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知足身心自在
- 靜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 太虛法師
- 6890字
- 2016-11-02 21:26:25
看到自己擁有的快樂
快樂不是在欲望得到滿足之后,而是在舍掉欲望之時,舍掉心頭的欲望,便看到了眼前的幸福,便有了知足常樂的感覺。
世事無常,滄海桑田變遷不斷,生老病死是人間常事,雖然是欲望越少越自在,但是沒有一顆知足心,還是得被欲望牽扯著,難以感受到快樂。舍下心頭的欲望,學會坦然知足,才會離苦得樂。
踏遍萬水千山去尋找幸福快樂,不如一個“悟”字,人們之所以苦苦追尋,是因為不知足,越是不知足、越是想獲得更多,越無暇反思。無法反思,也就看不到身邊的幸福和快樂所在。太虛法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圓滿心安。”世間的快樂并非都在遠處,能夠看到自己的擁有,能夠腳踏實地地生活,也一樣快樂。
有一個非常富有的人,想永遠擁有快樂,于是他背上了一大袋金銀珠寶去尋找快樂,他逢人就問快樂在哪里,還說如果有人能讓他永遠的快樂,他就會把自己的金銀珠寶送給他。但是沒有一個人的回答令他滿意,于是他腳步不停,一直苦苦找尋。
有一天,路人告訴他有座寺廟里的高僧很有修為,你可以去求他。這個富有的人就背了金銀珠寶來到山上的寺廟,他把自己的苦悶告訴了高僧,他不斷訴說著尋找快樂的路上是多么艱難,自己是多么痛苦,但是高僧只是打坐,沒有理睬他。
他說著說著感覺累了,就慢慢睡著了。醒來后他發現自己的金銀珠寶不見了,高僧也沒有了蹤跡。他難過極了,沒想到快樂還沒找到,一袋子的金銀珠寶竟全不見了。他趕緊四處尋找高僧。
到后來,他渾身的力氣都用盡了也沒見到高僧和那袋金銀財寶。不知不覺富翁又回到了開始的地方,他忽然發現高僧和金銀珠寶竟然依舊還在原地,他驚訝地說:“難道是我看錯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原來你們一直都在開始的這個地方啊,我剛才怎么就沒看到呢?”他一邊說一邊趕緊跑了過去,高興極了。
高僧這才對他說:“快樂原本就在你的身邊,可是你為什么還要苦苦的去尋找呢?不是你沒有快樂,是你看不到而已。”
富有的人聽了愣在那里,過了一會兒他恍然大悟,謝過高僧后知足地下山去了。
人的貪婪沒有止境,假如自己不加以控制,就會不停地想擁有更多,但即便每件事都如人所愿,不斷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不會快樂,因為人們一直懷著貪心走在追求的路上,怎么能感受到自己的擁有呢?怎么能體會到快樂呢,只有覺悟到這一點,懂得知足,才能快樂長存。
來看看下面這位樂觀的書生吧:
一位有錢人家的公子喜歡讀書,父親很早就請了一位當地有名的先生來家里做他的老師,還把經常和公子一起玩的周圍鄰居的幾個孩子找來陪讀,當然這幾個陪讀的孩子是不用交錢給先生的。
幾年之后,到了進京趕考的時機了,可是這家有錢人卻忽遭變故,錢財都賠光了,連孩子進京趕考的路費都拿不出來了。陪讀的同學們雖然貧窮,但是現在看來家境卻比他好得多,于是那幾個孩子都籌劃著進京趕考。
他們問這位公子:“你不能進京趕考,不覺得難過嗎?”
公子回答:“難過也無濟于事,而且家里突遭變故,不能趕考反而是好事,這樣我就能幫家人解決當下的問題了。”
后來幾個同學因為感激這家人常年來免費讓他們陪讀,想盡辦法籌夠了路費約公子一起去趕考。這位公子高興地和他們一起去了。
考試結束公布結果后,這幾個趕考的人都很吃驚,陪讀的人不管是中了進士也好、榜眼也好,大家都有功名,唯獨才華出眾的公子名落孫山。
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安慰這位公子,他自己卻說:“沒功名也好,這樣就不必忙于公事,可以回家侍奉父母左右,讓父母得以寬心。”幾個同學都為公子豁達樂觀的心態所感動。
回到家不久之后,家鄉發生了自然災害,很多災民一時無家可歸,公子和他的父母顧不上眼下自己的困難,把僅剩的幾間房子分給災民居住,和災民們一起分食僅有的事物。當住在他家的災民知道了他家的遭遇后問公子:“忽然遭到這樣的變故,怎么你們一家人都不帶悲哀之色呢?”
公子回答說:“我們家人都有樂觀的心,遭遇只是讓我們損失了所有錢財,我們樂觀的心還是屬于自己的,并沒有損失掉,我們還有親情,還有能力幫助別人,我們還擁有很多讓人快樂的東西啊。”
災民中有位和尚從此處路過,過來為傷者治病的和尚聽了公子的話微笑著說:“公子真是有智慧的人啊,公子的好運馬上就到了。”
公子忙于照顧傷者,只是和這位和尚一起忙碌,并未在意和尚說什么好運到了的話。
不一會兒門外居然有人說欽差大人就在門口等公子接旨,公子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兒,連忙和家人出去接旨。原來公子在考試中中了狀元,但是由于貪官舞弊偷換了試卷,導致他落榜,如今事情查清了,朝廷派人來給他道喜來了。
此時鄉鄰中有位大叔說剛才他還是落榜的考生,這會兒就成了高中的狀元,問他此時是不是感覺比剛才幸福多了,公子卻回答說:“我是覺得高興了,但是不管家中遭變故,還是落榜的時候,我沒有不快樂過,我們擁有的東西一直都比失去的多。”
與第一個故事中的有錢人相比,這位公子一開始就懂得感受擁有的快樂,這種智慧值得每個人感動,他的樂觀知足心也能給人啟示,讓人們懂得不要總是把心放到不幸里取感受遭遇,要懂得知足,要看到自己擁有的快樂。
快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總覺得快樂應該在很遠的地方,應該費一些周折才能得到,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的擁有而不懂珍惜。心念一轉,你便能看到自己擁有的快樂,你便會懂得,快樂原來不在遠方,它就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在你的衣食住行之間,在你的親人朋友的關懷里面,在你努力工作后獲得的成就感里面。看到自己擁有的快樂,你便成了一個快樂的人。
參加法會的路上
人生多變故,死執于之前的狀況不懂回頭,就會連現在擁有的也失去,舍掉自己的念頭,轉個身回頭看看,好運就在那里等你。
太虛法師說:“一般普通人,貪求聲色貨利,愈多愈妙,愈沒有厭足心。”沒有厭足心,能帶給人無限的痛苦和折磨,一般人很難回頭看到現在擁有的,很難做到知足心安。一旦回頭了,就會看到自己所處的境界其實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這是一位佛徒的親身經歷,那時這位佛徒還是位居士。民國某年的一天,一位居士趕著去參加太虛法師的法會,可法會還是在他趕到之前就結束了,但他絲毫不覺得遺憾。
事情的經過時這樣的,有位居士聽說那天有太虛法師的法會,就提前往那里趕,當他走到半路的時候,遇到一位哭泣不止的老婆婆和一個二十多歲的男青年。
老婆婆一邊哭著一邊跑向荒山野嶺的一座墳墓,青年人一邊大喊著母親,一邊從后門追上來,但是任憑他怎么安慰老婆婆就是一直哭泣,任憑他怎么勸阻老婆婆就是不往回走。最后不耐煩的老婆婆狠狠地打了那青年兩巴掌,掙脫開青年的手往墳墓那邊跑過去了。青年不想離開,但又沒辦法勸阻,只好蹲在路邊,一臉擔心地看著老婆婆。
路過的居士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兒,就走過去問這位青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兒啊?”
青年抬頭一看,原來是他上次在法會上遠遠見過的一位居士,雖然居士不認識青年,但是青年還是滿懷希望地懇求他:“求您勸勸我的母親吧,他總是跑到這座墳墓旁邊來懺悔哭泣,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他邊說邊拉著居士走到老婆婆的身邊。
居士走過去問:“婆婆,你這是怎么了,你是不是遇到什么悲傷的事兒了,你一直這樣悲傷難過,你兒子擔心你的身體,讓我過來勸勸你,看在你兒子一片孝心的份上,你要想開點啊。”
可是婆婆卻硬生生地說:“你旁邊那個人不是我兒子,墳墓里的才是我兒子。”
居士明明聽到剛才這個青年喊她母親的,可是老婆婆卻說這個青年不是自己的兒子,居士有點想不明白了,問青年:“她是你母親嗎?”
青年點點頭:“是。”
老婆婆卻回過頭來說:“誰要你這樣的兒子!”
居士覺得這兩個人都很奇怪就耐心地問老婆婆:“你說墳墓里的人才是你兒子,這個喊你母親的青年不是你的兒子,能告訴我怎么回事兒嗎?”
老婆婆看了看居士,又看了看那座墳墓,坐在地上邊哭邊說:“我只有一個兒子,就是現在埋在地下的這個,你身邊那個小伙子是我丈夫妹妹家的孩子,從小失去父母,就寄養在我家。我兒子不喜歡這個孩子,常常要把他趕出去,我也不喜歡家里忽然多出一個孩子,也想著讓丈夫把他送到別處,可是丈夫處處護著他。五年前丈夫生病死了,我就和兒子把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趕出了家門。他不是我兒子。他喊我母親就是想著回這個家。”
青年聽到這里什么也沒說,但是臉上卻淌下淚水。
老婆婆繼續說道:“我兒子不孝,自從丈夫死后,沒有人管束他了,他就吃喝嫖賭,把家給敗了,后來因為去偷東西,讓人家追出來,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可是我就這么一個兒子啊,他再不好也是我的骨肉,怎么就死了呢?我越來年紀越大,這以后靠誰呀?我也不想活了,我想我兒子啊。”
居士聽了說:“婆婆,你先別哭了,我幫你問問這個青年到底是怎么想的。”
居士問青年:“婆婆說的是真的吧,你和這位婆婆沒有任何血緣關系?”
青年點點說是。
居士又問:“婆婆對你不好,你為什么還要回到這個家呢?”
青年說:“離開舅母之后,我就四處討飯,后來有位大叔看我可憐,把我帶到他的中藥鋪子里當學徒,那位大叔也就成了我現在的師父,這幾年我一直在那里學中醫和藥理,已經成了一名郎中了。后來聽人說舅母的兒子死了,我擔心舅母一個人受苦,所以跟師父請了假回來接舅母,想為舅母養老,可是……”青年看了一眼老婆婆就不說話了。
那位老婆婆忽然驚訝地說:“你、你是來接我,為我養老?”
青年忽然給婆婆跪下說:“請母親相信我,我是來接您老人家的,想好好照顧您,孝順您,讓您安度晚年。”
“我還以為你跟我那兒子一樣,是惦記著家里這三間房,一直擔心你要是把這三間房賣了換錢,我老太婆可怎么活呀?”老婆婆說著又大哭起來。
到這個時候,居士終于明白是怎么回事兒了。她說:“婆婆,你有這樣孝順的兒子卻不知足,一直想著死去的兒子,可是人死不能復生,你為什么不走出悲傷,依靠眼前的這個好兒子呢?”
“從他進我家門,我就一直想著怎么把他趕出去,從來沒有把他當過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覺得他會恨我,他竟然叫我母親,還要贍養我?”老婆婆擔心又悔恨地自言自語。
青年哭著說:“母親,我不恨你,不管母親當年怎么對待我,但是我還是受到了母親的收留,沒有母親那幾年的飯食衣物,我根本就無法長大成人,我離開母親的時候,已經長大了,可以獨立生存了。在我心里,您早就是撫養我長大的母親了,你想想看,哪有兒子恨母親的道理呢?此生能有母親的撫養,我很知足。”
居士聽了很受感動,他看了看身邊又羞愧又感動的老婆婆說:“婆婆,你一直覺得失去了兒子晚年沒有依靠,但是你看,現在你又有了這么好的兒子,你若一直把心放在悲傷抱怨里,不知足不安心可不對啊。”
老婆婆點點頭。
居士又提醒老婆婆:“你兒子可是一直跪在那呢。”
老婆婆趕忙跑過去把青年扶起來說:“好兒子,咱們回家收拾東西去,母親跟你走。”
母子二人已經走遠了,居士心想:“看來人只有懂感恩能知足才不會有怨恨之心啊,一個沒有怨恨之心的人,怎么能不身心自在心清如水呢?”
居士看看天上的太陽,知道即便現在自己到了開法會的地方,法會也已經結束了,可是他也沒覺得遺憾。生活總有意外,不會朝著你定好的方向順延下去,人們要看到每一個經歷中的收獲,有一顆知足的心,這樣才能從疲乏的內心中走出來。
懂得知足的老人
知足不是看得到了多少,而是看能舍多少,快樂在舍而不在得。
太虛法師說:“與其貪心染欲,不如長生知足心。”
徒弟們問老和尚什么叫知足,老和尚給他們講了這樣一樁公案:
有一個貧苦的老人,他沒有妻子,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弄來了一把斧頭,這把斧頭是一切珍寶的精華結成的,可是老人不知道他是寶,天天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去賣,勉強度日。這把斧頭每天都被老人帶到山上砍柴,每次鈍了老人就磨幾下,這樣循環下來,幾年之后,這把斧頭被磨掉了一大半。
有一天,老人又帶著這個斧頭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賣柴的時候,老人遇到一個商人,這個商人看見老人的斧頭說:“老人家,我給你一百兩銀子,你把這斧頭賣給我吧。”老人聽了不說話。
商人又說:“那我給你二百兩,行吧?”老人還是不說話。臉色變得難看了。
商人看了老人的樣子說:“我給你五百兩銀子,總可以了吧。”老人忽然大哭起來。
商人問他哭什么,他說:“本來這個父子很大,現在我把頭磨到這么小了,不然能賣一千兩銀子了。”
商人聽了說:“如果不是我看見這個斧頭,你大概一兩銀子都賣不了,現在給你五百兩銀子,應該知足才是啊!”
聽了商人的話,老人忽然停下不哭了,他覺得商人說的有道理,高興地把斧頭賣給了商人。
周圍的人都說老人傻,要是不磨掉那一半斧頭,可以賣一千兩銀子了,老人卻很高興,他覺得自己今后衣食無憂,再也不用砍柴度日了,何必只看到沒得到的五百兩銀子呢,用好眼前的銀子,一樣可以安度晚年。
徒弟們聽了老和尚的故事說:“原來知足就在自己的心上啊,心念轉化,看到眼前的所有,就知足了呀!”
老和尚點點頭表示贊同。
人是否知足就在一念之間,不懂知足,得到的再多也愁眉苦臉,懂得知足,得到的再少也高興。
安于淡泊得自在
舍浮華安于淡泊不是平常之路,它需要定力與智慧,這是智者的選擇,是獲得自在的通途。
太虛法師說:“不受動靜機會之支配而失其本來面目,而后謂之自在;不受境過變幻之攪亂而失其湛明知覺,而后謂之常存。”不受外界打擾,不受動靜干涉而能甘于淡泊,這是一種定力,一種精神。生活也是修行,在這場修行中,你要能甘于淡泊,甘于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才會覺得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遠不會寂寞。
孤獨是人生的癥候,寂寞是人生的常客,孤獨和寂寞是構成人生的一部分,當你日漸成熟,便會漸漸懂得寂寞的滋味;當你更加自主,便學會品味孤獨。讓我們沉靜下來,充滿耐心地與孤獨和寂寞并肩而行,它們會成為你人生路上的調料而非愁苦。
有一個青年發心要出家,他來到山上請求寺院里的法師為他剃度,收他為徒。法師怕他是一時沖動不能長久,所以沒有答應。哪知道這個青年長跪不起,信誓旦旦非要出家,說如果法師不收下他,它就餓死在這里。跪了一天之后,法師看他如此懇切,就答應為他剃度,收他為徒,于是青年高興地謝過法師,成為寺院里的一個和尚。過了兩個月,青年終于忍耐不住寺院里的情景寂寞,最后他后悔不跌地請求還俗。法師只好答應。
一來二去,年輕人已經三次出家、三次還俗了。這讓為他剃度的法師煩惱不已。當年輕人地四次來到法師面前,還沒定他說話,法師就說:“我看你是在佛門待不住,在紅塵也待不住,不如這樣,你這次就不用哭著跪著求我再次允許你出家了,你不用信佛,也不用到紅塵忍受宣泄,干脆就在半山腰開一個茶館吧,那里往來的香客很多,但離紅塵的宣泄又很遠,你就做個清凈的俗人,既不用忍受佛門即清寂,又不用在紅塵里煩惱,你覺得呢?”
年輕人聽了連聲說好。于是他在半山腰開了個茶館,買一些茶點和素食給過往的香客,而且也遠離了紅塵的宣泄。后來他討了個老婆,一直開開心心地在半山腰做他的茶點生意。
非淡泊無以寧靜,非寧靜無以致遠。不能干于寂寞的人永遠無法進入修行的境界。正如上文中的年輕人一樣,他既無法忍受寂寞,也無法承擔宣泄繁雜,如果只好找個中間地帶做點事情。不懂得在寂寞中修行的人,最多只能像這個年輕人一樣。
寂寞是一種蓄勢,大凡智者,都要走過一段寂寞之路。走在寂寞的路上時,沒有抱怨,心安知足也是積累智慧的一種心態。
知足隨順心安然
有一些天然的因素,天生的因素,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比如相貌、比如出身,我們無法選擇。這種情況下,反倒不如放棄內心的不平衡,安心隨順。
太虛法師在他的隨順無限的世界眾生應化無盡利樂無盡提到過“隨順云者,六道眾生業力不同,二乘菩薩覺分各異,依佛慈悲愿力皆能隨順之,使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然而世界無邊眾生無邊,故佛之應化無盡利樂亦無盡也。”
佛隨順眾生的品性,欲與他們相匹配的特質和經歷。
我問佛曰:“為何不令所有的世間女子都有閉月羞花的容貌?”
佛曰:“再美的容貌也不過是猶如曇花一現,一切只不過是被世俗蒙蔽了雙眼,任何的美麗容顏都比不過一顆純潔無污染的心,我把它賜給了世間的每一位女子,但人們總是讓它蒙受灰塵。”
我問佛曰:“人世間為何會有如此數不清的遺憾?”
佛曰:“娑婆世界沒有了遺憾你那里還體會的到幸福。”
我問佛曰:“怎樣才可以讓我們的心靈不再感受孤單。”
佛曰:“孤單的心靈只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只是他們自己的失誤所造就的。”
我問佛曰:“如何才可以把握住住自己愛的人?”
佛曰:“留人世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化;和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做事,不要問禍福殘缺。”
我問佛曰:“我怎樣才能像你一樣的智慧?”
佛曰:“我是過來的人,而你將是之后的佛。之前的我也曾像你一樣。”
我問佛曰:“為什么兩個人越是相愛越是相互的爭吵?”
佛曰:“愛之深,期望越切,因此失望就會越多,隨之就會爭吵不斷。其實一切都鏡中花水中月,只要心里不執著就不會生痛苦。”
我問佛曰:“我現在明了是不是已經太遲了?”
佛曰:“永遠不要嫌棄太遲,正所謂朝悟道夕死可矣。”
佛無我而隨順眾生,其實我們也要懂得以隨順的方式處理現實問題,比如愛情婚姻外遇和我們的生活……
佛說的是一個心念轉變的過程,只要心念變了,你的感覺就變了,那顆不知足的心便會懂得隨順。沒有太遲,也不必死執,得到了的,就要知足,得不到的,就順其自然。隨順生活的變遷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懂得舍,舍掉欲望,讓心歸屬到現有環境,以一顆坦然之心與環境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