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常懷一顆慈悲心

用慈悲心化解委屈

佛菩薩慈悲,是廣度眾生,我們慈悲是先度自己。舍掉那些怨恨,不在冤冤相報,心就自在了。

太虛法師說:“已證得真理的菩薩,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離開眾生,只得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前去接近。所以他本身所踐履者,無非清凈潔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塵而不染于塵,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為其終身的鵠的。”

佛語中說:愿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愿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所以如果說一個人具有慈悲之心,就是說這個人很善良很有智慧。佛家也有這樣的說法,菩薩大慈大悲的,也具有大智慧。

如果你生活在怨恨當中,如果你生活在抱怨當中,就學菩薩做一個大慈大悲之人,試著去用溫和的態度說出你的不滿,說出你的不容易,這樣別人就能容易接受。

相反如果你生在委屈當中,但是不用慈悲的心來處理問題,而是用仇恨用埋怨,這樣的結果想必也好不到那里去。

怨恨是人類當中最可怕的一種負面情緒,它能讓我們走向痛苦地深淵,它不僅能摧毀我們自己,而且還能傷害到別人。

有這么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抵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這條惡牛以后將帶給他更多的麻煩,因此就將牛賤價出售。牛的新主人買牛回家,走到半途中,來到一河邊,想給牛飲水。哪知牛不飲水,突然兇性大發,又把新主人給抵死了。新牛主的家人知道后不禁勃然大怒,立刻將這條牛殺死,然后挑到市場販售。

有一個農夫,貪著便宜買下了牛頭,用繩子系著牛角擔回家。半途中,因天氣炎熱,就將牛頭掛在樹枝上,然后坐在樹底下休息。哪知正休息時,系牛頭的繩子不知何故突然斷裂,牛頭從樹枝上掉落,剛好打在農失的頭上,可憐的農夫,當場被打得傷重而死。

一頭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三個人。這件不尋常的事故惹得大家不禁紛紛議論,消息傳到了頻婆娑羅王耳中,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想其中必有緣故,就親自前往請教佛陀。

佛陀解釋說,在前世,有三個商人相約到外地做生意,為了省錢不住旅館,特地到一個老婦人家借住。雙方約定,要付老婦人租金。到了第二天,這三個商人趁著老婦人外出時,竟偷偷溜走了。老婦人回來后發覺了,非常憤怒,就追上去,要向他們索取欠款。

三個商人擔負著沉重的行李,在不遠的地方被老婦人追上了。這三個商人以為她年老可欺,不只賴賬不還,還用惡言惡語侮辱她。老婦人對他們無可奈何,只得憤恨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無賴漢,欺負我年老孤單,你們以后一定會有報應的,今生我雖然奈何不了你們,等來生無論是否為人,我一定要報復,要殺害你們,以泄我心頭的憤恨!”

佛陀繼續說道:“那條兇牛,就是這老婦人的后世,而同日被牛抵死的三個人,就是欺負老婦人的那三個商人!”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知道那個老婦人就是因為怨恨而導致了三個人的死亡,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這三個商人雖然很可惡,當然首先也是因為這三個商人的不對,但還不至于承受死亡的罪過啊,最可怕的就是老婦人的心態,因為怨恨,因為不慈悲,因為不能原諒,把事情一步一步地逼向痛苦的深淵啊。

在這個故事當中,老婦人和這三個商人都扮演了悲劇的角色,沒有一個是勝利者。而這場戰爭更是打了幾輩子,終究還是沒有放過這三個商人,所以這件事情的本身就是一個悲劇,更別提結局了,因為不慈悲,讓悲劇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當然這種傷害也是雙方的,不僅三個商人最終受到了傷害,老婦人更是受到了心靈的譴責。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著寬容別人,原諒別人,如果真的像老婦人那樣受到了委屈,也要試著用慈悲的心來感化別人。

佛陀說,人有七苦:貪、嗔、癡、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失榮樂。若貪嗔癡不在心里邊,淤泥也可化紅蓮。嗔和怨憎會是講憤懣的苦惱,修行人要戒嗔、戒怒,永遠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非常重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與人相處的社會里,所以有很多時候不能只圖自己高興,也要學著去理解別人,去關心別人并且別人出現錯誤的時候能夠原諒他人。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社會是充滿陽光地,是可以能與人用溫和的態度相處地。

能容納別人也就是慈悲了自己,這種好處不僅有利于鍛煉自己的人際關系,也能很好地與別人相處,只要我們的態度轉變,我們的情緒就跟著轉變了,當然我們的人生也跟著變了,我們相信慈悲的心一定能夠照亮人間的每一個地方。

以慈悲度人心

舍掉為我的念頭,以一顆慈悲真心為他人,比要求他人怎么做效果要好的多。只有慈悲才能度化人心,改變人心。

太虛法師說:“佛本大慈悲心,乘大愿力降生于中印度為國王太子,享受人間尊榮富貴五欲的快樂,隨即拋棄人間富貴尊榮去修行,以至于證果成佛。”太虛法師這句話里面說的佛,專指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出生在印度一個國王的家庭里,是一個擁有榮華富貴的太子,他有著普通人羨慕不已的榮華富貴,卻放棄了,終成佛果。釋迦摩尼以這樣的行為啟示眾生,人間富貴短暫,要舍富貴而求真相。這是釋迦摩尼對眾生的大慈悲心。

慈悲是向善的基礎,佛門有大慈悲心的人常常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有一個老和尚出家很多年了,他每天聽經、誦經,心地慈悲,但是這個老和尚生性木納,不善于表達,所以這么久以來也沒有人向他請教開示,更沒有人向他求經問經。

看著師兄弟們各個都與大眾有緣,他很慚愧,他覺得自己吃了這么多年佛門的飯,卻沒能做什么事兒,于是他開始想辦法與眾生結緣。

有一天老和尚到寺廟附近的菜市場去,發現那里有些賣魚蝦和肉類的商販,老和尚心里一動,忽然有了一個想法。他走到一個賣魚蝦的攤位前說:“施主,這些魚蝦我都要了,你不要賣給其他人了。”

小販聽了很驚訝,開玩笑說:“買這么多魚蝦,不是你要吃吧?”小販知道和尚不食肉,只是覺得奇怪。

老和尚說:“不是我吃,是我要放生,我買了你挑著它們和我一起去放生吧,這樣也方便些。”

小販答應他了。

他們一起來到河邊,老和尚給這些魚蝦念完三皈依,就用大悲水撒在魚蝦的身上,然后就將它們放生了。

第二天,小販一大早挑著剛打的魚蝦來到市場,卻發現老和尚已經等在那里了,他剛放下擔子老和尚就說:“今天的魚蝦你別賣了,我都要了,你挑上跟我去放生吧。”

小販高興的不得了,收了錢跟著和尚往河邊走去。

一連幾天,老和尚都在市場上等著小販,然后買下他的全部魚蝦讓小販挑著一起去放生。后來,老和尚對小販說:“我每天都給你這些魚蝦的錢,你以后不要再去打魚蝦了。”小販聽了之后當然高興,但又很不理解,問老和尚,老和尚木訥,不善于表達,也回答不了他。

從此之后,老和尚就天天拿錢給小販。直到有一天,小販實在是不忍心拿老和尚的錢了,就跟老和尚說:“我實在不能要你的錢了,我不明白你為什么這么做,但是我真的過意不去了。”

老和尚和小販到了一個茶館坐下,老和尚就給小販做了一個很深的開示,告訴他慈悲不只是對人,要對一切眾生都慈悲等等。老和尚給小販做開示的時候,言語順暢,表達的巧妙通俗。這是他自性智慧的流露。

據說小販從此開示賣青菜了,而且后來全家都成了佛門的虔誠弟子。

梅花香自苦寒來,老和尚的慈悲終于感動了他人,讓堅冰融化。要想度人先要有一顆慈悲心,總是要求別人怎么做,而自己卻做不到,那樣的要求不起作用。只有放下一切為我的念頭,慈悲為大家,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看到大家的改變。

智由慈悲起,性由慈悲生,這里的智和性是指的人的性德里面自然流出的智慧和本性。慈悲也是性德中自然流落出來的。慈悲與智慧兩者相互促生,所以慈悲心里面也包含著智慧。慈悲是放下小我的一種大智慧,慈悲是將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我的一種大悲憫。用這種悲憫容納之心,待人、待事、待物,堅冰怎么能不融化,枯木怎么會不發芽。遇到你所認為的惡,不要厭棄,先試著調試自己,然后以慈悲和智慧感化外物,世界會因為你的努力而多一點溫暖,你的心會因為你的努力變得開闊而豁達。

留一絲善意給自己

多一點慈悲,多一分善行,就是給自己多留了一條路,惡意生起時記得舍,身處低谷時才不會沒有轉機。

太虛法師曾經這樣的教育我們:“發菩薩心者,必以大慈悲心護念眾生,大方便力普救眾生,是指離苦得樂;必至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而后乃證無上大菩提果。”又楞嚴經有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可見依佛法修行,當以發菩提心多行善事為好。

聽一位法師這樣說過:“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正所謂土地不耕種,則必雜草叢生,人也是一樣要時常的讓善念長存才得以清凈自如。

如來在一次蓮花池畔漫步時,低頭間凝望著清澈見底的池水,不禁意間居然看到了地獄里的景象。他看到地獄中的無數眾生,不住的悲憫哀嚎著,不禁有些心生憐憫。

正當如來哀嘆之時,他也特別觀察到了一個名叫“可查多”的無惡不作之人。可查多在過去的一世間,可以說是做盡了惡事,生殺搶奪、奸淫捋略,沒有他做不到的,以至于此人今墮落于地獄。如來慈悲心起,就想著把可查多在地獄中解救出來,于是如來找遍了他的幾世修為竟沒有發現一星半點的善舉可以讓他得以解救。

但是最終,如來還是找到了可查多的一點善行,那就是在幾世之前的某一天,他曾經放了一只蜘蛛。那只蜘蛛因為可查多心中忽現的一念善意,而澆滅了一時興起的殺心,從而躲過了一劫,因而得救。可查多也因為這一絲善念,讓今天如來有了解救的理由。

于是如來當場施法,在極樂世界的境地抓起了一縷金色的蛛絲,把它徐徐地放進了地獄里可查多的面前。可查多正在地獄的黑暗之中苦苦的掙扎,忽見頭頂有一絲銀光射來,繼而看到有一縷銀色的蛛絲緩緩地落到自己的面前。它如同得到了自己生命的稻草一樣,雙手緊抓蛛絲,使勁全力向上爬去。

當可查多爬到了一半,準備休息時,發現有無數的地獄眾生正沿著他下面的蛛絲奮力的向上攀爬。可查多不僅心生疑慮,他擔心這么細小的蜘蛛絲經不起這么多人的負荷,最終會被拉斷,那樣的話自己就再也沒有脫離這黑暗地獄的機會了。當他想到這里,于是開始用力的踩踏一同上來的同伴,就這樣細小的蛛絲上開始了生死的爭奪戰,最終是細微的蛛絲經不起這樣的劇烈抖動而斷裂了。于是,可查多和他的同伴們都一起又再次的掉入了這無邊的黑暗中去,他們將一起再次的接受地獄的煎熬之苦。

如來看到這一幕,不住的搖頭嘆息。可查多本因他的一絲善念有了脫離地獄苦海的機會,可是也因他的一絲惡念而將永受這無盡的地獄折磨,如此可知心存善念,發菩薩心修行的重要。

其實這不止是如來的嘆息,也應當是我們的嘆息。善惡一念之間,我們為什么不能選擇行善造福,而要永墮地獄之苦,讓我們在自己的心靈里多種些善因,讓善的種子遍地開花結果。到那時你會發現:老奶奶在路邊摔倒了,會有好多的人上前去攙扶;公交車上的弱病殘孕都有人們的照顧;我們不經意間丟失的貴重物品不必擔心它會找不到了,這樣一片祥和的景象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期盼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善的種子遍地開花。

每個人都與這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順境時,你伸出援手能幫到一個急需幫助的人;你一個微笑,能溫暖一個處于憂傷中的人;你滿臉真誠的問候,能融化一顆冰凍的心。不要管別人是不是也這么做,不要去和把控不了的東西比照,只要自己這么做就好了。逆境時,不要抱怨,不要放棄希望,我們會因為種的善因而得到善果,你當初付出的微笑變成了微笑面對困難的勇氣;你當初伸出援手的果敢,培養了你果斷作出決定的習慣;你當初真誠的問候,成就了你為他人著想的思維方式,讓你任何時候都有退路。這時候,也許你會恍然大悟,原來當初的善念是留個自己的,原來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對待我們的方式。

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凡事都在心念間,心念一轉境界就不一樣了,舍怨而生慈悲,整個境界都變成了慈悲的沃土。

太虛法師說過:“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愍,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這句話是說如果一個人傷害我的話,那么我的內心也應該懷有慈悲之心;即使沒有慈悲之心,也不應該怨恨人家。

《入菩薩行論》中還說到:“若以怨報怨,則敵不護罪,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這句話是說如果用仇恨去報答仇恨,那么敵人不僅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有添加更加深重地罪孽,這就導致了痛苦的深淵,要想永久地解除仇恨只有以德報怨。

佛家的言語的確很經典,也很值得我們學習,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仇恨,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去化解仇恨。

我們有的時候會有一種消極的情感,就是仇恨,很多時候我們被仇恨左右著,它控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原本善良的心迷失了本性,仇恨讓原本陽光的人變得心胸狹隘,逐漸讓我們失去了對美的追求,變得越來越自私和冷漠。

所以說仇恨是一種很消極地情緒,它讓我們的心靈扭曲,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只要放下仇恨,忘記仇恨,也許事情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樣子。

從前有一個小沙彌去擔水,回來的路上卻不小心被蛇咬傷了。

小沙彌回寺院處理好傷口之后,就找到一根長長的竹竿,準備去打蛇。慧清法師見狀,過來詢問。小沙彌把事情對慧清法師講了,法師問事發地點在哪里,小沙彌說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慧清法師又問道:“你的傷口還疼嗎?”小沙彌說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為什么還要去打蛇?”

“因為我恨它!”

“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該咬你。你們雙方因恨結怨,可你是人,你該早些放下心頭的仇恨。”

小沙彌一臉的不服:“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心中無恨。”

慧清法師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沒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

小沙彌搶白說:“難道說我把被蛇咬當做被松果打中腦袋,或者半路被雨淋一樣,我就成了圣人?如此說來,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

慧清法師搖搖頭:“圣人不僅只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對頭的仇恨。”

小沙彌怔住了,呆呆地望著慧清法師。

法師說:“世人對待仇恨有三種做法。第一種是記仇,等于在心里擱了一塊土坷垃,自己總是生活在恨意帶來的痛苦中;第二種是盡快忘掉仇恨,還自己平和與快樂,等于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種了花;第三種是主動與仇人和解,解開對方的心結,等于是摘下花朵贈給對頭。能做到第三種,就與圣人的境界差不遠了。”

小沙彌點點頭。

不久,北坡草地上出現了一條高于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彌修建的,之后這里再也沒有發生過蛇傷人的事情。

俗話說的好“冤冤相報何時了”,小沙彌的行為正是化解仇恨的唯一方式,慧清法師教給我們一定要學會原諒別人,其實這就是最好地原諒我們自己。一個人在出現委屈的時候,報復是不能夠解決難題的,報復就像一把利劍深深地刺進了敵人的心里,也有一半流淌在我們的心里。

為了教化弟子們,慧清法師給他的弟子們講了這樣兩個故事:

唐朝時,有一個宰相叫陸贄,他有職有權卻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兩人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圖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宋代的時候,王安石很是討厭蘇東坡。王安石當宰相那陣子,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借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了黃州,搞得他好不凄慘。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上垮臺后,兩人關系反倒好了起來。他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

法師說:“在遇到不舒服的時候,千萬不能夠用仇恨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只有用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仇恨不是頑固不化的石頭,更多的時候仇恨更像是冰,像是氣球,只是彼此間的溫度變化和一時之氣形成的暫時現象而已!仇恨如同大自然里有時無法完全避免的石頭與石頭的撞擊,由于處理的方式不同,所得結果也截然不同。我們不能因為無休止的仇恨將自己變成一塊毫無理智的石頭。

所以我們的心中不能充滿了怨恨,那樣我們將生活在痛苦之中,就沒有喜悅的心情,這樣不僅能損害我們的健康,還能使我們自己受到傷害。

怨恨更是不能有的心態,也是一種無能地舉動,如果別人傷害了你,就要學著去原諒別人,并且也好學會保護自己。

既然不是不是所有的仇恨都是石頭,那么仇恨就沒有記住的價值和意義了,所以忘記吧,只有忘記才能夠讓我們的心里徹底地坦然。

佛家曾有慧語: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夠徹底化解仇恨。《優婆塞戒經·禪波羅密品》中說:“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這都是要教給我們要化解仇恨,才是慈悲。

多植善因是大愛

舍小氣而顧大局是人們常常贊嘆的一種高尚境界,種善因播大愛是災難中常常標榜的一種品行,這些贊揚和標榜,不是給別人看的,是要自己拿來做的。

太虛法師當年提倡建立人間佛教,種植大愛。佛也有慧語說:種善因得善果,種凈因得凈果,乃至成佛,都是由于自己一念。依佛所說而行,世間惡人尚敢為惡否?故佛教昌行的時候,人人都是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人人都是向善而行,小之可以成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覺覺他化社會為良善,化世界為太平,轉五濁而為七寶,皆由于此。

從上面的一段話中我們知道了,我們很善良是因為我們有大愛在人間,要想成為小人還是君子只是一個念頭而已。你的念頭要讓你成為君子,你的行為就能成為君子的行為;你的念頭如果要讓你變為小人,那你的行為就是小人的行為。

有一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余,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去云游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里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弟子們都很細心照顧著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灑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后,向師傅賠罪領罰。

禪師回來后,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礙。因此,蘭花的得失,并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況且,已然這樣,生氣也沒用,何必還要用生氣亂了心情,懷了情緒。

禪師用大愛去包容了他的弟子,同時也慈悲了自己,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能使弟子們的內心能到了解放。用愛心去解決問題比用怨恨能好處很多。

能夠包容別人的人,自己的內心也得到了解放,古語所謂的“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也就是表示了心胸寬闊,廣納天下,才能成大事。

生活中處處都有愛,但愛要懂得愛的方式,親人之間的愛重在理解和關懷,若是將愛當籌碼,愛便成了障礙,成了阻隔親情的一堵墻;朋友之間的愛貴在理解,善于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便能將那些不同的觀點和理念容納于心,不起爭執,友誼長存;戀人之間的愛重在距離,你若打著愛的旗號,不斷地向對方索要他的行蹤,他的生活空間和心理空間就會被你破壞,愛就會窒息而死。愛是開闊,是容納,是付出有節制,要求要適度。這樣的愛是以善作為種子的,這樣的愛是沒有圍墻阻隔的。

以慈悲修善業

有慈悲之心才會去做善事,行善必有善果,這善果是自己為自己耕種的果實。舍掉那些不必要的猶豫,長生慈悲心,多做善事,人生才會更溫暖。

太虛法師說:“內心動機是善的,而行出來也是利益眾生的,即是善業;動機是惡的,而行出來也是損惱眾生的,即是惡業。”

佛門中說法講究契理契機,有個老和尚收養了幾個孤兒,這些小和尚們還小,不能明白師父說的道理,于是老和尚就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啟發感化小和尚們,為他們種下慈悲善根。有一天說道慈悲善良的時候,老和尚給小和尚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善王是一個心地很善良的國王,他愛護國內的一切生靈,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天下的百姓都愛戴他、贊頌他,還有不少地方的居民都來投奔善王,希望能在他的統治之下過日子。

與善王相反的是一個老百姓都叫惡王的人,這個人就是善王的舅舅。他兇忍、昏庸、貧婪的家伙。他橫行霸道,欺壓人民,老百姓都恨透了他,他的臣民都想盡了辦法要逃離他的統治。

惡王見善王深得人心,非常嫉妒,處心積慮地想要推翻自己的外甥,奪取他的土地與人民。因此,他制造種種事端,以此為借口,準備出兵侵犯善王的國家。

善王手下的文武百官聽到這個消息,都說:“我們寧可在仁慈的善王統治下,做一個平民百姓,也不愿在兇殘的惡王統治下,得到高官厚祿。”

老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說:“我們寧可在有道善王統治下做畜牲,也不愿當無道暴君統治下的百姓。”

全國上下同仇敵愾,挑選壯士,充實軍隊,加緊操練,準備迎敵。

有一天,善王去檢閱部隊,他登上高臺,看見戰旗招展,一個個青年戰士,精神抖擻地挺著胸脯接受檢閱,不由得悲從中來,心想:“為了我一個人,要讓這么多人上戰場去廝殺、去送死,我怎么忍心呢?這些青年,家中都有父母妻兒,萬一戰死,家中的人會多么傷心啊!我還是偷偷地逃離這個國家,把國土和人民都讓給舅舅,這樣,人民不會遭到殺戮,國家也得以安寧了。”于是,他拋下王位,與妻子一起連夜逃到山林中。

惡王沒有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這個國家,從此惡王變得更加地變本加厲,他越來越目空一切,而且寵信一批奸邪小人,迫害忠臣良將。他對百姓更是橫施暴斂,無惡不作。全國上下,怨聲載道,此刻的人們更加想念善王的統治。

善王和他的妻子,一直隱居在山中。他們吃野果,穿樹皮,倒也自由自在。一天,南海的一條惡龍路過山中,發現善王的妻子美貌非凡,頓時起了邪念。它變成一個老婆羅門的模樣,在距善王住處不遠的方,假裝修行。

善王和妻子發現有位婆羅門正在附近禪定,急忙過去向他頂禮膜拜,然后,善王高高興興地去采集野果,準備供養這個老婆羅門。

假婆羅門看見善王漸漸走遠了,便顯出惡龍的原形,張牙舞爪地猛撲過去,擄了王妃就跑。王妃嚇得大聲呼救,但善王已走遠了,根本聽不見。惡龍擄著王妃,向南海跑去,途中經過一個山口。有一只大鵬鳥,正好在山頂休息。大鵬鳥看見惡龍擄著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那女子還不停地呼救,知道惡龍又在干壞事了,便張開翅膀,像箭一樣地沖下來,與惡龍搏斗,想解救那個女子。

但是大鵬鳥也斗不過惡龍,最后受傷墜下,惡龍便乘機逃跑,回到南海。

興奮地善王還在采集著野果,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妻子不見了,所以善王決定找回自己的妻子。

善王走了很遠的路程,詢問了不少人,仍不知妻子的下落。這個時候他看見一只巨大的獼猴,正在河邊大聲痛哭。善王看它哭得非常傷心,很同情它,便問道:“你為什么這么傷心呢?”

獼猴說:“我和我舅舅都是獼猴王,但舅舅仗恃著勢力強大,奪走了我的國家,擄走了我的部屬,還把我趕了出來。我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啊!請問你是誰,為什么獨自一個人,在深山老林里行走呢?”

善王說:“我的遭遇和你一模一樣。”便訴說了自己的經歷,并告訴它:“現在我正在尋找失蹤的妻子。”

獼猴王說:“如果你能幫助我,一起找我舅舅報仇,奪回我的國家和部屬,我就幫助你尋找你的妻子。”善王答應了。

第二天,獼猴王帶領善王來到獼猴國,與它的舅舅大戰起來。善王幫著獼猴王找回了王位。

于是獼猴王下令著急自己的的部下要給善王找回妻子,在猴子們的努力下,他們碰見了大鵬鳥。

大鵬鳥問:“你們到這兒來干什么?”

猴子們回答:“有一個國王的妻子失蹤了,我們正在幫助他尋找。”

大鵬鳥說:“他的妻子被惡龍搶走了,我想救她,但未能戰勝惡龍,反而讓它把我打傷了。現在惡龍已回到南海的海島上。”說完就咽了氣。

猴子們便回去報告獼猴王。聽了猴子們的報告,善王與獼猴王馬上帶領群猴,翻越重山峻嶺,跨過大江大河,到了南海邊。

這個時候天帝也知道了這個事情,就化身為一個小猴子去幫助善王找到他的妻子。

這些小猴子們見到了惡龍,和惡龍交涉了很長的時間,才把善王的妻子給救了出來。這時,一輪麗日又重新照耀人間,七彩的長虹掛在天邊,好像為善王及眾猴們慶功。

這時,那個搶占外甥王國的惡王已經死去。因為他沒有兒子,無人嗣位,所以全國人民都決定仍讓善王來當自己的君主。他們派出大隊人馬,四處尋找善王,正好遇到善王與獼猴王凱旋歸來的隊伍。大家攔住馬頭,涕泣跪拜,請善王回到王位。

善王回到故國,重登王位,惡王原先統治的國家,也因無人繼承而歸善王統治。善王大赦天下,普行仁政。百姓們如同撥開濃霧見到青天,個個歡天喜地。

小和尚們聽了老和尚講的故事,各個歡喜,各個都說以后要像善忘一樣對待眾生。

不善的人,必定沒有慈悲心,不慈悲的人不會有太深的善根,以慈悲修善業,是最好的修習方式。

人生也是一場修行,人人都有一顆向善的心,對待求而不得的人和事,我們每一次放手都是一種修習,這放手的因是慈悲,是開闊,是豁達,是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那份善;對待把弄是非的小人,我們謹慎大方,不但不落入他的圈套,還要以我們的智慧改變他的心念,世間最大的慈悲是度化,度化而不求對方感恩,這是大善大悲,當他的心念被真善和慈悲改變,你的心也因你的慈悲而拓展;對待忽然而來的遭遇,我們要能承受,若不能承受,折磨便如魔鬼一樣時時跟隨著你,掩蓋你的智慧和光芒,讓你陷入無邊的痛,所以這承受也是慈悲,是你對自己的救度。在這次修行里,你的心會變得越來越廣博能容,你善的光芒會照亮你周圍所有的人和事兒。

慈悲愿力成就自己

慈悲是普濟眾生的大慈悲,愿力是誓愿,菩提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只有舍下小我,以大慈悲心發大愿,才能證得大智慧。

太虛法師曾經說過:“世間眾生染有深淺,覺有先后,種種差別,各各不同,而佛法因之亦有種種差別各各不同以應之。廣修普度一切眾生行,轉識成智證見真如,即成無上菩提。”

太虛法師講過這樣一個公案: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前,是妙喜國的國王,當時的時代,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如來王,妙喜國的國王聽他講了一次經,身心歡喜,于是舍棄王位,出家皈依佛門。他拜世自在如來王為師,被賜號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發大誓愿救度一切眾生之苦,他的慈悲心感動了世自在如來王,世自在如來王為他說法,將十方莊嚴佛土的境界說給他聽。法藏比丘憑借自己的大誓愿和慈悲心,把一切十方莊嚴佛土現前,看得清清楚楚,于是法藏比丘將這些佛土中的優點記在心上。

法藏比丘歷劫修行,勇猛精進,善行不退,證得果位之后就建立了殊勝莊嚴的佛土,以度化廣大苦難眾生。

太虛法師說:“唯發大誓愿,才有大成就。”

我們要明了因果,多發善念,多行善事,慈悲處事,寬和待人。

一個商人歷經劫難,終于將他的商品買到大江南北,他高興地來到廟里上香,感恩佛祖給他的財富。

上香完畢之后,商人就坐著馬車離開寺廟,走出去不遠,天就黑了,而且下起小雨來,這時,他遇到一個男孩兒,他看到這個男孩兒正艱難地往寺廟走去。

看到商人的馬車,男孩兒停了下來,他對商人請求道:“這位老爺,請幫我一把,把我送到寺廟里去吧,我是要替生病的母親上香祈福,走了一天一夜了,實在走不動了。”

商人看了看男孩兒,有看了看天氣,猶豫了。他要在晚飯之前趕回家,因為有一筆大買賣正等著他。

商人終于有了決定,他對男孩兒說:“不是我不幫你,而是我家里正有一筆買賣非常著急要談,這三十兩銀子拿回家給你母親看病吧,再過不遠就到寺廟了,你應該能堅持的到。”

男孩兒把銀子退回去說:“老爺行行好吧,晚飯之前我要趕到寺廟替母親上香才才能感化佛祖,替母親消災,眼看時間不多了,我一步也走不動了。”

商人聽了又猶豫了一下,想想那筆大買賣,把三十兩銀子遞給男孩兒,狠狠心坐車馬車走了。

這時,男孩兒不見了,佛祖出現在商人的面前。佛祖對他說:“你求我助你發財,你愿意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如今男孩兒需要幫助,你貪財而不慈悲,怎么救助他人?救助他人首先需要的不是財富,而是一顆慈悲心和一個救助他人的愿望,你空許此愿卻做不到,我如何助你?”

商人沒有慈悲,發愿而沒有行為,佛祖怎么會幫助他獲得財富呢?佛祖終于沒有滿商人的求財心愿,過了兩年商人就生意冷清,一敗涂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慈悲之心能夠得他人相助,能夠遇到合適的機緣,成就自己,倘若只顧眼前利益,反而失去了前途。每個人都有修一個慈悲心。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人,在這個充滿聯系的世界里面,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對待每一件事兒、對待每一個人、對待每個自己接觸的環境,而這些被對待者,又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將這個人的行為作用返還給他,所以對每個人的慈悲愿力都能成就自己。世界和自己原本是一個共同體,你以慈悲愿力成就了別人,你就成就了自己那顆慈悲的心。抓取到的東西依然不是你的,它如同你之前擁有而又失掉的東西一樣,也會失掉。所以,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兒的時候,舍掉你的私心,成就人性中最完美的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工布江达县| 临朐县| 新乡县| 江安县| 阳新县| 孝义市| 镇安县| 林甸县| 资中县| 呼和浩特市| 桦甸市| 庆城县| 遂溪县| 精河县| 苏尼特右旗| 卢氏县| 塔城市| 舒城县| 方城县| 秭归县| 蛟河市| 义乌市| 内黄县| 达州市| 沙雅县| 屏东市| 元江| 泰来县| 慈溪市| 安西县| 陆河县| 郯城县| 临湘市| 卫辉市| 南安市| 福建省| 龙井市| 柏乡县| 商河县| 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