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附編(1)

第一章 岡田式靜坐法

此法系岡田虎次郎生前創始的一種心身修養法。想要學習此靜坐的人,首先必須知道兩件事:一是姿勢要調正;二是呼吸要調好。這是練靜坐的兩大法門。

第一節 姿勢和時間

岡田式靜坐法主要采用日本跪坐式練功,上身要求正直,腰臀下沉,入力小腹。跪坐中,腳麻痛,可活動活動,換換腳,堅持靜坐數日后即可克服。跪坐時,臆想自己像個不倒翁,入力小腹,上虛下實。但肘骨最下部分要放松,要含胸,這樣才能小腹充實。含胸,和立正時的胸的姿勢正相反。

靜坐時,兩手放的位置和握法不拘,但要放松,不可用力握手。頭正直,眼輕閉,閉口,要鼻吸鼻呼。

靜坐的時間愈長愈好,但起碼每次要坐三十分鐘,每天堅持,必有顯效。練功可在早晚或其他方便時間內進行,但最便于入力小腹的時間是在飯后(關于日本跪坐,還有不少細則要求,這里從略,其余部分均全譯——譯者注)。

晚睡前,哪怕進行短時間的靜坐,然后入睡也是有益的。也就是說,如果能堅持在早晨起床后靜坐為主,晚間睡覺前靜坐為輔,每天堅持進行兩次練功,則更有效。

靜坐時胸、腹、臀的姿勢,在日常行、住、坐時也要保持不變,時刻注意。

平時要心平氣和,意念集中,這樣身體方能松沉,血液循環才能旺盛,靜坐也才會最舒適。否則,意念散漫,身體姿勢自然不整,從而血液循環也必然不暢,感覺不適。

第二節 呼吸方法

姿勢和呼吸,對靜坐來說,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呼吸如果不健全,亦即呼吸未調好,不可能體會到靜坐真正的妙趣。岡田式靜坐法的呼吸,與大多數日本人的習慣正相反,所以首先要練好呼吸。

岡田式呼吸法,在呼氣時,小腹凸出,堅實,有力,而胸部是虛的,亦即要虛胸實腹,使氣呼得緩慢勻調。在吸氣時,要擴胸收腹,亦即胸膨脹,小腹微內收。但擴胸時,小腹也并未虛,重心仍在小腹,仍要不斷充實小腹。岡田式呼吸法,吸氣時間短。整個呼吸如做得正確,異常平靜,別人不易覺察出來。

日本大多數人的呼吸與此相反,即吸氣時鼓腹,呼氣時收腹。所以練靜坐首先必須改變呼吸習慣(把順腹式呼吸改為逆腹式呼吸——譯者注)。

靜坐的呼吸與深呼吸完全不同,它不像深呼吸那樣要求多吸氣,故意使胸部伸縮(相反,對擴胸是不加意進行的)。

吸氣要領:吸氣要短促,但鼻息不可出聲,吸氣時擴胸并適當收腹,收腹要自然,不可人為地加意進行。吸氣時不必力著肋骨最下部,也不可用力勉強擴胸。

呼氣要領:呼氣要細長勻靜。至于多長為好,并無一定,只要求量力而行。呼氣細長得使人覺察不出來為上策功夫。呼氣時,臍下一寸五分(約五厘米——編者注)處是全身力量的集中點,并隨著呼氣的進行,向此處用力的強度也要逐步加大,同時推進。

靜坐反應:一旦姿勢擺好進入靜坐,就不要想任何問題,就不要有任何期求。例如想治好病、想增進健康的想法以及其他一切雜念,都應摒棄,只專心致意于入靜,無思無念。

靜坐日久,體內可能發生一種動力,使身體自然地動搖起來,動搖的樣子,因人而異。人們常常誤解,認為動起來就算進了靜坐之門。所以不少人就習慣地動起來,但腹力減弱了。因此,即使發生動搖,還是盡量把它抑制下去為好。

靜坐雖久,但也有人絲毫不動的。對此不必介意,更不可追求,不可把動看成是靜坐的目的之一。

大多數人證明,靜坐有下列效果:心平氣和,精神爽快,顧慮減少,煩悶消除,毛發光澤度增加,皮膚潤澤,凝肩解除,大便通暢,睡眠良好,頭痛、喘息、肺結核、風濕性關節炎、腳氣等病都治好了,腸胃健全,分娩較易或胎兒壯實,等等。

第二章 藤田式息心調和法

此法是藤田靈齋所創始,以調和精神和肉體(身心合一)為目的。也就是說,按照此法練功修養,想養成膽力的人就可成為剛強大膽的人,想要無病長壽的人就可以成為身體強健的人,想要進入宗教大堂的人就可以體會到教義的真諦。

練此法前,必須先定下一定的“公案”(禪宗為修行者所課的試題為公案。這里指練功前要先定下一定的目標——譯者注),漫無目的地練功是不行的。例如,想要身體健壯或提高膽力時,就可以用最簡明的語言把這希望和目的表達出來,這語言就叫公案。

例如,想要身體健壯時,公案可定為“無病健康”、“身體強壯”或“頭腦健全”等;想要提高膽力時,公案可定為“元氣歸丹田”等一類的語言。意即元氣、精力要向氣海丹田充實,氣貫丹田。

這種公案不僅在調身、調息時要有,而且即使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要時刻記住,不可忘懷,在達到目的之前不可中途而廢。

第一節 調身法

調身法包括姿勢和態度二法。姿勢就叫作坐相,態度就叫作身相。

坐相,即坐的方法,有單盤膝、跪坐和椅坐三種。

單盤膝坐,是參禪時結跏趺坐的簡式。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開始時坐二十至三十分鐘即感疼痛,習慣后是個最好的坐法。

跪坐,是日本人的普通坐法,兩腳相疊,不要放在臀下,而要兩腳張開,坐在肛門上。

椅坐時,腰要直,兩腿自然下垂。

上述三種坐法,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用。

身相:是關于姿勢的功夫。亦即三種坐法中,無論哪一種,都要腰直,脊柱要盡量保持伸直,頭要和脊柱保持垂直,正身端坐。

預備功:身相調好后,身體向前后左右緩慢轉動四五次,然后坐定,張大口用力呼氣四五次,使腹中滯留的氣都吐出來,然后輕閉眼和口,兩手放在膝上,從小腹到腰感到元氣充實。

第二節 調息法

此法用來調節呼吸。調息法要使呼吸和意念一致(心息相依),所以此法不僅是為了增強身體,而且是為練調心法做準備的。

努力呼吸:先從鼻子吱吱呼氣(粗呼氣),然后吸氣四五次,接著用鼻盡量深吸一口氣,小腹凸出,盡量把氣力貫到小腹、腰部和兩大腿,然后收腹從鼻把氣全部呼出。這叫作努力呼吸,可做十五至二十分鐘,感到疲勞,可進入下一個丹田呼吸。

丹田呼吸:姿勢和態度與努力呼吸時完全一樣,首先全身不大用力,只小腹力要貫足。接著用鼻徐徐深吸一大口氣,使之在丹田稍停片刻,然后立即從鼻徐徐呼出,一點不留。

丹田呼吸比一般的深呼吸或腹式呼吸稍深,但比努力呼吸淺得多,此法呼氣和吸氣都要求緩靜勻調,好像蠶子徐徐吐絲一樣,這樣可練十五至二十分鐘。

體呼吸:丹田呼吸結束后,即轉入體呼吸。體呼吸本身并沒有什么別的呼吸方法,只是把呼吸做到極細極緩,氣息從鼻腔出入達到極細微、極綿長、極勻調的程度,他人覺察不出。這時的精神狀態是一切妄念、欲念都沒有了,平平淡淡如水,好像一輪秋月,一點烏云也沒有,這就是心身調和達到極點的境界,也是藤田修養法賴以實現公案目標的信心所在。

第三節 調心法

調心法是調和精神的方法,是為了給藤田修養法達到最終確立信心的方法。

默念(腹讀):這是默念根據自己的愿望所定的公案(語言),使之成為一種觀念的方法。在練努力呼吸時,無論是氣貫臍下丹田或呼吸,都要始終默念自己所定的公案。這樣堅持默念,在進行丹田呼吸時公案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一種觀念。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謂的默念,奇怪得很,主要是要求不用腦筋地在肚子里念,亦即不用腦筋地默念。

觀念:對公案所定的內容,印象極明確,極深刻,專心致志于實現這些內容,這叫作形成了觀念。這時,任何欲望,任何污穢的想法也沒有了。

確信:觀念日益加深,就是確信。達到確信程度時,任何妄念都一掃而光,達到了所謂神人合一、與宇宙同化的境界。這樣不久,公案可能成為一種力量,發出去可穿透金石。參禪把這境界叫作無念無想。

第四節 練功注意事項

練功時,兩手放在膝上,身體徐徐搖動七八次,然后開口呼氣,站立起來。離坐后,慢步走三兩圈。

藤田修養法在初練的頭三四周,每天在早起漱洗后、白天和晚間睡覺前共練三次,至少要練兩次。以后,每天可練一兩次,長年堅持,效果顯著。

每次可練四五分鐘到一小時。如果在練功中感覺倦怠,可暫歇一下,然后再練。

飯后不可立即練功,最好是空腹或飯后一小時后進行。

早起漱洗后可立即到新鮮的空氣中站立,兩手叉腰,張大口呼氣六至七次,然后用鼻吸氣,同時后仰;再用鼻呼氣,同時前俯。如此呼吸十四至十五次,最后轉入練功。

晚睡時,仰臥床上,兩腿徐徐伸展,兩手從胸到腰部撫摩四至五次,然后放在腋下部。接著張口呼氣四至五次,再用鼻吸一口氣,同時把氣力貫到小腹和兩臂兩腿。

接著用鼻徐徐呼氣,同時貫到丹田,兩臂和兩腿的氣力逐漸松弛。氣全呼凈后,就暫且緩緩休息一下,然后再練,共練六至七次到十二至十三次。此功練后可使血液逐漸下降,頭腦冷靜,最后輕輕進行丹田呼吸,同時在丹田中想著公案,入睡。

第三章 健康不老廢止朝食論

自敘

飲食之義大矣哉。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若胎生,若卵生,若涇生,若化生。凡有生命之物,無不賴食以維持其生活。故物出生以后,其第一本能,即在求食。食物有盡,而求者無盡,于是乎有爭奪。爭奪之不已,至于相殺。始也,人與禽獸爭,優勝劣敗,而禽獸逃匿。繼也,人與人爭,亦循優勝劣敗之例。而優之中復有優者,其爭奪之烈,違相尋不已。而范圍亦愈大,由個人之爭,集合而為種族之爭;由種族之爭,集合而為國家之爭。曠觀古今,大至于今日歐洲之戰爭,小至于細菌寄生于宿主,殆無一而非相爭相殺。其原因雖至繁賾,而一一解剖之,以得其分子乃至易至簡。易簡者何,即求食是已。

噫嘻!食之為禍之烈,乃至于此。然則若有法焉,使生物能不借食以生,其爭奪相殺,或可以已乎。若有道焉,使物返乎不生不滅,而世界無有生物,即無須乎食。其爭奪相殺乃可永不起乎。聞者必詫為理想之玄談。雖然,由前之說科學家多悉力研究之特未獲最善之法,古先圣哲亦有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又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蓋又未嘗不凜凜垂戒焉。由后之說則,即佛家之了生死、契真如,使眾生皆入無余涅槃,永不再入輪回之謂,固非吾之臆造也。

今且不與世人言不食不生,而即與言求食、言悅生。人因食而得生,此恒人之所知也。因食而致死,此恒人之所不知也。持粱黍,飫肥甘,以為可多得營養物,而足以悅生。不知吾之胃腸諸官,且不勝其肥滿之任,必耗其貴重之生活力,以排泄之。其排泄不盡者,日停滯于腸內,而發生毒質,以輸入于血液,于是百病叢生,曾未能多獲營養物。而生命之根本,乃為之破壞。破壞至極,而萎然物化矣。人之胃腸,譬則灶突也。食物之消化,譬則薪炭之燃燒也。消化所得之營養物,譬則炊熟之飯也。汲汲于飯之成熟,而多其薪炭。塞其突門,火之不能盡燃,郁而為煙,徒耗薪炭。而飯卒為食,食之不能甘。汲汲于多取營養物,而努力加餐,使胃腸不能容,耗其生活力,積為排泄不盡之殘廢物,營養之愿終不得達,而反有大害。是與拙者之炊飯何異。雖然,拙于炊飯,人之所知也。拙于養生,人人日蹈其中而不察也。悅生而反以速死,不亦哀哉。

余自幼及壯,亦蹈多食之弊,既知其禍,乃從事節食,亦既有年矣。今讀美島近一郎所著《朝食廢止論》而善之。即知即行,既歷半載,所獲之效,一如書中所言,乃敢輯述之,以告當世。讀者或有聞而實行者乎,則不特于一生有大益。而于國家社會,亦必有大益,非虛語也。

或曰:子之理想主于不食不生,以止爭奪,今即廢朝食,固不能不食,且以廢朝食故。俾人健康不老,不尤與不生之旨大悖乎。曰:唯不食今未有善法,故以節食救之,唯健康不老歷世久者。斯能積其修養以生智慧,而契無生之真理。真理至奧賾,夫豈夭札之子,所得而聞乎。

夫又奚悖乎,夫人間殺機,欲求根本之解決,永永消弭之,以馴至于大同之世,蓋必自此求食問題始矣。

緒論 健康不老之基礎

健康不老之基礎,在調和均衡。調和均衡者,謂就心身之全部,及其各部之發達,并勢力活動等。調和之,均衡之使無失于偏之謂也。其在物,小至時鐘之機械,若各部均衡,即可永久活動,倘一部缺損,活動即忽焉停止;大而至于工廠之機械,雖極堅固,若一部發生缺損,失其均調,其運動亦即忽焉停止。彼有生命之動植物,莫不皆然。其能維持生活,必其各器官之能均衡發達也。若一部缺損,則生命之持續難矣。故欲保生物之生命,必使其各器官之發達及調和均衡,且使恒久不失此狀態焉。期望健康長壽者,亦若是則已矣。

生物之體,只需調和均衡,則健康長壽,不難致矣。故各部器官,各自異常發達,絕非生命之本。各器官之均調,乃為生命之本也。無論何種生物,其各部若能均調,即能生存。若有缺陷,即就死滅。此不可逃之公例也。

人類之生命亦然,當以調和均衡為本。然人類之異于物者,乃在精神之發達。故宜從精神、身體兩方面察之。茍精神常調和平靜,其身體各器官之發達活動,亦復如是,則其人已具有長命之資。具此資者,又能恒久留意此狀態,而從事修養,則必為健康不老之人無疑。蓋調和均衡,為人類生命之本。而其最切要者,精神作用之均調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宝山区| 汽车| 武川县| 麻城市| 来宾市| 娄底市| 巴林左旗| 广宁县| 清水河县| 北流市| 和顺县| 阿坝县| 晋州市| 卢龙县| 余干县| 芜湖市| 通城县| 宁远县| 左云县| 吉林省| 清丰县| 忻城县| 五莲县| 富阳市| 辉南县| 金门县| 徐汇区| 大田县| 乐亭县| 安阳县| 上栗县| 万盛区| 卢湾区| 辉南县| 潮安县| 福海县| 蓬溪县| 莲花县| 五华县|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