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心中無我普濟眾生
- 靜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 太虛法師
- 12534字
- 2016-11-02 21:26:25
關愛同行幸福相伴
財務、關愛越求越少,越分越多,不要將財務獨自占有,不要總是向別人要關愛,舍下積攢索要的念頭,與大家共享才會快樂。
太虛法師開示:“人生的解釋:狹義說,是人類整個的生活;廣義說,人是人類,生是九法界的眾生。故諺曰:‘人為萬物之靈’。因為它太靈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墮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總要保持為人之道,勿使墮落才好!人生,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總是教人為善,與人為善,向上進步以養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以求安樂、和平。佛教于充實人生道德,極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為基本。”正如太虛法師所說,我們行善向上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真的是妄為做了一次人。
在大衛城內曾住著一位非常富有的長老,這位長老之前的歷代陀先都有一副好的心腸,都十分的喜愛用自己的財物去布施他人。但是這樣一個好的習慣,在傳到地十二帶主人的時候給取消了。因為在第十二代主人看來,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家業為什么要布施給別人,這豈不是便宜了那些接受布施的人。他于是揣著這樣的想法,就開始大肆的聚財,不再行善。
他于是將陀先一直行善布施的用的大齋堂一把火燒掉了,這個大齋堂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廚房,還有吃飯的地方,原本都是陀先用來給貧苦的人們做飯用餐的地方。之前的陀先們一般說每隔幾天都會在此做些簡單的粥飯,免費供應給大衛城中極其貧困的人們,這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規矩了。但是這些在第十二代主人看來都用不著了,這樣做太不值了,所以他一把火燒了大齋堂。他下定了決心不再行善布施,不禁是對對貧苦的外人。就是在自己的家里,他規定每日里的三餐都只準吃些腌制的咸菜,不讓用油,由此可以想象第十二代主人是多么的摳門至極了。
終于有一天,第十二代主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有個身上穿的非常破爛的人,坐在路邊的大石頭上,手中拿了一瓶都已經發酸了的酒在哪里美滋滋的喝著。這個主人聞到一股酸酒味,他當時真的羨慕眼饞極了,他在也忍不住了,但又不敢在家中明目張膽的喝酒,他害怕讓別人聞到自己家的酒味,那樣每個人豈不是都要來自己家喝酒不成。第十二代主人向自己忍著不喝,也不再在路上遇到的一切。但是這樣真的是痛苦極了。如此的精神折磨讓他倍覺的艱辛,他開始想象假如現在能喝到一口酒就真的是太幸福了,如此他不禁加快了回家的腳步。
進的家門,第一件事就是叫他的夫人去給他打地窖里的酒來喝。夫人看到他的樣子非常的擔心,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但是主人只是告訴她自己沒事,就是想喝一口酒了。他的夫人于是說道:“這還不是非常簡單的事呀,我們家的酒還有很多那!”主人于是趕緊插嘴說:“好了,小點聲音,不要叫別人聽到。我也不能在家里喝,不然讓別人問到我們酒的味道,就會慢慢的沒有了,所以我要去外面喝。夫人于是勸說去閣樓上喝酒好了。但是主人還是不放心,他最后還是決定去村口的小樹林內去偷偷的喝酒。他于是讓自己的夫人做好菜又打來酒,然后密封好,夫人對此感到非常的無奈,但還是照做了。
這個主人于是拿了夫人給準備好的東西,來到了小樹林,他看了看四下無人,于是將酒和菜都一一擺放了出來,然后慢慢的享用開來。他獨自一個人喝的很開心,因為沒有人能夠聞到他的酒菜香味。
他卻不知道,就在他獨自在林中飲酒的時候。佛陀乘機幻化成了他的身形,從他家的大門大搖大擺的走進他的家。然后吩咐他的管家,打開大門,并把所有的糧倉,酒窖都打開用來布施給人們,另外還將多半的錢財也都一同拿了出來。
雖然夫人和管家聽了這話非常的吃驚,不能理解,但是還是照做了。夫人只認為是丈夫喝了酒后是心境柔和了,心里非常的高興,心里琢磨著老陀宗的傳統又回來了。管家也是上輩跟過來的,也非常樂意這樣的行善布施,于是趕緊張羅著開倉清庫,還叫人手持鑼鼓上街去叫喊城中的長老有開始布施了。
自從第十二代主人承繼家業以來,就已經不在布施了,還不準貧困的人走進自家的大門。當聽說長老有布施了,因此全城的貧苦大眾都來了。酒窖里的酒一壇一壇的向外發著,糧倉里的糧食一包一包的向外施舍,還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不一會的功夫就分發完了。
領到施舍的貧苦人都非常的高興,回家的路上有的路過小樹林還不住的議論著。有人說:“我們真的感謝長老才是,今天領到的東西都夠我一輩子用的了!”還有人說:“是呀,長老自祖上以來一直都非常的善良慈悲,所以他的家里才如此的富有呀!”也有的人說:“總以為這第十二代長老是個鐵公雞一毛不拔,是不是家業早晚都被他敗掉了,今天竟如此的叫人驚訝。”……人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著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樹林中第十二代主人喝的都一些微醉了,但是聽到路過的人們一個個的對自己贊嘆,猛地感覺到了什么不對的地方。他趕緊撒腿向自己的家跑去,來到門前一看,竟然空酒桶,空米袋灑落的到處都是。他當場就破口大罵,找了夫人管家來問話:“這是誰的主意,為什么不經過我的同意就要行布施。大伙突然發現居然又有一位主人回來了,都有些驚訝的合不攏嘴。當主人進的里屋發現了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樣的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于是質問:“你是誰,為什么來我家里。”
坐在主位上的佛陀故意氣他說道:“你又是誰,這本來就是我的家呀!”第十二代主人生氣極了:“一口胡言,這家產分明是我的,叫我的夫人來一問便知,倒是叫你吃不了兜著走。”
當夫人過來一看,居然兩個人長得一模一樣,當時屋里坐的那一個,更是顯得慈顏和睦,更容易讓人親近高興,夫人于是用手指了指屋里坐著的佛陀說:“這才是我的丈夫,你是誰?”
見夫人不認自己,他又叫了管家來,管家同樣喜歡屋里的佛陀。最后又問所有的仆人,仆人們當然也是同樣的喜歡佛陀。
第十二代主人頓時覺得心昏意冷,自己的夫人,就連管家仆人都不認自己這個一家之主了。但是他還是沒有完全放棄,他又找來了城中的國王。等國王來了之后,佛陀來到了國王的面前說出了自己不是真正的主人,只是替他的祖先來教訓他一番。說他們家自祖上以來都行善布施,但是到了他的這一代就完全的顛倒了陀宗的意愿,不再愛護貧苦的人了,這是不對的。
第十二代主人聽了這話,感到心生愧疚,也終于領悟到了佛陀的真意,于是發誓今后一定要做一個護國愛民的好長老。
人生就是如此,衣飾錢財都是身外之物,它們只會越散越多,越聚越少,正所謂千金散盡還復來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生命中讓關愛同行,我們也必將幸福相伴。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富有而吝嗇是衰敗的開始。人一輩子能吃用多少東西呢,一個人獨享這些東西自以為是尊貴,其實不經意間也會招來他人的嫉妒,周圍嫉妒你的人越來越多,你的生存環境就越來越艱難,這艱難的根源是因為你做了物質的奴隸,一個為奴的人,哪有不受主人制約的呢?若是做物質的主人,便要學會與人共享你的擁有,拿出來分享的時候,你的物質是少了很多,但是你給他人帶來的快樂讓你的心也快樂了很多,你未來的路也寬了很多。人生不是一場獨角戲,不要忽略了舞臺上的其他人。
以孝心對天下父母
想要舍掉私心,需要從孝開始,只有懂得對日日夜夜為我們著想的父母孝順恭敬,對他人才有恭敬之心,才能逐漸放下自己的私心。
太虛法師在其“佛教并非叫人做鬼神”一文中曾經這樣的說:“以人類的生存,比其它動物來得艱難。譬如一個小孩子,須在母胎十月;生出后由嬰孩而童年而青年,又須父母的撫育。不若其它動物,如魚、蝦等遺子后,即可不管;而人須由十余年的教養。故一個人的成人,須由父母費去很大的辛苦勞力。所以佛教教人第一要知父母恩,報答父母,亦即世間所謂之孝道是也。”每個孩子的長大極為不易,我們都應當孝敬父母,而且不只是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順天下的父母。
《地藏經》上講孝,所以很多高僧大德講經的時候,也總是舉一些孝順的例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有個名字叫做子賽的孩子。在子賽很小的時候,他的親生母親就去世了,后來父親又娶了后母。后母本來就因為子賽不是自己親生的看不上子賽,等到后來自己又生了兩個孩子,就更加對子賽不好了。
每到寒冷的冬天,后母都會提前為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做好棉衣棉鞋,這樣無論外面有多么的寒冷,兩個孩子在外面玩耍都不會感覺到冷。但是子賽就不一樣了,他穿著后母為他用蘆花做成的衣服,不用說是室外,就是在屋子里都倍感寒冷。三九的寒天,子賽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紫。但是子賽從來沒有一句對后母的怨言。
有一次,子賽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賽駕車。凜冽的寒風吹在子賽蘆花做成的棉衣服上,子賽渾身冰冷,雙手都沒辦法握緊韁繩了。一個失手韁繩脫落,馬車產生了很大的震動。以往子賽駕車的技術是備受父親贊賞的,對于這樣大的失誤,父親非常生氣,對準前面的子賽抽了他一鞭子。可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鞭子居然把子賽的衣服弄破了是里面的蘆花飛了出來。
父親臉色頓時大變,雙眼含滿淚水,他心里難過極了,在這樣的數九寒冬,子賽的衣服里居然沒有一絲棉絮的影子,都是些蘆葦絮!小小的年紀,自己的兒子子賽怎么能夠忍受的了呢?自己真的是罪過呀!他沒有想到自己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的品行低劣,對自己的繼子竟然如此狠心。
子賽的父親沒有辦法忍受這樣的妻子,立即決定把自己的妻子趕出家門去。哪知道子騫卻撲通跪倒在地上,兩眼滿含淚水的對自己的父親說:“父親不可以這樣做呀!你可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呀!”子賽的話,讓父親非常感動,也深深的打動了自己的后母,從此后母也把子賽當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了。
后母不對,子賽不但沒有怨恨,反而用孝心和愛心感化,可見這個孩子有多么大的氣量啊。
對父母有孝心的人,才可能對他人有慈悲心,才可能懂得關懷他人,才可能以孝順父母的恭敬心對待所有人。
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小可以治家,大可以治國平天下。孝培養的是人的恭敬心,孝順父母的人,一定對父母恭敬有佳,他以這種恭敬心求學,學業必然有成;他以這種恭敬心做人,為人必然正直;他以這種恭敬心做官,為官必然清正廉明;他以這種恭敬心治天下,天下必能長治久安。孝是人生的根基和底蘊,倘若失了這份恭敬的孝心,為人必定輕浮多惡,人生從一開始就已經一敗涂地了,怎么走只是失敗的方式而已。以孝心對父母,父母便是我們最愛戴最尊敬的人,以孝心對天下所有的父母,長養事業之心,所有的父母便都受益于你這份恭敬。
化緣為的是不貪
貪心太重,不只是對他人不利,就是對自己的靈魂,也過于苛刻了。舍掉貪心,對自己的靈魂溫柔一些,你會懂得,原來為他人著想要比只為自己舒服的多。
太虛法師曾經告訴自己和同修們不要貪圖名聞利養。一旦開始貪圖名聞利養,修行的所有功夫就都退回去了。
在一個寺廟里住著兩個和尚,他們一個叫悟空,另一個叫做悟了。開始的時候,悟空和悟了一起出去化緣,但是后來就只有悟空每天出去了。原來悟了發現,他自己一次化回來的緣總是夠很多天用的,于是他把化回的衣食住行等必需品都分別存放了起來,然后就在寺廟睡大覺。對。
悟了卻非常討厭悟空在耳邊嘮叨,他說:“我怎么貪圖了,你看我已經化回這么多的東西,當然要等用完再出去呀!”
悟空念了聲阿彌陀佛說:“悟了師弟呀,看來你化緣這么久,還是沒有悟透化緣的真諦呀!”
悟了滿口諷刺語氣地說道:“看起來悟空師兄倒是悟透了的樣子,但是你居然每天都迎著日頭出去,歸來最后還不是兩手空空。”
悟空說:“悟了師弟呀!雖然我兩手空空,但是心中滿載呀!”
悟了聽得稀里糊涂,只是隨口應:“真是不明白。”
后來,悟了再出去化緣的時候,發現自己化得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以前出去一次,回來可以睡半個月。但是現在出去化一次緣,只能休息一兩天。悟空依舊是每天日出下山,日落上山,每天都兩手空空地回來,而且每天都非常高興。
悟了問悟空:“悟空師兄,近些日子你化緣收獲怎么樣啊?”
悟空笑著回答說:“很多很多。”
悟了仍舊不解地問道:“可是你的收獲都在哪里呀?”
悟空笑道:“心中滿載呀。”
悟了還是不明白悟空的話,他決定明天一定要跟悟空去看個究竟。于是他對悟空說道:“悟空師兄,我還是不明白,我明天想和你一同去化緣。”悟空笑著答應了。
第二天一早,二人就一同下山。
臨走悟了還背了自己化緣用的布袋,悟空對悟了說:“師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不明所以,問道:“為什么,我們難道不是去化緣嗎?”
悟空說:“悟了師弟呀!這布袋就是我們的貪欲,拿著它,你是怎樣也不會化滿的。”
悟了問:“可是問們要把化緣的東西放在哪里呀?”
悟空回答說:“我們的心里。一顆博愛之心無所不容。”
于是,兩個人就空著手下山了。每到一處村落,人們都認識悟空,都爭著拿出自己的東西來給悟空。更有甚者,給完悟空東西后,還要特別感恩答謝。悟了有些不明白,但是看到能化到這么多的東西還是很高興,同時心里不免有些后悔聽了悟空的話,沒有帶自己的布袋出來。
他們兩人一直向前走著,東西越來越多,兩人都要拿不了了。悟了開始埋怨悟空:“師兄,你不讓我帶布袋來,這下好了,我們該怎么拿回去呀?”悟空只是笑笑沒有辯駁什么,他們繼續向前走著。
就在這時前面突然遇上了一個人,那個人正在路邊哭泣,原來他的孩子得了大病,他們家里窮得根本拿不出錢來給孩子看病。于是悟空走上去,把化來的所有東西都給了這個在路邊哭泣的人。就這樣,他們繼續前行,一整天下來他們除了自己的飯菜,把所有化緣的來的東西都送給了別人。
最后悟空問悟了:“悟了師弟,你今天跟了我出來得到了什么?”
悟了只是苦笑。
悟空接著說道:“悟了師弟,我們出家修行,對待利養,不應貪圖,夠用即可。貪圖一時的利養,只能是斷送了我們的修行。”
悟了聽了悟空的話,低下了頭,念了聲阿彌陀佛……
不只是出家人,任何人都一樣,如果只有一顆貪心,就失去了事情原本的意義,人出生的時候沒帶來什么,死去的時候也帶不走什么,為的只是參悟。用貪念迷了心智,別說對他人沒有慈悲,就是對自己的靈魂也是過分苛刻了。只有不貪才能逐漸感悟到生命交給我們的使命。
托缽化緣,為得不是得到一點吃食,而是結緣和不貪。在人生這個修行的大道場里,你每一寸貪婪,都會增長一份自私,你每一份自私,又會助長你生出更多的貪婪,這自私和貪婪會一點一點、一分一分地將自己的后路斷掉,也許最后你富有了,但最后的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孤獨地守著一堆貪來的東西卻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人。當那顆狹隘的心砰然崩潰的時候,你的貪便到了極限,成了毀滅你的魔鬼。所以,不要如此苛刻地對待自己的靈魂,想貪的時候,把手中的東西送給更需要的人,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關愛的人,私心一起的時候,想想那些因你的私心而受到損失的人,然后把所得分給大家共享,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付出的人,你給這個世界關愛和付出,這個世界會用溫柔與悅納作為你生命的滋補。
留個通途給他人 留條后路給自己
得饒人處且饒人,能濟眾生苦,就不圖一時快。有時候,看似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恰恰無意中幫了自己。
“善惡果報,由善惡業因而成,猶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種因果是毫厘不爽的。世人不明白佛說因果的道理,猶如不明白長江源流的人。今假定長江向東而流,中間被山所阻,折而由北向南,南岸是平原,平原上的人就說長江源頭從山而起,至平原而止。像這種斷見,人是知道錯的。而不明白業識相續不斷與業識受生的理,那因果的理就不能夠明白,也與平原之人觀察長江的錯謬一樣。”這是太虛大師悲憫眾生的感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很多人明白,但很少有人能把這個道理合適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很少有人懂得去播種他們自己需要的東西。
一個沙漠將一個小村莊孤獨地擱置在城區之外,然而這里卻是從一個商業區通往另外一個商業區的必經之路。村人趕集也必須穿過那片風沙漫天的大沙漠。因為風沙會讓人們難以辨識方向,所以凡是從這里經過的人都在沿途插一些綠色的樹枝,以此來指明方向。
有一次一個珠寶商要經過這么沙漠,在他經過沙漠之前,有位過路的和尚提醒他一定要將前面的人插入沙地里面的綠色樹枝向上拔一點,這是每個行路的人都要做的,因為只有這樣,風沙才不至于將這些樹枝掩埋,后面的人才能很容易認得清方向。商人點頭說記住了之后就進入了沙漠。他邊走邊想:“每走一步都要把這些樹枝往上拔一下,這也太麻煩了,而且我又不是當地人,只是偶爾從這里經過,以后經過的人是不是能找到路跟我有什么關系。”
商人沒有往上拔那些樹枝,只顧走自己的路。風沙越來越大,商人頂著風沙艱難地往前走,過了一會兒風沙越來越猛了,迎面的颶風揚起漫天的風沙,商人再往前走一步路都很艱難。眼看天就要黑了,沒辦法,他只好決定往回走,回到后面的村莊去借住一晚上,明天再重新出發。轉過身,他才發現,由于他沒有往上拔路標,路標已經被風沙掩了,即便他的記憶力再好,在滿是黃沙的沙漠,他也無法辨認返回村莊的方向。在風沙里艱難跋涉了一夜的商人,最后死在了沙漠里。
很多時候,給別人留條路,就相當于給自己留條路。我們順利前行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可能再經過這個地方,但是當遇到風沙,遇到阻隔,遇到不順利的時候,我們想回頭,路卻被自己堵死了。所以請記得,順利的時候給自己路條路,不順利的時候才有地方可去。
一位禪師受人邀請參加一個素齋的宴席,豐盛的素食擺了滿滿一桌,宴席過程中,禪師的徒弟竟然發現在中間的一盤素菜里有一塊兒肉,他故意把肉翻到表面,想讓主人看到。禪師發現后,趕緊用筷子夾了一些其菜蓋上,過了一會兒,徒弟又把這塊肉翻了出來,禪師看到后又趕緊蓋上。反復了幾次之后,禪師湊到徒弟的耳邊悄聲說:“你要是再把肉翻出來,我就吃掉它。”徒弟這才罷休。
宴席結束之后,師徒二人辭別主人上路之后,徒弟疑惑地問禪師:“師傅,菜里面有肉是對我們的不敬,我就是讓主人知道這件事,這樣對我們不敬的廚師就可以得到他應有的懲罰了。”
禪師聽完后對對徒弟說:“你心里想的是懲罰,我心里想的是慈悲,如果這個廚師不是故意的,他是不該收到這樣的懲罰的。如果這個廚師是故意的,我們也要原諒他,不然主人就會重重地責罰他,這責罰是我不想看到的。我們應該給別人留條出路。”
得理也要懂得饒人,留一點余地給得罪自己的人,留一條路給那些一是沖動犯錯誤的人,也是給自己留一條路。得饒人處且饒人,能寬容時不較勁兒,大家都有路走,才不會有更多的悲劇發生。
當你想吃東西的時候,哪怕有人喂給你吃,也是你值得他人這么做。你種了入天堂的因,當然就有了像天堂里一樣幸福的生活。當你心里只有自己,不再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就已經選擇了退出天堂,失去原有的幸福。我們從未看到哪一個處處斷了他人后路的人成功過,倒是那些不計前嫌,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大度地幫助別人的人更容易成功。一個大氣的人,一個肯給別人留通途的人,自己心里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的人看得遠看得清,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做個心無障礙的人便是給自己最好的饋贈。
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窮人問佛,我為什么這樣窮?
佛說: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窮人:我一無所有如何給予?
佛答: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別人七種東西——顏施:即微笑處事;言施:多說鼓勵贊美安慰的話;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眼施:善義的眼光給予別人;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座施:即謙讓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佛和窮人的對話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給予別人東西,那么他自己也會變得很富有,如有你現在還在受窮,那肯定是因為還沒有學會如何奉獻。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場大火,奪去了這個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這個家庭所有的財產,男主人和他那個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員的幫助下,險象環生地逃了出來。
房子已經不能再進去居住,小區的物業在一樓騰出來一間車庫,讓這對可憐的父子暫時安身。筆者去的時候,車庫門口已經有好些人了。在這些人中,有一對母女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她倆顯然也是來捐贈的。
母女倆正在交談著什么,小女孩很不高興的樣子,很有可能是這位母親拿了女兒不情愿拿出的東西來捐贈,才引得女兒不高興,原來那位母親正在指著地上的那堆東西對女兒說話:“你瞧,這被褥,是媽媽最好的被褥,我們都能將自己最好的拿出來捐給翔子家,你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的玩具,你為什么偏偏拿了這個破的來?”
“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捐贈給別人,這樣對嗎?你再好好想想”母親說。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聲地問:“難道就要將最好的東西送給別人,非得最好的嗎?”
“我想是的”,見女兒半天不吭聲,她便問,“你有最好的東西嗎?咱們能不能換一換。不捐這個破了的熊,捐你最寶貝的。”
小女孩抬起頭來,但最終還是小聲地說:我舍不得。
做母親的有點兒失望,說:“媽媽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兒問:“我要是將我最寶貝的東西捐給了飛兒。他還會還給我嗎?”
她母親回答:“當然不會,哪有捐出去的東西又要回來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重新得到了確認后,來到倉庫,她拉過滿臉掛滿淚痕的翔子。然后,鄭重地,小心翼翼地,將她母親的手交到翔子的那只小手上。小女孩的臉色已經蒼白,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決心似地說:“飛兒,我把媽媽捐給你,以后你就有媽媽了。”
說完這一句,她的眼淚順著臉頰淌了下來,然后嚶嚶的哭出了聲,轉身跑開了。
大家這才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歲的天空中。最好而又最寶貝的,當然是她的媽媽了,她將她最為寶貝的媽媽捐給了翔子,讓失去媽媽的飛兒有了媽媽。而她自己,這一捐之后就再也沒有媽媽了,她怎么能不難過,怎么能不哭泣。
她的母親一把抱住她,我看到,這位母親的眼里,噙滿了眼淚,滿臉都是幸福而驕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為她的女兒將她當成了這世界上最寶貝的東西,她驕傲,是因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兒學會了給予。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給予了吧,它讓所有的大人汗顏,面對別人的災難,我們奉上的只是微薄的關愛和同情,而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個世界,這也是我看到最為高貴的母親,她在她女兒那小小的純潔的心里種上了愛的種子,開出了高貴的花。
沒有比善良更能讓人快樂的事情,給予的確能夠凈化我們的心靈,引導著我們一步一步地走向陽光,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還有真愛,還有溫暖。
一天,學生和一位教授一起散步。他們在小道上看到了一雙舊鞋子,估計這雙鞋是在附近田間勞作的一個窮人的。學生對教授說:“讓我們給那人來個惡作劇吧——把他的鞋藏起來,然后躲到樹叢后面,這樣就可以等著看他找不到鞋子時的困惑表情。”教授說:“我們絕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那個窮人的痛苦之上。但是你可以通過那個窮人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快樂。你在每只鞋子里放上一枚硬幣,然后我們躲起來觀察他發現這件事后的反應。”
學生照做了,隨后他們倆都躲進了旁邊的樹叢。
那個窮人干完了活兒,回到了他放衣服和鞋子的小道上。他一邊穿衣服,一邊把腳伸進了一只鞋里,但感到鞋里有個硬邦邦的東西,他彎下腰去摸了一下,竟然發現了一枚硬幣。他的臉上充滿著驚訝和疑惑的表情,他捧著硬幣,翻來覆去地看,隨后又望了望四周,沒有發現任何人。于是他把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繼續去穿另一只鞋,他又一次驚喜地發現了另一枚硬幣。他激動地仰望著天空,大聲地表達了熾熱的感激之情,他的話語中談及了生病和無助的妻子、沒有面包吃的孩子,感謝那來自未知處的及時救助,這救助將他們一家人從死亡中拯救了出來。
站在樹叢后的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的眼中充滿了淚花,這時,教授說:“你是不是覺得這比惡作劇更有趣呢?”年輕人說:“我感覺到了以前我從不曾懂得的一句話——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我們不要忘記了圣賢的古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你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就不要猶豫,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地幫助別人,那便會感覺到很快樂,如果一個人能夠經常地給予別人也會感覺到很快樂。就讓我們常常地去幫助別人,那樣更有福氣。
布施是舍,這舍中卻含藏著更多的得,你將微笑布施給他人,你得到了快樂;你將關懷布施給他人,你得到了溫暖;你拂去他人心頭的恐懼,你得到了恬靜;你將金錢布施給需要的人,你得到了無私,你將知識傳授給他人,你得到了尊敬;你將勞力布施給他人,你得到了健康與內心的滿足;你將自己的世界布施給他人,你便能得到整個世界;舍下了小我,便得到了大我……凡有所舍,得必然在舍當中生成。反過來看,凡是有所吝惜,美好便在吝惜里與你擦身而過。假如有一個人都學會給予,受到他幫助的人中,總有人會將這美好的品質傳遞下去,你的精神品質便悄悄感染著這個世界。不要因為怕吃虧而變得吝嗇,不要猶豫自己的好心會落到什么結果,善的傳遞在于你堅定的相信它能傳遞。習慣給予,并感受給予的快樂是人生難得的幸福與財富。
無我無他便無私利
世間沒有人我之分,便沒有私利,我們不需要想著如何普濟眾生,不需要想著如何幫助別人,只要舍掉人我分別,即便無心普度,也度無數眾生。
太虛法師說:“凈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個自己。”
佛家有慧語:提升自己,幫助別人。也有語錄:你要是真正知道因果報應,你絕對不會去破壞別人、妨害別人,你就曉得怎么成就自己、怎么樣提升自己。所以幫助別人是真正幫助自己,障礙別人是真正毀滅自己,就這么個道理。
幫助別人,尤其是對正在有困難的人給予幫助就是佛家提倡的精神,在佛陀時代發生了這么一個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進的修道者。他專心誦讀經文,時常通宵不睡覺。因為過度疲勞,所以眼睛瞎了。他雖然傷心,卻不頹喪,反而更勤奮學習。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個洞,便自己動手縫補。後來線脫了,他又看不見,十分狼狽。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難,便來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線穿針。
“是誰替我穿針呢?”阿那律問。
“是佛陀為你穿針。”佛陀一面回答,一面為他縫補破洞。阿那律感動得流下淚來。
“同情別人,幫助別人,是我們應有的責任。”佛陀教訓大家說。
佛陀以身作則,給大家一個好榜樣。弟子們知道了,十分感動,都互相勉勵,互相幫助,為大眾服務。
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地慈悲之心,只有真正地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地大愛,善良的心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在一個海島上,有很多沉積了很多年的大顆珍珠,價值都非常昂貴,但是遺憾地是沒有人能夠接近這個海島,只有棲息在海岸附近的海鳥能飛行往來在這個島上。
很多人慕名而來,帶有槍支彈藥,捕殺飛回岸邊的海鳥。因為這種海鳥每到白天都會飛到島上去吃光如明月的珍珠。
時間長了,海鳥漸漸地滅絕,即使剩下的幾只也過得膽戰心驚,只要一聞到人的氣息,看到人的蹤影,就會早早地逃走。
后來,來了一個很有智慧的商人,他在海岸附近買下大片的樹林,并在樹林周圍圍上柵欄,不讓閑雜人走進他的樹林。同時,他嚴厲告誡他的仆人,不許在樹林里捕捉或驅趕海鳥,更不許放槍。
于是,當海岸其它地方的槍聲一響,就會有海鳥在驚慌逃竄中不經意闖進他的樹林。時間一長,海鳥漸漸地都留在他的樹林里棲息。它們也因此不必再為安全而戰戰兢兢。
等海鳥在他的樹林里逐漸安定下來的時候,他開始用各種糧食果實等,做成味道鮮美的百味食物,撒給這些海鳥吃。海鳥貪吃百味食物,吃得十分飽滿,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吐了出來。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這個商人就成了富翁。
這個商人運用的辦法就是佛家的精神,幫助別人才能提升自己。在這個故事當中,商人給這些小鳥提供吃的、喝的,還有良好地居住環境,商人善待這個島上的一切生靈,所以這個島也給予了商人更對地財富,自己的命運也才能轉變,所以只有善良,只有幫助,才能讓自己生活地更加地美好。
太虛大師語錄中說到:壽命長短,我們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是隨時求往生。也不必刻意去求,佛門不是常說嗎?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這個意思是說,我活一天,一定盡分盡職,把這一天的工作做好。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提升自己,幫助別人。
有一位信佛的婦女,有一天去一個道場里修行,她在修行的期間,盡管那里的條件很是艱苦,可是她沒有感覺到任何地不適應。這位婦女每天都早出晚歸,可是她仍然感覺到身體很好,精力也很充沛。
最后一天要離開時,去向師父告假,師父很慈悲,送她一個木魚,鼓勵她要常警醒,精進念佛。帶著對彌陀救度的信樂,帶著對六道輪回的認知,帶著對師父慈悲護念的感恩,她登上了返程的船只。
一路上,她幾次拿出木魚看看,愛不釋手。可當她下了船,換乘了另外一艘船后,卻發現敲木魚的小錘不見了。巨大的遺憾和懊惱籠罩著她的心:“怎么就丟了呢?”她不停地責怪自己。
這時一位老婆婆手里拎著大大小小幾個包上了這艘船,坐在了她的身后,老婆婆不停地哭泣,她說自己的銀子全部被盜賊偷了,回不去家了。
盡管這位婦女友沒心思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但老婆婆畢竟就在她身邊,她對發生的事情還是有所了解了。她什么也沒想,從挎包了取出了十兩銀子,交給老婆婆,說:“拿這些銀子回家吧,哭也找不回丟掉的銀子的。”
就在老婆婆離開的一刻,她忽然覺得心不再憋悶,“沒有木魚,信佛念佛一樣往生;抱著木魚,不信佛念佛,照樣不能往生。丟了就丟了吧!”
這位信佛的婦女正是幫助了別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里如此地坦然,正是幫助了老婆婆,才讓她覺得心里不再憋悶,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度了自己。
慧明法師在《心地法門》中開示:須知:人我原是一體,自他兩利,何必有先后之分呢?因為度人就是度己,度己正是為了度人。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所以只知利他,正因為只知利他,結果眾生未盡,而自己已得度;小乘菩薩著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所以,我執難破,結果不易自度。由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無我,才登彼岸。
世間本無我無他,無出家在家之分,只是我們心里有了區分,才有了自私之心,如果放下這自私,把所有人都看做自己,不用刻意去普度眾生,便不知道幫助了多少人。
無我是一種高境界,換一種理解方式就是,將所有虛空法界的一切都看成我。當你把所有一切都看成我的時候,便淡化了自己,那個執情而有自私的小我便不知去向了,一個慈悲而無限容納的大我便誕生了。當你不再事事圍著自己的小利益轉的時候,你的心里便是正法無邊,很多原本放不下的東西便會看得透放得下了,你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將不再是那個小小的你自己,而是以虛空法界的一切為出發點。這個目標有點大,大的東西看似比較空,可能一時之間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你可以從放下自己的利益,為周圍人的利益開始,繼而為整個大團體的利益著想,繼而為整個公司、民族、國家著想,這樣的話你的每一個看法都是正知正見,你的個人品質將提升為一種民族品質。我們不必要一下子裝下整個天下,但是我們可以不斷開闊胸懷,成為一個無私無畏的對他人有幫助的人。人生只有一次,怎么活都是一輩子,何必不讓自己活得開闊大氣呢!
太虛法師生平簡述
太虛法師(1889——1947),民國四大高僧之一,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號太虛。浙江桐鄉人。16歲在蘇州小九華寺披剃為僧。
太虛法師是愛國愛教的楷模,他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間佛教,推動了佛教的振興與發展。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
法師少年出家,聰慧過人,辯才頗佳。他研讀經教,主編幾個類別的佛刊,并在全國各地創建了多所佛學院。
太虛法師精通英語,1927年,法師曾出國考察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等等國家,在各國宣講佛學。他應法國學者的建議,在巴黎創設了世界佛學院,開創了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的先河。
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太虛法師曾到世界各國奔走呼吁,號召全世界華人華僑聯合抗日,支援祖國。之后,法師曾積極倡導全國各宗教聯合抗日。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授予法師宗教領袖勝利勛章。
法師一生著述甚多,他的著述、他的佛教改革主張以及他積極奮進的精神成為近代中國佛教史上最為多彩的華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