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常行精進斷除煩惱
- 靜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 太虛法師
- 11507字
- 2016-11-02 21:26:25
修一顆清凈心
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在一念之間,心里若計較,到哪里都計較,心里若清凈,到哪里都清凈,能舍計較而得清凈才是超人的智慧。
清凈心是對治煩惱的良藥,無論是生活中的瑣碎煩惱,還是工作中的人際煩惱和壓力,只要我們用一顆清凈心來對待,這煩惱便能不起沖突、不生碰撞地化解。
太虛大師在其文匯中說:“小世界每一大劫經一次成住壞空,壞由火災,火壞七次,繼由水災,壞至于離生喜樂地;水壞其次七次,繼由風災壞至離喜妙樂地,獨舍念清凈地乃復不壞。”
清凈在心,不在外物,外物是迷惑,干擾,只有看透這些迷惑干擾,才能六根清凈。
來看看這個故事中年輕人的遭遇和轉變吧:有位年輕人和漂亮的女友談了幾年的戀愛,明明說好就要結婚了,可女友卻和一個做生意的男人不辭而別、遠走他鄉了。這讓年輕人很難接受,他的內心非常痛苦,傷心之余,年輕人來到寺廟出家做了和尚。
年輕人所在的寺廟香火很旺,很多的人都慕名來此上香。寺廟的方丈是個有心人,他為了給讓香客們心情舒暢,還特意在寺廟的院子里開出一片空地,供上香布施的人們在佛土上種些花草,以示心意。
來自五湖四海的香客們,鏟草翻土,澆水施肥,對待這花草儼然一副供佛的姿態。就這樣,原本光禿禿的院子,很快成了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各種花朵交相輝映,還引來了蝴蝶和蜜蜂,真是一片生機。
見此情景,小和尚們一個個的都很高興,他們個個神采飛揚。只有那個剛剛遁入空門的年輕人——新來的小和尚,整天愁眉不展,對著滿園的春色不住地唉聲嘆氣。老方丈就問他:“為什么別人看了這滿園的春色,都十分的高興,可你卻把它當做妖魔鬼怪似的避之不及啊?”
小和尚一副苦相地回答說:“方丈,你有所不知,這院子里的確有太多花朵過于妖艷,不堪入目呀!佛土莊嚴清凈地怎么能讓它們來玷污,這樣豈不是要擾亂了佛門的清凈,妨礙的了我們的清修嗎?”
方丈聽了小和尚的話,緩緩地說道:“佛土自是清凈莊嚴,佛門當然也是弟子們的清修之地,可是這出出進進的拜佛人有許多驚艷的女施主,那我們是不是應當為了不擾亂修行,把她們都拒之門外呢?你應當明白,我們出家人在修的是心性,倘若我們真的六根清凈,外界的事物是無法打擾我們的。如果心不凈,即便躲在屋子里不看花不見人你也浮躁的。不是佛土不凈,是你的心不凈。”
老方丈說完,就讓小和尚離開寺廟下山去了。小和尚始終不理解為什么自己會被師傅逐下山來。但是他還是很快適應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攢了些錢,用攢下來的錢在寺廟所在的山下,做起了香燭生意。幾年之后又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個很有商業頭腦的女人。
她的妻子觀察到很多來這里上香的人,居然還大老遠的帶著花草來,遠路帶來的花草也不新鮮了。于是就想著在香燭店面的后邊開辟一塊花圃。他拗不過自己妻子,只能同意了,但是還是堅持不種那些顏色鮮艷的花草,只能種花色清淡的花草。
妻子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有一天妻子提出種一些艷色的花草品種時,兩人吵了起來,就在這時來了一位買香的顧客,聽了他們的爭吵,這位顧客講了自己的一次經歷:一次生意虧本后,他來這座廟里上香,因為連一炷香都買不起,最后不得不用自己吃飯的筷子許了愿,沒想到依然靈驗。可是另外一位捐了很多的錢顧客,卻盼來了牢獄之災,因為他是個強盜。廟里的住持后來對他說,只要我們內心清凈,則處處花開。
聽了這位顧客的話,一瞬間,這個人想起了幾年前方丈讓自己下山時說的話,終于醒悟了。他同意了妻子的想法,還把花店的名字改為了“蓮花清凈”。
光陰更迭,轉眼又過了幾十年,當年不懂世事的年輕人成了個滿面滄桑的老人,妻子也已經去世幾年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他在這山下賣了一輩子香燭花草,山上的方丈也已經換了一位又一位,可是每一位方丈都認識他,并一直敬他為“活佛”。
帶到后來“活佛”圓寂,人們居然發現了好多的舍利,他的花店也變成了今日的“清凈寺”。
到現在,清凈寺的大堂里還放著“活佛”的筆跡,“心如磐石,六根清凈”,這正是活佛留給世人的智慧。
曾聽一位法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擁有一顆清凈心,是幸福之源泉。我們整天被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所左右,被名利所刺激,我們的心怎么凈得下來呢!”
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去改變外界的一切,讓外界來適應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內心,讓他變得清凈安寧,以此來遠離煩惱。
看到心底的陽光
舍掉心里的陰霾,煩惱就散去了,陽光就出來了,這陽光是智慧,是我們精進修行,轉變心境后的美好安樂。
太虛法師說:“依上心之分析,已知有所謂煩惱心。煩惱者,亦即心識系中之染污心法。在恒行心識中成恒行煩惱,在不恒行心識系中不恒行煩惱。煩惱、業、生三雜染,普通佛典謂之惑業三道。依法相精確名辭,曰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自體似極污垢物,故正曰染,在現行心所中雜夾有煩惱在內,亦成染污之物,即為雜染。”
太虛法師這段話很恰切地解釋了煩惱的來源,我們依照法師的話分析一下,煩惱究竟是怎么來的呢?煩惱是心隨境轉的結果,在平順中忽然出現一件不如人意的事情,這與我們預期的不一致,我們的煩惱就來了,所以,煩惱是在外境發生變化,而且是發生不好的變化的時候生起來的,所以對治煩惱,先要把心情轉過來,哪怕是陰雨的天氣,只要心里陽光明媚,這陰雨也不會給人太多打擾。
山上的寺廟里住著一位方丈和幾個小和尚。有一段時間,小雨一直沒有停,寺廟里到處都潮濕極了。幾個小和尚在大堂里打坐就無法安寧了,不時的探頭張望天空,心里盤算著這雨什么時候能停下來。
其中的一個小聲說道:“也不知這雨什么時候能夠停下來,心里都要讓它澆透了!”
又有一個接著說:“這雨下起來就沒完了,也不知家里的莊稼收完了嗎,每到這時都叫人不得安寧。”
正在他們小聲議論的時候,方丈走了進來。方丈聽到了徒弟們的議論,看了看手中的佛珠,于是想對他們開示一番。他走到他們近前對他們幾個說:“今天讓我們來用心的體悟一下雨過天晴時的好天氣吧,碧空如洗,萬里無云,陽光明媚誘人。你們之中可有誰看到陽光了嗎?”
“嗯……”幾個小和尚,相互對望著,不知所措。
于是方丈接著說道:“我們都應當知道,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就算這下雨天也不會例外,現在只是被烏云遮住而已。我們想要見到太陽,讓我們的心中充滿陽光,就必須撥開遮擋在我們心頭的烏云。”
其實生活中美好的陽光從來都不曾遠離我們,只是被繁雜籠罩,沒有被發現而已。我們應當為自己的心靈做清潔打掃,讓我們的內心永遠都保有一片凈土,讓煩惱遠離。
再讓我們看一下下面的小故事:
一連有好些天,小徒兒都獨自一人悶悶不樂,也不和其他人作交流。
老和尚看出了此中玄機,笑而不語,帶著小徒兒兩人出去散步。他們來到了寺廟的外面,春光無限,一片美麗的景色。老和尚默默不語,安坐于這萬里春光里。
藍天白云,草兒碧綠,鳥兒高飛,溪水直流。可是小徒兒卻是眼中空無一物,對師傅的舉動有些不明所以,只是不住地偷窺師傅,但沒有開口發問,就這樣靜靜的等待。
時過中午,方丈起身,依舊不說話,轉身向寺廟方向走去。等到了寺廟門口,沒成想方丈先一步進了廟門,隨后輕掩廟門,把小徒兒一人關在了廟門外。
小徒兒摸不著頭腦,也不敢造次,就一直在門外等。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切都變得模糊了。方丈在廟內叫小徒兒的名字,等小徒兒進去后,方丈就問道:“不知外邊怎么樣了?”
小徒兒回答說:“一片漆黑。”
方丈問:“那可曾還有什么?”
小徒兒回說:“沒有了”
方丈說道:“你錯了,外面還有好多的東西,大地,清風,小鳥,綠草,日間的一切都還在。”
小徒兒終于有所悟,明白了方丈的一片苦心,心中的煩惱終于一掃而空。
其實生活中的美好溫暖并沒有拋棄我們,只是被我們心中的雜染遮掩覆蓋,只有經常的為自己的心靈清潔減負,它們才會永遠的顯現于我們面前。
斷迷惑 生覺悟 煩惱自去
煩惱是果,迷惑是因,心底被財色名食睡所迷,種下了煩惱之根,遇到外境不順的時候,煩惱才會生起來。舍掉對財色名食睡的迷戀,迷惑之根才會斷除,我們才能去煩惱得自在。
前面兩小節我們說了要修一顆清凈心,要善于改變心境,讓心里的陽光照亮環境,這清凈心、這陽光是治愈和驅散煩惱的良藥,為什么人會遇到就生起煩惱呢?其實,生起這些煩惱的根源在我人們的迷惑,人們被財色名食睡等欲望迷了心智,才會種下這煩惱的根源。
太虛法師開示:“眾生與佛,隨同此身心世界,但眾生的心迷惑顛倒,故由身心世界所起之行動是錯亂擾害的,而結果成為困厄痛苦的身心世界,即所謂劫濁、見濁、煩惱濁、命濁之五濁眾生的身心世界。世界為身心所依,即就眾生之身心世界轉變為佛之身心世界;將污穢的轉為清潔,乖戾的變成和善,紊亂的整成條理,散漫昏濁的變為嚴肅清明,從日常生活行為上轉變到最深處,即達到心的轉變。使此心變為清凈光明之心,即時心為佛心,身為佛身,世界為清凈安樂之佛世界矣。”由此可剝離迷惑,把顛倒了的一切扶正,讓我們的世界重現清凈安樂。
如來在其“佛譬喻經”中,曾經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這其實是一個對人生真相的形象的比喻。
說是在一個寂靜的深秋,一個旅人正走在一個廣闊的荒野上,旅人走著走著不經意間發現,荒無人煙的原野中有一塊塊白色的東西,走進了一看居然是人的骨頭。
就在旅人還沒有弄清楚怎么回事的時候,前方突然傳來了老虎的咆哮。旅人立刻明白了這白骨的來歷,轉過身拔腿就往回跑。
不幸的是,旅人居然迷了路,跑著跑著就來到了一處懸崖邊。正當旅人急的團團轉的時候,他發現懸崖上有一顆老松樹,而且上面還有一根向下蔓延著的藤條。于是旅人立刻手抓藤條爬了下去,真的好險呀!
老虎發現到嘴的食物不見了,非常懊惱,在懸崖上不住狂吼著。
旅人松了一口氣,真的要感謝這藤條呀,要不是它,自己的小命恐怕早就沒有了。但是當旅人心中慶幸著向下看時,不僅倒吸了一口冷氣。懸崖下面是深不可測的海水,要命的是有三條毒龍正盤旋在其中,張著大口等著旅人向下掉呢。
旅人有些顫勵,等他再向上看時。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有兩只黑白老鼠正在藤條的上方相互咬啃著藤條。旅人拼命抖動藤條,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要走開的意思。就在旅人抖動藤條的時候,不斷地有些水滴從上面掉下來,那是上面蜂巢蜜蜂釀的蜜。這蜂蜜真的太甜了,旅人都有些陶醉了,竟然有些忘記了自己還身處險境。
故事中的旅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無盡的荒野就是暗示我們的人生;
白骨比喻我們逝去的親友;
遇到老虎之時就是我們自己的死期;
懸崖上的松樹是指我們一生的財產,名譽,地位;
手抓藤條就是比喻我們不想死,對生的貪婪;
深海是地獄的形象寫照;
毒龍正是我們輪回的業障貪嗔癡欲;
蜂蜜正是我們人生的五欲六塵,將死之人居然還有心思品嘗著蜂蜜,這揭示了迷者的愚癡。
覺醒吧世人,親愛的朋友們,人生短暫,切不可讓種種欲望所迷惑,直至死亡都煩惱纏身,早日精進修行,體悟世間種種苦,斷除煩惱。
放下自我學會寬容
不要以為讓是失去,讓是一種寬容,寬容是在遇人遇事的時候修習出來的美德和智慧,讓了別人,不只是對別人的寬容,也是對自己的寬容,讓了別人就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了,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得到的是大氣量,氣量愈大,心愈自在。
人執著自我兩個字越深,越不懂得寬容,煩惱也就越多,如果認清了這兩個字帶給我們的危害,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修習,以求精進,舍掉對自我的執著,對人對事學會寬容,這樣才能斷除煩惱自在安心。
太虛法師曾說:“人之生也,莫不覺有自我,而一切欲望皆從之以生也。然此自我,為隨死以俱盡,其性乃暫時歟?抑人身雖死,而自我有不死者存,其性乃無窮歟?茍自我隨死以俱盡者,則蕓蕓眾生,寄生霄壤之間,此數十年與草木何異?”太虛法師這里說的自我,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有主見有見解這個自我,而是指的人的我執,正如太虛法師所說,我執對人的負面影響很大,甚至影響人的生死。
每一個人都有我執,但是每個人我執的程度不同,因此遇事的煩惱程度也就不同,人的我執越深,煩惱越多,寬容是對治我執的方法。人貴寬容,我們應當學會寬容,無論別人怎樣的壞,甚至傷害過我們。我們都應當給予寬恕,這其實也是自己的一種解脫,否則這也將對自己構成傷害。
有兩位很要好的兄弟,他們師從一位少林寺的師父學習武藝,師出一門,兩個人都學得很好,學藝期滿之后,正趕上時運不好,他們很難發揮他們的長處,于是在戲班子里當武生。他們的才藝相當,都是武生中的姣姣者,他們雖然彼此相惜,但也一直暗中較量,想要一比高下。經過很長時間的打拼,他們兩人中有一個做了戲班的領班,自己打理一個戲班子,另一個則是非常有名氣的武生演員,各自都有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當時恰好有一個機會,兩人合作一部新開發出來的武戲,這在別人看來真的是天作之合,兩人彼此是武生中的驕子,同行里的領尖人物一同合作,肯定會有大的作為。
這個做領班的對自己開發的武戲要求很嚴,非常講究,其中演員的表演要求過分苛刻,在后臺演習的過程中,他毫不客氣地對師兄加以指責。而已經小有名氣的師兄當然對好多細節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見地和要求,所以演習的過程不但不是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是步履艱難。
終于有一天,矛盾爆發了,弄得一發不可收拾。做領班的師弟因為一個細節不合心意,對做演員的師兄大發雷霆,一句“你是我見過的最爛的演員了,不知你怎么會紅”溜出了口。這讓師兄一時臉色發青,耍脾氣說累了,不再繼續拍了。
在眾人的椅子勸說下,這個做領班的師弟的決定去向道歉。可是當他不好意思地走到師兄的住處說道:“還生氣那,你應該明白,我當時只是在氣頭上,說話做事都不免有些過了,這會兒想一想……”一句話沒說完,發現自己的師兄臉抬得老高,一副很神氣的樣子。于是他的后半句不禁改口道:“這會兒我想了想你……還是個很不怎么樣的二流演員!”
就這樣,做師兄的演員退出了這部電影,兩人從此沒有了交往。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直到有一天,師兄得了重病,在臨死的時候希望能夠見當年的師弟一面。老同學急忙敢到師兄的家里,但是他還是去晚了。他一進屋門就聽到屋子里一片哭聲,進了里面之后看到的是師兄的尸體。病房的門口只是看到了老同學的尸體。這位師弟淚流滿面地撲倒在師兄身體上,大哭著說道:“說心里話,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的最好的演員!”但是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他們的師父年事已老,但仍然在愛徒病危的時候趕過來見最后一面,老和尚站在門口看著一個愛徒離開人世,又看到另一個愛徒痛不欲生地大哭。老和尚給離世的愛徒做了簡單的超度,又轉過身看著大哭不止、后悔不已的愛徒,合掌說道:“你二人時運不佳,壯志難酬,一下子入了社會的演藝班,即便如此也應該相互愛護,彼此珍惜,如今生離死別都沒能解開心結,是因為你們心中的憤恨太重了。憤恨會讓人們都變得面目丑陋,心生狹隘,不得思考。只有心胸坦蕩,寬容大度,才可能擁有無比快樂的心境。”
師弟聽完師父的話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我執太重,傷了師兄,為了悔過,他把一切俗世中的事情都放下,跟師父上山出家了。
不能寬容,一個結到死也沒有解開,直至生死兩相離,煩惱和郁悶一直都未能化去,寬容要真誠,更要盡早。
對別人心胸寬廣,寬容大度,其實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和解脫。生活在憤恨中的人們其實是最痛苦的,能夠早一天的放下我執,化解憤恨,自己就能早一天獲得解脫,早一天放下心頭的重擔,千萬不要讓寬容來的太遲,讓自己后悔不已,遺憾終生。
信心是最好的療傷藥
煩躁是煩惱,心傷也是煩惱,心傷的煩惱比其他煩惱更難醫治,但是只要能看透讓內心受傷的源頭,舍下所求,心傷就能夠得到醫治。心靈就能夠得以平和寧靜。
太虛法師在談論如何修佛等事宜時說過:“從信心上建立三學,先修戒律,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此慧有三種: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在具足信心之時,就有聞所成慧,因信心必從聞教領解而起故;至用勝解去思惟決斷,去心身體驗而實習戒行,便是思所成慧;由修習戒行而到成就禪定,依禪定為基礎的慧,就是修所成慧。至修慧功深,功用廣大,便能引發無漏圣慧,斷惑證真,獲得解脫。由是可知佛法中所謂修學,實不出于三學,而三學皆以具足信心為出發點。從迷入悟,轉凡成圣,亦是擴充此信心使之圓滿而已。在這種意義上說,現在各位在佛法中,對佛法當然已有了相當的了解和認識而成就了信心的善根,所以更求進步也容易了。學佛能具足清凈信心,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一樣。”
看到這個小節的第一句話,我們可能會說,太虛法師這是針對修佛的人說的,跟不修佛的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這種想法是個誤會,佛法深奧,但不神秘,它也是世間法,在佛法里面,佛的意思理解為智慧,智慧是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當然跟自己有關。太虛法師在上述開示中告訴我們斷惑證真才能獲得解脫。斷惑證真需要有足夠的清凈信心。其實信心的重要性不只體現在修佛這一方面,在生活方面也是如此。
有個非常喜歡計較的婦人來找寺廟里的方丈大師,以傾訴自己內心中的煩惱。這個婦人,見了方丈說道:“方丈大師,你好,我的內心現在真的很苦惱。好多年以前,我就就開始疑心我自己的丈夫背著我在外面有別的女人,但是,直到現在我也沒有發現任何的證據,所以現在內心非常的矛盾不安。”
方丈問道:“那你是因為什么才開始懷疑你自己的丈夫呢?”
婦人回答說:“我和丈夫結婚時,他的家里非常貧窮,沒有人愿意嫁給他,不過我卻看上了他的好人品。可是丈夫漸漸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成了好多人羨慕的對象,可我卻不知不覺中臉上生出了皺紋,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風采。這女人談對象其實就像是買股票,買到不好的股票,心中不高興;但是如果買到了暴漲的股票,心里也會覺得不踏實。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讓人安心的東西嗎?”
方丈大師沉思了片刻,并沒有急于說話。只是在桌子上拿了一個蘋果,在女人眼前停留了片刻,然后又拿起刀子開始削平果皮。快要削完的時候方丈說道:“你看,我現在懷疑這個蘋果的里面有蟲子。”說著話方丈的手并沒有停下削平果,而且開始一圈一圈的在削果肉。“你看,我花費了很大的心思找蟲子,可是找不到。越是如此,我越是著急,削平果削得越快,直到……”
婦人聽到這里,發現原來方丈手中的蘋果已經削的只剩下了果核,沒有了果肉。
方丈笑著說道:“很好的一個蘋果,就因為我內心的懷疑,一圈圈的削到只剩下了不能吃的果核。這時我才明白蟲子是不存在的,它不過是我的猜測而已。只是等到最后才發現這一點,是不是有些晚了?”
方丈看著婦人若有所思的臉繼續說道:“你無端地傷心,是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不需要別人有傷害他的行為,他就會自己傷害自己。女施主,你明白了嗎?”
婦人聽了點頭離去。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當中,有好多的事情我們都需要信心去相信,一旦失去了這種信心,煩惱就會隨之代替。心傷會不請自來。所以我們要舍掉懷疑,增長智慧,增長信心。
信心是做一件事或者堅定某種信念的精神根基,沒有了信心,做事情便沒有了動力,只剩下形式。沒有了信心某種信念和信仰就會崩塌,只剩下一片廢墟。當你傷心的時候,要找到傷心的源頭,然后舍下那些虛幻的悲傷,生起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它可以療傷,也可以為你鋪就更寬的路。
你也可以不生氣
動情傷心,動氣傷肝,最怕的不是生活不富裕,而是怕動氣,一旦動氣,肝火旺盛,或者會生病,或者會做出沖動的舉動,到時候后悔也晚了。我們要理解氣根在哪,努力修習,斷了氣根,才能舍煩惱而得淡然平和。
生氣是大煩惱,而且也是人們常常遇到的煩惱。想要做到不生氣,需要懂得情緒的根源來自哪里,為什么會生起氣惱。太虛法師在給眾生說法的時候曾說:“凡事欲求究竟,必明本源,眾生法然,佛法亦然。欲明佛法之為何,當從源頭溯起,自能融會事理,不生抵牾。原夫諸法實相,本無可說,因真如自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尚無有佛,何況有法!然而我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權說、實說、橫說、豎說、頓說、漸說,傳來此土者,不過海水之一滴,尚有三藏十二部數千卷之多,則又何故耶?蓋佛之一字即是覺義,法之一字,是軌持義;佛法即是覺之軌持,以覺法覺眾生者曰佛,不覺覺法者曰眾生。眾生因無明而有,無明即病。眾生貪求不得,或得不滿愿,必生嗔恚,所謂凡夫病者,概約如此。”
太虛法師的一番分析,將人們嗔恚惱怒的病根真實地顯現出來。人一旦生了嗔恚之心,便會有一張生氣的臉。有這樣一句話:“世間最可厭惡的事情莫過于將一張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以忍受。”這句話說得倒是實在,我們總是鼓勵自己笑對生活,道理說起來一籮筐,跟別人說的時候也頗有面子,但事實上我們生氣的時候也不少,因為委屈、憤怒,我們常常擺著一張生氣的臉給別人看,傷害著別人也傷害著自己。
其實生氣不解決任何問題,只是我們為了發泄自己,將壞情緒施加于別人罷了,這樣不利人不利己的情緒,我們應該學會調節和疏導。
以前有一位小伙子,他年輕氣盛,脾氣很急,總是為了一點小事兒跟別人著急生氣。但是每當事情過后,別人勸他的時候,他也知道自己不應該太著急,可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他仍忍不住,無奈之下,他去寺院拜訪一位法師,希望法師能幫助他。
法師聽完他的請求之后,便引著小伙子來到一間屋子里面,還沒等小伙子反應過來,就上門落鎖,徑自走了。
小伙子這個氣呀,他又喊又叫,砸窗砸門也無濟于事,折騰累了之后,他終于安靜一點了。這時候法師回到門口問他:“施主怎么樣了,還生氣嗎?”
小伙子一聽是法師的聲音,大聲地抱怨:“都說法師是慈悲之心,我本來是來這里請求幫助的,可是想不到法師竟然將我鎖到屋內,不聞不問,我怎么能不生氣呢。”
法師聽了什么也沒說,轉身默默離開了。
又過了很久,法師再次回到門口,他問小伙子:“施主現在感覺如何呀,是不是仍然在氣惱之中呢?”
小伙子一聽是法師的聲音,長嘆一聲說:“我自己沒事兒跑來這里受這份罪,生氣也出不去呀。”
法師聽了說道:“看來施主真是氣性不小,那就繼續待下去吧。”說法又離開了。
當法師第三次回到門口時,小伙子苦苦哀求:“法師,求您放我出去吧,我已經不生氣了,這根本值不得生氣,動氣傷了身心不劃算。”
法師說:“施主對氣還有衡量,說明氣根未斷,看來還是不能出來。”法師說完,不顧小伙子的哀求,決然離開了。
又過了不短的時間,法師重新回到門口,他對著里面說道:“施主還在生氣嗎?”
就聽小伙子用平和的聲音問道:“法師,氣是什么東西呀?為什么要生氣呀?”
法師聽完將門鎖打開,將手里的茶杯倒扣,茶水傾灑于地,然后微笑著離開了。
小伙子站在門口思量很久,終于有所悟。
從此這個小伙子的性情變得溫和平靜。
人生中得失禍福都是修行,氣太盛反而容易沖動,讓原本可以調節的事情變得更糟糕,讓原本可以客觀處理的事情因為生氣而無法進行下去。怒氣由心生,毀掉滿盤棋的事情是經常事,所以生氣不如靜心,一次、兩次疏導好了自己的情緒之后,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不生氣。
胡適先生曾說,“我受了十余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于他有恩了,我自己很情愿挨罵。”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說的就是彌勒菩薩,他心懷寬量,堪為眾生的典范。
彌勒菩薩在偈中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沒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生匆匆幾十年,生命即將逝去之時,所有的恩怨都會成為一聲長嘆,生命逝去之后,不過是歸于自然的一粒塵埃,那氣,那怒,不過是一個笑柄一個閑談,而這閑談也終將迅速被后人遺忘,我們何必用生氣的方式處理問題呢。爭來爭去也不過是爭得兩敗俱傷,凡事笑一笑,一切都盡在笑容里變得溫暖寬厚,對人讓幾分,一切都可以平靜安詳,無論人生多艱難,你也可以不生氣。
平等讓人不生煩惱
人們的煩惱,往往來自心里的區分,而不是來自外界。舍掉心里的區分,煩惱的根就斷了。
太虛法師說:“煩惱都從心上來,人心上若充滿著煩惱,好像屋子里住著許多毒蛇猛獸,怎能住得平安快樂呢?”
佛陀身邊有一位孤獨長者,這位長者出家前是一個貴族首領。一次剛剛皈依佛陀的弟子生了輕慢的心,于是佛陀就跟這位弟子講了身邊這位長者的故事:
長者做貴族首領的時候,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包括對待身邊的努力也這樣。有一次,長者所在的村落遭到外來野獸的襲擊,因為沒有防備,村落里的人被野獸傷了不少。人們擔心野獸再來,就圍坐在首領的身邊想著各種各樣的防范方法。
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到了深夜也沒有頭緒,沒有定下什么好方法。
等大家都走了之后,首領身邊牽馬的奴隸說自己有一個好辦法,首領讓他說出來聽聽,奴隸說完,首領說果然是個好方法。
第二天,首領把奴隸跟他說的辦法告訴了大家,大家開始不知道是奴隸想出來的主意,都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就把這個方法定下來了。定下來后,首領說這件事由他牽馬的奴隸負責,大家都很疑惑,甚至難以接受。大家覺得一個奴隸的話怎么可以輕易相信,于是有人開始找借口推翻這個方法。首領說那就準備兩個方案,先按大家的意思,執行第一套方案,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能打跑那些野獸,就用奴隸的方法,并且由那個奴隸負責指揮。大家同意了。
嘗到甜頭的野獸沒幾天就又來了,大家按照之前商量好的,先用第一個方法對付野獸,結果一點也不起作用,最后無奈,只好用奴隸的方案,并且由這個奴隸來指揮。指揮過程中,大家有些怠慢和猶豫,覺得憑自己尊貴的身份,怎么能聽一個奴隸的指揮呢?可是首領的命令又不能不聽。好在第二個方法果然有效,野獸都被打跑了。
到了第二天,首領召集大家討論下一次對付野獸的方案,并建議這個奴隸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聽了不置可否,首領看到這種情況說:“你們一定很煩惱吧,因為你們覺得這個牽馬的奴隸怎么能在這么多貴族面前有說話的資格呢?可是你們想想你們的煩惱從哪里來呢?你們的煩惱根本不是來自無法戰勝野獸,而是來自無法把人看得平等!”
人們往往憑地位、身份、財富,把人分成幾等,以不同的方法對待,這樣做也常常引起他人的不滿,徒生事端,徒增煩惱。平等是為人處世不生煩惱的好方法。
不拿別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別人的言行只是煩惱的誘因,不是煩惱的起源,起源在自己心里,知道了這一點,我們要除掉煩惱,就要長期修習,調理心緒,舍煩惱根,長清凈智慧。
太虛法師說:“從法無上的志愿——菩提心到證得圓滿的福智,非是在短時間內所能達到,須要發恒久長遠之心,勇猛無畏地、普遍深處眾生的煩惱生死海中,修習對治煩惱生死的法門,然后才有克證無上菩提的一日。”
煩惱都是來自內心,而非來自別人,并非別人讓我們煩惱,而是我們拿別人的言行自尋煩惱。要對治這些煩惱,除了上文中給出的具體的方法之外,太虛法師還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長期有效的方法,那就堅持,不管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對治心底生起來的煩惱,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落入煩惱中,要堅持修習,化解煩惱。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上有“涅槃寂靜”的說法,涅槃與常說的死亡不同,它是指修行到心智清涼寂靜,不受外界影響。“涅槃寂靜”指的是,修行到煩惱斷盡,達到涅槃的境界,不在生死輪回當中。
禪定功夫深的人,不會受到外界事物的打擾,所以沒有煩惱,但是平常人功夫不夠,所以總有煩惱,大多數人都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怎么想自己,他們以別人的看法約束自己的做法,讓別人的想法影響自己的決定,由此帶來種種煩惱。
宋代文豪蘇東坡與他的好友佛印之間就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在我看來,你就是一坨牛糞。”佛印毫不介意地笑笑說:“在我看來,你是一尊佛。”東坡以為自己占了上風,心里高興的不行,他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妹妹,沒想到妹妹說:“哥哥這次輸給佛印了,輸得真是慘啊!”蘇東坡不知道怎么回事兒,讓妹妹繼續解釋下去。妹妹說:“你說佛印是一坨牛糞,那是因為你心里裝著牛糞,佛印說你是佛,那是佛印的心里只有佛,所以他看誰都是佛。”妹妹的一番話讓蘇東坡如夢初醒,于是他懊悔不疊,煩惱不已。
蘇東坡雖為一代文豪,但對佛法和修行卻稍微遜色,所以他知道自己輸給了佛印之后,便將煩惱掛在心頭,其實我們只要從中有所收獲就可以了,煩惱無盡,不必因別人的言行徒增煩惱。
拿別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堅定,對煩惱的來源認識不深刻,其實,從根本上說,煩惱還是來源于自己。佛說:“業力隨身,必至妄動無明,難以成道。”無明即人間煩惱,想要化盡煩惱,一要化性,性化了就不生氣,不生氣就無煩惱;二要認命,認命才沒有抱怨,沒有了抱怨心里才不覺得苦,沒有苦就是福。
懂得做一切事是為了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自找麻煩。所有的煩惱都是一場空,在佛看來,埋怨也好,恭敬也罷,一切都如夢如幻,對于別人的誤會、錯誤我們不動氣,對于別人的贊美敬仰,我們不興奮,一心不動,煩惱便不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