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王陽明家訓(6)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
- 度陰山
- 3730字
- 2016-05-12 10:13:52
反之,那些總喜歡責別人的人,是不可能做自我管理的,其人生境界,實在堪憂!
家訓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這兩句話,很有味道。能謙遜地甘居人下,能容忍別人的不平,乃至挑釁,是中國傳統美德。當然,在王陽明這里,卻有智慧的味道。
我們從兩個故事開始,來立體地理解這兩句話。
秦王朝末年,有個叫韓信的人,整日腰間佩帶一把劍,四處游走。有個無賴就挑釁他:“你小子整日挎著把劍,能殺人嗎?”
韓信說:“不能。”
無賴就說:“你今天必須要殺個人,要么殺了我,要么從我褲襠底下鉆過去?!?
韓信考慮了一下,就從無賴褲襠底下鉆過去了。史稱“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后來成為中國人忍辱負重的標桿,和“勾踐吃屎”并駕齊驅。
有弟子問王陽明:“古圣曾說,真君子要殺身以成仁,別求生以害仁,如何理解?”
王陽明回答:“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同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
這意思已很明顯,遇到不公時,要聽良知的命令。如果這件事符合天理,那你為其獻出生命也無妨;如果這件事不符合天理,你最好就忍了。
符合天理就是符合良知的命令。韓信在鉆人家褲襠之前,良知告訴他的是,這種混賬,你沒必要跟他一般見識。你若真宰了他,就會去坐牢。由此,你的志向就無法實現了。利害權衡,還是鉆了吧。
“胯下之辱”的故事正是“能下人,是有志”的案例解讀,能在良知命令下“下人”,因為我有做人上人的志向。此志向堅定不移,雷打不動,區區一個褲襠算什么?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唐朝,主角是郭子儀。
郭子儀是平叛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可謂功高蓋主,但他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巧妙地處理著他和其他人的關系。當時的權宦魚朝恩因嫉妒他的風光,把郭家的祖墳挖了。郭子儀從前線回來后,人們都準備看他怎么收拾魚朝恩,結果,郭子儀卻在皇帝面前說:“我帶兵打仗,常有士兵挖人祖墳的事情發生,現在天老爺降罪到我自己身上了,這是我的過錯啊!”
魚朝恩驚駭萬分,從此再也沒和郭子儀作對過。郭子儀后來把“容人”當成家訓,傳給下一代,代代相傳。郭家人丁興旺,富貴盡有。
“能容人,是大器”和“能下人,是有志”,都是教人朝既定的方向前進,不要被方向之外的人和物干擾。走正確的路,一定要把路走正確,這才是知行合一。如果不能容人,不能謙遜居于人下,這條路走起來就會很難。
王陽明只是想告訴家人,千萬別忘了致良知這目標,除了這個目標之外,其他都是閑扯。要能培養這種毅力,非能下人、能容人不可。
不能下人,又不能容人,就會心高氣傲、指手畫腳,這種人,不但被別人反感,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這方面的例子多如牛毛,我們只說說三國時的禰衡,就可感悟到這條家訓的威力。
禰衡這人才華橫溢,堪稱人中龍鳳。但他的缺點和優點一樣出類拔萃,那就是心高氣傲,不肯下人。
開始,禰衡的好友孔融將其推薦給曹操。曹操真心實意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禰衡鼻孔朝天,說:“曹操他也配!”
曹操聞聽禰衡鼻孔朝天的言論后,就對孔融說:“禰衡只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我若真要殺他,就如同殺掉一只老鼠一樣簡單,但是我不殺他,這個人在外還有點名氣,我不能讓人說我沒有容人之量?!?
孔融把曹操的話告訴了禰衡,禰衡“呸”了一口:“他曹操也就能殺人而已。”
曹操的確不殺他,而是把他推薦給了荊州的劉表。禰衡不愿意去,曹操就備了三匹馬,派兩個人挾持著他走。
禰衡只好上路,臨行前他說:“老子我還會回來的?!?
到了劉表那里之后,禰衡依然故我,時常出言諷刺劉表的左右親信。很快,劉表手下的人就成了他的死對頭。
這些人向劉表打小報告說:“禰衡那家伙看不起您,老說您像個娘們兒,最后會失敗。這種人,干掉他算了?!?
劉表搖頭道:“禰衡折辱過曹操,但曹操都沒有殺他,不過是怕背上度量小的惡名,希望能夠借我的手殺掉禰衡,我也不是傻子,聽說黃祖那個人脾氣十分暴躁,把禰衡讓給他吧?!?
就這樣,禰衡又被送到了黃祖那里。禰衡依然舊習難改。某次,二人喝酒,黃祖問他:“你在曹操處都結交了哪些杰出人物?”
禰衡隨意回答說:“在許都,真正稱得上人物的也就孔融和楊修兩個罷了?!?
黃祖問:“比起我來怎么樣?”
禰衡瞅了黃祖一樣,不屑地說:“你?不過就是個廟里受人祭祀的泥木菩薩,而且還是不太靈驗的那種!”
黃祖暴怒,把禰衡捆綁得像豬一樣拖出去宰了,并把他的人頭送給了曹操。這真應了他從曹操處走時說的那句話:“老子還會回來的?!?
若用陽明心學分析禰衡這個人,就該是這樣的:覺得自己永遠高人一等,不知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平等。無法容人、無法謙遜居于人下,倚仗外在的知識或才能而不可一世,終會倒霉栽倒。
家訓十二:凡做人,在心地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壞,是兇類”,這是王陽明家訓的尾聲。瑯瑯上口、樸實無華的幾句話卻足以讓人深思一生。
有人問王陽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為何會有惡人?”
王陽明回答:“惡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認為,惡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發揮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惡,于是有了好人和壞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惡棍。
這種看法大錯特錯。王陽明早就說過,良知無論光明還是被遮蔽,它都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它肯定能判斷出是非對錯。但是,惡人不會執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對于搶劫,任何人都知道是錯誤的,但有人卻去做,這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良知永遠是向善向“是”、天天向上的。但是,我們的心所發出的意(念頭)卻是有善有惡的。所以王陽明要求我們要誠意——真誠惻怛地對待自己的念頭——即正念頭。
而心地,原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存心、用心。
存心就是光明良知,用心就是誠意。歸根結底,所謂“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壞,是兇類”說的就是:念頭正時是良人,念頭歪時是壞人。
所以,做人在心地,就是在念頭。這件事,你的念頭是好的,你就是好人;那件事,你的念頭是壞的,你就又成了壞人。
我們可以從西漢宣帝時的宰相丙吉身上得到證明。
丙吉有一天出門辦事,見到一群古惑仔正在血拼,有人已滿臉血污,倒地不起。丙吉卻似沒看到般,就從械斗現場走過。
出了城就是郊區,有人驅著一頭牛走過,那頭牛氣喘吁吁,伸長了舌頭,有氣無力地緩緩前行。丙吉急忙讓車夫停下牛車,上前查探,如同醫生檢查病人一樣認真。
回來的路上,他的車夫忽然說道:“老爺,我就不明白了。”
丙吉問:“你怎么啦?”
車夫說:“生死事大,您見到有人械斗,置之不理??煽吹揭活^牛,卻跑上去噓寒問暖。牛比人大?”
丙吉說:“這你就不懂了,打架斗毆的事自有京城治安官負責。而那頭牛喘得厲害,我擔心是天熱的原因。現在剛進入春天,如果天氣炎熱的話,那么老百姓今年的收成就成問題了。我身為宰相,黎民百姓的生計問題是要管的,打架斗毆的事不是我管的?!?
后人評價說,丙吉識大體。馮夢龍卻嘲諷道:“牛體比人體大,他的確是識大體?!?
人命關天,丙吉不管,這就是念頭不對,此時,他成了壞人。牛吐舌頭,他下車詢問,所抱的念頭是對百姓收成的擔心,這個時候他又成了好人。
有人向王陽明請教道:“我秉性平直,安分守己,遇到口才好的人,就特別慚愧,恐怕這是根器太弱,后天無法補救吧?”
王陽明回答:“你這是重外輕內。如果平時能集義(積累善念善行),則浩然之氣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就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然就能通曉人講話背后的意思,凡是那些弄虛作假的言語在你面前根本無從藏身。若能做到這點,你有什么可慚愧的!集義就是致良知。心得其宜為義,致良知就是心得其宜了。”
此人又問:“我因和弟弟謀劃一件事,結果沒成功,還連累了很多人。后來反省,都是因為不老實的緣故,您怎么看?”
王陽明回答:“所謂老實,須是實在地致自己良知才能得到,不然恐怕所謂老實,正是不老實?!?
此人再問:“我聽說有個縣官清廉異常,退休后險些貧困而死,我就跑去給了他些食物,回來后感覺很舒服,自以為有所得,我覺得‘自以為有所得’,恐怕不太好,您認為呢?”
王陽明回答:“你既然知道‘自以為有所得’不太好,其實就是在致良知。做善事,本是天理。若有一分意思在,就是私了,就不是致良知?!?
“若有一分意思在,就是私了”,這就是念頭不正,心地就不好了。
佛家講,“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儒家說,動機最重要;王陽明則說,要真誠惻怛地對待你的意(念頭),時刻提防它。其實大家說的都是一回事:好人和壞人,不是永恒的。它們在互相轉變,轉變的玄機就是我們的念頭!
明末的心學門徒高攀龍也有類似的家訓:我兒生在世上,只想著怎樣做一個人,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緊。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說,只消看看《大學》這本書即可。按書上說的去做,就不會有錯。自古以來聰明、通達、明智的人,還有那些圣賢豪杰,對這一點看得最透徹,做得早,所以他們名垂千古,永不磨滅。如果聽到這些話還不信,那就是平庸、蠢笨的人,應該猛醒過來。
做一個好人,從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處,但從長遠看,卻是占了大便宜;做一個不好的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從長遠看,必然要吃大虧。自古以來,成功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都非常明顯,為何有人還執迷不悟?真是可悲!
不錯,心地壞的人,的確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