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與所有的書最大的不同,也是書中最特別之處在于:標明了每篇文章的發表日期,每篇均在《華夏時報》、《財經時報》或其他媒體發表過(除特別注明專為本書原創外,本書中未注明出處的文章皆出自《華夏時報》)。這些文章甚至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知道我要出書,一位南方的總編對我說,記者的東西都是速朽的,我說我的東西經得起時間檢驗。組織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有意義的文章太多了,以至于最犯難的不是怕字數不夠,而是如何在眾多文章中進行取舍。有很多文章限于篇幅和本書風格,未予選入,還有很多文章被其他暢銷書選入,我也沒選入。一篇被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先生選入他的著作《大行蝶變》中,我也未選入。
也許,讀者們現在看我的文章覺得平淡無奇十分能理解,然而,放在幾年前,就非常難得了——那時候我基本是萬夫所指。有人早讀了我的文章也聽了我的建議的話,估計賺很多了。現在如果讀者能懂我,我依然高興;能系統地懂我,我就十分感動了!
我的預測和建議往往比政策推出早三五天,有的早一個月,甚至早一到五年,我很慶幸:我的很多建議基本都被采納了。被采納的都是為普通中小企業和百姓的建言,還有貨幣政策方面。為此,我比較開心。
在中國,被誤解、曲解最多的就是金融了。首先是對金融學的誤解,這也包括對貨幣政策的誤解,自然也包括對銀行的誤解,對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誤解。鑒于很多人對金融的了解不夠深入,對金融家的誤解也在所難免了。普羅大眾不僅僅對傳統金融誤解、曲解甚多,對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也產生很多誤解。廣大民眾對理財知識的認識相當荒謬,以至于錯失很多投資機會,甚至產生嚴重損失。
金融是個舶來品,引進中國時間并不長,一般來說,早期,學習金融專業的必須要系統地學習金融學;而學習經濟學的不一定要學習金融學。金融學是相當復雜、涉及知識面相當廣的一門嚴謹學科。而在中國,金融被廣泛誤解,甚至有很多名頭很響亮的經濟學家都在金融問題上出現過錯誤言論。
對金融的誤解和貨幣政策的攻擊是社會各界最廣泛的共識。比如,所謂的公知們對購買美元、貨幣政策進行過抨擊,甚至主張把外匯平均分給國民;所謂的“左派”也對儲備外匯購買國債進行過更激烈的抨擊,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引進外資斥責為賤賣國有資產;所謂的社會精英比如央視著名財經主持人曾當面調侃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坐經濟艙是因為美國欠中國錢;上至領導下至老百姓紛紛跳出來指責銀行躺著賺錢,說銀行是壟斷暴利,中國沒有真正的金融家,都是無能之輩等。
真的如此嗎?事實恰恰相反。在不同時期,筆者對上述錯誤甚至顛倒黑白的言論進行過批駁。為了系統地反映筆者觀點,應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總編輯李懷科先生之邀,筆者把這些零碎的文章系統整理出來以饗讀者,也想對錯誤理財觀點的人有所幫助。
不懂貨幣政策或者不懂預測,進行投資也存在很大的風險。很多人包括報社同事問我,為什么在2007年到2012年每次貨幣政策調整都能提前三到五天發表文章預測,也有其他大的出版社多次讓筆者把這些寫出來。經濟預測有很多不確定性,掌握金融基本原理和深刻理解了,預測就不難了,如果偶爾預測對一兩次那是靠運氣,如果連續五年每次精準預測到,除了運氣外,那就必須要懂貨幣政策,懂央行甚至懂決策者的想法了。
不懂金融而進行投資必然虧損。早年間,關于貨幣政策的陰謀論在中國盛極一時,這樣的書籍充斥著書店和網絡,以至于在2013年出現了購買黃金熱。中國大媽們在“黃金教主”“擊敗華爾街大鱷”的號召下,紛紛購買現貨黃金,至今尚未解套;之后,部分大媽也炒作過比特幣,比特幣也于高峰時腰斬。鑒于此,筆者不得不把中國大媽歸為理財的反向指標之一,號召大家“中國大媽來了你就撤退”。中國大媽投資屢敗屢戰的重要原因是,大媽錢多,但是,不懂起碼的金融常識。
造成我寫這本書的最直接原因是,很多人雖然看過我的文章,但是,他們并未按我的建議投資理財,比如,我的一個在南方工作的表妹在微信上對我說,她有三套房子,還有股票,她看過我2014年年初預測2014年房價會跌的文章,也同樣看過年初預測股市不好的文章,還有2013年建議人民幣貶值的文章,但是,她覺得不夠系統,不夠連貫,要是一起看了,肯定會在2013年年底賣掉一套房子和股票,買點美元和進行銀行理財。2014年7月她在深圳位置很好的房子降價20%依然沒賣出去,股票慘不忍睹。有同樣遭遇的還有我一位大學教授朋友,書中有他的案例。在網絡上經常有朋友留言要我解答各類金融問題,為了集中解答朋友們的問題,將十年來的文章整理歸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有所啟發,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幫你理財發財是最好不過的事兒了。至少,看我的文章不會導致你的投資損失。
我的文章也偶爾改變過一些人的命運,比如,2007年4月,我采訪了時任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現任中國銀聯總裁的許羅德,發表了題為《央行許羅德首度回應五大質疑》的報道,從另一角度解決銀行排隊難的問題。文章發表不到一個月,央行把每天取款5000元的限額提高到2萬元至今。一名財經記者張麗錦立刻給我打來電話,問我如何寫出這么專業的文章,我建議她去金融機構工作一段時間,她立刻辭職去三家銀行應聘,當時有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一家外資銀行和一家農商行都愿意接受她,只有農商行愿意安排她去做業務。她又咨詢我的意見,我建議她去農商行,之后她在那家銀行干電子銀行業務。三年后,她想出來創業,我覺得可以,然后,她就成立了公關公司,現在一些著名的IT公司和銀行等都是她的客戶。前不久她對我說,我的一篇文章改變了她的一生,要不現在她還是個默默無聞的記者。
另一篇文章是寫一個客戶經理的,北京銀行一名叫付月英的客戶經理,工作十分出色,但馬上要退休了,我采寫了《史上最牛客戶經理看〈新聞聯播〉拉客戶——北京銀行“藍領”付月英的成功之路》。這篇文章被工行機關報頭版轉發,還有銀行組織學習,并給我們報社和我本人打來電話,說有一個錯別字。三個月后,付月英不僅沒退休,反而提升為副行長,不到一年升為行長,原行長被平調異地。還有些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本書的閱讀建議:對于金融專業人士,你們可以從頭看到尾,按先后順序閱讀;對于一般讀者,可以從后朝前讀,以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