頭大堂里熙熙攘攘,但見不到預先約好的導游。接通了電話,原來他還在路上,要遲到四十分鐘。我和妻子在附近的一個露天咖啡座,邊等他邊觀察過往的各色人等。我注意到許多摩洛哥男人都穿著帶有尖帽的長斗篷(Jellaba),也有不少人穿尖頭的拖鞋。我去過很多阿拉伯國家,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裝束,想來這是柏柏爾人的傳統服裝。

這里讓我想到在丹吉爾出生的14世紀的柏柏爾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他走得比《煉金術士》里那個牧羊童可遠多了,不止去了牧羊童一心向往的金字塔,還在印度和中國住過相當長的時間。離家二十八年后,他回老家時受到蘇丹的歡迎,并奉蘇丹之命把他的見聞寫成了享譽全球的游記。

余生也晚,沒遇到過游記中提及的慷慨蘇丹們,也沒遭遇到大風中翻船的險境。但這些年來我常單槍匹馬在“大中東”各地游走,是否在潛意識里受到伊本·白圖泰的影響?

色彩斑斕的國家

摩洛哥的地理很有特色。它的最北部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海峽南岸的東端是近幾個世紀一直被西班牙統領的休達(Ceuta);休達正對著西班牙南端的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屬于英國的直布羅陀。海峽的西端就是丹吉爾,是去歐洲最直接的海港。

摩洛哥境內,在地中海之南不遠的內陸有一道與海岸幾乎平行的利甫(Rif)山脈,再稍南有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的中阿特拉斯(Middle Atlas)山脈和高阿特拉斯(High Atlas)山脈,再往南是反阿特拉斯(Anti Atlas)山脈。摩洛哥的氣候、植被、民族、語言和生活方式被這三道山脈大致分成四個區域:最北是地中海型,最南是撒哈拉沙漠型;歷史上摩洛哥的心臟地帶是中阿特拉斯地區和高阿特拉斯地區。當然,大西洋沿岸是另一個形態。近代建成的兩大城市——首都拉巴特(Rabat)和經濟中心卡薩布蘭卡就不符合傳統分類。

在大西洋之東、地中海之南和中阿特拉斯山脈之北各約一百公里的肥沃平原上,有兩個相比鄰的文化勝地。

一個是建于公元2世紀的羅馬古城沃呂比利斯(Volubilis)的遺址,其中的神廟、運動場、精致的庭院和馬賽克地板,在說明古代地中海文明的發達。

每當在新疆見到漢代的烽燧,都會驚嘆漢帝國的西陲居然到達如此的遠方。在摩洛哥看到羅馬帝國西陲的氣勢恢弘和優美精致的古城遺址時,我再一次體認到,公元2世紀時的東西兩大帝國確是各有千秋。

附近的另一個文化勝地是建于山丘上的小城,叫做穆萊·伊德里斯(Moulay Idris),得名于它的開創者——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的玄孫伊德里斯(Idris)。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興起后,他由麥加逃難至此,受到柏柏爾人的接待和擁護,在這片西方樂土上建立了第一個阿拉伯人的什葉派王國。

在這個小城里轉了一圈后,我又不禁想到8世紀末的唐朝。當時大唐盛世的巔峰已過。杜甫在他的《哀王孫》中,就有“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之句。他當然不知道有阿拉伯落難王孫在摩洛哥重建基業一事,但是他卻看到“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二首》其一)。

摩洛哥是一個風物宜人、色彩斑斕的國家。以歷史的深厚久遠、文化的絢麗璀璨、物種的豐富、山河的秀麗,特別是以人們的容貌變化和衣著特色作衡量,它可能是我去過的國家之最——印度是明顯的例外。

三個活著的故都

自伊斯蘭教傳入后,摩洛哥經歷了六個本地人建立的王朝,其中三個為阿拉伯人所建,三個是柏柏爾人所建。這些王朝盛衰興替的因由,自然引起史家的評析,其中不少看法相信對今日各地的統治者仍有“殷鑒不遠”的作用。這幾個王朝在摩洛哥所留下的有形的都城不但是人類的文化遺產,也是今天摩洛哥旅游業巨大收入的來源。

全世界保持得最好、也最有特色的中世紀古城就是最初由伊德里斯王朝所建的非斯(Fes)。

由于原來的王都太小,伊德里斯二世選中了中阿特拉斯地區的一個有河水流過的山谷興建新都。在打地基的過程中,據說挖出來一把重達三十公斤的金斧頭。阿拉伯文中斧頭叫“非斯”,所以這個都城就以“非斯”為名,至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今天的古都非斯是一個游人如織的迷宮,道路錯綜復雜,有的狹窄到只能通過一只小毛驢。這里有清真寺、大學,也有餐館、旅店,當然最多的是銷售各種工藝品的商店。我們參觀了銅制器皿、地毯和瓷制馬賽克的作坊。最有特色的是包括鞣革、染革、制革三道工序的手工作坊。這些工作既辛苦又骯臟,在印度和日本,只有社會最底層的賤民才從事皮革工作。摩洛哥自古以來就以皮革制品著稱,而在穆斯林社會里沒有種姓和固定階級之分,我不清楚制革工人是否代代相傳。為了支持那些辛苦的手工業者,我以很差的講價本領買了三十年來第一件皮夾克和好幾雙預備送人的尖頭皮拖鞋。那天是星期五,老板大概心里想到馬上要去清真寺祈禱,結算時自動削價,另外還送給我們兩個皮制眼鏡套。

現存的非斯古城里有幾十個清真寺。在中午召喚祈禱的廣播響起之前,穿斗篷的導游快步領我們去了一個頗為隱蔽但又可以容下數百人的清真寺。他要進去祈禱,放我們一小時假。各類人等匆匆進入清真寺,不一會就擠滿了。在其他大都市里,人們在這個情況下就會在清真寺外的街上或廣場上朝著壁龕(Mihrab)的方向列隊祈禱。可是在非斯的小巷子里,人們只能往里擠。

非斯不止是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從13世紀起它也是南部的柏柏爾人在摩洛哥建立的馬林王朝(Merenids)的首都。所以,今天的非斯古城分為兩個不同時代的區域。

離非斯不太遠的另一個古都是梅克內斯(Meknes)。從10世紀起,它就是在非斯的陰影下存在的小城。17世紀中葉興起,現在仍然掌權的阿拉維王朝選中在此大興土木。梅克內斯面積比非斯大,人口超過五十萬。它給我留下的兩個鮮明印象是阿拉維王朝的創建人穆萊·伊斯瑪儀(Moulay Ismail)的巨大陵墓和皇城外面廣場上形形色色的攤販,包括一些賣藥的江湖郎中。梅克內斯建成三百年后,寂靜肅穆的王陵與城墻外熙攘叫喚的小販,究竟“誰是主人誰是客”,未來應該會提供更清楚的答案。

毫無疑問,今日摩洛哥最吸引人的都市是馬拉喀什(Marrakech);摩洛哥的名字就是從這個城市的名字演變而來。

11世紀中葉,摩洛哥出現了一個以南部柏柏爾人的部落聯盟為主要力量,以宗教改革為先導,以統一摩洛哥為目標的宗教軍事政治集團,最初是由一位酋長和一位教長的聯盟任領導。他們立志“清教”,用虔心敬事真主號召群眾,但沒有立即成功。其后的繼承人組成了一支宗教武裝力量,在今天塞內加爾(Senegal)駐扎練兵,將基地稱為拉比特(Al-Rabit,意為駐扎地)。這支帶有平民主義思想的軍事力量逐漸把當時在宗教信仰和修持上已經松弛的柏柏爾人組成了一支堅強的力量,稱為“穆拉比特(Al-Murabit,即駐扎者)”,西班牙人和其他歐洲人以其訛音稱之為“Almoravids”。

穆拉比特統一了摩洛哥,建都于馬拉喀什,又向北渡海征服了統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摩爾人,一直打到今天的巴塞羅那(Barcelona)。穆拉比特王朝統治北非和西班牙一百余年。當時有許多西班牙的建筑師、學者和匠人來到摩洛哥,促使北非和西班牙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化交流。

一如14世紀北非學者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的論述,穆拉比特王朝不能逃避歷來此類王朝的宿命。他們為維護封建貴族和軍閥的利益,對農牧民征收重稅,另一方面又使狂熱的伊斯蘭教法學者得勢。最后朝政腐敗,帝王昏庸,以致南部另一個柏柏爾部落借著統一宗教、堅持真主獨一性的旗號,建立了新王朝。

這個新王朝在北非和西班牙厲行“獨一無二的真主”運動,迫害基督教徒和猶太人,被稱為“穆瓦希德(Al-Muwahhid)”,意即“信主獨一者”;歐洲人取其訛音,稱之為“Almohads”。他們統治北非和西班牙也有一百多年,造成了不少破壞,但也留下了一些饒有特色的清真寺。

幸好我們接受了旅行社的建議,在馬拉喀什多停留了幾天,能夠較為悠閑地去參觀當地有名的景點,比如王宮、城門、穆拉比特時代和穆瓦希德時代的清真寺等。1981年去西班牙旅游,引起我對伊斯蘭及其建筑和裝飾藝術的興趣。在馬拉喀什又看到與三十年前看到的非常類似的建筑與裝飾藝術,感到十分欣喜和滿足,更再度認識到中世紀伊斯蘭文化的精致與優美。

還值得一提的是三個舊都城里都有猶太區(Mella)。從10世紀到20世紀中葉,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馬格里布的重要城市都有相當數量的猶太人,他們在這些地方的文化和經濟生活中做出了許多貢獻。遺憾的是,自從1948年阿以幾次戰爭以來,猶太人逐漸離去,多數移民到北美洲、法國和以色列。我在非斯、梅克內斯和馬拉喀什所見到的幾乎空置著的猶太區就是這段歷史的三個注腳。

呼吸歐洲的空氣

哈桑二世(1999年去世)曾經說:摩洛哥是一棵根植在非洲、但葉子呼吸歐洲空氣的大樹。

由于歐洲近在咫尺,摩洛哥的樹葉幾乎不可能不吸取歐洲的養分。迦太基的漢尼拔大概是最著名的從摩洛哥到歐洲去呼吸的非洲人。公元7世紀,摩爾人曾經越過比利牛斯山,直抵今天法國的圖爾(Tours)。公元11世紀的穆拉比特和13世紀的穆瓦希德軍隊也都曾經深入西班牙。

公元14世紀起,特別是16世紀西班牙各地廣設宗教法庭時,穆斯林和猶太人不斷逃亡到摩洛哥,于是摩洛哥收容了大批歐洲的人才。

19世紀,摩洛哥大部分歸法國治理,小部分由西班牙治理。位置最靠近歐洲的丹吉爾則是國際“自由港”,各國的船只和貨物在此都無需繳稅。

今天摩洛哥的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卡是法國人在非洲建設的新型城市。20世紀末期,哈桑二世聘請了一位法國建筑師在大西洋濱的一個巖峰上修建了可以容納十萬人同時祈禱的清真寺和廣場。典型北非風格的方柱形喚經塔高達二百一十米,是摩洛哥最高的建筑物。寺內和廣場上的裝飾是摩洛哥全國六千位能工巧匠用了幾年時間精雕細琢的作品。由于工程浩瀚,所費不貲,引起許多非議,但人們也不能不為這座建筑物的宏偉與精美而贊嘆。

好萊塢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使全世界許多人都知道在大西洋東岸有這么一個大城市。影片里的Rick's Cafe成了今天卡薩布蘭卡許多酒吧和咖啡館的范式,包括一個干脆就叫做Rick's Cafe的“山寨版”。

摩洛哥所有的重要城市里都有一個舊區和一個新區。舊區稱為medina,阿拉伯語的意思是市鎮,里面街道狹窄彎曲,房屋鱗次櫛比;新區叫做ville nouvelle,是法語“新城市”的意思,街道寬闊筆直,兩旁是歐式樓房。摩洛哥獨立前,大約有二十萬法國人住在這些新城市里;今天也有十萬名歐美各國人散居在摩洛哥各地。

新城市里的居民都是當地的上層和中上層;舊城里住的主要是工匠、小生意人和一些中下層平民。真正的窮人,多半是新近由鄉下進城的,大都住在市郊的棚戶區。

摩洛哥城市的住宅區劃分了這些人的社會地位。但是他們之間似乎有著相當一致的價值觀,那就是照顧家人的利益。國王和大臣,將軍和富商,小販和農民,擦皮鞋的小童和老人,以及大批的失業者,莫不如此。

我們的導游是一位能說英語和法語的新興中產者,來自南部鄉下一個榨橄欖油的小商人家庭,他一般不做祈禱。我們在摩洛哥的最后幾天很接近穆斯林的重要節日“宰牲節(Eid al-Adha)”。他早就說好要替家里買十只肥羊,到時宰了分給鄉親們吃。一路上他天天打電話詢問買到了幾只什么樣的羊。他告訴我們,他父母的住房是他出錢修建的,妹妹上學也是他供養的。我發現,我越是在發展中國家游歷,越覺得離開中國不是很遠。

然而,摩洛哥城市里有著大批呼吸了歐洲空氣的中產階級,也有許多受激進伊斯蘭思想影響的市民。前者盼望社會更加現代化,渴求政治上的自由和生活上的自主;后者責怪政府專權卻又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同時還偏離了他們奉為正道的宗教信仰。

在大中東地區所有國家都處于巨變的浪尖或邊緣的時刻,這棵長在真正的日落之地的大樹,能否因為根深枝壯而頂得住將要來襲的颶風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津市市| 高青县| 西畴县| 嘉义县| 库伦旗| 宁晋县| 长阳| 独山县| 马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松桃| 桐梓县| 绵阳市| 抚松县| 蓝田县| 慈利县| 昌江| 吴川市| 平定县| 沾益县| 龙南县| 昌宁县| 镶黄旗| 清新县| 临城县| 白玉县| 锡林郭勒盟| 通城县| 静海县| 同江市| 龙游县| 老河口市| 左贡县| 临泽县| 同仁县| 曲周县| 敦化市| 芜湖县| 江都市|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