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氣功療法歷史
第一節 古代養生法
現在大家都稱“氣功”,其實這個名稱,并不妥當,不過已經通行,也只有從俗了。氣功在古代時叫“養生法”,《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稱“精、氣、神”是人生的三寶。“神”,似為人體神經系的功能,譬如火;“精”,似指精液,譬如水;普通的人,精水向下泄,神火往上炎,疾病乃生,耗盡即死,謂水火未濟,如果讓“神”向下,精向上,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非但身體可致健康,且能延年益壽。
我國古代養生法流傳至老子更為發揚,《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所謂虛心,就是神向下,實腹就是精向上,“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含意即練功時候用呼吸的氣,聯絡身和心,教精、氣、神合而為一,“綿綿若存”就是輕輕呼吸;“用之不勤”就是呼吸要自然,不可使之緊張。此法由黃帝傳到老子,所以講養生的人總是“黃老”并稱,以后傳入道門為道家的修法。
到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也有養生法與道教并流,方法已有不少改進,然方法不盡一致,大致說來,道家以“身心兼顧”為主,稱“性命同修”;佛家則以“練心為主”,置身體于度外。
第二節 氣功之派別
氣功的派別很多,在道家大約可分南北二派;北方以“清凈無為”為主,南方則有所謂“栽接”(指男女雙修,弄得不好常主流弊,近于房中術)。佛教入中國后,有坐禪與參禪之別,又獨成一派。然不論什么派,總以練習呼吸為根本。儒教在孔子后,一般練功到最好時,就能達到“止、定、靜”,到宋朝,則有周濂溪、邵康節、程灝、程頤,朱熹等采取佛家的修禪法融入儒家,創立理學。宋之陸象山,與明之王陽明,又別創一派理學,歷史上稱程朱、陸王兩大派。
第二章 氣功的原理
分身、心兩方面講。
第一節 身的方面
身分神經、骨骼、筋肉三個系統和消化、循環、呼吸、泌尿四個系統。人無論什么思維、動作,均需要消耗熱與能,消耗的時候舊細胞被破壞,還必須賴新的細胞補充之,這叫作新陳代謝。這種補充靠消化系統,攝取食物為滋養料。故吃東西時應細嚼細咽,不可狼吞虎咽。先以口涎(堿性)消化之,這是第一步工作;食物入胃,次以胃酸(酸性)消化之,這是第二步工作。如果飲食得當,消化良好,養料變成血液,血液循環全身,一方面供給身體營養,另一方面補充血液容量,使循環良好,器官和組織供血充足,就會增強體質。所以,醫生診病時先切脈搏。身體中的動脈血,是從心臟輸出,靜脈血回到心臟,血液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呼吸對于人的生活機能占重要地位,就是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使血液澄清,這是呼吸系統與循環系統的密切關系。綜上所述,可見呼吸十分重要。但人們多不知道,總認為飲食可以維持生命,其實七天不飲不食也不會致死,倘閉塞口鼻,恐怕不到一刻鐘就會死亡。所以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呼吸比飲食對健康來說更為重要。
第二節 心的方面
過去人們以為只有“心”“靈”與身對立,實則古時所指的心是指大腦皮層,大腦統內外一切環境中的活動,對環境起反射作用。調節反射作用,有興奮與抑制兩種,神經衰弱,就是固大腦興奮過度所致。氣功治療,就是維護抑制性,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神經系統機能得以調整。如果,外而肢體,內而臟腑,就自然會活動平衡。
第三章 呼吸的練習
呼吸分喉頭、胸式、腹式、體呼吸四種。喉頭呼吸較淺,是最差的呼吸法。胸式呼吸能充分發揮吸氧吐碳的作用以澄清血液。腹式呼吸的生理作用不同于胸式呼吸。鍛煉腹式呼吸,就是要從根本上下手。我們都曉得,草木有根,要用水及肥料培育之,人的根本在哪里?多數人都不知道,實則“臍”就是人之根本。胎兒在母腹中,借臍帶連接胞衣與母體呼吸相通,一出母胎就用鼻來呼吸。我們的腹式呼吸,就是要回到嬰兒呼吸的地位(名“胎息”)。
練功到一定功夫,小腹發熱,有時沸燙,有時會搖動,這不必驚慌,只要用意引導它上升尾閭關,再上升至夾脊關,再通過玉枕關,盤旋頭頂,從顏面而下,再從胸達腹,如此則每入坐,這股氣就前后流轉,從尾閭到上唇謂之督脈,從下唇到會陰,謂之任脈。在母胎時任督兩脈是相通的,一出母胎,上斷于口,下斷于肛門,氣功就是返到胎兒任督二脈相通,此二脈一通,百病可以消除。
以上所說呼吸都是用鼻,若要治病,還可以用口呼吸的“六字訣”,即用口默吐:
呵——心臟
呼——胃
呬——肺
噓——肝臟
嘻——三焦
吹——腎
如有心痛癥,可常念“呵”字并徐徐吐氣;胃病可常念“呼”字,以下類推。
第四章 氣功的療效和注意事項
在練功后生理上所起的變化中主要有熱感,丹田發熱有時沸燙,有微動或劇烈震動,漸漸地自然可得到通“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的功效。練功至相當程度時(約三個月),一般熱氣即沖出尾閭,其力甚大,這股熱氣就通過這關,隨即到夾脊關,兩關一通,百病已能消除。倘能耐心練功不間斷,再經半年,沖開玉枕關,這樣一股熱氣從后上轉,盤旋頭頂而下,由顏面至鼻,分二路而下,至喉嚨會合,由胸下至丹田。此時任督二脈已通,乃由后至前,循環流轉,而且不僅在練功時有明顯的感覺,有時在工作時也有此現象。工作中有此現象時,應暫停工作,聽其流轉,不久自停(一二分鐘),即再繼續工作。
除此二脈外,還有帶脈(腰),練到一定程度時,它會圍腰而旋轉,譬如左轉三十六,右轉亦是三十六,很有規律。還有沖脈,起于臍下略與任脈并行,至胸間會合任督二脈,散布全身。尚有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古稱“奇經八脈”。這八脈在平常人體內閉而不通,只有練功的人才能打通。待八脈全通,即四通八達,全身氣血,流行無滯,疾病就無從發生。氣功療法是一種本源療法,也是整體療法,所以練功后,可消滅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除非外癥,急癥必須動手術外,一般醫學上不能治療的慢性病,如神經衰弱、心臟、高血壓、失眠、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子宮下垂等,練氣功都有一定的療效。就拿治遺精病來說,只要能做到清心寡欲,再用以下幾種方法就可以治療:
①犯遺精多是在后半夜,若病情嚴重,后半夜可不睡,到翌日午睡時補足睡眠。
②在后半夜睡不著時,可起身靜坐,若陽舉不衰,可內視龜頭,自可平下。
③摩擦丹田,用左手托住陰囊,右手擦丹田八十一次;然后換手,用右手托住陰囊,左手擦丹田,古書記載:“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功,真陽不走。”
練功時注意事項:
①要心平氣和,嚴戒恚怒。
②不要求速效,不可性急,呼吸不能用力,要自然,若用力太過,必致氣往上沖,引起頸部有壓重感,胸悶、腹痛等。
③容易發火,與環境大有關系;唯有心平氣和,冷靜客觀,方不受環境支配。
④節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必有節,初練功時,最少亦要斷絕性交一百天,以后亦須有節。
第五章 我的經驗
我從小體弱多病,十二歲時起患頭暈、心跳、耳鳴、目眩、盜汗等許多病癥。十七歲夏天起,午后發熱到天明始退,身出大汗,醫家稱為潮熱,整整一年,至十八歲夏天方止。其時,家中有《醫方集解》一書。它的第六卷內有養生之法(氣功),大意是說癆病乃醫藥所不能治,唯有靜養,因列舉道家大小周天之術。我就依照這法練習,很見功效,但沒有恒心,病好了一些就不練,病來時又繼續練習。至二十八歲時,患肺結核,咳嗽咯血甚劇,始下決心屏除一切,隔絕妻孥,在一間靜室內專心練功,每天子午卯酉,練習四次,從不間斷。練至八十五天,即先通尾閭及夾脊兩關,兩關一通,就仿佛另換了一個身體,頭暈、心跳、耳鳴、目眩、盜汗、發熱等癥狀頓然全消,咳嗽、咯血也完全停止,不但馬上百病若失,而且體力增強,從前足軟無力,走不到半里路就不勝其疲。而兩關通后,依照書上所講,須在早晨向東迎日而行,吸太陽的精華(其實就是獲得陽光、空氣),所以清晨練功后,即刻出散步,一下子走了十幾里,也毫不覺得疲乏。
再半年光景,又通了玉枕關,熱氣乃盤旋頭頂,旋下至顏面,至鼻口分兩路而下,至喉頭就合二為一,再由胸下至田丹。這時任督二脈全通,由后至前循環不已。許多年來,除偶患外癥外,從不生病,其后又通了帶脈、沖脈以及陰蹺、陽蹺、陰維、陽維等所謂的“奇經八脈”。
我今年已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終年無病,我生平最喜旅游,足跡到過十幾個行省,五岳游過四岳,只有中岳嵩山未去,四大名山(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也只有峨眉山未去。記得六十歲時上西岳華山,山中最險峻的地方,同游者均望而生畏,我則遍游五峰,化險為夷,一天走山路六七十里,接連走了六七天,一點都不覺得疲乏。
有些人因工作緊張,患神經衰弱、高血壓等慢性病,倘能專心一志,很安靜、自然地學習氣功,持之以恒,必有療效。呼吸切不可用力,練功不可急躁,不可求速效,最為緊要。我自己照這個樣子練了近六十年,從未間斷,已經得到祛病延年的效果,所以在這里把我的經驗略述大概,供諸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