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以智慧心做智慧事

你恭敬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體現(xiàn)的是你的恭敬心,待人恭敬就說明自己有一顆恭敬誠懇的心,對人傲慢恰恰說明自己是個傲慢無禮的人,我們要舍傲慢而持恭敬,恭敬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在人與人的交往當中,只有首先尊敬了別人,別人才能尊敬自己。

太虛法師也曾經(jīng)說到:“人類果能實行大乘的人生觀,則所謂世界大同、社會平等,亦即佛法上所謂無人我相的圓融法界。其世界所以有爭斗者,均由各人錯認其狹小的假相為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我,由是而產(chǎn)生出種種的沖突,是為世界人類爭斗之原因。

今若見緣成無我的人生真相,一切人無不與我息息相關,故一切人無不是我;我一人之舉止,影響于一切人,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由是可結(jié)言曰:吾人之一切動作,須從利他處著想,利他即自利;一切莫向損人處進行,損人即是損己。由此、吾人之舉止言行,則須消極的不害他,積極的能利他,以為善行的標準,此大乘佛學的人生觀也。”

太虛法師說的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要引導眾生放下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如果一切的利益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就不是善行的標準,也不能利于他人。

你只有首先恭敬了別人,才是真正地莊嚴了自己,所謂“善修和敬,互相尊重”。相反,如果你不尊敬別人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悟達禪師做云水僧時,有一天途經(jīng)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于是就為他擦洗敷藥,細心地照顧他。病僧痊愈后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么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多年后,悟達禪師的法緣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其德風,特封悟達禪師為國師,并欽賜檀香法座。這時,悟達禪師自覺尊榮,也漸漸起了傲慢之心。一日,悟達禪師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眉目口齒皆與常人無異。

悟達禪師遍攬群醫(yī),都無法醫(yī)治,束手無策之時,忽然想起昔日西域異僧的話,于是就依約來到九隴山,找到西域異僧并道明來意。西域異僧胸有成竹地指著松旁的溪水說:“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達禪師正要掬水洗滌瘡口,人面瘡竟然開口說道:“慢著!你知道為什么你的膝上會長這個瘡嗎?西漢史書上袁盎殺晁錯的事情你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轉(zhuǎn)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十世以來,輪回流轉(zhuǎn),我一直在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清凈戒行,一直苦無機會下手。直到最近你集朝野禮敬于一身,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才能附在你身上。今日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yè),今后不再與你冤冤相報。”

悟達禪師聽后,不覺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昏了過去。當他醒過來的時候,膝上的人面瘡已經(jīng)消失不見,眼前也沒有什么西域異僧。

悟達禪師的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一份大愛,否則你真要陷入險境,就是輕慢別人的后果了,只要我們剔除這樣的人性劣根性就不會傷害別人,保持一份大愛吧。

古語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圣人的偉大,在于他的平等心。與人交往,只有相互平等,才會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尊敬別人能換來別人的尊敬,互相尊敬能互相受益,主動示善最為珍貴。

佛說:眾生平等。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無論現(xiàn)在擔任什么樣的工作,或者是什么樣的高官,或者是對社會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都不應該分高低貴賤,反而應該提倡人人平等,因為只有你尊敬了別人,才能莊嚴自己。

心念轉(zhuǎn)變法界轉(zhuǎn)換

一念魔一念佛,是魔還是佛,就在心念之間,心念朝哪里想,人生便開始朝哪個方向轉(zhuǎn)動了。

太虛法師講八大人覺經(jīng)的時候說:“菩薩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則思專行利他方便。惟念過去的無量劫中,在難貧苦的環(huán)境里過活;常因貪欲不遂,未免胸懷抑塞,怨天尤人,多緒惡緣。故今宜行財施、法施、無畏施以普濟眾生。”修行修得是心,心念轉(zhuǎn)變了,一切都隨著轉(zhuǎn)變。

佛經(jīng)上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兩句經(jīng)文是說不凈觀。何以言之?因為凡夫有漏身軀,充滿著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矛盾性。在這矛盾律中,生起了貪瞋疑慢的根本煩惱,造了許多罪惡。所以我們不凈的幻質(zhì),無非是惡的貯藏所,哪里有美的區(qū)域。何不回過頭來細細想一想:從前種種殺他物以養(yǎng)己身,損他財以利己家等等的行為,推其根源,不過欲維持一己的生命而已,雖用盡伎倆,費盡心血去保護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陰,亦不過僅僅數(shù)十寒暑,終歸于消落湮沉。聰明者對這不凈的軀殼,宜深生厭離,幡然覺悟,立刻去止歇一切利己的癡心,極力去追求無上的覺道才好!心是惡源,只要心念善,惡源必斷。

有一次,一座寺廟里要開法會,法師慈悲,將發(fā)心執(zhí)事的機會讓給慈悲大眾,以便為大眾接引福報。這一天,恰好靜源居士作為法會的執(zhí)事。因為有其他事情,靜源居士就出了寺廟去處理事情,當他處理完事情往回趕的時候,在一個轉(zhuǎn)彎處,恰好被一輛疾馳的馬車撞上。駕車的中年人下車將他扶起來之后,問他是否傷到了。為了不耽誤法會的事情,靜源居士站起來之后,簡單檢查了自己的傷口,發(fā)現(xiàn)只是肩膀擦破了點兒皮,胳膊稍微有點疼,就覺得自己沒受什么大傷,猶豫著想說沒事兒。這時,從車里出來一個年輕人,年輕人說話很難聽,他對靜源居士說:“不要因為被撞倒了就想訛詐他人,我們當時可是想停下來的,只是沒停穩(wěn)才碰到你一點而已,你不要覺得自己受了很重的傷。”

居士聽了這話覺得很不可思議,明明是他們撞到自己,卻如此胡攪蠻纏,但是轉(zhuǎn)念一想:“算了,如果真的沒有傷到,我就不用去包扎了,大家彼此行個方便吧。”

那位中年人倒是挺客氣,他微帶歉意地說:“我們還是包扎一下,或者找個郎中看看吧。”

居士覺得自己確實沒什么大問題,就問了這兩個人的村莊住址,他們約好如果靜源居士真的傷到了,可以之后再去駕車人所在的村莊找他。然后,他們彼此上路各奔東西了。

靜源居士來到寺廟,住持大師見他慌慌張張地趕過來,就問他發(fā)生什么事情了,靜源居士把事情的經(jīng)過敘述了一遍,住持大師說:“居士做得對,得理處能饒人是佛家的慈悲。法會就要開始了,居士作為執(zhí)事,勞心勞神,必能積福積德。”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剛剛忙完事情的靜源居士感覺自己的左胳膊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疼。請別人查看時,發(fā)現(xiàn)左胳膊上滿是淤青,而且筋骨彎曲。剛好有個香客想在法會之后趕回家中,香客問了居士胳膊被傷的緣由,居士又講述了一遍。香客說太巧了,那個駕車人與他是同一個村莊,于是靜源居士拜托香客告訴那個駕車人自己的傷情。香客點頭而去。

第二天香客回到寺廟,很生氣地告訴居士說:“那個駕車人已經(jīng)不認賬了,他說居士您當時說沒什么大事兒,所以現(xiàn)在不關他的事情了。”

靜源居士對住持大師抱怨說:“明明是那個駕車人的車撞了我,而且當時說好如果有傷再去找他,現(xiàn)在他反倒如此硬氣,不肯認賬。”住持大師告訴靜源居士:“你得懂得放下心頭抱怨,轉(zhuǎn)變心念,他人不認賬是他人之事,我為你看過傷勢,用些藥,修養(yǎng)十天,就可以好了,就原諒那駕車人吧,你的心念變了,你就感覺輕松了。”

住持大師一番話說得靜源居士安靜下來,不再抱怨,并有了原諒之心。

奇怪的是,第二天那個駕車人居然主動跟隨之前的香客來到寺廟找靜源居士。他向靜源居士道了歉,并拿來了很多草藥用來煮開泡洗傷到的胳膊。靜源居士對駕車人的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特別不理解。這時,在一邊的住持法師說:“心念改變則法界轉(zhuǎn)變,這是佛的慈悲的感召啊!”

我們也常常會被一些事情惹惱,覺得怒火中燒,覺得委屈難耐,其實當我們真的放下心里的惱怒和委屈,試著轉(zhuǎn)變心念的時候,事情往往也就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轉(zhuǎn)向最好的方向。

人的心念便是他的整個世界。假如一個人存著不善的心,他必定會流露出不善的言行,這言行影響到他人,有可能會招致他人的反擊或抱怨,也有可能破壞這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致使其失去之后的很多機會,也就是說,外界對他的回應是他的不善之心招致的果報,他的世界就是不善的世界。假如一個人心地善良,眼里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善,那這善也必然會從他的言語行為中反應出來,周圍的人感受到他的善,必然以善相待,這就是他的善念帶來的果報,他的世界就是善的世界。所以一個人的世界是惡是善都在最初的心念,人的心念轉(zhuǎn)向哪里,他的外在環(huán)境便轉(zhuǎn)向哪里。我們要學會把心念轉(zhuǎn)向善的一面好的一面,生命的軌跡便會隨著轉(zhuǎn)向善的一面好的一面。

挫折與收獲

沒有耕種就沒有收獲,不經(jīng)風雨就不見彩虹,把挫折當煩惱,希望永遠平順,就會人生空過,一無所得,只有學會隨順生活,學會思考總結(jié),才能在起伏波折的生活中得到智慧,得到定力,得到自在。

太虛法師說:“修持智慧能度愚癡。”

愚癡是忽略了因果的后果,它常常會犯讓人想不到的錯誤,在古印度的時候,常常發(fā)生干旱或是水災,因此,老百姓們常常失去收成,過著饑腸轆轆的生活。有一位婆羅門,因為不堪看著大家總是饑餓的樣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廟里去祈求大梵天為人間免去災難,使人們能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也許是因為他虔誠的原故,感動了大梵天,終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來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動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腳下,并對大梵天說:“尊敬的大梵天啊,也許是您創(chuàng)造了世界,但是您畢竟不是農(nóng)夫,因此,您常常讓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災,導致農(nóng)民失去收成,現(xiàn)在大家都過著饑餓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還是讓我來教您點東西吧。

大梵天聽完婆羅門的話之后,他并沒有生氣,反而趁著婆羅門磕頭的時候,他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對婆羅門說:“那就請教我吧。”

“請您給我一年的時間吧,在這一年里,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會讓您看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貧窮和饑餓的事情發(fā)生了。”婆羅門說。

就這樣,大梵天給了婆羅門一年的時間,并在這一年里,滿足了婆羅門所有的要求。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電閃雷鳴,沒有任何對莊稼有危險的自然災害發(fā)生。當婆羅門覺得該出太陽了,就會陽光普照;要是覺得該下點雨了,就會有雨滴落下來,而且想讓雨停雨就馬上停止,環(huán)境真是太好了,小麥的長勢特別喜人。

轉(zhuǎn)眼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婆羅門看到麥子長得那么的好,就又向大梵天禱告說:“大梵天你瞧,要是再這么過十年,就會有足夠的糧食來養(yǎng)活所有的人,人們就算不干活也不會餓死了。”大梵天沒有回話,只是在空中對著婆羅門微笑著。

終于到收割的時候了,人們興高采烈地去到麥田里。可是令婆羅門驚訝的是,當大家割下麥子時,卻發(fā)現(xiàn)麥穗里什么都沒有,里邊空蕩蕩的。婆羅門惶恐極了,于是,他又跑到神廟里去向大梵天禱告說:“大梵天呀,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這時,大梵天又出現(xiàn)了,他依然微笑著對婆羅門說:“那是因為小麥都過得太舒服了,沒有受到任何打擊的緣故,這一年里,它們沒經(jīng)過風吹雨打,也沒受到過烈日煎熬。你幫它們避免了一切可能傷害它們的事情。沒錯,它們長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見了,麥穗里什么都結(jié)不出來,我的孩子......”婆羅門無言。

凡事有因必有果,不愿意種因,哪里來的果。不經(jīng)歷一番風雨,是永遠也看不見彩虹的;就如傲雪的寒梅一樣,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摔打的過程,莊家不經(jīng)風吹雨打便無法孕育果實,如果一個人一直在呵護與照顧中長大,他的心智他的生活能力,對社會和人的認知能力,相對都要差一些。真空里培育不出良才,無菌室里的花朵出不了門。當我們面對挫折的時候,不要只顧自憐自哀,不要滿心抱怨,只要你愿意,每一個挫折都是你修煉的機會,你的心智因此更加成熟,你的思維方式也不斷完善,你的行為會有所改進,你對人對事會更加慈悲寬容,你看待挫折的態(tài)度也會不同與以前。遇到挫折時,扔掉你的悲傷,成長比抱怨重要的多,當你終于滿載果實的時候,你會回過頭感激你的所有經(jīng)歷。

抱怨讓你得到只會越來越少

抱怨一旦開始,智慧就被壓下去了,然后,所有的事都是從抱怨開頭,然后經(jīng)歷抱怨的過程,然后從抱怨中結(jié)束,這其中,除了抱怨的情緒,什么也沒有。我們要懂得舍棄抱怨的情緒,凡事讓智慧來做主。

太虛法師說:“孰真孰妄,孰虛孰實,觀察明了,無倒無迷,始能徹悟真理。”抱怨是迷,是讓人遠離真理的情緒。

生活中會有很多不如意,這些不如意使人們抱怨不斷,總是覺得自己委屈,覺得是別人如何如何才導致自己的希望落空。

這世界上沒有誰有義務必須為你做某些事情以滿足你的要求,要求別人為我們做什么應該有一顆感激之心,最起碼是平和之心才對,抱怨是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的大情緒。

在一個古老的村子里住著一些不太富裕的人家,有一個大災之年,村里一戶最窮的人家什么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他們一家三口在村口要飯。

饑餓的父母帶著奄奄一息的孩子對天祈禱,希望佛陀能救救他們可憐的孩子。這時有一個和尚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這個和尚對他們說:“佛陀有慈悲就眾生的之心,所以如果你們能說出三個愿望,這三個愿望都會得到滿足。”半信半疑的媽媽聽了之后想:“管它是真是假,先試試看,沒準能救孩子一命呢。”

于是,這位媽媽說:“佛陀啊,我祈求有一大車的熱饅頭,讓我兒子不至于挨餓。”話一說完,他們就發(fā)現(xiàn)果然有一大車熱饅頭出現(xiàn)了,這下子這位媽媽高興極了,這時候這位爸爸卻變得很生氣,大聲地罵道:“這個臭婆娘,真是一頭蠢驢,白白浪費了一個大好機會。”說完他仍然余怒未消地說:“讓這個愚蠢的婆娘趕快變成一頭蠢驢吧。”也許這位爸爸只是遺憾之余說了一句氣話,但是沒想到這位媽媽瞬間真的變成了一頭驢。

這下子可嚇壞了旁邊的兒子,本來正想過去拿饅頭吃的兒子嚇得大哭不止,邊哭邊說:“天啊,趕緊把媽媽還給我吧,我要媽媽!”這時候,饅頭不見了,驢子又變成了媽媽。這時候那個和尚說:“本來這個機會能讓你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結(jié)果由于你們相互抱怨,你們的生活還是原來的樣子。”

每個人都要明白,生活不會因為我們的抱怨就改變模樣,機會反而會有可能因為抱怨而遠離我們。生活是不完美的,與其抱怨,不如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遇到挫折一味抱怨并不能解決問題,不如放棄抱怨想辦法解決,每解決一個問題,我們的心就開闊一點,我們的人生就往前走了一大步。

困難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們在抱怨中將更多的生命時光和大好機遇消耗進去。

與環(huán)境相處久了,每個人都有抱怨,只是多少的問題,如果理性一些,把適度抱怨當成一種溝通方式,讓上級看到自己的付出與所得并不平等,這個時候的抱怨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將抱怨的情緒一瀉千里,發(fā)泄心底的不滿,這便是入了魔境,你的境遇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有好轉(zhuǎn),反而會給自己和別人增添煩惱。這抱怨會成為你心里的堤壩,截斷了你的智慧,阻隔了你原本很好的交流能力。這種抱怨只會讓你失去更多,如果你認為是生活不公平的,那你至少應該也認識到,是你的抱怨造成了更多的不公平。停止抱怨,讓你的智慧和理性當家做主,做一個寬容而覺醒的人。

一只眼睛的世界也很完美

舍掉那些大道理,增長根本的智慧吧。度化他人,要靠智慧引導,而不是靠道理要挾,智慧融化的人的心,只有人心融化了,人的世界才會更美麗。

太虛法師說:“有了思慧的根本,才能成為度愚癡的模范者。”

有一個男孩兒在一次打獵的時候失去了一只眼睛。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小伙伴們就再也不愿意跟他來往了,而且只有這個男孩兒一出門,小伙伴們就在后邊追著喊瞎子,并且大聲嘲笑他。從此小男孩兒沉默了,也不愿意在出門了,即便是這樣,小男孩兒還是常常聽到街上的伙伴對他的嘲笑。

終于有一天,小男孩兒再也受不了了,他艱難地翻過幾座大山,來到一座寺廟求見凈慧法師。

凈慧法師見了這個小男孩兒問:“小施主,你是要上香嗎?如果上香,到前面的香堂里去就行了。”

小男孩兒說:“師父,我是來出家的,求您收留我做徒弟,我再也不想生活在我所在的村子了。”

凈慧法師笑著說:“是這樣呀,那小施主為什么要出家呢?”

小男孩兒說:“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后,小伙伴們都嘲笑我,再沒有人理我了。”

凈慧法師點了點頭,輕柔地說:“那小施主是怎么到這座山上來的呢?”

小男孩兒說:“我還有一只右眼啊,我可以看到路,很容易就找過來了。”

凈慧法師說:“我可以答應你做我的弟子,但是我有一個任務要你完成,可以嗎?”

小男孩兒抬起頭問:“什么任務?”

凈慧法師說:“寺廟里養(yǎng)了一只松鼠,這只松鼠每天只吃從樹上用劍射下來的松果,在地上撿起來的松果不能喂給它吃,你要成為我的弟子,先要幫我射三個月的松果來喂養(yǎng)這只松鼠。”

小男孩點頭答應了。

一連三個月,小男孩兒每天都用劍射松果喂養(yǎng)這只松鼠。三個月過去之后,凈慧法師把小男孩兒叫到自己的寮房里面,他對小男孩兒說:“自從你來了之后,這只松鼠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水靈,以前那些和尚沒法射那么多松果給它吃,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男孩兒說:“因為我只有一只右眼,所以瞄準的時候特別厲害,每次都能射到最好的松果。”

凈慧法師說:“其實,一只眼睛也不影響你看世界,反而給了你一種特殊本領。你是一個很出色的射手啊!”

小男孩高興地聽著,凈慧法師又說:“你還是回家去吧,你的本領肯定能有大用處的,另外,你看,為師也是個雙目失明的和尚,連松鼠都養(yǎng)不了,怎么教導你呀!”

小男孩兒聽了凈慧法師的話,下山去了,多年之后,有個武狀元上山來拜謝師父,這個武狀元就是當年的小男孩兒。

凈慧法師是個有智慧的法師,懂得先給男孩兒自信,讓他認知到自己的特長優(yōu)點,然后再啟發(fā)引導,這是難得的智慧。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也不要只用大道理來說教,要從對方的感受出發(fā),建立對方的信心和勇氣,這是幫助他人的智慧。

每個人都有暗藏的自卑,這自卑總在某些場合或某些事情上提醒我們:我不如別的人優(yōu)秀,于是我們低下頭,將自己所有的光彩都埋沒,而實際上,你的這個小缺點根本不能遮擋你的光彩,將光彩遮蔽的是你內(nèi)心的自卑情節(jié)。我們要用善良慈悲的心看這個世界,看待別人的優(yōu)秀與光芒,也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秀與光芒。我們也要用這慈悲化解自己的自卑情節(jié),用這慈悲平復你與他人的差距,慈悲生智慧,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放下你的落差感,讓自己的光芒閃耀于這個世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定日县| 英超| 东方市| 万州区| 东乌珠穆沁旗| 蒙城县| 遵义市| 项城市| 吕梁市| 南岸区| 岢岚县| 新宁县| 清水河县| 远安县| 万州区| 工布江达县| 靖宇县| 乐亭县| 岳西县| 分宜县| 老河口市| 贵州省| 榆林市| 米脂县| 嘉黎县| 大埔区| 河东区| 阳城县| 盖州市| 辽源市| 朝阳县| 沭阳县| 曲阜市| 诸城市| 阜平县| 丹棱县| 广宁县| 黑山县| 墨脱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