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金融科普與辟謬(1)

關于金融,國人受經濟學家影響最多、指責最多的是M2,為此,筆者曾于2013年2月至3月寫了幾篇“被妖魔化的M2”系列文章。引發所謂“貨幣超發”爭論的是一位相當有知名度的經濟學家。后來被更多經濟學家和眾多媒體衍生得出中國M2/GDP高達160%或更高,美國不到80%等論調。再后來被另外一些“專家”衍生為美國法定M2/GDP不能超過70%。更有甚者將M2減去GDP得出貨幣超發的具體數,這種言論流傳甚廣,頗具煽動性。

早前,筆者曾就美國是否有法律規定M2/GDP比例限制問題,向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咨詢過,他們介紹美國沒有這個法律規定。

至于臺面上經濟學家為何在金融問題上屢屢犯常識性錯誤,筆者也分析過。

其一,從歷史上看,經濟學歷史較為悠久,而金融學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在西方興起,現在知名的經濟學家基本都未系統學習過金融知識,有的壓根沒看過《貨幣銀行學》,最多看過金融小說類貨幣陰謀論而已。而現在年輕的經濟學家(三十歲上下特別是在金融機構工作過的)懂金融的還是很多的,然而,他們卻很不出名,而不懂金融的老的經濟學家卻有很大的話語權。

其二,與教育體制有關。在上學時,一般學習經濟學的可以不學金融學,但是,學習金融學的必須要學經濟學,因此,在中國不懂金融的經濟學家大有人在,而不懂經濟的金融學家十分罕見。

其三,很多人誤以為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分支,懂經濟學的肯定懂金融,這是嚴重誤會,看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中那些經濟學家委員們就清楚了。相反,懂金融的大多懂經濟,因此,在中國,金融學家提出經濟上的荒謬建議十分少見。

其四,經濟學家拒絕學習金融。也許是時間緊——要出書、出席各種公共場合,當然,金融學十分難學。

我在一篇文章中調侃性地寫到過:“那些成天嚷嚷要降低中國M2增加美國M2的經濟學家們,我給你們集體指條路:把你家在中國的存款取出來,存到美國去,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把中國通脹原因歸根于貨幣超發就順理成章了。我覺得中國的通脹是成本推動和貪腐造成,這一論點在2013年3月提出并在隨后一年得到驗證,的確很不容易!我還批駁了著名學者關于反貪影響經濟發展的謬論。

另外一個引起廣泛爭論的熱點是外匯儲備中購買美元和美國國債比重很大,一部分人建議外儲多元化;部分“黃金教主”建議購買黃金;還有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建議把外匯儲備分掉;一個非常流行的說法是香港一位政協委員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國購買“兩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債券的數千億美元隨著“兩房”的退市而打水漂了。真相到底如何?

在2008年之前,受到攻擊最多的是認為國有商業銀行在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中被賤賣了,這種聲音在隨后的大熊市中漸漸銷聲匿跡了。而在當時,筆者多次批駁了所謂的“賤賣論”,曾指出衡量是否被賤賣不能建立在銀行股價的K線圖上,也寫過《建行破發讓賤賣論破產,賤賣論的理論基礎不能建立在牛市K線圖上》。其實,建行和其他銀行真的破發甚至跌破凈值了。這能證明銀行賣貴了嗎?自大熊市以來,所謂的銀行賤賣論銷聲匿跡了,在牛市的2007年前后是何等猖獗!

銀行是壟斷暴利嗎?如果普通老百姓這樣說說也就罷了,而作為在職領導這么說就不大合適了。另外,一些官方媒體對銀行業務不熟,動不動指責人家洗黑錢之類,銀行有嘴難辯,不過,總需要專業媒體站出來。很慶幸,2013年年初,國內一片指責央行貨幣超發之際,當我寫出“被妖魔化的M2”系列后,國內財經媒體隔空支持、聲援,用專業的角度解讀,一舉扭轉了錯誤的輿論,反賤賣論也在當年得到財經媒體的支持。在此致謝!

被妖魔化的M2

郎咸平的邏輯錯誤

(2013年2月21日)

最近,著名“財務專家”郎咸平發了一條含標點符號在內共137字的微博稱中國榮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鈔機的桂冠”,炮打統計局、《人民日報》和貨幣當局,可謂一炮三響。同時,也是一炮三錯,郎咸平博文顯然存在概念錯誤、數據不準、結論雖轟動但是錯誤三大問題。

鑒于眾多經濟學家和公眾對中國式M2普遍誤讀,甚至惡意妖魔化嚴重,筆者將在《華夏時報》“金融常識系列談”中分四篇從概念與總量、M2與GDP比重、央行的有限責任、利弊等方面逐一批駁與分析。

本文的基本結論:中國M2增長主要靠準貨幣(各類存款——不含M1中的活期存款,下同)增長帶動的;中國印鈔速度是合適的;中國央行并未濫發貨幣。

第一錯:概念和邏輯錯誤

郎咸平微博全文是:“【中國榮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鈔機的桂冠】去年全世界新發行26萬億人民幣,中國就占了一半。而且中國GDP不過占全世界8%,但卻占了全世界貨幣總量的27%。為了掩蓋爛(應為濫)發貨幣鈔票所引發嚴重通脹以及沸騰民怨,不但統計局造假,而26號《人民日報》還假意譴責其他國家貨幣放水,完全無視中國才是全世界最大放水國。”

假設郎咸平第一個數據是準確的,即:2012年全球新發行26萬億人民幣,那么,中國占一半就是13萬億。

郎咸平所稱的“中國榮膺2012年全世界最大印鈔機”顯然不是指基礎貨幣增加額,因為,2012年末,中國基礎貨幣余額是25.2萬億元,全年新增加基礎貨幣為2.7萬億元。

所謂的基礎貨幣亦稱“貨幣基數”、“貨幣基礎”、“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而能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的貨幣。西方國家的基礎貨幣包括商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與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之和。

我再次不厭其煩地幫郎咸平算筆賬,假設他所稱的印鈔是指M0新增額。

央行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M0余額是5.5萬億元,同比增長7.7%。不要談當年M0新增量了,就連余額都達不到他稱的新增“印鈔”13萬億元的一半。

退一步講,假設郎咸平所稱中國印鈔第一的數據是指M1的新增額。

央行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M1余額是30.9萬億元,當年新增的額度是1.9萬億元,遠遠達不到13萬億元。

根據郎咸平博文表述,與新發行貨幣最接近的金融專業術語叫“貨幣發行”。所謂的貨幣發行,是指發行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投放貨幣的行為。按其性質,分為經濟發行和財政發行。在現代銀行制度下,它包括貨幣投放和回籠兩個方面。因此,貨幣發行量等于一定時期內貨幣投放量和貨幣回籠量的軋差數。中國公布的貨幣發行量為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庫與出入庫軋差數扣減商業銀行業務庫庫存數。

2012年末,中國央行“發行貨幣”余額為60645.97億元。

因此,2012年央行印鈔13萬億元的數據是完全錯誤的。

第二錯:M2增長≠印鈔增加

通過排除法,郎咸平所說的央行印鈔13萬億元顯然是指中國M2去年的新增加量。根據央行貨幣政策報告數據,2012年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97.4萬億元,當年M2新增12.2萬億元,即便四舍五入也未達到郎咸平所言的13萬億元。此乃數據不準,尚算小錯。

即便郎咸平關于M2增長是準確的,那么其結論也是錯誤的,因為,M2增加的額度不一定是印鈔增加獲得的。

中國的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托類存款+其他存款。

M1=M0+活期存款(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M0是流通中的現金。

在金融學專業術語中,將上述M2中的各類存款叫做“準貨幣”,準貨幣=M2-M1。

央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M1的新增加額度為1.9萬億元,換言之,中國M2增加主要是靠各類存款(準貨幣)增加,各類存款增加額度是10.3萬億元,占M2新增額度的84.4%;M1新增額對M2的影響帶動僅僅占15.6%。

顯然,中國的M2主要是靠存款(準貨幣)增加而增加的,而不是靠印鈔增加的。

M2被稱作廣義貨幣,盡管它叫貨幣,但是,從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它不僅僅包括現金貨幣或狹義的貨幣,更多的是各類存款(準貨幣)。

郎咸平在概念、數據、結論上都是完全紊亂的。

第三錯:中國M2高并非央行放水

郎咸平在上述錯誤數據、錯誤邏輯、錯誤結論基礎上得出的一個更大錯誤是:中國是世界最大放水國。

即便郎咸平不懂金融,你在微博上還認證為“經濟學家”,想必略懂經濟吧。

那好,我誨人不倦地從經濟角度跟你談點金融。

一個簡單的原理是,貨幣也是特殊的商品,你就把它當成商品吧,無論什么商品,供給過多,就會貶值;不足才會漲價。人民幣也不例外。

假設你的結論是對的,中國的貨幣——人民幣印刷多了,那么會出現兩個結果:對內,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對外,人民幣會對所有的貨幣大幅貶值。總之,是人民幣不值錢了。

先看通脹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6%,這遠遠未達到任何國家設定的或者教科書上的通脹標準,更談不上惡性通脹的標準。

對了,你說過,“為了掩蓋爛(應為濫)發貨幣鈔票所引發嚴重通脹以及沸騰民怨,不但統計局造假……”。

那好,咱們放棄這一指標,告訴你一個造不了假的指標:人民幣對美元漲跌幅。

還是央行數據:2012年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2855元,比上年末升值154個基點,升值幅度為0.25%。從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2年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31.68%。

如果你對央行的數據也不信,好,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2012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73%,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22%。

總之,郎咸平那條微博在新浪和騰訊共被轉發四萬多次,僅僅在騰訊被閱讀達253萬人次,雖然很熱,但是,完全錯誤。非要說這條微博的積極意義的話,就是他向金融專家展現出了一個絲毫不懂金融的人無知的勇氣,以及煽動了不明真相的群眾過剩的民粹情緒。

如果郎咸平對金融學——好歹也是一門學科,尚存一絲敬畏的話,道歉是應該且必須的。

M2高企根源不在央行,出路在于改革

(2013年2月28日)

從貨幣角度看是高地價推高了房價,高房價推高了貸款,以及派生存款,從而推高了M2。

如果我說中國M2世界最高跟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關系不大,你肯定不信,那些動不動就把M2高跟央行發行貨幣甚至印鈔過剩掛鉤的經濟學家們更不信,那好,咱們一起來看看M2高企的原因吧。

在一定時期內,任何國家M2余額都是由基礎貨幣供應量和貨幣乘數決定的。中國M2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各項改革的貨幣化需要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外匯占款需要被動投放基礎貨幣;中國貨幣乘數是全球較高的國家之一,貨幣乘數高是因為儲蓄率高,儲蓄率高是因為養老、醫療和教育等制度有待完善,主觀原因是因為中華民族優良的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社會融資以貸款為主造成派生存款等。

在發行同等基礎貨幣狀況下,貨幣乘數高的國家M2會更高。這是為何中國有些年份發行基礎貨幣少而M2增量依然會最高的重要原因。

解決M2高企必須從根本上進行。中國房價普遍較高,這主要是因為地價高,要根本解決應打破土地壟斷和消除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外匯占款多需要貿易平衡和實現資本項開放;解決儲蓄率高需要進行三大改革;同時,增加各種融資在社會總融資中的比重。

央行對高M2負有一定責任但不是最根本的,改革是解決M2畸高問題的唯一出路。央行能且只能對存款準備金率、資本項目未開放、利率等負有有限責任。

另外,鑒于中國各家商業銀行都把存款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有虛假存款推高M2的可能,加大了中國M2的水分和泡沫。上面基本講清原理,以下純屬驗證性數據和常識性廢話。

剛性需求:基礎貨幣之源

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學者高連奎先生對筆者介紹,在中國,對M2影響更大的是貨幣乘數,筆者通過對近13年貨幣政策報告研讀,發現不是這樣的,貨幣乘數變化不大甚至有降低趨勢,M2高的根源還是在于基礎貨幣的供應量逐年猛增。

還是得不厭其煩地解釋幾個比較專業的名詞。按中國央行的定義,M0是流通中的貨幣(不含金融體系內的貨幣),M1(狹義貨幣)=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M2(廣義貨幣)=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托類存款+其他存款。這個公式與前面的結果是一樣的。

基礎貨幣亦稱“貨幣基數”、“貨幣基礎”、“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而能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的貨幣。西方國家的基礎貨幣包括商b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與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之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长顺县| 平舆县| 伊宁县| 乡城县| 舒兰市| 望都县| 临邑县| 丰宁| 雅江县| 修文县| 体育| 佛山市| 读书| 信阳市| 天祝| 清丰县| 涞源县| 和平县| 清新县| 廊坊市| 吉水县| 嵊州市| 巴里| 东城区| 鹤山市| 遂平县| 东港市| 塔城市| 五常市| 舞钢市| 诏安县| 荥阳市| 翼城县| 临湘市| 松原市| 昭通市| 于都县| 博客| 洱源县|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