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欲求越少身心越自在

舍掉欲求回歸自性

一個心念就是一個欲望,一個心念生起,一個欲望就逐步變成行動,行動開始之后,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幽怨郁悶,欲望得到滿足,歡喜忘形,無論這幽怨這忘形,都是回歸自性的障礙,只有舍掉欲望,不生心念,才能回歸自性。

自性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平等清凈的德性。在這個世間,人的欲望大多是錢財、名利、情色,這些欲求從心念里生起之后,我們就會有所行動,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追求,凡是與私利相關的追求,一定會生出更多的煩惱糾結,這些煩惱糾結會使我們逐漸迷失自性,在煩惱之海里面漂流而難以找到歸岸。

舍掉欲求就是放下欲求,太虛法師曾經這樣談論“放下”一詞,他說過:放下一詞,在修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修行之人功夫的深淺,就在于他能夠放下的下多少。悟與修本事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假如你今天放下,明天卻放不下:口頭放下,內心仍放不下:心猿意馬,放下之后又舍不得,如此輾轉反覆,始終放不下,終是誤己之行。我們只有放下一切萬緣,才可見我們的本來面目。修行者,只需放下,終無一法可得。放下迷即成覺,并無別覺可得:放下妄心即現真心,無別真心可得:放下煩惱即顯菩提,無別菩提可得:放下差別即呈平等,無別平等可得:放下污垢即見清凈,無別清凈可得;放下生死即入涅槃,無別涅槃可得。最后連“放下”之念亦放下,才達到徹底放下。到此境界,則心歸本性,清靜空寂,光潔如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無絲毫執取。

放下一詞,說起來簡單,可是要真正的做到是多么的不易呀!讓我們看,古往今來都具有著極高人格的人無不是拿得起又要放得下的人。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如此可見孔子視富貴榮華如過眼的浮云一般,也因此孔子受到了后人的尊敬。領到辛亥革命的孫中山在革命成功被選為大總統時,依然選擇了放下名利,也因此受人敬仰。

佛門中這樣的公案就更多了。有一次趙州禪師的住所來了一位訪客,但是他并沒有給趙州禪師帶任何的禮物,于是在進了趙州禪師的住處后,便笑著說道:“真的有些不好意思,我是空著手來的。”

趙州禪師仿佛沒有聽到他的說話,頭也沒抬地說:“那你就放下吧!”

來訪的客人有些不知所措,自己都說過了,并沒有帶東西來,他還叫自己放下,怎么放下呀!于是紅著臉的大聲說道:“我都已經告訴你了,什么也沒帶來,怎么放呢?”

“那你就繼續帶著吧!”趙州禪師說。

來訪的客人,剛要發火可隨即會意了禪師的開示,馬上謝過了趙州禪師。

當舍時就要放下,不可執著迷戀,放下的不是禮物,還可以有很多的東西,這最重要的當然是心境。

有個病危的病人,臨近死亡感到非常的恐懼和痛苦,雙手緊緊的抓著身旁好友的右手不放。好友明白他的心思,于是開導著說:“為什么不選擇放手,你放手,讓生命自由的去,你就會自然的舒服了,我們都會在身邊看著你,愛護你,保佑你。”

病人聽了好友的勸解,心漸漸平靜了,手就放開了,果然痛苦得到了解脫。

他聽了寬心了,放心了,一放手,果然就解脫了。

人生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像拜訪趙州禪師的訪客一樣不肯舍掉最初生起的心境,也像這個病人一樣,不肯主動的放下,寧肯讓痛苦折磨。放下吧!只有當你真正肯舍掉欲求的那一瞬間,你才會得到,才回歸自性,真正的找到你自己!

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很多人都曾與人探討或者思考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其實,人生沒有任何意義,關鍵在于我們給它確定一個意義。在確定自己的人生意義之前,我們要學會舍,一個人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是一事無成,如果我們舍掉那些不合適我們的妄想,就能得到一個美好有意義的人生。

生活是瑣碎的,是需要為吃穿住行奔波的,上一小節中說讓我們舍掉欲望,舍掉欲望不生心念說起來合理,但是人還是要生存的嘛,要生存就有一定的生存方式,怎么可能一個欲望也不生起來呢?一個欲望也不生起來確實很難,不但對大眾來說很難,就是對出家人來說,恐怕也需要用盡畢生去修行。人生各有各的因緣,不能都出家去修行斷欲,可是既要控制欲望,又要生存發展,這怎么辦呢?其實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就可以了。

太虛法師說:“欲,通善惡無記三性,與貪心所相應的染欲,即為十二緣起中的‘愛’支。質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惡。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異香,……茍能明了對六塵境界所起的欲,其結果是痛苦,沒有歡樂,則能勒馬懸崖,歇諸馳求,回向少欲無為的一條路上行去。一切損人利己的行為,就不去干了。財產名譽的儲蓄和擴大心,也消歸烏有了。種種身為形役,形為物役,除死方休的舉動也會停止了。”

首先我們要梳理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欲望有多少,都是什么,然后把不是善的欲望都減掉。太虛法師說“欲,通善惡無記三性。”我們只留下善的正向的欲望,這是俗世中的善念、正念。然后在這些善的欲望中,分析一下那些可以作為生命目標去追求、去執行的。這就叫找準自己的位置,給自己定好位之后,人生就變得簡單單純多了。

在一條鄉間小道上,有一口非常甜潤的泉水。來回過路的鄉親們,都時常停下來飲這泉水解渴。泉水邊上放著一只半邊碗,它就是人們用來飲這泉水用的。

開始的時候,這里沒有這只半邊碗,人們無法喝水,后來有了這只碗,人們就得以解渴了。受到這泉水的滋潤,四周的花草顏色鮮艷,景色也真的很是迷人,來飲水的人們常常被這里的景色迷戀,而忘記了趕路。以至于這半邊碗到底什么時候才有的,或是它的丑陋和不雅,路過的人們又都不曾在意過這些。

只是忽然有一天,一直漂亮瓷碗的出現讓人們把眼光從風景轉向這解渴的器具上來了,當然,此時那只半邊碗已經在不為人注意的地方安靜地躺著。

這也許是有人被這泉水的甘甜和四周景色的美麗感染吧,他認為那半邊碗在此處真的非常的不匹配,覺得這樣完好的瓷碗才配得上這種美麗和清澈。就這樣,他把這只好瓷碗留在泉水邊供人們飲水。

但是沒過幾天,那只完好漂亮的瓷碗不見了。人們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已經習慣了用瓷碗喝水,如今沒有了感到不適應,于是又有人放了一只好的瓷碗。結果它的命運仍然和前一只一樣,沒過幾天就不見了。

連續兩只完好漂亮瓷碗的丟失,讓人們陷入深深的思考。有一個經過這里的和尚就對大家說:“兩只好的瓷碗無論放到哪里都可以產生它的作用,但是那只半邊碗不同,它雖然在別處已經沒有用處,但是在這里它還是有無法被代替的價值的。”

聽了和尚這話,人們恍然大悟。人們于是不再對好瓷碗的丟失驚嘆不已,既然好瓷碗已經丟了,丟到一旁的半邊碗就必然要被撿回來,依舊被放到它原來的位置。從此再也沒有人嫌棄這半邊碗的不雅,而拿好碗來代替它了,那只半邊碗一直被沿用至今。半邊碗的故事和和尚說給大家的啟示也一直啟發著人們。

后來有個落榜的舉子跟同路的老和尚抱怨自己沒有用武之地時,老和尚就把這個半邊碗的故事講給他聽。告訴他不要一味抱怨不懂知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之后聽說那個舉子開辦私塾,給貧窮的孩子們上課,并資助沒有錢的考生上京趕考,培育出了眾多棟梁之才。

這個舉子直到臨死前都沒忘記當年同路的和尚給他講的那個故事,并對他的子孫們說:“你們要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然后知足心安地好好做事情,這樣你的一生都會感到快樂滿足。”

可見,舍掉欲望不是要我們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我們舍掉雜念,給自己的人生定一個正向又合理的位置,這樣不但能減少人生中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也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讓人生一路花開

平平淡淡的過一生比做英雄更難以忍耐,這難難在只是抱著缺憾不放,看不到自己的成就,不敢肯定自己的價值。其實我們只要舍下心里的缺憾感,就能看到自己的價值,就會對自己的成就有一路花開的感覺。

太虛法師告訴人們少欲知足,這一說法并非是讓人們安于現狀不去改變,而是提倡人們要懂得節制欲望、改變心態,讓心跳到貪欲之外,感受到身心自在。“以至于達到圓滿無上的人格。”用世俗的話來說也就是,我們要懂得節制和舍掉欲望,給自己的人生定好位,然后要學會欣賞和感受自己的成就。前面兩個小節我們分別說了舍掉欲望和給人生定位,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之后,耐心用心的在這個行業里努力,一定會有成就,這種成就不以獲得金錢的多少來論,人生只要不缺用度,人只要不長貪心,財富就是第二位的,夠用就行,人生價值反而成了第一位的。大多數人都從事平凡的工作,工作雖平凡,但是其價值和意義不可小視。

有個和尚在廟里做挑水夫,每天負責挑水給整個廟里的人用。挑水夫用的兩只木水桶不一樣,其中一只完好無缺,另一只則有一道裂痕。每次挑水夫在山下挑水回來后,那只完好無缺的木水桶里的水總是滿滿的,而另一只有裂痕的木水桶里的水則會只剩下半桶。

對這一點,那只完好無缺的木水桶內心充滿了自豪感,因為它總是非常盡職的把滿滿的一桶水帶廟里。但是那只有著一道裂痕的木水桶心情就不一樣了,它的內心總是讓歉疚羞愧填滿,因為自己總是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額定的任務,每次只能為廟里的人帶回半桶水。

有裂痕的木水桶心里感到非常難過,終于在受盡了幾年的內心折磨后,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行徑了。有一天,這只有裂痕的木水桶對挑水的和尚說:“我真的很抱歉,我必須為自己的缺陷向你道歉。”

挑水的和尚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什么,?你有什么需要道歉的嗎?”

這只木水桶回答說:“在過來的幾年里,因為我自己身上的裂痕,使得每次我這面的水只能有半桶帶回廟里,這也就會浪費掉你的一半心血,為此我心里真的很過意不去。”

和尚也對有裂痕的木水桶感到同情,但是他還是滿懷愛心的對那只木水桶說:“你真的不應當太在意這些,這次回廟里的途中,我要你特別留心一下路邊的花朵好嗎?”

于是,在這次回廟里的路上,有裂痕的木水桶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花朵開滿了路的一旁,這景色迷人極了,這讓它心情好了很多。但是當回到廟里,它的心里又開始自責了,因為自己里面的水又只剩下了半桶,木水桶于是再次的向挑水的和尚道歉。挑水的和尚卻十分耐心地說:“你難道沒有注意到路上路邊的花朵嗎?”

有裂痕的木水桶說:“我注意到了,它們真的很美麗。”

和尚接著說:“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一路的花朵都只是開在了你在的一邊呀!它們因為有了你的澆灌才會長得如此鮮艷。這就是我對你缺陷的利用,這一點我其實早就發現了,但是你為什只注意到了自己裂痕的不利一面,而沒有發現他的特殊功效,它可是為澆灌了一路的花朵呀!”

在某方面看似缺陷的不完美的東西,我們應當用正確的心態去對待,換個角度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誰也不必為自身的缺陷感到郁悶,有時候缺陷是一個美好的開端,能激勵人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所以無論自身是否完美,只要你能放得開,在自己選定的人生位置上放手努力,做好自己,感受到一路花開的快樂。

身處逆境心也自在

逆境最容易讓人們生起煩惱,這煩惱是抱怨,是欲求沒得到滿足的不如意,舍掉這抱怨,也許不能改變逆境,但卻可以讓人獲得自在解脫,然后平心靜氣的對待所處的逆境,心氣平和了,對待境遇的方法就不同了,境遇也會隨著心境慢慢好起來。

人生有百態,不是所有的事都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簡單,只要舍棄妄念欲求,給自己的人生定一個位,然后放手去努力就能快樂幸福了。生活中還有一些人正經歷著天災病業,他們被病痛災難折磨著,煩惱層出不窮,無法解脫,無法快樂。這煩惱也是欲念,而且是最該斷掉的欲念。

境隨心轉,只有舍掉這憂郁抱怨的心態,客觀地面對眼前的災難和困苦,積極地改變境遇,心里就能感覺到陽光、感覺到自在。

太虛法師提倡人生佛教,提倡世人都應該以佛的心態來面對人生,這樣世間便能常知足安樂。有一對篤信佛法的夫妻,丈夫是開綢緞鋪的老板,做生意有著很好的信譽,也有豐厚的收入,妻子在家里打理家事,他們的生活美滿的讓相鄰羨慕。

有一天丈夫的綢緞鋪著了火,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丈夫也燒傷了,短時間內無法自由行動。這下子家里的境況一下子窘迫起來了。

妻子眼看著家里就解不開鍋了,于是她出去找了份給有錢人家洗衣服的活。從此她白天照顧丈夫,晚上丈夫睡著后,把人家的衣服洗完,第二天一早給人家送回去,再拿別的衣服回來洗……似乎日子每天都這樣循環著。但是妻子依然每天滿臉笑容,開心地干著一切。把這一切看在眼里的丈夫常常偷偷難過落淚。

有一天早上,一位禪師到這對夫妻家來化緣,這位妻子因為著急趕著把洗好的衣服給雇主家送回去,就對禪師說:“師父請先進來稍微休息一下,我有事著急出去,稍后就回來給師父拿齋飯。”說完匆匆忙忙地走了。

禪師來到屋里,看到躺在床上愁眉不展的男主人,便說:“我剛才看女施主面有善色,滿臉微笑,而施主你卻是一臉愁容,這樣對施主的身體可不好啊。”

男主人說:“都是我無能,自從火災之后家里就沒錢度日,我這身體也總是好不起來,害的我妻子整天勞累不堪,她可是千金小姐出身,如今跟我受這樣的苦,我心里不好受啊。”

這時剛進門的妻子聽到丈夫的話,走過來說:“夫君想多了,想我從嫁過來之后,總是夫君一個人在外辛苦,照顧妻子,現在夫君身體不好,做妻子的理當照顧夫君才對,我哪里會覺得苦呢,無論夫君身體什么時候恢復我都會好好照顧夫君,只是盼著做丈夫的能開心點才好。”

丈夫聽了更加難過地說:“你每天這么勞累,我怎么開心的起來呢?”

禪師看著這對恩愛的夫妻,微笑著說道:“男施主總是盯著不開心的事兒,內心怎么能自在,又怎么能真正高興起來呢?二位施主都是心善的人,男施主又有這樣一位賢良的妻子,無論貧富病苦,要懂得舍掉煩惱感受快樂啊。”

一席話說得男主人幡然醒悟,從此夫妻二人的臉上每天都掛著笑容。鄉鄰們同情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說:“有這樣的好伴侶,怎么能不知足呢。”

因為心情愉快,這位男主人的身體比預料的好起來的更快,兩年以后,新的綢緞鋪就又開張了,而這對夫妻卻像什么也不曾發生過一樣,依然有著知足快樂的笑臉。

可見,人生的幸福快樂不在于處境,而在與心境,只要懂得舍棄煩惱,就能夠處處都能感受到快樂和溫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汤阴县| 昂仁县| 杂多县| 庄河市| 宁强县| 天等县| 建瓯市| 宜兰市| 桂阳县| 巴楚县| 通州市| 资兴市| 镇安县| 南通市| 永昌县| 靖安县| 万载县| 固始县| 股票| 常德市| 抚顺县| 大邑县| 景泰县| 武川县| 萝北县| 改则县| 温宿县| 玛多县| 平江县| 庐江县| 舞钢市| 赤峰市| 涞源县| 连南| 栾城县| 长岭县| 远安县| 平阴县| 苗栗市| 马关县|