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王陽明家書(1)

科舉無妨圣學:《寄諸用明》

原文

得書,足知邇來學力之長,甚喜!君子惟患學業之不修,科第遲速,所不論也。況吾平日所望于賢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識亦嘗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時報知之。

階陽諸侄聞去歲皆出投試,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豈不誤卻此生耶!凡后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況人乎?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華美太發露耳。諸賢侄不以吾言為迂,便當有進步處矣。

書來勸吾仕,吾亦非潔身者。所以汲汲于是,非獨以時當斂晦,亦以吾學未成。歲月不待,再過數年,精神益弊,雖欲勉進而有所不能,則將終于無成。皆吾所以勢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悅,今亦豈能決然行之?徒付之浩嘆而已!

譯文

收到了你(諸用明)的信,知曉了你近來學問功力大有長進,我非常高興!真君子向來擔心心性涵養的學業有沒有做好,至于科舉登第,沒必要煞費苦心地關注。況且我平時對你的期望,本來就不止于科舉登第,不知你是否對心性涵養這件事特別上心呢?如果是,可以和我說。

聽說階陽等幾位侄子去年都考科舉了,我并非不喜歡他們年少時就有這樣的志向,但如果把科舉考試當作是人生的終極目標,這就有問題了。對青年才俊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讓他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天道如果不聚都無法發散,何況是人呢?一朵花,開得五彩紛呈而沒有果實,只是因為它把自己的才華全部都表露出來而導致了后勁不足。各位賢侄如果覺得我的話不迂腐,天長日久,自然會有精進的地方。

你來信勸我出仕做官,我并非是潔身清高、追求隱逸的人。之所以想辭官回鄉,是因為我有志于圣學卻學問未成。時間不等人,再過幾年,身體和精神狀態每況愈下,雖然勉強想要精進恐怕也是力不從心,終究無法在心性上有所突破了。這就是我遲遲不愿再回去做官的原因。但家中的長輩,都因為這件事情而不高興,孝為先,我又怎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志來行事呢?所以,我只能把自己的心思付之一嘆罷了!

解析

諸用明,是王陽明的小舅子,畢生都敬佩他的王姐夫。二人常有書信往來,王陽明這封信寫于1511年,當時,已經40歲的他正在北京吏部(組織部)擔任著一個沒有實權、特別清閑的中級官職,幾乎屬于半隱退狀態。所以,他特別想徹底辭職回老家,專心致志于心學的修煉和傳播。

王陽明的家人都反對,小舅子諸用明也來信勸說姐夫不要辭官,非但不要辭官,而且要找機會向上攀登,做大官。于是,就有了王陽明這封回信。

王陽明最先談的不是做不做官的問題,而是科舉和涵養心性的身心之學(圣學)的關系問題。

他的態度很清晰:“真君子向來擔心心性涵養的學業有沒有做好,至于科舉登第,沒必要煞費苦心地談論。”

他這樣說,并非唱高調,而是他從前以身作則的總結。

王陽明從小的志向就不是科舉,12歲那年,他問私塾老師:“何謂第一等事?”也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私塾老師回答:“中科舉,做大官。”

他鄭重其事地搖頭道:“中科舉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成為圣賢才是第一等事。”

無論是私塾老師還是他的老爹,包括所有聽到這句話的人,對他的“吹牛皮”都嗤之以鼻。但讓人們目瞪口呆的是,他之后真就這樣做了。

在第一次進士試之前,他對考試內容“八股文”的態度非常淡薄,所以第一次參加會試,不出意料地失敗了。身邊好友都來勸慰他,甚至有人吹捧道:“你這次不中,下次絕對中,而且一定是狀元。現在就做個《來科狀元賦》如何?”

王陽明一笑,援筆立就。他身邊的一群文章高手看了文章,不禁驚嘆:“天才!天才!”

王陽明又是一笑,說:“文章小事,科舉也不是什么大事。”

三年后,他參加第二次會試,因為根本就沒重視考試,所以再度敗北。一些和他一樣未中舉的朋友深感對不起列祖列宗,羞愧之下,竟然號啕大哭。

王陽明卻像沒事人似的,微笑著拍著哭成淚人的朋友說:“你們呀,都以不中舉為恥。一個科舉算什么啊?”

淚人惱羞成怒:“你難道不把不中舉當成恥辱嗎?”這話的背后其實是,你這人臉皮真厚。

王陽明始終保持著微笑道:“我也有感到恥辱的時候啊。”

“什么時候?”

“落榜動心時。”

此言對落榜動心、哭得稀里嘩啦的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嘲弄,但對王陽明而言,卻是發自真心的話語。

如果王陽明的科考故事到此為止,我們將永不會看到未來的那個創建心學、用知行合一橫掃天下叛逆的王陽明。在兩次科舉失敗的間歇,一次和朋友的對話,改變了他對科舉的態度,他的人生之路也由此轉了向。

王陽明對科舉不重視,緣于他成圣的念頭。士子們都在寒窗苦讀八股文,他卻尋佛問道、游山賦詩、鉆研兵法。

某次,他和一位朋友興致盎然地談起兵法,朋友聽了許久后,緩緩地問道:“你這兵法有用嗎?”

王陽明正色道:“當然有用!”

“怎么證明呢?”

“只要讓我上了戰場,我就能克敵制勝。”

朋友笑了:“你覺得誰會讓一個連進士都不是的人上戰場?”

王陽明語塞。

“你若真想驗證你的兵法有用,就該找到施展的平臺,可你看現在,連科舉都過不了。”

王陽明恍然大悟。他所恍然悟到的是,人若想成為圣人,非得過科舉這關不可。科舉是敲門磚,是平臺,也是人生的一種歷練。

正是這場對話和對話之后的感悟,讓王陽明起了奮發圖強,先攻克科舉的念頭。1499年,王陽明第三次參加進士考試,由于之前的刻苦努力,這次輕而易舉地通過了。

在創建心學后,王陽明對科舉有了更深的體悟。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如果不考取進士,就很難實現經世濟民、內圣外王的理想。可是,如果把科舉當成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不注重身心修行,那就會義無反顧地陷入功利的旋渦。

所以,他的主張就是,不必著急參加科舉考試,先把身心的學問做好做透,也就是好好修行自我,然后去參加科舉考試也不晚。而且,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成名太速,也不是什么好事。人就應該和天道一樣,應該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如此,后勁十足,才能天長地久。

在一般人眼中,科舉就是俗事,而圣學則是雅事,甚至是圣事,二者涇渭分明。當年,理學的鼻祖程頤就為了修習圣學而放棄科舉,一時引為美談。而王陽明認為,圣學無妨舉業。一個人如果異常貧窮而有學識在身,就應該去參加科舉,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前提是要有圣人之志。

他非但不排斥科舉,反而鼓勵他的弟子去參加科舉。有個叫王龍溪的人自投入他門下后就不思科舉,這讓王陽明很是憂慮。他對小王說:“我不認為你考了個功名是多么大的榮耀,但我覺得你還是應該去考取個功名來,有了這樣的平臺,你才能把你所學到的學說更大程度地發揚光大,才能找到你的人生平臺。”

也就是說,王陽明認為參加科舉是為學者正常的人生追求,攻舉業是博取功名的重要手段。

眾所周知,當時科舉考試內容是理學,王陽明所謂的圣學是他的心學,二者有天壤之別。王陽明如何調和二者呢?

有一次,王陽明某弟子的老爹來看兒子,該弟子就讓另外兩個同學陪老爹游玩。游玩十余日,該老爹很不好意思地說:“讓你們陪我這么久,耽誤了舉子業,真是抱歉。”

兩個同學笑道:“我們一直在學習舉子業啊。”

該老爹道:“早就聽說心學觸類旁通,但它畢竟不是舉子業,用心學能得到朱熹的理論嗎?沒有妨礙嗎?”

兩同學大搖頭道:“用良知求朱熹之說,正如打蛇打七寸也。”

該老爹大惑不解,去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道:“豈止沒有妨礙,而且大有益處。學圣學的人,就如治家,其產業、房子、衣服、食物、器物,都是自置。如果請客,就把客人請到家里,萬事俱備。客人走了,這些東西也在,終身用之而無窮。如果是學舉業,也如治家,從不積累,到請客時,從房子到器物,都要向別人借。客人一走,這些東西還要歸還。圣學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舉業則是事事求于外也。二者一比,是不是高下立判?”

據說,該老爹聽后恍然大悟。

在王陽明看來,圣學(心學)是制勝一切的法寶,區區一個科舉考試,在圣學面前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所以,圣學和科舉根本不必調和,因為圣學包含了科舉,指揮著科舉。

這就是王陽明對科舉和圣學的基本態度,也是這封信的重要內容。在信的最后,他才談到辭官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仍是圣學的問題。他所以想要辭官,或者不想繼續向上爬,原因就是想繼續修行圣學。

問題是,所有家人都不同意,于是他只好付之一嘆。

這封家書就這樣不痛不癢地結束了。

盡人事,聽天命:《示徐曰仁應試》

原文

君子窮達,一聽于天。但既業舉子,便須入場,亦人事宜爾。若期在必得,以自窘辱,則大惑矣。入場之日,切勿以得失橫在胸中,令人氣餒志分,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場中作文,先須大開心目。見得題意大概了了,即放膽下筆,縱昧出處,詞氣亦條暢。今人入場,有志氣局促不舒展者,是得失之念為之病也。夫心無二用,一念在得,一念在失,一念在文字,是三用矣,所事寧有成耶?

只此便是執事不敬,便是人事有未盡處,雖或幸成,君子有所不貴也。

將進場十日前,便須練習調養。

蓋尋常不曾起早得慣,忽然當之,其日必精神恍惚,作文豈有佳思?須每日雞初鳴即起,盥櫛整衣端坐,抖藪精神,勿使昏惰。日日習之,臨期不自覺辛苦矣。

今之調養者,多是厚食濃味,劇酣謔浪,或竟日偃臥。如此,是撓氣昏神,長傲而召疾也,豈攝養精神之謂哉!務須絕飲食,薄滋味,則氣自清;寡思慮,屏嗜欲,則精自明;定心氣,少眠睡,則神自澄。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能致力于學問者,茲特以科場一事而言之耳。每日或倦甚思休,少偃即起,勿使昏睡;既晚即睡,勿使久坐。

進場前兩日,即不得翻閱書史,雜亂心目。每日止可看文字一篇以自娛。若心勞氣耗,莫如勿看,務在怡神適趣。忽充然滾滾,若有所得,勿便氣輕意滿,益加含蓄醞釀,若江河之浸,泓衍泛濫,驟然決之,一瀉千里矣。

每日閑坐時,眾方囂然,我獨淵默;中心融融,自有真樂。蓋出乎塵垢之外,而與造物者游,非吾子概嘗聞之,宜未足以與此也。

譯文

君子困頓或顯達,乃命中注定。雖如此說,人還須努力,既然你多年來學習舉業,就該勇上考場,這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如果一心要勢在必得,認為成敗即榮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考試心態,應是入場時,不要把得失放在心上,得失心一起,氣餒存而信心無,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于作文,先從大處著眼,也就是宏觀把握。一旦把握,立即動筆,直抒胸臆,絕不可猶豫,也不要在文辭造句上苦心琢磨,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文章,縱然有典故不嚴謹處,絕不會給人矯揉造作之感。遺憾的是,很多人從大處著眼后,卻不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自信心一失,作文肯定砸了。這緣于得失之心橫在胸中,一心不可二用,而很多考生卻三用:一心在得,一心在失,一心在文字,怎么可能成事?

這就是不關注當下應做的事,不專一,不符天理人情,縱然僥幸取得成功,君子也不會重視。

考試十日前,就要為考試做準備了。

首先就是要早起,平時未養成早起的習慣,臨考那天肯定會精神恍惚,作文就不會有好的思路。考生須在雞初鳴時就起,穿衣洗漱完畢,靜坐一會兒,這是為了抖擻精神,不要昏沉。堅持十天,就可達到效果。

其次是調養。現在很多人的養生觀念要么是重口味的大魚大肉,要么是整日放浪形骸,要么整天睡大覺。這些都是消耗精力,增大惰性傲氣,會招致疾病,豈是攝養精神的方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少吃多餐,以素食為主,清除體內的“肉味”,身體清凈,心自然也會清凈。

君子都是用這種方法致力于學業的,我只是借科場考試舉個例子罷了。平日讀書困倦極了可以小睡一會兒,但千萬別昏睡。到了晚上就睡,也不要熬夜坐著看書。

最后是考試前兩日,就不要翻閱考試內容的書籍了。每天只要看文字一篇,當作娛樂。不要相信臨陣磨槍的神話,臨陣磨槍會勞心耗氣,看了等于沒看。在考試前兩日看書,有時會走火入魔:忽然覺得有所得,忽然又覺得好多知識還未學,忽然更覺得這次考試肯定名落孫山。閑思雜慮一起來,平常人如何能抵抗得了?!

考試前兩天,盡量讓自己閑下來,別人高談闊論,我則呆若木雞,盡量讓自己超然物外,養得此心不動,考場之上,才能以靜制動,決勝千里。

評析

徐曰仁,原名徐愛,號橫山,浙江余姚馬堰橫上村人,是王陽明的妹夫,同時也是王陽明的首批弟子之一。當初,徐愛和他叔叔一起去到王家相親,王陽明的老爹王華有識人術,認定徐愛的叔叔性情放逸,結果徐愛成了王家的女婿。

徐愛對大舅哥王陽明是萬分地敬佩。王陽明被發配龍場驛站前,徐愛就拜到王陽明門下。1508年王陽明創建心學后,徐愛想去找王陽明探討新學問,王陽明對他說:“你應該先去會試。”于是就有了這封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大姚县| 凤冈县| 富裕县| 凤阳县| 怀仁县| 彰武县| 正宁县| 名山县| 孟州市| 南汇区| 文水县| 舟曲县| 万源市| 公主岭市| 德安县| 洛扎县| 黄梅县| 大石桥市| 都匀市| 梅州市| 巴林右旗| 错那县| 阿拉善盟| 中方县| 广河县| 出国| 会理县| 朝阳县| 滕州市| 体育| 博客| 牙克石市| 汤阴县| 惠来县| 马龙县| 称多县| 神木县| 陕西省| 威远县|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