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增長智慧身心安定
- 靜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 太虛法師
- 14931字
- 2016-11-02 21:26:25
明理能生智慧
遇事若是太順著自己的一時的情緒走,難免會走錯,所以應該先保持清醒,排除誘惑和情緒,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舍了情緒和誘惑便得了智慧的支持。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冷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都是人間好時節(jié)。一顆悠閑心,人生時時處處都變得美好了。這美好不是假裝的,沒有無奈的成分。假裝的美好,無奈的微笑是把愁苦都壓在心底,每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這些愁苦幽怨就涌上心頭。真正的悠閑是身心時時處處都悠閑自在,這悠閑來自于明理。太虛法師說:“謂一切因緣所生諸法,本來空無自性,人們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樂而反得苦,本欲離苦而反遭殃。”正如太虛法師所說,不明理會越求越遠,適得其反。
阿三16歲的時候偷了鄰居家五兩銀子,等他長大后總是想起這件事,他做海鹽生意發(fā)了大財,成了當?shù)馗挥械娜思遥墒撬冀K放不下當年偷鄰居五兩銀子的事兒。阿三拼命打聽當年的鄰居家搬到了哪里。
四十六歲的時候,阿三終于找到了當年鄰居現(xiàn)在的住處,他帶著五百兩黃金找到當年的鄰居家,可惜當年持家的鄰居大叔已經(jīng)過世,阿三只看到了他的兒子。阿三跟他的兒子說自己當年曾經(jīng)借過他家的錢,這件事兒鄰居大叔當年知道,他現(xiàn)在是來還錢的。
可惜鄰居大叔的兒子說:“這件事父親過世的時候沒有交代,我不能留你的錢。”
阿三失望地走出這家人的大門,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他不知道怎么做了。
走著走著,他撞上一個衣衫破舊的老和尚,連忙鞠躬道歉。
老和尚哈哈大笑:“施主走路這么不小心,你的心怕是被關在囹圄之中了吧?”
阿三迷茫地看著老和尚問:“老師父,你說人要錢財有什么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老和尚說:“誠實比錢財重要,施主既然心中有虧欠,為何不跟主人家說清楚,以解救的心啊?”
阿三驚訝地看著老和尚:“師父,您知道我的心事兒?”
老和尚說:“施主的心事都寫在臉上了,快回去吧,回去跟主人家說清楚,身若是糟了牢獄之災,出來之后就自由了,心在囹圄,想要自由,唯有誠實啊!”老和尚說法飄然而去。
阿三忽然醒悟過來,轉身又走了回去,他回到那家人家之后,把自己當年年幼無知犯的錯誤誠實地告訴了鄰居大叔的兒子。然后又說:“我剛才礙于面子羞于啟齒,現(xiàn)在都告訴你了,請求你釋放我,讓我重獲自由吧!”
明理才能生智慧,十六歲的阿三已經(jīng)懂事,如果阿三當年沒有被那五兩銀子誘惑,也不讓自己的內心囚禁在歉疚中三十年。
五兩銀子,煎熬了三十年,人生往往為了一個念頭,改變了未來的命運。禪門中有句話說要照顧腳下,就是要我們照顧心里的步伐,一步差錯,換來多年的懊恨。腳下這一步,走向快樂的天堂,還是痛苦的地獄,就要稱一稱你善惡的輕重,看一看你是否能明理。
讓自性永遠追隨你
人們常喜歡說要做自己,然而什么是自己呢?那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是舍掉分別執(zhí)著妄想之后的本體,完全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是我們要先明白這個道理,然后身體力行,漸漸去做。
上文中我們說了明理能生智慧,然而這理從哪里來呢?理從公平、客觀中來,從我們對人、事、物,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當中來。對于理,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太虛法師開示我們:“初依心真如相示大乘體,悟入菩提心也;次依心生滅姻緣顯大乘自體相用,開發(fā)大悲也;下亦具足種種方便行也,誠以不如是者,仰承方便行之流,之成假名菩薩、獨覺、聲聞、人、天、戒善。不能成佛菩薩。故曰大乘者必先直抉根本無明而妙悟真心也。”佛教中依據(jù)對理的認知深淺,分為六道、四圣、菩薩、佛等等。這些名號代表智慧覺悟,而非迷信。在這其中,佛是如來,是圓滿智慧,也就是真我,每個人都有真我,修行悟道就是要解救我們的真我,那就是要我們的自性得到解脫,而色欲肉身不過是有情幻覺而已,這其實也是讓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懂本質,做到這一點,說明我們的真我智慧正漸漸顯現(xiàn)。
佛陀也曾在一次說法時以講故事的形式教育世人:說在一座城中住了一個富商,擁有很多的錢財。這個富商一生共娶了四個媳婦,第一個媳婦聰明伶俐,非常的可愛,每天都陪在富商的左右,不曾離開過半步;第二個媳婦是富商花了銀子買來的,模樣長得非常的美麗迷人,婀娜多姿;第三個媳婦整天都沉浸在生活的柴米油鹽之中,讓富商倒也舒適安逸;第四個媳婦是個強者,工作上可與富商有著一拼,每日里東奔西走,為富商經(jīng)營著事業(yè),似乎都忘記了富商的存在。
終于又一次,富商要出遠門了,這次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為了不至于旅途寂寞難耐,他想要帶她們四個中的一個一起去。當富商就此詢問四個媳婦時:“第一個媳婦的回答是要去你自己去吧,太遠了,我不想去!”
第二個媳婦的回答是:“我是被你花了銀子買來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我也不去,你還是叫他們吧。”
第三個媳婦的回答是:“雖說我是你的媳婦,有照顧你的義務,可是這次太遠了,我不想受到長途跋涉的苦楚,最多送你出城門好嗎,你找他們吧!”
第四個媳婦默默地說道:“誰讓我是你的媳婦了,你到哪我就跟你到哪,我陪你去。”
就這樣富商帶了第四個媳婦去旅行了。
最后,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就是你們自己。”
其實這個故事中第一個媳婦就是我們的色身肉體,人一死終歸是要和我們分開的;第二個媳婦就是我們的財產(chǎn),它也是生不帶來,死不能夠帶走的;第三個媳婦就是跟我們相依為命的老伴,人死后也就會各奔東西;第四個媳婦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時常將它忽略,可是也只有它才可以真正的陪伴著我們,是我們真正的依靠。
人生就是如此,東求西求不成想佛就在自己心中,從來都在伴隨著我們的左右,只是被我們遺忘在了某個角落。
時時自省增長智慧
自省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是一種自我剖析,舍惡得善的方法。我們要懂得時時自省,去掉貪欲,增長智慧,安定身心。
太虛法師說:“精進修行增長智慧。”《雜阿含經(jīng)》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佛未滅度的時代,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弘揚佛法度化眾人。一天早晨,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拖著缽出去乞食,回來之后收起衣缽,洗完腳就做到樹林里進入禪定了。他從禪定中出來后,就到前面來拜見佛,拜見完之后就退坐在一邊。
佛問他:“舍利弗,你從哪里來呀?”
舍利弗尊者說:“世尊,我從樹林中做完禪后才過來。”
佛問:“你今天禪定的情況怎么樣啊?
舍利弗尊者說:“我看到五陰空苦無常,入了空三昧。”
佛開示:“你既然都入了上根三昧,在任何時候,六根對六塵的時候,都不能起貪愛的心,染著心,如果想要達到上層三昧應該這樣學:入城的時候,乞討的時候,出城的時候,都應這樣想:‘我看見了這些色相,是否起了欲愛、貪愛的念頭?如果發(fā)現(xiàn)有這些念頭,為了除掉這些惡念,應該更加努力修行,修行各種法門,就像頭上衣服上都著了火一樣,要用各種方法撲救。這樣培養(yǎng)自己的善根,已達到坐臥乞食都內心清凈。’”
舍利弗尊者聽了之后很歡喜,按照佛說的方法努力精進,增長智慧。
佛說法給舍利弗,或者說法給眾生,說的都是道理和方法。在這個故事里,佛其實是讓舍利弗時時自省,不要被欲望貪愛迷惑。然后告訴他,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這些問題,應該積極修行各種法門,以求精進。
生活中,我們也要時時自省,不要被外界的東西誘惑而產(chǎn)生出貪欲,一旦貪欲起來,就要找到合適的對治方法。這是用智慧安定身心的良藥。
小事之中見真知
行動比想象重要,點點滴滴比轟轟烈烈真實,舍掉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舍掉那些讓人負重的貪心,從小事做起,身心就會輕快而知足。
人的自性顯露,有了真智慧,還是要回到生活,回到小事情中來。太虛法師在問答阿蘭若類中曾經(jīng)說過:“桃李之下,蹊徑成焉,蓬艾之間,舜玉出焉。故多冥冥,彌見昭昭,豈礙汶汶,毋甚察察!事故有意求之而不得,緣每從無心遇之而顯前。”生活中好多的事情都好像如此,欲求而不得,可是卻又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具體小事中顯前,所以很多的時候,任何一件小事我們都不容忽視。
有個剛剛入寺的和尚,一大早起來就追著方丈問東問西。
“方丈,我們的靈魂真的可以不朽于世嗎?”
“我們的色身到頭來真的不可以長久嗎?”
“我們一心修行會不會投胎轉世呀?”
“我們轉世的時候一定要喝孟婆湯嗎,可不可以保留住今生的記憶呀?”
“我們遁入空門真的可以了脫一切嗎?”
……
和尚一口氣問了好多的問題,可是方丈一轉身只說了一句話:“你的早餐怕是已經(jīng)涼了吧?”
不要追求的太多太遠,有的時候做好眼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就好比這一頓早餐,它遠比和尚問得那些問題要實在的多,一件小事一件小事的去完成,比想很多更重要。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美麗的心愿,有一次佛陀發(fā)了好多燭臺給孩子們,告訴他們只要這個燭臺每天都保持干凈明亮,他們的心愿就一定可以實現(xiàn)。過了一天,兩天,三天……所有小朋友都不再擦拭燭臺了,只有一個被別人嘲笑為傻帽的小朋友還在堅持,結果只有這個小朋友的夢想變?yōu)榱爽F(xiàn)實。
原來實現(xiàn)夢想竟這樣的簡單,只要實心實意的做就沒有問題。
有只渾身臟兮兮的豬,它來到佛陀的身旁請求獲得人們的尊敬,于是佛陀賜予了他菩薩果位。然后讓它去給一只剛剛出生的小狗去洗澡,這只豬說道:“身為佛陀賜果位的菩薩怎么能夠去給一只小狗洗澡呢!”
佛陀說道:“你不去侍候別人,又怎么讓人知道你是我賜了果位的菩薩呢!”
原來受人尊敬很簡單,只要肯付出就可以了!
一個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走著,很多人都走得非常艱難,只有一個人一直在哼著歌謠,有人問他怎么會如此有興致,他回答說:“因為我身上帶的金子最少。”
原來想要高興很容易,只要你肯放棄一些錢財就做到了。
生活的真諦往往就是在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小事上,所以不可輕視每一件小事,這些小事兒里面,有著最大的誠心與智慧。
認清自己的力量
身心安定來源于智慧,這智慧之中包括定力和自信。如果生活總是輕飄飄的,沒有困難只有悠閑,那智慧也就沒有用處了。要想身心安定,要比別人有更強大的定力和自信。所以要放下對身心安定就是輕盈無力的誤解,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靠著力量戰(zhàn)勝困難,才能真的身心安定。
生活中的小事體現(xiàn)真誠心和智慧,然而,生活中除了遇到一些小事情之外,也會遇到一些讓我們覺得難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完成這樣的事情,就需要用心力來完成了。
這里的心力包括定力和自信。
太虛法師在心之分析中曾經(jīng)說過:“所有能生諸法功力,即曰種子,萬法之因藏在此識中,故曰能藏識。又以隱藏在有情根身之中,為有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識。是故在無始流轉中,心法最要。”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心法帶給我們的力量。
佛陀來到泥人國,向他們說法,并告訴他們假如有哪一個泥人能夠走過他劃定的一條河,就會賜予這個泥人一顆永久長存的金子般的心靈。
聽了佛陀的說法,過了很長的時間都沒有泥人敢于趟過那條河,因為這樣做無疑是對一個泥人的毀滅。可是,最終還是有一個泥人想要試一試,他的決定引來了其他泥人的嘲笑。
“泥人是過不了河的,你只會去送死。”
“加入你進入河水馬上就會體會到自己一點點失去的感覺,那是非常可怕,令人恐懼的!”
“相信你連根頭發(fā)都不會留下來的……”
但是這個泥人還是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一定要過那條佛陀劃定的河,因為他不甘于做一輩子的泥人。他一定要擁有那金子般的心靈,當然他知道他將要面對的是什么。
泥人慢慢的走到小河邊,有些猶豫,但是最終還是走進了小河。霎時間,一股巨痛涌上了心頭,這讓他險些跌倒。他感覺到了自己的下半部分正慢慢的消逝,他的抓緊自己所擁有的分分秒秒前進。
“回頭吧,你走不過去的!”河水拍打著巨浪。
泥人顧不上回答,自己仍舊慢慢的前行,一點一點的向前向前再向前。泥人此刻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抉擇似乎已經(jīng)沒有了回頭的余地。此刻調轉方向,就是在上了岸,也將是個殘缺不全的自己了。不能猶豫,任何一刻在水中的停頓,都會是自己的滅頂之災。佛陀的允諾似乎這一刻已經(jīng)超越了死亡。
泥人仍然堅持著,移動著,一點一點再一點……河水里的魚蝦相互追啄著他的身體。無數(shù)次險些跌倒,泥人還是堅持著前進。他感覺好累好累,真想就此停下來歇息一下。可是他知道他不能夠,似乎沒當這個時候都有一個聲音在鼓勵著自己——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時間像是已經(jīng)過了一個世紀那么久遠,泥人都要絕望了。可就在這時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已經(jīng)到了對岸。沉重的腳步剛要向上邁,但是泥人又縮了回來,自己的身體太臟了,這樣會不會玷污了佛土的圣潔。當他猶猶豫豫的再次打量自己的身體是,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唯一保留的就是那顆金子般的心靈!
這就是心法的偉大,只要我們有信念能夠堅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就是那個最偉大的!
萬事皆由因緣起,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顧著崇拜別人,而忽視了自己。其實只要我們認清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心法,即定力和自信,也可以克服生活那些貌似不可戰(zhàn)勝的困難,讓自己安然處在生活的優(yōu)越點。
心中感到痛苦 只是修養(yǎng)不夠
痛苦是一種病,是一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的情緒,然而要化解這痛苦,我們還是要提高智慧,增加修養(yǎng)。
除了用定力和智慧戰(zhàn)勝困難,我們也要學會化解痛苦。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總要占到十之八九,我們也常常因此而痛苦不堪,追其根本不過是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未到而已。太虛法師講《法華經(jīng)》的時候說:“生、老、病、死、怨憎、愛別離、求不得,是人的一生無法逃避的七種劫難。”其實這些苦楚不過是些我們心中的渴求和欲望,應對他們的唯一良策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是太虛法師的一首偈子。我們在這首偈頌中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出太虛法師對“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視,雖說我們修佛的最終目的是開悟,但是首先我們應當做一個有極高修養(yǎng)的人。
人們總是如此,對于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往往是尋找各種各樣的說辭和借口給予寬慰,認為自己是無意的;而對于別人對自己造成的痛苦終是耿耿于懷,不肯原諒,認為其他人都是成心的。其實所有這一切不過是因為自己,是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不夠。
使我們真正痛苦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別人是無法帶給我們如此傷害的。和深愛的人分手后,久久不能忘懷,漸漸生出恨意,這是我們的修養(yǎng)不夠;與特別要好的朋友斷絕了關系,不誠懇的檢討自己,而總一味的抱怨別人:為什么帶給我巨大傷痛的總是我最親近的人。這也是修養(yǎng)未到的表現(xiàn)。
在一個村莊里,住著一位農婦,這位農婦和婆婆的關系不好,總是覺得婆婆處處跟自己作對。這樣一年一年地過下來,農婦的痛苦也一天一天的增加。
終于有一天,農婦決定結束這種痛苦,她爬了幾十里的山路來到一座尼姑庵里,對那里的禪尼傾訴自己的痛苦,要求出家。
禪尼說:“只要你誠心,我就允許你做我的弟子,解脫你的痛苦。”
農婦聽了說:“只要不用天天看那個老太婆的臉,我怎么都行,我當然是誠心誠意的。”
禪尼說:“那你要按我說的去做。這樣才能顯示你的誠心。”
農婦點頭答應。
禪尼給了農婦一些粉末,讓農婦每頓飯給婆婆熬一些粥,即便心里不高興,即便婆婆為難她也不要發(fā)作,要假裝高興孝順的每天給婆婆服用。而且無婆婆說什么做什么,都讓農婦順著婆婆。如果農婦能堅持三個月,她就收農婦為弟子。
農婦下山以后,像禪尼交代的一樣,每頓飯都給婆婆熬一些粥,恭敬地伺候婆婆喝完。而且日常生活里的每件小事兒,農婦都順著婆婆。
三個月之后,農婦又到山上來找禪尼,告訴禪尼自己一切都是按照她叮囑的去做的。
禪尼問她:“那你的痛苦還有嗎?你還想出家嗎?”
農婦一時不知道怎么回答。
過了一會兒,農婦說:“這三個月好像我的痛苦每天都在減少,到第三個月的時候,我都感覺不到痛苦了,而且婆婆也不再處處為難我。”
禪尼告訴她:“女施主,你之前覺得婆婆處處與自己作對,是因為你沒有事事體諒婆婆,只想著自己,所以你會很痛苦。如今你覺得痛苦沒有了,是因為你懂得孝順體諒了,當你的修養(yǎng)提高了,懂得怎么對待別人了,別人也就會轉變對你的態(tài)度。我不是要真的要你出家收你做弟子,只是通過這三個月告訴這個道理,回去好好孝順你的婆婆吧!”
農婦聽了恍然大悟:“原來,之前自己那么痛苦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不懂體諒他人,看來還是得好好改變自己才行啊。”
痛苦是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為人處世的不足之處,能照出自己的修養(yǎng)在哪個層次。痛苦來臨的時候么,先不要急著抱怨,先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增長自己的智慧。
記得向鞋子道歉
一個人的大情緒,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成敗,好的心境可以成就一個人,壞的情緒可以讓一個人的一生不斷下沉。當你有壞情緒時,請立即停下來舍掉自己的壞情緒,并向自己道歉。
太虛大師說:“但此法界真相,非到佛之圣智境界,不能正遍覺知;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盡知。眾生為無明妄想煩惱覆蔽,不自證得;雖不證得,而法界本來面目,還是清凈無所損減,故曰:‘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大師說人的本性清凈無損減,但一個人如果被情緒牽引,他的本性就會被掩蓋。
有一位脾氣暴躁的商人想要拜訪一位禪師。在出門之前,他剛剛錯失了一筆不小的生意,因此他出家門的時候,心情很差,而且把所有的煩躁都寫在了臉上。到了禪師的寺院門口,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鞋帶團成了一團,于是蹲下身整理鞋帶,可是一時間卻無法將它們整理好。最后,商人終于失去了耐心,他著急地將鞋子往外一甩,巧的是,鞋子把大門地下的鑲邊砸掉了一寸多長,里面的僧眾也被嚇得不輕。進到寺院里面之后,他告訴大家說自己是來拜訪禪師的,進去通報的人出來告訴他:“禪師說了,請施主向你的鞋子和寺院的大門道歉,否則他不能接見施主。”
商人聽了很納悶:“為什么我要向鞋子和門道歉,它們又不是人?”
“禪師說鞋子和門雖然不是人,但是施主將壞情緒放到了他們那里,他們承擔了你的情緒,并受到了你的傷害,所以請施主向它們道歉。”
商人雖然心有不愿,但是為了能見到禪師,他也只好同意道歉。
他轉過身走到自己的鞋子面前,對它說:“對不起,我的伙伴,是我錯了,我向你道歉并承諾今后一定好好照顧你。”說完他把鞋子整理干凈,恭敬地穿在腳上。然后他又走向寺院大門:“對不起,尊敬的寺院大門,我的無禮冒犯了你,而且傷害了你,我真誠地向你道歉。”
他道歉完畢之后,通報的人帶他走向禪師的房間。在去往禪師房間的路上,商人覺得自己的心里舒服多了。“原來向鞋子和門道歉也是起作用的”,他邊走邊想,“我還以為向這些不會說話的物品道歉沒用呢,原來他們也是值得尊重的,向他們道歉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人的壞情緒會影響周圍的很多事物,也會影響他人。任何時候,我們要的不是情緒,是保持內心平靜的方式。
有一只修行得道的壞脾氣烏龜跟一個和尚打賭。和尚說烏龜?shù)膲钠馐撬闹旅烫帲瑸觚斦f:“壞脾氣只是容易生氣和沖動而已,大不了多吼幾句,致命短處還不至于。”和尚微笑著說:“那我送你到人間走一遭,你仍然做一只烏龜,看你的壞脾氣是否是致命短處,你若在九九八十一天內經(jīng)得住考驗,我將為你誦經(jīng)九九八十一天,度你早日成佛,你若經(jīng)不住考驗,就回來好好修行吧。”
于是烏龜來到人間的一條小河里,它成了小河里一只普通的小烏龜。有兩只大雁常常來這里飲水,幾天下來,烏龜和這兩只大雁成了好朋友。日復一日,烏龜已經(jīng)來到人間七十九天了,眼看隆冬將至,河水也結冰了,兩只大雁想要去南方生活,但是它們舍不得留下小烏龜自己,小烏龜也舍不得它們走那么久。于是兩只大雁對小烏龜說:“這樣吧,你聽我們的安排,我們把你帶到南方,等春暖花開了再把你帶回來,行吧?”小烏龜高興地答應了。但是兩只大雁補充說:“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我們帶著你飛的時候,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你一定不要說話,這一點千萬記住!”小烏龜認真地點點頭說沒問題,說它一定什么也不說。
第二天,也就是小烏龜來到人間的第八十天,它們準備啟程了。兩只大雁找來一根結實的細木棍,它把各銜著木棍的一頭,讓小烏龜?shù)鹬竟鞯闹虚g,然后兩只大雁開始起飛了。這一天很順利。
轉眼到了第二天,它們繼續(xù)飛行。這時候,地面上有一群孩子看到了這個奇怪的飛行組合,他們大喊著嘲笑著:“快看啊,快看啊,看那只笨烏龜,居然讓兩只大雁用木棍帶著飛行,太可笑了。真是沒見過這么笨的烏龜,不會飛就不用飛啊,還非要讓大雁帶著,這個蠢家伙!哈哈哈……”一陣陣嘲笑不斷地傳到烏龜?shù)亩淅铮瑢嵲谌淌懿涣说臑觚敚缇桶褍芍淮笱愕亩谕骄畔鲈仆饬耍鼜堥_嘴剛想大罵這群可惡的孩子,但是忽然它的身體開始下沉。瞬間烏龜就掉在地上摔死了。
一切就像一個短暫的夢,烏龜醒來的時候,和尚正看著他笑:“怎么樣,最后一天沒堅持過去吧,壞情緒終于還是要了你的命。到一邊好好修行去吧!”
其實,無論是商人的壞情緒,還是烏龜?shù)膲钠猓紝χ車沫h(huán)境或事情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人只有控制自己的壞情緒,生活才能更加順利暢通。有情緒的時候,發(fā)脾氣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向你的鞋子道歉”,給自己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
執(zhí)迷不悟不如改過遷善
執(zhí)迷不悟是犯錯誤的根源,改過遷善是醒悟之后的方向和做法。愈迷愈深愈不自在,深深反省,舍迷得悟才能心安。
人的自性本清凈,善惡都在迷悟之間。太虛法師說:“云何正覺是明徹人生世間真相的?欲明此理,先解字義。人生者,謂人類及非人類之一切有情眾生也。世間者,謂遷變無常之宇宙萬有也。真相者,謂人生世間真實如此之真相狀也。此真相狀,唯正覺者始能明白徹了,絕非不覺者能領悉分毫也。但佛之正覺所明徹的‘人生世間’之‘真相’,究竟是如何耶?則緣起無盡,性空無礙是也。”如若執(zhí)迷便是尚未有正覺,未有正覺者難免在迷途中犯錯誤,但是知錯就改能有證悟也算有收獲,千萬不要積重難返,一錯再錯。
從前有一個小沙彌在寺廟里修行,在一次法會中,小沙彌犯了戒,寺廟里的主持和眾僧商量之后決定按照戒律懲罰一下這個小沙彌,于是他們決定暫時把小沙彌趕出寺廟,想通過這種方法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等小沙彌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懂得悔改了,再讓他回到寺廟。
小沙彌被趕出來之后,又傷心又煩惱,邊走邊哭,自己也不知道到哪里去。走著走著,他遇到一個鬼魂。鬼魂問他這是要到哪里去、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小沙彌說:“我因為犯了戒律被趕出寺廟,師傅說等我明白過來的時候再回去找他,可是現(xiàn)在我不知道該去哪里,沒有了施主們的供養(yǎng),而且周圍的人都知道我做了壞事,沒人肯救助我,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哭的。”
鬼魂聽了說道:“我也是因為犯了錯誤才被毗沙門天王感到此處,我在這里也找不到吃的東西,雖然說你之前修行的那個寺廟很近,但我是鬼魂,是不敢擅自進入那里的……說著說著,著這鬼魂也哭開了。”
他們哭了好一會兒,然后停下來。鬼魂忽然對小沙彌說:“我有個好辦法,能讓咱倆都有地方去,而且還有足夠的吃的東西。”
小沙彌懷疑地看過去,不解地問道:“你能有什么辦法?”
鬼魂說:“咱們倆可以合作,我在你下面舉著你,人們看不到我,這樣的話,在人們看來,你就跟在空中行走一樣,在人們眼里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得道的僧人,這樣你就可以回到你的寺廟,并且能得到很好的供養(yǎng)了。”
小沙彌想也沒想就答應了。接下來,這個鬼魂又說:“不過咱倆得說好了,你回到寺廟,得道供養(yǎng)之后,那些供養(yǎng)必須分我一半作為酬謝。”小沙彌點頭說行。
于是鬼魂舉著小沙彌朝寺廟走去。路上不斷遇到上香的香客,這些香客們都說:“原來小沙彌是個得道高僧,寺里的僧人們不能把他趕出去。香客們商量了一下,決定一起把小沙彌送回寺廟,并請寺廟里的僧眾收留他。
香客們陪著小沙彌來到寺廟門口,大家一致責備寺里的僧眾把他趕出來是錯誤的決定,并強烈要求僧人們把小沙彌接回寺廟。住持大師說:“本來是讓他出去行腳、好好反省自己,看來他執(zhí)迷不悟,就讓他回來吧,看他回來后結果如何,讓他自己把結果和真相告訴眾位香客。”
因為聽說小沙彌得了道,很多人都專程來供養(yǎng)他。按照之前說好的,無論什么供養(yǎng),小沙彌都會分一半給鬼魂。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鬼魂正舉著小沙彌在寺廟里接受香客的供養(yǎng),忽然,鬼魂發(fā)現(xiàn)毗沙門天王手下的官員正朝他走過來,他顧不上跟上面的小沙彌說一聲,扔下小沙彌拼命地逃跑,沒跑出多遠就被抓了起來。被扔在地上的小沙彌摔斷了胳膊和雙腿,躺在地上起不來了。他仍然執(zhí)迷不悟地說道:“早知道今天就不出來接見香客了,這以后的供養(yǎng)又沒了。”
住持大師看他如此執(zhí)迷不悟,吩咐讓人幫他醫(yī)治摔傷,等傷養(yǎng)好好后將他趕出寺廟行腳參悟。
執(zhí)迷不悟只能是越陷越深,只有正覺者才能走上正途。
有個小和尚問一位法師:“法師,我們應該度惡人嗎?惡人還能改惡向善嗎?”法師聽了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小和尚說了一個俗世的故事:
東晉時期,有一個名叫周處的強橫的年輕人,他兇橫而且不講理,經(jīng)常仗著一身武藝欺負相鄰百姓。人們對他恨極了,也怕極了,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海里的惡龍并成為當?shù)氐摹叭Α保芴幘褪沁@“三害”之首。
有一年猛虎下山吃了幾個人,惡龍出海殺死了不少牲畜,周處為了逞英雄,決定上山抓虎,下海捕龍。
他來到山上,將猛虎引出來后殺死了猛虎。然后又下海與惡龍搏斗。周處和惡龍在海面上沉沉浮浮,幾天幾夜之后,海水被染紅了,人們即看不見周處,也不見了惡龍。大家都以為惡龍死了、周處也死了。人們歡呼雀躍,他們?yōu)榱巳ν瑫r被除掉而舉行了一場大大的慶賀。
與惡龍搏斗了好多天的周處最終將惡龍殺死,當他回到鄉(xiāng)里期待相鄰們的擁戴的時候,卻看到人們還慶的一幕。他這才知道原來自己從前做的很多事都傷害了相鄰,原來在人們心里他是一個惡人。他難過極了,也痛苦極了。他悄悄離開慶賀的現(xiàn)場,找到當時的文人陸機、陸云兄弟倆,對他們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痛苦。陸家兩個兄弟對他說:“改過遷善永遠不算晚,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只要悔過就能心安。你正當風華正茂,又武藝過人,一定前途遠大。”
周處聽了陸家兩兄弟的話,回到鄉(xiāng)里對自己以前的行為向眾人道歉,并保證從今以后一定改過遷善。他說道做到,最后成了人人愛戴的大英雄。
講完故事后,法師開示:“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將錯就錯,不肯悔過;二是不可一錯再錯,積重難返。”
上文中的小沙彌和周處,一個是執(zhí)迷不悟,將自己逼出寺廟,一個是改過遷善受人愛戴。只要能正覺明了便能明確是非,免去造惡業(yè)損福報之苦。
風中跌倒不怨風
有的時候,我們會找很多借口來為自己開脫,但是即便別人信了這借口,也覺得借口找的越多心里越不舒服,反倒不如舍下虛榮心,勇敢誠實地面對問題面對自己心里踏實。
太虛法師說:“定能生真智故,慧能盡煩惱故;解脫煩惱盡故;于解脫知我生盡故。以離貪恚得禪定等,能起人不壞信,故名福田,為人所敬。”生命最內在的本質是不需要任何借口做鋪墊的,只要我們把一些強拉硬拽來的借口清除掉,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問題如此簡單,原來我們不必忌諱和回避錯誤,只要敢于面對并有勇氣改正就能解脫盡故,廣種福田,為人所敬。
一個化緣的和尚路過途徑一座村莊,剛進村莊,他就看見遠處一座四合院旁邊跑過來一個孩子,那孩子一不小心忽然跌倒了,跌倒的孩子可能摔得疼痛委屈了,哇哇大哭起來。孩子的母親隨后匆忙地跑過來,一邊心疼地扶起孩子,一邊大喊:“是誰欺負我的孩子了?”她邊說邊向四周看過去,發(fā)現(xiàn)周圍確實沒有一個人,然后她又俯下身說:“好寶貝,不哭啦,都是這地面不平整,害我寶貝摔倒,我打這害人的土地。都是這天氣風太大了,這可惡的風!”說完這位母親的手朝地面打去。
路過的和尚看到這一幕,走過去對哭泣的孩子說:“小施主,你覺得這土地不平嗎?你覺得風大嗎?”
孩子抬頭看了看這個和藹端莊的和尚,搖頭說:“不是這土地不平整,這風也不大,吹不倒我的。”
和尚又問:“那你剛才為什么摔倒了呢?”
“是我自己跑的太快了,不小心摔倒了。”孩子誠實地回答。
“那下次還會摔倒嗎?”和尚微笑著問道。
“我不知道下次還會不會摔倒,但下次跑的時候,我會小心的。”孩子稚嫩的聲音清晰有力。
這時候,和尚轉過身對那位母親說:“女施主,不是土地的錯,也不是風的錯,小施主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趕緊帶孩子回家吧。”
那位母親聽完,面有愧色,謝過和尚后起身帶著孩子回家了。
上面的例子并不是個例,很多人小時候也曾被母親這樣“錯愛”,所以直到成年之后,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會找借口安慰自己,我們很少會直接找出事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因為我們習慣了遷怒和回避。
無論任何形式的跌倒,都與自己有關,與其找借口遷怒他人他物,不如回頭看看自己做錯了什么,本該做什么卻沒有做,而導致事情的發(fā)生。
生命之旅是一場誠實之旅,他不會給任何人的借口留有余地,誰的借口最多,誰的煩惱就埋藏的越多。
我們應該遵照法師的開示,以一顆定慧之心脫盡煩惱,廣種福田。
心靈的漏洞
心靈有漏掉就是沒有圓滿,總會將最珍貴的東西漏掉,想要圓滿,就要舍掉執(zhí)著,放下想象,善感善悟,在生活當中修得自在圓滿。
太虛法師說:“菩提者覺也,菩提心者覺心也。或曰真覺靈覺自覺圣智。或曰真心本心堅實心體,種種名號如標指月,唯可神悟難以言求!然‘大涅槃’及正翻‘圓寂’,則‘大菩提’亦當以‘圓覺’為定義,是故菩提心者圓覺心者。”
想要有一顆圓覺心,就需要善感善悟,悟透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的本真。
很多年前,有個一心求佛的年輕人,為了獲悉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的本真,他一年一年地穿行在高山海角,訪遍有識之士。時光如水,歲月如梭,一年一年走下來,他求教了不少人,但是他總覺得沒什么大的收獲,他失望之極,但是絞盡腦汁也找不出未能獲得真理的原因。
有一天他走到一所學校門口,正巧碰見一位剛為學生們上完課的先生,他向這位先生打聽哪里有悉知人生道理的法師,先生告訴他在離自己家鄉(xiāng)不遠的林隱山里住著一位世外高人,這位高人能解答關于人生的各種疑難問題,于是年輕人問清地址謝過先生,連夜朝林隱山趕去。
終于有一天,他來到林隱山附近,他看到山腳下有一位樵夫正要上山砍柴,便走過去詢問:“大哥,請問您是否知道這座上的高僧具體住在什么地方?他長什么樣子?”
樵夫想了想說:“據(jù)說這山上是有位高人,是一位高僧,但我也不知道他具體住在什么地方,聽說是居住在山的那一側”,樵夫用手指了指山的另一邊,“但我從來沒見過他,不知道他長什么樣子。”
年輕人謝過樵夫,朝樵夫指的地方走過去。走到半山腰迷路的時候,他又幸運地遇到了一位獵人,他向獵人詢問方向,并打聽這位高僧的住處,獵人說:“這山上確實有位得道高僧,聽說這位高僧經(jīng)常四處游歷,隨緣度化眾生,有人說他面貌清秀,有人說他蓬頭垢面,誰也沒見過,但他具體住在哪里我不清楚,只是知道再爬過幾個螺旋的陡坡就差不多到了。”
年輕人謝過獵人,繼續(xù)前行。
一路上他又幾次迷路,但總是能遇到牧童、采藥人……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這位高僧。
他已經(jīng)翻過了幾個陡坡,一路上真是精選不斷,難走的地方幾乎連小路都沒有,就貼著宣言峭壁拉著樹枝在尖利的石塊上攀巖而行。他走啊走啊,已經(jīng)三天三夜了,他還是沒能找到高僧。年輕人開始懷疑這也許是個傳說,于是他漸漸絕望了,他決定下山去。
當這位年輕人走到半山腰的時候,有一位乞丐向他討水喝,年輕人把身上的水壺取下來,在乞丐的碗里倒了一些水,但乞丐還沒把碗端起來誰就流光了。年輕人看了看,又倒了些水在乞丐的碗里,乞丐端起碗,但還沒拿到嘴邊水就又流光了。年輕人無奈地嘆了口氣,又在乞丐的碗里倒了些水,然后趕緊催促到:“喝吧,不喝誰又流完了。”
但是乞丐仍然沒喝到水,水真的又流光了。“你用個破碗盛水,這水不流光才怪呢?這樣下去,就是三天三夜你也喝不到水,真是白費力氣解不了渴呀。”年輕人有點煩躁地抱怨道。
“可憐的孩子啊,你歷盡艱辛,到處尋找人生的真理,表面上無比謙虛,但心卻是一個破碗的形狀,如果別人的說法符合你的意思,你就覺得對,你就很容易接受,但是這些你已經(jīng)知道了,你要得到的是你不知道的,但是你的心裝不下那些你需要卻不知道的東西,總是在未吸收前就漏光了,你怎么能找到人生的真理呢?”
年輕人聽完恍然大悟,連忙躬身施禮:“大師一定是我苦苦尋找的高僧吧,我……”年輕人抬頭看的時候,早已找不到乞丐的影子了,他沒有去追,而是轉過身帶著大師的指點和找到的人生道理向山下走去。
真心誠意地尋找真理是值得贊揚和稱頌的,但是心里有一個漏洞,總是將找到的真理落下去,無法吸收為自己的東西實在可惜。我們在尋找人生真理之前,先要找到自己的漏洞,給自己營造一個和平的、開闊地、能夠容納和吸收真理的空間,這樣才能找到人生真理,到達太虛法師說的圓覺境界。
口不傷人是智慧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避免惡語傷人,這是生活中的智慧,是跟人不結怨恨的最好方式。
太虛法師在給人們講到口業(yè)的時候說:“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這句話說出了嘴巴的厲害,一句好聽的話,就好像在冬天里送去的暖意,一句傷害人的話就讓人們在炎熱的夏天也能感受到絲絲地寒意。
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亂說,否則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正所謂是: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說的不好,小心會殺死了人。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這是實實在在發(fā)生的事情。
飾演林黛玉的演員陳曉旭和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都已經(jīng)去世了,但是在他們去世以后有這么兩個人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讓全國的人民都感到很氣憤。
陳曉旭出家伊始,就有人說:陳曉旭出家是假,躲避懲罰是真。他說,陳曉旭經(jīng)營的公司偷稅已經(jīng)高達1000萬元,引起了稅務部門的高度重視。陳曉旭于是和丈夫選擇出家來躲避這場牢獄之災。陳曉旭往生后,這個人又放出話來:陳曉旭沒有死,畏罪潛逃澳洲。他的話引來了眾人的謾罵,真是惡言傷人也傷己。
侯耀文走得很突然,讓人無法接受。有一部分人認為,侯先生是被一個作家氣死的。這個人此前說出了所謂的“侯門隱私”,嚴重影響了侯先生的心情,導致侯先生突發(fā)心肌梗塞辭世。一時間,此人也是受到眾人的指責和聲討,挨罵自然是少不了。
其實,陳曉旭和侯耀文兩位演員的離去,自然有其原因,但是這兩位高人沒有給自己口上留德,傷害了陳曉旭和侯耀文,最終也成了千夫所指。
也許這兩位高人會說:我只是說說而已。但是語言的影響力真的很大,就像一個小小的能量子彈能穿入到我們的胸膛,我們雖然看不見語言,但是它卻充滿在我們的內心里,滲透著我們的生命,影響我們的情緒、心態(tài)和健康。
佛陀也深深地明白語言的力量,有語錄:不要忽視小惡,火花盡管再小,都會燃燒掉像高山那么高地干草堆,不要忽視小善,以為他們沒有什么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有可以注滿大容器。
我們是要為善還是要為惡,是想要變好還是要變壞,其實都在人一個小小的一念之間,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經(jīng)過大腦,用語言肆意地去傷害別人,在無形當中給別人帶來了一種傷害,就是嚴重地罪過了,這所謂:口業(yè)何因罪最深?能牽善眾處刀林。
佛教經(jīng)典書《般若心經(jīng)》中提到:一念一世界。我們都是自己命運的創(chuàng)作者,我們所看到的事情,也正是自己內心的反應,所以一個小小地念頭可能就會真的殺掉了另一個人。
佛語中說: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間;天堂變地獄,地獄變天堂。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口下留情,千萬不能把惡語隨意地說出了口。
釋放自己的心
越是耿耿于懷心就會被束縛的越緊,對人對事、以及對各種情節(jié)和經(jīng)歷,我們要學會放得下,只有放下了,才能給自己的心一份自由。
上文中我么說了用智慧和恰當?shù)姆椒ń鉀Q問題的集中情況,但歸結起來無外乎一種,那就是凡事不要情緒化、要和自己的內心相應,要懂得釋放自己的內心,給自己的心一份安全自由。
太虛大師說:“佛如一個大醫(yī)生,能善知一切的藥方,醫(yī)遍一切的病癥。又如一個藥劑師,能采集一切的藥,配成一切的藥。”醫(yī)者醫(yī)者醫(yī)的是身,佛醫(yī)的是心。
有個年輕人被別人陷害入獄,在監(jiān)獄里一待就是9年。9年之后真相大白,年輕人被釋放出獄。出獄之后他對被陷害一事耿耿于懷,日復一日地糾結于這件事。他不斷地咒罵那些陷害他的人,并一直抱怨:“我太不幸了,我在最應該有作為的年紀被陷害入獄,在牢房里過了9年,人生大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我在那幾乎見不到陽光的地方暗無天日地生活著,陷害我的人就應該千刀萬剮啊,我好恨啊!我恨他們啊……”
出獄的后半生中,年輕人每日都這樣恨呢,不肯原諒,不肯重新開始生活。
終于,他已經(jīng)不再年輕了,他76歲的時候病倒了,這一病就臥床不起。在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候,他請人找來了禪師,禪師溫和地問他:“可憐地病者,在你將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有什么要說的就說出來吧。你今生所犯的錯誤將得到寬恕,你的靈魂將得到洗刷。”
禪師剛剛把話說完,臥病在床的他就沖動地大吼:“我要詛咒,詛咒那些誣陷我入獄的人下地獄,詛咒他們將為他們的錯誤付出代價。我沒有犯什么錯誤,我不需要得到寬恕,我的靈魂也不需要洗刷,錯的是他們呀……”
禪師問:“你被誣陷入獄有幾年呀?”
“9年”,他恨恨地回答。
“你出獄之后至今多少年呀?”
“40年”,他惱怒地回答。
禪師惋惜地看著他,緩緩地說道:“40年的光陰你都沒有走出自己的惱恨,你才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人啊!”
他不解地問:“為什么我最可憐呢?明明是別人毀了我的一生啊!”
禪師慈悲地說:“你在監(jiān)獄里僅僅9年時間,但是你出獄之后,用了40年都沒有消除這份恨意,你將自己的心放在監(jiān)獄里長達40年,難道你不是最可憐的人嗎?”
病床上的他聽完之后恍然大悟。他說:“原來我一生都在囹圄之中生活呀,難怪我生活的不快樂呢。看來此時后悔也晚了。”
禪師慈愛地看著他:“人要懂得釋放自己的內心,你現(xiàn)在后悔雖然晚了,但是你可以安心地離開這個世界,畢竟你在有生之年明白了這個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一些不公平的事情耿耿于懷,其實這種怨恨恰恰是傷害了自己,我們要學會好好愛自己,無論遇到什么事情,我們要懂得釋放自己的心,給自己一個輕松愉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