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金融科普與辟謬(6)
- 金融的真相
- 賀江兵
- 4994字
- 2016-10-12 13:53:13
為什么不能瓜分外儲?假設通用撤資的時候要兌換美元,央行怎么辦?中國人民銀行是不能印美元的。退一步講,即便平均分掉外儲,國民如果儲蓄,央行還會再印刷同等量的人民幣購回這些外匯。如果消費,外匯不能在中國消費,出國?人均三千多美元可能只夠來回機票錢,如果再購買些外匯,央行拿什么給大家?
為什么要購買美元資產?我想問你,不買美元資產買什么?
買黃金?本報無數次論述過,黃金的存量太小了,遠遠滿足不了中國四萬億美元儲備。去年,一個經濟規模很小的國家塞浦路斯傳出拋售黃金還債就導致黃金暴跌,假如中國央行購買黃金的消息一旦傳出,黃金價格飛天絕非神話;一旦中國爆發金融問題,要拋售黃金,黃金價格必然跌回十年前甚至更低。
任何國家的外匯儲備都講安全性、流動性,最后才是效益性。安全是第一目標,符合這些條件的只有美元和美國國債了。曾有專家建議必要時拋售美國國債,迫使美國妥協。但是,美國國債中外國政府持有的僅僅占四分之一,更多的是美國國內的公眾和機構持有,如果突然拋售美債,的確可以達到干擾金融市場的目的,當然,中國出現虧損是可以預期的。如果逐步減持,美國國債真的不乏購買者。即便大家都不買,美聯儲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印美元的,美聯儲購買美國國債又不是沒干過,量化寬松不就是嗎!
叫囂“還錢”的你持有美國國債嗎?沒有,人家為什么還你錢?人家市場是公開的,你如果真持有美債,隨時賣就得了。
外匯儲備另一功效是防止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無論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都平穩度過,跟中國擁有大量美元儲備相關。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動用美元幫香港成功度過了危機。
還有關于持有“兩房”債券的批評很多,說什么“兩房”(房地美、房利美)退市后中國持有的數千億“兩房”債券打水漂了,中國購買的是“兩房”的債券,而不是“兩房”的股票,“兩房”退市后被國有化,美國財政部由隱性擔保到直接擔保,債券的安全性比退市前更好,由于美國房市逐步企穩回升,這些債券更無憂。
盡管投資美國國債和美元是安全的,但是,收益還是相對較低的。若不出意外的話,現在外匯儲備已經超過4萬億美元。要分散風險,那也得有地方分散啊!總不能用外匯購買津巴布韋國債吧。投資美元是被動的不得己的唯一正確明智選擇。
當外儲不斷增加時,并非好事,首先,人民銀行要發行人民幣購買外匯,增加通脹壓力。要解決外貿逆差需要調整外貿政策,特別要打擊虛假貿易和騙取出口退稅的行為,更需要檢討出口補貼政策。當然,人民幣國際化和實現可自由兌換是根本出路。
明白了這些,你還好意思讓人還錢嗎?!
(作者注:此文發表在央視要求美國還錢的著名財經主持人被控制之前十幾天,無意落井下石。)
為什么不能分外儲
(2009年2月14日)
最早提出“將國企股票平均分給每個老百姓”的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此后,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在此基礎上作了“發揮”,主張:“國有上市公司拿出40%股份,外匯儲備拿出1萬億,兩項加起來一共是13萬億人民幣。每人發1萬元?!?
隨后,關于分股和分外儲引發了社會廣泛熱議,不過,央行主管的中國《金融時報》對分股票的建議予以肯定;對于分外儲之說,很多經濟學家和金融人士表示反對,專業人士更是稱,張維迎對外匯儲備的性質根本都沒搞清楚,但支持分外儲的網友不在少數。
關于分股分外儲是否合理,《華夏時報》專訪了謝國忠、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和央行研究生部副主席王自力。謝國忠對本報記者進一步解釋了分股票的技術操作。不過,他一向反對分外匯儲備,這與左小蕾一致。謝國忠還建議,由財政部發債來補助中低收入者,重點是失業農民工。
分股不存在操作性問題
2月13日,謝國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30年,國家強大了,但是,人民卻沒有相應富裕,出現了國富民不強的不合理現象。國有企業本來就是全民的,把全民的東西還給全民,是合理的,也是應該的。
反對謝國忠觀點的人士提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分股票存在技術問題。
但是,謝國忠認為并不存在技術問題:“可以學撒切爾夫人當年所做的,把國有企業的股票分給老百姓。比如一家國企,股票平均分給13億老百姓后,以后每年分紅,中國每個普通老百姓都會受益。分股票很簡單,13億人都有身份證號碼,銀行給你分過去就行了?!?
謝國忠進一步表示,分股票很簡單,可以通過工、農、中、建四大行來分,農村地區也可以通過農村信用社分,就像對農民進行糧食補貼那樣,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如果農民不懂股票交易怎么辦?謝國忠說,給農民分錢他一定懂,也可以委托交易啊。每年國有企業的分紅直接打進城鄉居民的銀行賬戶上。
謝國忠反對將分給農民或城市居民的股票由機構集中管理,而是建議直接發到中國居民手中,或者放在居民的賬戶上。
“謝國忠是個不錯的經濟學家,我對分股票沒有研究?!弊笮±傩χf。但是,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慮,當年,俄羅斯也對國民分過股票,結果這些股票迅速地落到了少數人手中。在中國,貧富差距還是很大的,如果出現俄羅斯那樣的情況,看似公平地分配了國有資產,事實上會形成更大的不公平,財富會積聚在少數人手中。
財政“不差錢”,百姓該分紅
張維迎和謝國忠分股和分外儲的理由主要是,財政有錢,百姓無財力消費,分股和分外儲可以拉動內需。張維迎說:“中國有一個問題是,太多的財富集中在國家、政府手中,而不是集中在老百姓手中,正好可以利用目前這個危機推進改革?!?
謝國忠對本報記者表示,政府稅收每年暴增,很有錢,但是老百姓有很多顧慮,醫療、教育和養老得不到保障,發股票可以得到分紅。
不過,分股票的觀點和分外儲是兩碼事。謝國忠和左小蕾一樣,都撰文論述過外匯儲備的性質,不贊成分外儲。
金融界人士的基本共識是,國有企業的股權是國有資產,理論上可分;而國家的外匯儲備并不是這個國家的國有資產,理論和現實上均不存在瓜分問題。
《金融時報》文章力挺謝國忠,贊成分國有股的思路。主要觀點是:謝國忠的觀點是希望通過國企股票的“每年分紅”,讓中國“每個普通老百姓”都受益。在這里,“每個普通老百姓”強調的是人人有份的均等分配原則,“每年分紅”強調的是收益的持續均衡和分配方式不需中間環節。至于“將國企股票均分”,在謝國忠看來,不過是實現這一主張或目標的最佳途徑和載體,所分股票也不過類似于一張享受“分紅”收益的長期憑證?!暗x國忠的這一建議卻為我們尋找其他類似刺激內需的方式開拓了思路,甚至引入了一個新的值得思考的領域——股票?!?
不過,反對的聲音也頗多,主要觀點認為,這不僅與“多數國企已經建立了清晰的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股份制改革成果相悖,而且效果估計也不大。
不過,央行官方媒體對謝國忠提出分股票的思路予以了肯定。
外儲可以用不能分
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說過,外匯并不是央行的資產,如果動用,行,你得拿錢來買。
左小蕾介紹了外匯儲備的性質。左小蕾和謝國忠均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不是反對哪位具體的經濟學家,他們都有關于外匯儲備基本情況的文章發表。左小蕾更是說,很早就有人提出過分外儲的問題,“我不存在贊成或不贊成的問題,問題是外儲的本質是什么”。
她對本報記者說,她最近專門對外匯儲備的定義有過解釋,供讀者參考:外匯儲備是央行的“對外資產”,而不是財政部的資產。不是政府的錢,當然不能想分就分,假如分了,等于是央行分了,商業銀行或者企業需要換匯,央行拿什么兌換?這無異于央行直接印票子發給百姓,而不是財政發票子給百姓。這樣,央行將出現巨大的虧損,這個窟窿誰來補?
左小蕾不厭其煩地繼續解釋說,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這是因為,外匯儲備是央行通過發行人民幣,從企業和個人手上按照當時的匯率“買”回來的。任何時候企業和個人愿意用當時的匯率換回外匯,央行隨時要把外匯兌換出去。另一方面,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外匯儲備的表現形態是“資產”。任何時候動用這些外匯,在國際市場上應該具有與銀行發出的人民幣等量的購買力。顯然,外匯儲備對內是央行的負債,對外是央行的資產,不能像4萬億那樣作為財政收入,通過政府支出直接投入中國經濟運行中。
左小蕾進一步說,央行的外匯儲備再換成人民幣進入經濟運行,意味著二次兌換。結果就是人民幣大幅貶值和嚴重通貨膨脹。
王自力對分外儲直接進行了批駁。他對本報記者說:對有人語出驚人地提出將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不敢恭維。這不僅因為外匯儲備在國內不能流通,而且分給老百姓也不便于政府集中控制管理。
貨幣政策
高存準率依然可以寬貨幣,為何不宜大幅降準?
(2014年6月5日)
如同鼓噪取締余額寶的人當時根本不知道余額寶是個啥一樣,呼吁大幅降準的人估計還沒真正明白存款準備金的本質。一批投行、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拿“中國存款準備金率世界罕見”施壓人民銀行全面降準也是一知半解。中國存款準備金率與其他國家在本質上不同。降準不在迫不得已情況下,切勿亂用。其實,在高存款準備金率狀態下,央行已經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比如一周向市場投放1200億元人民幣;向國家開發銀行再貸款3000億元等。
存準對沖外匯占款
央行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凍結商業銀行存款大約21萬億人民幣,而中國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在24萬億人民幣之上。
存款準備金(以中國人民銀行解釋為準,下同),是商業銀行為應付客戶提取存款而設置的準備金。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自存準備,即庫存現金;另一部分是法定準備,即根據銀行法,商業銀行將其存款按中央銀行規定的比率轉存中央銀行部分。
法定存款準備金:按照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必須將其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法定存款準備金是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總額的最主要的構成部分,這項準備金一般是不準動用的。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外的部分,是超額準備金。
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由于中國的本幣人民幣并未實現可自由兌換,外貿順差、對中國直接投資等過程中外幣進入中國,央行必須收購,央行通過負債購買這些外匯,央行舉債就是靠發行基礎貨幣,也就是俗稱印鈔,購買的外匯是央行負債性資產。
這樣就形成了外匯占款。所謂外匯占款,就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于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后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假設沒有高存款準備金率對沖,將這21萬億人民幣全部釋放,僅按目前貨幣乘數計,就會創造80萬億元以上的貨幣。這些貨幣進入流通會造成多高的物價,怕是沒人想得到,房價60萬元一平方米,真的可以馬上實現。這是理論上的,實際情況不會那么糟糕。
用存款準備金對沖外匯占款是中國特色的貨幣工具,其他國家很少這么玩,其他國家由央行發行本幣收購外匯量跟中國也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因此,準備金率的高低取決于外匯占款變化情況,而不是國內經濟狀況,更不是誰拍腦袋或施壓而定的。
大幅降準為何沒用?
假設不考慮外匯占款,央行把存款準備金全額還給銀行,銀行就能全部放出去?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即便央行不凍結商業銀行一分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還得乖乖地自我凍結25%存款準備金(或以其他形式存款),這比大型銀行20%的存款準備金率還要高5個百分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應當遵守下列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規定:第二款: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
筆者已經多次撰文提到這一重要的法律規定,未見求降準的“專家”重視。在公布的一季度上市公司季報中,銀行中只有農業銀行貸存比最低為60%,四大行中另三家一家超過70%,另兩家接近70%。股份制商業銀行均接近了貸存比75%的法律紅線。
大規模降準會有什么后果?最有可能的后果是,商業銀行還是把錢存到央行。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在其《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一文中有描述,大致內容是金融危機爆發后,美聯儲主動給商業銀行借錢,而商業銀行又把錢存入美聯儲。
中國法律規定了銀行貸存比不得超過75%的紅線,銀行能做的是把資金用于同業拆借,因為,銀監會將從嚴治理銀行把表內業務搬到表外。鑒于資金十分充裕,可以預見同業拆借利率一定會遠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甚至比現在央行給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1.62%還低,甚至會低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0.75%,加之存入央行最安全,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